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关于佛经列表的信息

学佛百科2023-04-0565

三千大千世界再佛经中的详细解释

三界与三千大千世界

佛经中的一个小世界,由“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等三界所构成。三界内各有相关的众生,《长阿含经》卷二十的《世记经》中记载着:

「佛告比丘:『欲界众生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咤天。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注四)

以上共标出三界的众生有三十八种。《世记经》又记载着:

「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四天王身长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衣重半两。忉利天身长一由旬,衣长二由旬,广一由旬,衣重六铢……兜率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衣重一铢半……他化自在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衣重半铢……」(注五)

以上显示出愈往上层的天,其身长愈大,密度愈稀;而另一方面寿命却愈长,《世记经》说:

「阎浮提人寿命百岁,……四天王寿天五百岁,……忉利天寿天千岁,……焰摩天寿天二千岁,……兜率天寿天四千岁,……化自在天寿天八千岁,……他化自在天寿天万六千岁,……梵迦夷天寿命一劫,……光音天寿命二劫,……遍净天寿命三劫,……果实天寿命四劫,……无想天寿命五百劫,……色究竟天寿命五千劫,……空处天寿命万劫,……识处天寿命二万一千劫,……不用处天寿命四万二千劫,……有想无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或有减者。齐此为众生,齐此为寿命,齐此为世界,齐此名为生、老、病、死往来所趣。……」(注六)

以上标示出「天」的寿命甚长,但仍不能超越生、老、病、死。今回过头来,看此大地,《世记经》说: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地止于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边无际。水止于风,风深六千四十由旬,其边无际。』」(注七)

此处的数据,在不同经论上并不相同,但都表示此大地(地球)下方是水(大海),再下就是风(大气)。若再把宇宙的范围,由此世界往外看,依《世记经》的记载:

「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注八)

此处指出一个小千世界含一千个太阳系;中千世界含一百万个太阳系;一个大千世界含十亿个太阳系,如是为一佛刹。《世记经》的〈地狱品〉记述着:

「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注九)

依此段经文所述,八大地狱是在太阳系的外围二大金刚山(即「铁围山」)之间。「大海水」似指星际介质,「金刚山」似指不同星际介质间的不连续交界区。

至于地球上的四大洲,依《世记经》的〈阎浮提洲品〉及〈世本缘品〉的记载: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即「北俱卢洲」)。……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即「东胜身洲」)。……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即「西牛货洲」)。……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即「南赡部洲」),其土南狭北广。……』」(注十)

「此阎浮提日中时,弗于逮日没。拘耶尼日出,郁单曰夜半。……阎浮提东方,弗于逮为西方。阎浮提为西方,拘耶尼为东方。拘耶尼为西方,郁单曰为东方。郁单曰为西方,弗于逮为东方。」(注十一)

依以上二段经文的记述,此处的须弥山代表地球自转的轴心;地面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大洲,依次为弗于逮、阎浮提、俱耶尼及郁单曰,如此可符合各洲的日出、日中、日没及夜半。四大洲及人皆在地球上,容易用肉眼见到,而「天」则有不同。《世记经》的〈忉利天品〉记述着:

「天有十法,何等为十?一者飞去无限数,二者飞来无限数,三者去无碍,四者来无碍,五者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者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者身无疲极,八者天女不产,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随意色,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众色随意而现。」(注十二)

故知佛经中的诸天,并不是像人类的肉身易于见到。至于他方的佛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有如下的记述: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有种种差别形相,所谓或圆或方,或非方圆,无量差别。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华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这表示在大乘佛法中,有千差万别的宇宙形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三千大千世界」。今日的天文学,已明显知道太阳系中的天体有盘状的分布,由1011个恒星所构成的银河系也是旋转的盘状。银河系外的「旋涡星系」也是如此。由许多星系所构成的「星系团」,则有的不再是盘状;更大尺度的「超星系团」则旋转不显著

求药师佛十二大愿的解释!

经文直白,提供弘一法师药师经析疑,供参考: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问】何谓愿耶?

