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先善待自己(先善待自己再善待别人)

关于佛教,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1、人们狂热追求物欲,佛菩萨时刻在利益众生,而众生不知道。佛菩萨是恒顺众生的,这样才能令众生最终得到大利益,不会强迫众生脱离欲望,那是无智的行为,也是无效的。佛菩萨总是在一些关键时候通过种种方式提醒和教化众生,而众生更愿意坚持自己的贪欲,这是大家自己的选择。佛教经典就是佛菩萨的教育,众生有多少愿意听的呢?这能怪佛菩萨吗?你所谓的现身,是说显现神通吧?你一定认为这样有很大好处,但是如果这样,其实是对众生利益小而损害大,相信佛菩萨的智慧远远超过你我,所以佛菩萨的选择肯定比我们更有智慧,也更能利益众生。
2、发展科学,永远不能到极乐世界,因为物质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认为很强大的力量,对于茫茫宇宙来说,又是极其渺小。你想想,这世间最大的力量就是氢弹了,一万个氢弹爆炸,对宇宙能有什么影响?恐怕对太阳系都没有什么影响,更何况遥远的佛土。极乐世界在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你知道一佛土有多大吗?可能有百万个银河系吧,或者更大,那么十万亿佛土呢?往生极乐世界,只有考大神通或者佛的愿力,这个力量是超出物质力量的,物质的力量是有限的。科技的力量,最大就是物质的力量,即使用原子弹作动力,也到不了极乐世界。可能科学的发展还没有跑出太阳系,这世界就到劫末了,这世界毁灭了,还发展什么科学?只有等待下一次世界再生。
仁兄多看佛教经典,就能对极乐世界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这里面牵扯的知识很多,包括很多基本概念仁兄都需要学习才能了解,不是简单能说清楚。看佛经才是正道,从别人嘴里得来的答案,总不是那么可靠,自己也不一定能相信。但是佛的话是最真实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善待每一天,善待自己
1.善待每一天,你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自己,要热爱生活,只有爱自己了,才能爱他人,才能爱这个多彩的世界。
当你以一颗友爱的心,看这个世界时,世界同样也会对你温柔以待。
我们都曾经年轻过,但现在的你比起两年后的你,你还是年轻的。
所以,当下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时光,当下的你是最美丽的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善待自己,不珍惜当下呢?
我常常说,不要后悔你所走的路,不要怀念过去的时光,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不能说是最好的决定,但至少是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你现在的时光,不能说是最幸福的时光,但一定是实实在在、自己可以把握的时光。
2、
佛法中有“当位即妙”、“当相即道”的说法。
林清玄的解释是,所谓“当位即妙”,是不论何事,其位皆妙,就像良医所观,毒有毒之妙,药有药之妙。
所谓“当相即道”,是说世间浅近的事相,都有深妙的道理。
同样的道理,不论现在你是青春年少,还是渐入暮年,不论现在你是顺风顺水,还是逆水行舟,你拥有的时光都是自己握得住的时光。
苦难也好,快乐也罢,都是你生命中的一场的修行。
年少如夏花一样绚烂,年迈如秋叶一般静美。
顺境时豪情万丈,逆境时磨炼斗志,哪一个不是美好的篇章?
善待自己,关爱自己,把握当下,珍惜拥有的,莫让人生留下遗憾。
3、
我们常常埋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常常羡慕他人,而顾影自怜。
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比你穷困的人,比你悲惨的人,有的是。
海伦·凯勒说:我一直在哭,“哭我没有鞋穿,直到有一 天,我看见一个没有脚的人。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感恩现在所拥有的,都要满意现在所过的每一天,都要满足所在所走过的每一步。
满足不是自满,不是意味着你停下向前的脚步,而是让你更坦然地面对今天,更欣然地迎接明天。
善待每一天,就是善待世界。
你以什么态度面对世界,世界也以什么态度对你。
往事清零,从头开始,忘掉红尘,善待自己,佛系人生,善始,善终。
这是出家修行啊,好事。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最好。成为三宝弟子,天天诵经念佛,弘扬佛法,是有福之人,才能与佛有缘。
皈依佛门中人,福慧双修,愿他们早成佛道,修成正果。阿弥陀佛。
佛教劝人为善,请问是基于什么原理?
