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关于佛教怎么看待不喜欢的不得不做之事的信息

学佛百科2023-04-05127

佛教信徒是如何看待善恶问题?

人生能不能有所成就,要看你自己积累的福报和现在的努力。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人生,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1、慈悲心是佛教的最基本的善 

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是要有慈悲心,看到众生有难,我们要感同身受,心中升起对众生的恋爱和帮助他解除痛苦的想法。这个与世俗的修桥铺路,赈灾助学,助人为乐等行为是差不多的。

2、佛教最高的善是菩提心,是利益所有众生

佛家首先是鼓励大家存善心,行善行,得善果。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不虚的理论。这是善的最基本的一层意思。佛教的最高的善是菩提心,是利益众生。

3、佛教的善首先是从不作恶开始

佛家行善,更重要是不做恶。我们说的断恶扬善,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

佛家里有十不善业:

1、杀生,这个不仅是指人,泛指所有的生命。这是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

2、不与取,就是不拿不该得的财务。包括贪污偷盗抢夺等;

3、邪淫,出家人是必须断除非梵行,在家人没有这个要求,但是不能邪淫。邪淫包括与他人妻子行不净行,手淫和同性恋等。

4、妄语,简单说是欺骗人;

5、离间语,就是搬弄是非,离间别人关心;

6、粗语,也叫恶语。所有引起别人不愉快的话都叫粗语;

7、绮语就是口蜜腹剑、暗箭伤人那种话语;

8、贪心,看到别人的财富地位就想据为己有的想法;’

9、害心,对待自己的敌人或是比自己好的人,产生加害的想法就是害心;与嗔心的区别是害人是害心,嗔怒是嗔心;

10、邪见,就是认为因果、前世、修道、极乐世界都不存在的看法,就是邪见。

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最为一个修行人,首先是不能有恶念,做恶事。

除了不能做恶事,对人有慈悲心之外,真正的佛教徒,还必须有菩提心。通俗的说就是要利益众生。我们要时刻祈祷众生离苦得乐。要把所有的众生都看做是我前世的母亲。如果我们看到母亲受难一定不会袖手旁观,我们要去解救她,而且是亲自解救她。甚至为了解救她,不惜损害自己的财务,甚至是生命。而且是对所有的众生都能升起这样的慈悲心,这是佛教说的最上等的善心。

我们的修行,既不是为了自己今生的荣华富贵,又不是为了自己的希求解脱。而是自己成佛后,来普度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甚至是做到地藏王菩萨,不度尽地狱众生,我不成佛的大愿。

这才是佛教徒心中的真正的大善和大爱

请问在佛教里怎样解释在生活中对待对自己不遵敬的人或小人(越详细越好)

转贴经文也许会比较详细。

8 .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着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泄,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昙!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准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有啊,瞿昙!」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准备的餐饮,那你所准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昙!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谩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昙!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昙!那你说说看,什幺是接受?什幺是给予?什幺不是接受?什幺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响应谩骂;动怒响应动怒;拳头响应拳头;争斗响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昙!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说,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幺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

你应当了解: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于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响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响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因为他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悭贪;诚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着于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松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

狂奔的马,要靠缰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

不是那手持缰绳控制马儿的人。」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

二、故事的发生地,《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但考量憍萨罗国为雅利安人为主的城邦,婆罗门势力较大,对佛陀尊重度也许较差,发生婆罗门骂佛陀可能性较高,所以采用《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与《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所记载的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主角年轻婆罗门的名字,《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作年少宾耆迦;《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作摩纳卑嶷(依《佛光大辞典》第六○七四页,「摩纳」有特别指青年婆罗门的意思),《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虽然人物、地点记载有些分歧,但故事主要内容,三部经的记载是一致的。

三、《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经文一开始,出现两位名叫婆罗堕婆阇的婆罗门,让人读来不知所以。依其英译本的批注说明,骂佛陀的是弟弟婆罗堕婆阇,跟随佛陀出家的是哥哥婆罗堕婆阇,弟弟与哥哥都叫婆罗堕婆阇之故。