【答】愿是要求之名。又《摩诃止观》云:“发愿者,誓也。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所在。”愿有四种: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依苦谛立。二、烦恼无边誓愿断,依集谛立。三、法门无尽誓愿知,依道谛立。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依灭谛立。初二愿拔众生苦集二谛苦,后二愿与众生道灭二谛乐,此四为总愿。而今佛十二,弥陀四十八等,皆是别愿。《止观辅行记》云:“一切菩萨凡见诸佛,无不发于总愿、别愿。应知总,总于别;别,别于总。故彼别愿,不出四弘而缘四谛。”(文)下文十二大愿中,魏塘约四谛分,不失旨矣。

案:今据魏塘《直解》文,列表如下:

┌依灭谛二愿┬第一愿┐ 佛道无上

│ └第二愿┴─ 誓愿成 ─┐

│├─ 生善与乐

├依道谛三愿┬第三愿┐ 法门无尽 │

│ ├第四愿┼─ 誓愿知 ─┘

│ └第五愿┘

└依苦集二谛共七愿┬初先出三苦┬第六愿┐ 众生无边

 │ ├第七愿┼─ 誓愿度 ┐

 │ └第八愿┘ │ 灭

 ├二间明集谛─第九愿──烦恼无边│ 恶

 │ 誓愿断 ├ 拔

 └三重出三苦┬第十愿─┐│ 苦

 ├第十一愿┤众生无边│

 └第十二愿┴ 誓愿度 ┘

△戊二、列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问】儒胤云:“初愿约应,次愿约报。”其说然欤?

【答】初愿约三身:光明照耀,即报身;相好严身,即应身;其所庄严,乃是法身。次愿亦尔,“身”下三句,应也;“光”下五句,报也;所净、所住,无非法身。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问】青丘、秋篠,以第三、第四愿为世出世间门,而第三愿约人天乘者。其说然欤?

【答】此说局矣。晋云:“无量众生饥渴。”何隔出世耶?

【问】此愿与最后二愿何异?

【答】长谷云:“后别,此总。”今谓不尔,皆是别愿。此重权实二智,后在衣食,故不同也。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问】何谓“还得清净”?

【答】因忏戒复,故云“还得”。《止观》云:“大乘许悔斯罪。罪从重缘生,还从重心忏悔,可得相治。无殷重心,徒忏无益。”(文)故欲至心发露,宜修药师妙忏。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问】第六大愿中,先列诸苦。“闻我名已”下,次第翻上。应如何分配耶?

【答】:青丘云云。

案:今据青丘《古迹记》文,列表如下:

┌其身(意)下劣┬丑陋(释身下劣)┄┄┄┄端正

│ └顽愚(释意下劣)┄┄┄┄黠慧

└诸根不具┬盲聋乃至白癞(释眼、

 │ 耳、舌、身根不具)┄┄┄┬┈诸根完具

 ├癫狂(释意根不具)┄┄┄┄┘

 └种种病苦(摄鼻等病)┄┄┄┄┄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问】第七大愿中,先列诸苦。“我之名号”下,次第翻上。应如何分配耶?

【答】秋篠有释,今不取。今谓云云。

案:今据《义疏》文,列表如下:

┌─众病逼切-─-多苦┄┄┄┄众病悉除,身心安乐

├─无救┄┄┄┄┄┄┄┄┐

├─无医无药──贫┄┄┄┴┄资具丰足

├─无归┄┄┄┄┄┄┄┄┐

└─无亲无家──穷┄┄┄┴┄家属丰足

【问】药师除病救苦,是其本旨。但众病悉除,足矣。云何便复证得无上菩提?

【答】杨氏有释,今不取。今谓不尽一品无明,岂真众病悉除?以知证得菩提,是真除病。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问】杨氏谓转女成男,为来世受男身者。其说然欤?

【答】不尔。长谷云:“今愿现世转女成男。”其说则是,以符《七佛经》故。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问】“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者。秋篠释云:“渐修菩萨十地之行,因中渐出四魔罥网,终至菩提究竟出离。”其说然欤?