其实佛教指引人向善的理由是很多的:
1)是因为发善心是为了结缘,更好的推行教义,因为善在思想上是被认
作为是好的一种意识,所以与人为善有利于结缘修行,体悟自身。
2)修善心可以增长人的智慧,当我们不断行善的同时,同时我们的内
心能体会到一种行善的快乐,这种快乐会令人身心愉悦,对我们的
修行会有积极的作用,不断推动我们精进修行。
3)行善能增长我们的慈悲之心,从而激发我们发大宏愿救众生脱离苦
海。这样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洁净,能为众生不求回报的付出
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愿力,它除了能增强我们修行的动力之外,更重
要的一点是能让我们体会到无私奉献的真实意义。直至抛弃了个人
荣誉与得失,忘掉了这个假“我”的存在。悟得了究竟之义,最终
目的是证佛教无上正等正觉之道,求得肉体与心灵上的解脱。
接受无常,遵循因果,善待自己,静度余生!
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示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最贫穷的、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能无惧地接受无常。看看现代社会,人们一切的苦恼、挣扎都源自对无常的恐惧,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非常有意思,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真实状况。首先他们认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他们很努力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然后才能安心生活。可是,他们极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其次,人们认为变化会带来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变就不会有痛苦。其实无常不好也不坏,它既意味着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着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开心还是伤心,全看你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并没有必然关系。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本以为牢不可破的观念、思想会改变,本以为相伴终身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健康的身体会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风顺的事业会转眼间破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著的由来。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著。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接受无常,开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从久远以来你一直习惯于逃避它。其实,无常像一个面貌丑陋、内心温柔的怪人。如果你不熟悉他,会害怕看见他的脸;一旦你了解他,就能与他愉快相处。
人们在称心如意的时候,往往忽略无常,尽管情况越变越好也是一种无常;只有在面临伤痛、疾病、分离、打击、情况变糟时,才突然感受到无常。这是生命在以一种猛烈的方式提醒我们:不要沉溺在安全的幻梦中,没有永恒不变,没有万无一失,如果现在不开始关注精神修持的话,这一生也很快将在盲目的追逐和焦虑中空耗过去。我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在六七岁。我的外婆突然病倒了。家里人都围在她的床边哭泣。我很爱她,想为她做点什么,于是偷偷跑到村外一个拆毁的玛尼堆那里,围绕废墟不停地磕大头、念观音心咒。我发愿把自己磕头、念咒的功德回向给外婆,希望她好起来。她去世前的几天,我一直在外面磕头,没有守在她身边。外婆的死让我无比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同时也让我懂得佛法修行的价值。我没有参加外婆的葬礼,只是一个人来到玛尼堆磕头,祈愿这份小小的功德能对逝去的亲人有所帮助。
无常是修行人的密友,它时刻提示我们保持警醒,并且给我们以鼓励和希望。无常意味着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不管我们以前犯过多么大的错,也不管我们现在有多么愚昧无知,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就可以清净过去的罪业,逐渐不再迷惑。
也有人会反过来看问题,认为既然一切都是无常,都会消逝,那么大家满可以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也不必精进追求什么,反正到头来都留不住。佛陀在指出无常的事实之后,又慈悲地开示了事物背后的另一个真相——因果的法则,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无常之中。
相信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否则,我们不会那么精进修行,忏悔罪障,也不会想到要以目前的凡夫身份去追求无上正等觉。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因此不可能存在注定不变的命运。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就像野草的种子播进土里不久就会长出草来,而青稞播种后却要等来年才开花结果。因果的法则无所不在、深奥复杂,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佛陀说只有像他那样彻底觉悟的人才能完全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一般人只能看见其中的某个片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24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