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隐蔽念佛什么意思(隐蔽读什么字)

学佛百科2023-03-1086

佛教中的“念佛”是什么意思?

念佛:心中不出声想念,或出声称念。佛这里特指佛的名字。佛教有很多法门,念佛就是其中的一个,也叫念佛法门。

虽然在佛教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根据《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段经文:“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明确了念佛的定义,念佛的定义是指持念佛的名字。

念佛的意义:阿弥陀佛在过去修行的时候有四十八个心愿,其中有一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白话的意思:假设有一天我得到成佛,十方世界各种生命,真实相信喜爱,向往到我修建的世界,即使少到十次这样想念,如果不能转生到我的世界,我绝不成佛。

扩展资料

吃斋:

吃斋不同于吃素,吃素是不吃荤腥,吃斋,不仅不吃荤腥,五辛也不能吃,即:葱,洋葱,蒜,大蒜,韭,而且吃斋,要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饭了。

吃斋的好处:

抱有虔诚的态度去吃斋,会自发而生一种圣神的感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念佛

脱口而出的 “ 感谢的语言 ”

        我们任何人本来就不可能独自生存。如果没有空气、水和粮食我们一天也活不了如果没有家人、工作伙伴和社会个人也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周围的一切都在支撑和帮助我们让我们得以生存——如果这么想那么我们只要活着就必须感谢。一直以来我们能够自由地生活能够天天精神饱满这绝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谢谢”这个词意思是“难得拥有的”也就是“难得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我们活在世上所经历的事情其实全都是“难得拥有的”事情。如果能深刻领会这个意思感谢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只要能向自己周围的一切说出“谢谢”这句话人生就能变得更加幸福美好。在迄今为止的人生旅途中每逢应该表达感谢的场合我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南曼南曼谢谢”。“南曼”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方言发音。在遥远的幼年时期父亲曾带我前往“隐蔽念佛”的地方这句话是我在那里学会的。所谓隐蔽念佛是在江户时代萨摩藩的禁令之下忠于信仰的人们所坚守的一种宗教仪式。直到我幼年时期这种仪式都作为一种风俗保留了下来。当时父亲牵着我的手走在日落后阴暗的山路上。我们好不容易才到达山林深处的一处简陋小屋小屋中传出僧人对着佛坛低声诵经的声音。我们也坐了下来。诵经完毕僧人督促参加者一个个地到佛坛前叩拜。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双手合十祈愿。那僧人用安慰的口吻对我说“今天大老远地从鹿儿岛市内过来不容易吧。”然后他继续说道“孩子你今天来参拜已得到佛的认可了今后你就不用再来了。但是从今往后每一天你都必须念诵‘南曼南曼谢谢’这句话向佛表达感谢之意。”

         从那以后在将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在各种时候比如在早上洗脸时在一种莫名的、美妙的幸福感突如其来时或者在品尝到美味食物时诸如此类的情景下我耳边都会响起“南曼南曼谢谢”这句话我也会喃喃自语重复这句表达祈祷的话。这句话被埋入了我的心田成为我人生的巨大财富。始终怀抱感谢之心随时将“谢谢”说出口在我幼小时那位僧人教给了我这两件事的重要性。我并没有特别的才能年轻时还饱受挫折。像我这样的人居然在企业经营领域有了一定的成就可能就是因为我理解了这句话并时时将感谢之意挂在嘴边。

《活法》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

百日成长计划77/100

组名:精进利他

姓名:Mary

日期:2020.11.26

书名:活法

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

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可是人心贪乏,精神空虚。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前文“六项精进”中的“感谢”之心也日益淡薄。我认为进入物质充裕的时代,对“知足心”,“感谢心”,需要重新审视。

我年轻时社会还很贫困,当时我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而且我努力去做的是“诚实”二字。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不马虎,不偷懒,拼命的工作,认真的生活。我认为这对经历过贫苦时代的日本人来说,并不稀奇,这是融入当时日本人血肉的一个特征,也是一种美德。

不久经济起飞,社会变得富足,安定,京瓷的经营也上了轨道,规模扩大。这时“感谢”在我心中占的位置越来越大。诚实的努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此时,“感谢”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种体验反复多次以后,“感谢之心”,在我身上成形,成为我生活中始终贯彻的道德准则之一。

回顾自己,这感谢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润着我道德观的根基。而这与我幼年时的体验密切相关。