【答】如是释者,速证之义不成。今谓三教纡曲,故云渐修;皆入圆住,故云速证。若就圆论者,此约理外七种方便,渐入圆因,谓之渐圆。当知住前作意,未免渐修;住上任运,故速证耳。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为什么和尚念经时,手中的那串佛珠要一个个地数个不停

【l、古印遗风--佛珠的起源】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是「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二)aksa-mala,音译是「阿叉摩罗」,意译作「珠謦」。

(三)japa-mala, 音译是「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謦」。

(四)aksa-sutra,音译是「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是‘謦’的意思。通常来讲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謦条缠身的风尚(见图1、2 ),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为后世佛珠的使用。

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载: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木患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当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现已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用佛珠的记载,并且以律典为所依的南传佛教徒亦不曾流行过佛珠。这在出土文物中,亦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属于公元二世纪时代的“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悬挂有佛珠的。我想,这就如同佛教起源于印度,大兴于中土“墙内开花墙外香” 的道理一样,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正是因为植根于佛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才有可能成为今日中国汉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区僧尼、居士所携用的重要法具。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代所翻译的《木木患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而来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所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便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见图3)。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图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见图4)。

可以肯定地说,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2、名目繁多--佛珠的种类】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l)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见图5)。在经典中解释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3、意蕴深远--佛珠的数目】

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兹列表如下:

颗数

出处

1080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108

《木木患子经》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陀罗尼集经》

《文殊仪轨经》

54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陀罗尼集经》

《文殊仪轨经》

42

《陀罗尼集经》

27

《文殊仪轨经》

21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文殊仪轨经》

18

《陀罗尼集经》

14

《文殊仪轨经》

《校量数珠功德经》

【4、异彩纷呈——佛珠的质料】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矿物还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

经名:《陀罗尼集经》卷二

佛珠质料:金、银、赤铜、水精、木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经名:《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

佛珠质料: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经名:《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

佛珠质料:香木、金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士和女士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品了。其实,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是“有善根”的表露,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况且佛陀早有明示:

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念珠乃身外之物, 我们念佛诵经主要是内心, 不要被物所系, 被物所碍。更不要被困

在手上的念珠是什麼质料, 要多少颗数, 要如何掐捻, 要拿在左手还是右手, 放高拿

还是垂下。我们持珠但求方便及自在, 也不必要强求庸人自扰的持珠方法, 如「金

刚经」所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念珠也是相之一, 所

以我们使用时不要过份计较它

静心的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孙悟空在成佛之后,在天宫处于什么位置?

在《西游记》大结局,孙悟空辅助唐僧成功,成为斗战胜佛。这是悟空最高的成就,也代表着悟空最高的本领和神通。

按大宋西游论,悟空从菩提祖师那儿学了道术以后,就从妖怪提升为妖仙。被天廷招安做了弼马温以后,就从妖仙提升为天仙。但他又反出天廷,所以又成了散仙。

受观音劝化,做了唐僧徒弟以后,他也还算是一个散仙。直到最后,他成了斗战胜佛。按大宋西游论,佛的层次,远在神仙之上。

斗战胜佛是“三十五佛”之一。

三十五佛,是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佛。对于人间,他们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决定毗尼经》有记载,说凡是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就应该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对三十五佛忏悔后,方能消业。

《大宝积经》卷九十记载了三十五佛,分别是∶

(1)释迦牟尼佛,(2)金刚不坏佛,(3)宝光佛,(4)龙尊王佛,(5)精进军佛,(6)精进喜佛,(7)宝火佛,(8)宝月光佛,(9)现无愚佛,(10)宝月佛,(11)无垢佛,(12)离垢佛,(13)勇施佛,(14)清净佛,(15)清净施佛,(16)娑留那佛,(17)水天佛,(18)坚德佛,(19)旃檀功德佛,(20)无量掬光佛,(21)光德佛,(22)无忧德佛,(23)那罗延佛,(24)功德华佛,(25)莲华光游戏神通佛,(26)财功德佛,(27)德念佛,(28)善名称功德佛,(29)红炎帝幢王佛,(30)善游步功德佛,(31)斗战胜佛,(32)善游步佛,(33)周匝庄严功德佛,(34)宝华游步佛,(35)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注意这个排名,三十五佛中,唐僧即旃檀功德佛排在第19位;悟空即斗战胜佛排在第31位。所以在佛界中,孙悟空仅是第31位。

比较菩萨和天廷诸神仙,这佛是处在什么位置上呢?

