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别业是什么意思(古诗中别业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别业妄见是啥意思谢谢
什么是别业妄见?譬如世界上有些人,目有赤眚,即目生红翳,夜间看见灯光时,便见四边有圆形的晕光。因眼睛有毛病,所以看见幻影,五光杂色,重重叠叠。
赤眚代表无明,夜譬喻迷,灯指藏性。五色圆影,喻众生之五蕴幻躯,五尘幻境,因众生有能见之妄见,故有外境的幻影。妄见若除,赤眚不起,何来圆影?好眼表示真智,灯代表真理,以真智见真理,一真法界本无所有。
好像现在有人,眼睛本来无病而要弄出毛病来。我曾亲眼见到一个服迷幻药的人,老是对着墙壁在痴笑,我问他笑什么?他说:真奇怪,墙壁上有很美丽的五光杂色啊!这就和病眼一样,无病而食迷幻药,变成颠颠倒倒,幻影幻光本来是假,他却认为是真,这便是身在迷而不知迷。
王维的终南别业,别业是什么意思?
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第宅”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为别业。
王维晚年定居在南山边陲,终南别业就是指南山边陲的宅邸。
称别墅时,则是突出其园林气氛以区别于一般住宅。
别业和庄园含义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别业建于业主所属领地或田产范围内的,与庄园相同;有的别业是一所包括有住宅的独立的园林,业主也不一定是地主或领主,这种别业就不是庄园。
别业和宅园的区别在于:前者位于郊区,是以家宅为主体的园林;后者位于城市,是在家宅用地中划出一部分用地专门布置成园林,供游憩之用,同家宅隔开。宅园研究者,通常不考虑家宅部分,仅以园林部分为研究对象。别业同庄园和宅园虽有区别,有时并不严格划分。
终南别业中的别业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别业”是指:是告别自己事业 告别自己心中大业 告别自己一生的抱负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佛教中罪和业分别指什么?
【业 】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
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
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罪 】
性罪和遮罪。
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
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业】
1、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
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
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之动念是。
2、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
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
无记业是非
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
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
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
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
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
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
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
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
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
5、罪业、福业、不动业,
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
苦;
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
不动业是就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
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我们学佛先了解这些名词的定义。然后再来扩展解释。这样才不会学偏了。
自己下功夫查的佛学词典回答,希望楼主考虑采纳,共同学习。
有需要再继续交流!
我是学佛的小蜗牛~第一义行者*蜗牛善财
终南别业中的“别业”是什么意思?
《终南别业》中的别业是别墅的意思。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
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翻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
【1】别业:别墅。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
【2】中岁:中年。
【3】好(hào):喜好。
【4】道:这里指佛教。
【5】家:安家。
【6】南山:即终南山。南山陲(chuí):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陲,边缘,旁
边,边境。
【7】胜事:美好的事。
【8】空:白白地。
【9】穷:穷尽,尽头。
【10】值:遇到,
【11】叟(sǒu):老翁。
【12】无还期:没有回归的准确时间。
【注解】:
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
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中心: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
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
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
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赏析:
此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地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
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也是“无心的偶然”。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因为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共业与别业是什么
业,就是我们的行为、欲念。我们的意念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
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①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②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3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