我的老家在鹿儿岛,4,5岁时父亲带我去参与过“隐蔽念佛”。所谓“隐蔽念佛”,是在德川时期“一向宗”受到萨摩潘的打压,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把宗教仪式偷偷保存下来,直到我年幼时还保留着这种信仰方式。

我们和几对父子一起在日落后,暗黑的山道上借着灯笼的亮光,一步一步攀登。大家默默无语,在恐怖和神秘气氛的笼罩下,幼小的我,也拼命的紧紧跟在父亲后面。

登山的终点是一户人家,进去一看,佛龛里摆放着气派的佛坛。身穿袈裟的僧人在前面诵经,屋内零星点着几支小蜡烛,十分暗淡,我们各自坐下,融入那昏暗之中。

孩子们端坐在僧人后面,静听那低沉的诵经声,诵经结束,孩子们按,只是一个接一个向佛坛献香敬拜,我也照着做了一遍。

这时候僧人会对孩子简单的说几句话,有的孩子被要求再来,而我听到的却是:“你已经行了(可以不用再来了),今天拜过就好了。”

接着那僧人又说:“从今以后,你每天都要说,南无,南无,谢谢。向佛表示感谢,活着的期间只要这么做就可以了。”然后他转向我父亲说:“这孩子以后不用再带来了。”这好像给我的人生下了个保证。

记得当时幼小的我,好像通过了什么考试,又得到了师父的真传,又自豪又高兴。

这是我最早的宗教体验,印象深刻。我想,当时我学到了感谢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塑造了我心灵的原型。实际上一直到现在,只要有什么事“,南无,南无,谢谢!”这句话,在无意识中就会脱口而出,在我耳边回荡。

我拜访欧洲的教堂,为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所感动,这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的送这句话。这句“祈祷”的话语,已经超越宗教宗派,融入我的血液,已经成为渗入我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口头禅”。

感恩稻盛和夫老先生!

将感谢刻于童心的“隐蔽念佛”(笃行99)

来自笃行书籍《活法》

在这一篇中,稻盛和夫讲到他幼年时期与父亲一起参加过“隐蔽念佛”,是一种宗教的仪式。

我无宗教信仰,所以不太能感同身受,但我对这篇中的另一段文字非常认同。

稻盛先生说,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但人心贫乏。这个时候,对“知足心”和“感谢心”需要重新审视。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不马虎,不偷懒,拼命地工作,认真地生活。这是一种美德。

我们为何要保持谦逊?

【导读】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人会不断增加。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这样的人会过于陶醉自己的能力或微不足道的成功,骄傲自满,不仅妨碍自己的成长还会阻碍团队的发展。

为了形成团队合力,在和谐的气氛中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须意识到“有了大家才会有自己”这样的道理。稻盛和夫一直强调要持续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听读书的各位听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共读的是《六项精进》的第107页-第121页。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完成今天的共读:

1、我们为何要保持谦逊?

2、为何说才能属于我却不归我所有?

01

谦虚使人进步

谦虚才是学习上进的源泉。中国古语中有“惟谦受福”的格言,意思是傲慢得不到好运和幸福,只有谦虚的人才会遭遇好运、获得幸福。

事实上,谦虚的人会更让人容易接受并认可。只有没有内涵和自信的人才会通过过度夸大来刷高存在感。

在企业管理中,谦虚的品格更需要保持。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如果稍微有点盈利就沾沾自喜,不知天高地厚,那么他们的企业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失去谦虚之心,傲慢起来,那么未来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甚至岌岌可危。

所以无论身居何位,都要把保持谦虚的姿态铭记在心。企业经营者必须以身作则,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带领下属团结一致,养成良好的企业风气,从而有效的开展工作。

如果企业中的中层管理人员摆架子,上层领导骄傲自满,那么团队配合就搞不好,形不成团队合力。职位越高的人越应该谦虚谨慎,深入群众,向大家传递企业的理想,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如果公司领导和一般员工都有“谦虚的姿态”,那么就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企业一定能发展壮大。

02

人一旦傲慢必定灭亡

纵观历史,但凡失却谦逊的文明全部灭亡了,对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实业家,不管取得过怎样的丰功伟绩,一旦失却谦虚,傲慢起来,那就必然灭亡。

但在现在浮躁的社会,傲慢变成所有现代人的通病。所以,回归谦虚,重新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非常重要。在此之上,必须建立人类共同的哲学,构建21世纪拯救人类的新的哲学。然后希望全世界的领袖们汇聚一堂,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共同探讨人类的出路。

古代文明通常都有自己的某种信仰,或者说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但到了近代,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一切理想都能实现,但也因为这样,衍生出了傲慢。

“我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让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将无所不能!”