佛经把无限宇宙,分为十法界。十法界也是十重境界,即十个不同的平行宇宙,它们有各自的时间流速和维度空间。

十法界又根据修行性质,可分为两等:六凡界和四圣界。六凡界就是“六道轮回”,分别为天道(神仙界)、阿修罗道(半人半神)、人道(我们)、旁生道(动物)、地狱道、饿鬼道。六道中的生命体,都存有爱欲烦恼,都要在这六个平行宇宙里反复转世轮回,无法逃脱,故称“六道轮回。

四圣界里的居住者,是已经悟到宇宙真相、没有烦恼爱欲的修行者。这四圣界分为声闻道(听闻佛法而悟道)、缘觉道(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能凭借自己的经历悟道)、菩萨道、佛四个层次的生命体。

六凡界和四圣界由上至下划分,是这样的:

1、佛道(佛陀及诸佛,包括斗战胜佛孙悟空居此)

2、菩萨道(观音菩萨居此)

3、缘觉道

4、声闻道(阿罗汉居此)

5、天道

1)无色界(玉帝居此)

2)色界

3)欲界

6、阿修罗道

7、人间道(人类)

8、旁生道(动物)

9、饿鬼道

10、地狱道(18层地狱)

看以上列表,十分清楚明白,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以后,就居于娑婆世界的最高一层——佛道。

从层级来说,与如来佛是同一层级。

但是,这同一个层次又中,又分三十五个等级,孙悟空在第31级。如来佛是第一级。

以上层次和等级,是按修行的境界高低来分的,同时,也是不同能量水平的体现。

介绍一下各种佛经各有什么作用?

佛经,源于佛心,佛经文本身自蕴含佛法(佛之心法),众生皆有佛性,一心念诵,心自会依法懂得!

佛法,是正法内道,佛法(信息)、心以佛法信息运行,自会走向正确方向。佛法,是解脱束缚、走向无上正善的心法!

正法内道,是安全的,佛、菩萨说法教众生,众生依法学习!佛之心法自在佛经文本身,真心读诵自会懂得!,所以,佛陀教诲:依法不依人!(记住佛陀的教诲:依法不依人!)

心经,源于观世音菩萨心,蕴含菩萨的心法。

《观音经》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

(行住坐卧)清清楚楚,念好、感受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个音!(心经,大悲咒,必熟背!)

消业障,积功德,增福报,开智慧,

《心经》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南无阿弥陀佛!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消业障,积功德,增福报,开智慧,)

——————————————

音乐:大悲咒-曾黎,六字大明咒-曾黎,心经(梵)-王心雅,i wanna fly(般若心经)-释迦吉祥林,心经-伊藤佳代,祈福心经-释道心,金刚经-王菲,(梵音)楞严咒,

————————————

佛经:心经,金刚经,大悲咒,楞严经,楞严咒,文殊师利般若经,文殊师利发愿品,地藏菩萨本愿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

《大悲咒》

1.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2.南无阿唎耶。

3.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4.菩提萨跢婆耶。

5.摩诃萨跢婆耶。

6.摩诃迦卢尼迦耶。

7.唵。

8.萨皤啰罚曳。

9.数怛那怛写。

10.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11.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

