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享受孤独(佛学 孤独)

孤独念什么佛经
孤独可以念下面的佛经:
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六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我问佛陀为什么留我一人在世上独自受苦?
孤独本来就是人生的真相啊,那些虚假的繁华终将会落幕,我们都是独来独往,独自生死流浪。不去地藏论坛学佛,不学佛不解开人生的真相,只能是来回轮回,永无止境。
(以下资料转自 地藏论坛,那是个心灵港湾,无数佛弟子的归宿,愿您也能在此得到心灵的安息!)
作者|德光法师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孤独。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内心却越来越孤独。
不管是在单位、家中还是外面,能够静心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几乎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抱着手机,说是在沟通事情或者打发时间,其实是害怕孤独的一种体现,这种害怕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人们总觉得拥有越多才越安全,其实,所拥有的这些,包括权力、财富、地位、感情等带来的安全感只是暂时的,一旦无常现前,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唯有内心的安然淡定才是至关重要的,内心的定力需要通过修行获得,因此修行首先就要学会面对和享受孤独。
当手中拥有权力和财富的时候,可以调配很多资源,决定很多人的命运,但同时也会带来烦恼。
佛经云:“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正所谓多一物,多一物的烦恼,拥有了,唯恐失去。即便没有失去的危险,也会因为衣食无忧而失去奋斗目标,进而内心感到空虚和孤独。
从前,有一个穷秀才,看到富人家有吃不完的粮食,用不完的钱财,非常羡慕,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足的生活。
后来,他发奋读书,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在朝廷谋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也过上了当初令自己羡慕的生活,可是得到这些后,他并没有感到快乐。
虽然每天也锦衣玉食,佣人伺候,但是公务缠身,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出游,此时的他反而羡慕起那些自由自在的穷人。
一个没有崇高信仰的人,在自己的各种需求都满足以后必然会失去奋斗的方向,进入一种孤寂的状态。设立追求更高的目标,太难;放弃所拥有的去追求所谓的自由,又舍不得。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都是这样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虚度?
他们为了躲避孤独,每天忙碌的工作,下班就聚众约会、喝酒娱乐,回到家还要上网聊天、打游戏,直到累的精疲力竭才肯睡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害怕独处,害怕面对孤独。
人是伴随着孤独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孤独地离去,期间忙忙碌碌地想要摆脱孤独,最后却不得不独自孤单地离开这个世界,走向下一个轮回。
很多人围着你转,看重的只是你手中的权力和财富,权利会为你带来一时的熙攘,但终究不会长久,一旦失去,剩下的只有孤寂。感情也是一样,当他或她不能从你这里获取利益的时候,自然会离你而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们在世间爱欲中,独来独往,期间看似获得了一些什么,但是面对死亡的时候又无处着力,只能独死独生。
《佛说无量寿经》云:“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
夜阑人静,卷帘寂坐,细细思索,既然人注定了要与孤独为伴,那么何不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很多人每天不看新闻就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无非少了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不知道也罢。很多人几天不参加聚会,就没有了存在感,觉得失去了所谓的圈子,那些无聊的社交聚会又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呢?狂欢无非是一群人的孤独罢了。
世间人总觉得烦恼痛苦多,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来释放宣泄这种压抑和苦楚,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来源于内心,是内心挂碍的体现。
烦恼从心起,亦将从心灭,想要打破这种挂碍,必须从内心入手才行。人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只有学会放下,才能从各种羁绊和烦恼中解脱出来。
放下二字,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尤其是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
记得当初自己闭关前也曾放不下,感觉非常焦虑: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与世隔绝一段时间,出来后会不会跟社会脱节?一个人在关房,没人交流,会不会孤独?之前经常联系的亲人朋友会不会因为联系不到我而不习惯?
后来出关才发现,我之前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虽然错过了很大社会“大事”,可是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一件都并没有;闭关的日子,亲人朋友一样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少了我而怎样;最怕的孤独更是没有。
刚开始闭关的时候,心中还有些许妄想,会挂念外界的一些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下万缘,只是将心定在每日所修的功课上。每天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不仅没有觉得孤独,反而非常的恬淡自在。
回想起来,那时的心才真正是一种安住当下的自然状态。一旦心安住了,那么还有什么烦恼可以扰乱呢?
孤独是种感觉,其实也是一种妄念。世界很单纯,复杂的是人,孤独是因为既希望有人关心,又不想被过分打扰。
对于普通人来说,孤独是痛苦的,而对于修行人来说,孤独则是一种必须。
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孤独,更要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调伏自己的习气,在孤独中增长自己的智慧,在孤独中培植自己的福德。要学会在喧嚣中享受孤独,在人群中品味寂寞,实际上,体悟孤独和安于寂寞也是一种修行的大境界。
学佛过程中感觉孤独是为什么
因为在我国,近代的被侵略以及文革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佛教信仰被打击,导致中国人信佛的比例很小,至今大概不到10%。而周边的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西藏、缅甸、尼泊尔等国家或地区信佛比例大约在80%。
所以我们这个地区的信佛人,有时候会感觉孤独。但不要紧,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信佛的人群一定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祖先们世世代代都信佛,以后也必定信佛的人占多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2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