四、关于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头脑不清楚了,也没发觉自己是站在下风处,结果不但土没撒到佛陀,逆风一吹,还撒了自己一身,成了动怒者现世报的最佳写照,也与本则故事说的「反归自己」一样。

五、人一旦动怒,就难以冷静,往往因此而失去理智,把学来的佛法道理忘光光,结果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来。同时,一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迫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真所谓「未得伤人先伤己」了。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六、怎样才能不动怒呢?对我执、我见未断的人,要不动怒是非常难的。故事中佛陀举了「调伏」这个大原则。调伏的落实,就是对治错误心态与行为的实践,亦即将「过」与「不及」处,调整回来。当然,在调伏与对治之前,应当先建立「动怒是不对的」、「动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学目标」之类的坚定信念——正见,否则,调伏与对治是无从激活的。

佛教怎么看待过去犯的错误,做过后悔的事,应该怎么做?怎么办过去的错事,无知的事,做了缺德对别人不好

以前做的向佛前忏悔,以后再不干同样的事,如果犯第二次,连前面加起来罪加一等,也就是明知故犯罪大,无心过罪小

佛教里教人怎样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佛教怎么看待人要不要改变别人这件事?

净慧长老答:包容。因为他是说他的,你不要去和他联系上嘛。你何必去和他联系上呢?干嘛呢?你要修无我观。你不要以为他就是在骂你嘛,你何必去理他这件事呢?一切的烦恼不理自退。还是我们在分别!我要知道啊,住在医院里的人,泡网吧的人他也要骂人,社会上有许多没有工作的人,下岗的人,没有职业的人,他要骂人。你要晓得他有现实的问题。不要说治病难吗?住在医院里你以为他舒服啊?医院虽然说是在治病救人,是不是也会发生以治病为名、以宰人为实的事情呢?他不骂,他心里过不去。他没有饭吃,你们可以每个月有工资拿,他没有工资拿,他心里有牢骚。泡网吧的人,他心里往往也是想一种自我沉醉的办法来麻痹自己,他也不一定想去过那种生活。一定要理解这些人。然后我们就要努力工作,为社会和谐多作贡献,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创造更多的财富解决所有人衣食住行的困难。要理解,就晓得:哎呀!这些声音很重要啊,这些声音就是催促我们好好发心做好每一件事。他是在对你提出要求,他是在对你呼吁,希望你能够帮助他,希望你能够理解他。你千万不要和他这个样(手势:拳头对拳头),不要对立;要这个样(手势:左掌抱住右手的拳头),包容他。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理解那些拿不到工资的人,一定要理解那些躺在病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求钱没有的人。要理解这些人啊。我是一个很穷苦的人出生的,所以我对穷人很理解。

佛家怎么对待被人强迫做自己非常不想做的事怎么办

赞叹师兄能放下世间的一切贪恋和执着!师兄要知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以无为心,行有为事。虽行有为事,心里不杂不着,即是无为。在一切行住坐卧,在休息和工作时,我们都要学习时刻观照自己的心,观念自己的念头有没有一个叫贪嗔痴的东西生起,观照一切的外境,一切的心念,迁流不息,没有一刻能留住,能真正的得到。如果能时时提起这样的正念,那么生活和修行中,虽行一切行,自然能逐渐地不执不染。如果还不能,就时常提起这样的正念,直到念念不离!阿弥陀佛!

求教佛经。不可告人之事不做不想,光明磊落,随顺世缘,心安即对。心不安之事千万不做。

佛陀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祀得皈依三宝

人在面临危险时,会去寻找很多的保护,如山岳、森林、园苑、树神和神舍。

但这些都不是安隐的保护,也不是最佳的保护,如此的保护无法使人脱离诸苦。 (偈 188/ 189)

皈依佛法与僧团的人,可以透过智慧明白四圣谛:苦、集、灭和灭苦的八正道。

这才是真正无上安全的皈依和保护。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脱离诸苦。 (偈 190/ 191/ 192)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17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