人类孕育了卓越的科技,但细细想来,现在的人类正在错误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全球化变暖、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环境逐步恶化,这些都是给人类的警醒。我们没有必要像古人一样盲目的崇拜,但至少要对世界万物抱有虔诚之心,以敬畏之心应对自然,回归尊重自然的哲学。

稻盛和夫认为,“国家”存在本身就带来了人类的傲慢。事实上,任何国家,不论大小,为争夺一国的私利而陷入傲慢,很多国际性的纷争也就由此而来。由开始时小小的火种导致大动干戈,如果各国一味强调自己国家的利益,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为了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我们都必须恢复谦虚和虔敬的态度,国际社会也必须建立起能够持续和平繁荣的邻居式的友好关系。

谦虚是很多人失却的美德之一。颔首低头以示恭敬,功劳让与别人,得意时不忘形,互相礼让,秉持一颗审慎谦卑之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03

保持谦逊

人生在世,有时需要强调自我,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谦虚这个有代表性的美德渐渐被我们遗忘,不能不说是日本社会莫大的损失。住在这个国家里不再感到愉悦,失却谦虚礼让是原因之一。

确实,对凡人而言,要始终保持谦虚决不是容易的事。

在精密陶瓷这个未曾开拓的领域,稻盛和夫开发了很多新技术新产品,京瓷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发展,KDDI的发展也令人惊叹。

也是因此,稻盛和夫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称赞。面对别人的追捧,他也在飘飘然和自我反省中不断反复,到最后才明白,自己所得到的这一切,不过是上苍偶尔的赐予,任何人的才能都是从上天借来之物,不可过分骄傲。

因此,杰出的才能,由这才能创造的成果,属于你却不归你所有。才能和功劳不应由个人独占,而应该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利。就是说自己的才能用来为“公”是第一义,用来为“私”是第二义。这就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

然而,随着谦虚精神日趋淡薄,把才能私有化的人有增无减,特别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官僚主义者更容易有这样的倾向。曾经踌躇满志的想要造福于民,最后却贪赃枉法,丑闻缠身。这其中,就是缺乏了本质的“诚实”和“谦逊”。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不马虎,不偷懒,拼命地工作,认真地生活。只有这样,满怀感恩的心,上苍才会给予你更多的惊喜。

回顾稻盛和夫的人生历程,“感谢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润着他道德观的根基。而这与稻盛和夫在幼年时的体验深切相关。

稻盛和夫的老家在鹿儿岛,四五岁时和父亲一起去参与“隐蔽念佛”。所谓“隐蔽念佛”,可远溯至德川时期,“一向宗”受到萨摩藩的打压时,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把宗教仪式偷偷保存了下来。稻盛和夫幼小时,还保留着这种信仰方式。

一路默默无语,幼小的稻盛和夫紧跟父亲到了山顶的一户人家。

佛龛里摆放着气派的佛坛,穿袈裟的僧人在前面诵经。屋内零星点着几支小蜡烛,十分暗淡,稻盛和夫随父亲坐下,静听着低沉的诵经声。

诵经结束,孩子们按指示一个接一个向佛坛献香拜谒,这时候僧人会对孩子简单地说几句话,有的孩子被要求再来,而稻盛和夫听到的却是:“你已经行了,不要再来了,今天拜过就好了。”

接着,那僧人又说:“从今以后,你每天都要说‘南无、南无,谢谢!’向佛表示感谢。活着的期间,只要这么做就可以了。”然后转向父亲说:“这孩子以后不用再带来了”。好像给他的人生下了个保证。

这是稻盛和夫最早的宗教体验,印象深刻。当时幼小的他已经学到了感谢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塑造了稻盛和夫心灵的原型。实际上一直到现在,只要有什么事,“南无、南无,谢谢!”这句话在无意识中就会脱口而出,在他耳边回荡。

这句“祈祷”的话语,已经超越宗教、宗派,融入了他的血肉,已经成为渗入他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口头禅”。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3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