12.南无那啰谨墀。

13.醯唎摩诃皤哆沙咩。

14.萨婆阿他豆输朋。

15.阿逝孕。

16.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

17.摩罚特豆。

18.怛侄他。

19.唵,阿婆卢醯。

20.卢迦帝。

21.迦罗帝。

22.夷醯唎。

23.摩诃菩提萨埵。

24.萨婆萨婆。

25.摩啰摩啰。

26.摩醯摩醯唎驮孕。

27.俱卢俱卢羯懞。

28.度卢度卢罚阇耶帝。

29.摩诃罚阇耶帝。

30.陀啰陀啰。

31.地唎尼。

32.室佛啰耶。

33.遮啰遮啰。

34.摩摩罚摩啰。

35.穆地隶。

36.伊醯移醯。

37.室那室那。

38.阿啰嘇,佛啰舍利。

39.罚娑罚嘇。

40.佛啰舍耶。

41.呼嚧呼嚧摩啰。

42呼嚧呼嚧醯唎。

43.娑啰娑啰。

44.悉利悉利。

45.苏嚧苏嚧。

46.菩提夜,菩提夜。

47.菩驮夜,菩驮夜。

48.弥帝利夜。

49.那啰谨墀。

50.地唎瑟尼那。

51.波夜摩那。

52.娑婆诃。

53.悉陀夜。

54.娑婆诃。

55.摩诃悉陀夜。

56.娑婆诃。

57.悉陀喻艺。

58.室皤啰耶。

59.娑婆诃。

60.那啰谨墀。

61.娑婆诃。

62.摩啰那啰。

63.娑婆诃。

64.悉啰僧阿穆佉耶。

65.娑婆诃。

66.娑婆摩诃阿悉陀夜。

67.娑婆诃。

68.者吉啰阿悉陀夜。

69.娑婆诃。

70.波陀摩羯悉陀夜。

71.娑婆诃。

72.那啰谨墀皤伽啰耶。

73.娑婆诃。

74.摩婆利胜羯啰夜。

75.娑婆诃。

76.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77.南无阿唎耶。

78.婆嚧吉帝。

79.烁皤啰夜。

80.娑婆诃。

81.唵,悉殿都。

82.曼多啰。

83.跋陀耶。

84.娑婆诃。

——————————————

大悲咒(音)dabeizhou.

1. na mo ho la da nu do la ye ye,

2. na mo o li ye,

3. po lu je di sho bo la ye,

4. pu ti sa do po ye,

5. mo ho sa do po ye,

6. mo ho jia lu ni jia ye,

7. an(om),

8. sa bo la fa yi,

9. su da nu da sia,

10. na mo si ji li do yi mung o li ye,

11. po lu ji di, sho fo la ling to po,

12. na mo nu la jin cho,

13. si li mo ho po do sha me,

14. sa po wo to do shu pung,

15. wo si yun,

16. sa po sa do, na mo po sa do, na mo po che,

17. mo fa to do,

18. da dzo to,

19. an(om), o po lu si,

20. lu jia di,

21. jia lo di,

22. i si li,

23. mo ho pu ti sa do,

24. sa po sa po,

25. mo la mo la,

26. mo si mo si li to yun,

27. ji lu ju lu jie mong,

28. du lu du lu fa she ye di,

29. mo ho fa she ye di,

30. to la to la,

31. di li ni,

32. shi fo la ye,

33. zhe la zhe la,

34. mo mo, fa mo la,

35. mu di li,

36. yi si yi si,

37. shi nu shi nu,

38. o la son, fo la so li,

39. fa sha fa son,

40. fo la she ye,

41. hu lu hu lu mo la,

42. hu lu hu lu si li,

43. so la so la,

44. si li si li,

45. su lu su lu,

46. pu ti ye, pu ti ye,

47. pu to ye, pu to ye,

48. mi di li ye,

49. nu la jin cho,

50. di li so ni nu,

51. po ye mo nu,

52. so po ho,

53. si to ye,

54. so po ho,

55. mo ho si to ye,

56. so po ho,

57. si to yu yi,

58. shi bo la ye,

59. so po ho,

60. no la jin cho,

61. so po ho,

62. mo la nu la,

63. so po ho,

64. si la son o mo chi ye,

65. so po ho,

66. so po mo ho o si to ye,

67. so po ho,

68. zhe ji la o xi to ye,

69. so po ho,

70. bo fo mo jie si to ye,

71. so po ho,

72. nu la jin cho bo che la ye,

73. so po ho,

74. mo po li song ji la ye,

75. so po ho,

76. na mo ho la ta nu do la ye ye,

77. na mo o li ye,

78. po lu ji di,

79. sho bo la ye,

80. so po ho,

81. an(om), si den do,

82. man do la,

83. ba to ye,

84. so po ho.

————————————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13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