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礼仪心得分享(佛门礼仪心得分享大全)

大家对佛门礼仪有何感想?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我们从第三行看起,将文念一段。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一段是讲我们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必须要学习的,『威仪』也就是规矩,「威」是威德,「仪」是仪态。在中国古代,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威仪是佛法里面讲的,我们中国也有,但是中国一般说礼仪,不讲威讲礼,礼仪。我们都知道,古时候都称中国叫礼义之邦,由此可知,对於礼仪是非常重视的,人人都要学习,都不能够违犯的。可是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到日本去还能看到一点,日本人还能保持中国古代的一点形象,也算是很难得。中国把礼仪丢掉至少有四代,我们二十年算一代,也有八十年。确实像我这个年龄,小时候我们住在农村,农村里面还有,这些礼节还有。
在古代,史书里面常讲乱世、治世,天下大治,治乱的标准是什麼?就在礼。一个是礼,一个是乐,礼是节制人的行为,用佛法讲,身口的行为,乐是调节性情,都是属於教育。我们如果细心去读历史,中国的历史是断代史,《春秋》跟《史记》我们可以说是通史,以后每个朝代有它的历史,像《汉书》、《唐书》、《宋史》,这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一个朝代政权建立,一般不会超过五年,朝廷就颁布礼乐,我们一般人生活就上轨道了。你是什麼身分,行什麼礼,穿什麼样的礼服,在以前都是有规定的,不能乱穿衣服的。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今天讲的知识分子,他穿什麼样的服装,农民穿什麼样的服装,工人穿什麼样的服装,生意人著什麼样的服装,他们都有分别的。为什麼?便利於行礼。这个根源从哪里来的?是从五伦来的,你看五伦里面有一条长幼有序。长幼有序在家里面是兄弟,在社会上有长幼,年幼的要跟长辈行礼,阶位低的要向在高位的人行礼。做官的都是读书人,他们的衣服上面都绣的有花纹,叫章服,文章的章。绣的花纹是代表阶级的,从前有九品,九品中正,它绣的花纹代表阶级。颜色也是代表阶级,连帝王也不例外,帝王穿的是龙袍,以后是用黄色的,黄色的多。你看他绣的龙,龙爪子不同,皇上五个爪,叫五爪金龙。亲王,皇帝的儿子、皇帝的兄弟四个爪,就少一个;清朝,贝勒只有三个爪。看起来好像一样,你看龙的爪不一样,你就晓得他有阶级。五个爪只有一个人,皇上,只有他一个人。所以礼服很重要,现在没有了,现在士农工商没有了。
清朝亡国之后,民国成立,社会就乱了,国家没有制礼、没有作乐。祭礼,祭天、祭山川鬼神、祭祖先,现在民间用的都是原先清朝的,民国没有颁布,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像婚礼、丧礼、宴客,可以说整个社会乱了,这就是我们这里讲的『整六和之紊绪』,那就是我们的威仪疏忽了。乐,大概现在只有一个国歌,军队里面好像还有军乐,其他各个阶层里头也都没有。社会的乱相,怎麼能够上轨道?所以在将来写历史的人,写这一段的历史叫乱世。没有规矩,没有礼仪,这段时间太长了,将近一百年。一个世纪没有颁布礼乐,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这是很大的疏忽。这桩事情,现在既然想制礼作乐,好像也没有人了,谁对这个东西有研究?没有行不行?没有就永远混乱。如果要想社会恢复到礼义之邦、和谐社会,这个是有必要的,很有必要。在中国推行了几千年,现在我们丢掉了,丢掉社会就乱了,不知道怎麼样做好。丧服,这很重要的,老人过世,披麻戴孝是清朝的丧礼,民国没有,没有制礼。所以丧礼有很多人问我,穿什麼样的衣服?有些人信仰宗教,外国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用他们宗教的礼服,那就是外国的,中国没有礼。你能说不对吗?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对,没礼,这就难了。乐也没有,这是个麻烦事情。看什麼时候政府觉悟了,来推行礼乐的教育,现在是要教育,不教育,颁布也没有人能做得到。所以一定要教。
『四威仪』,中国古时候,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单位,是国家基本的一个单位,是家庭。中国的家是大家庭制度,现在也没有了,中日八年战争最大的损失是中国的家消灭了。抗战之前有,抗战之后没有了,这个非常可惜。家对於中国五千年的长治久安做出最大的贡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个人,家是社会,从前一个小家庭,家庭人丁不旺也有几十口人,一家七、八十个人这都是人丁不旺的。普通的家庭,标准的家庭,大概都三百人左右,人丁兴旺的有七、八百人,所以家是个社会。这麼多人生活在一起,他是一家人,一个祖先传下来的。你看夫妇结婚,小孩生多了,我一个同学,小学二年级的同学,我们在台湾有四百人,有一个就住在屏东,前几天来看我,带一张照片给我看。我们是三十八年到台湾来的,六十年前,在这边结婚了,两个人,现在全家我看他的照片,子孙有十二个,这麼一大家。这还不算多的,我还有个朋友在台北,也是夫妻两个到台湾,现在全家有二、三十个人,你看六十年,增长多少倍。中国过去是五代同堂,第六代才分出去另外立一个家庭,五代是不分家的。从自己算起,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高祖父母五代就一百年,二十年是一代,一百年,你说他的儿孙多少,所以人丁兴旺。夫妇两个生小孩生多,多的有生十几个的,六、七个不算多,这样延续下来就有几百人。
这麼多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没有规矩,那不就乱了?所以家规重要,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这几年提倡《弟子规》,就是从前大家庭人人都要遵守的,你不遵守家就乱了。《弟子规》里面是一百一十三条,这是共同要遵守的规矩,只要你是一个人,只要你是家庭一分子,必须要遵守。除这个之外还有规矩,那是每个家不一样的,每个家有它单独的规矩,这些多半记载在家谱里面,祖宗立的法,后世的子孙世世代代要遵守。所以,家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它是个团体,家能够治好,你就能治国,治国跟治家没有两样,只是扩大一点而已。所以齐家而后国治,家齐了,国是很好治的。不像现在,诸位要是读中国古书,你就能够体会到,古时候在社会上各种行业,哪种行业最轻松?哪一种行业是最愉快的?做官的。为什麼?没事,没有案子办,社会上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没有案子办。一个月有个三、五件案子就很多了,哪像现在,现在案子办不完。所以你看从前做官的人,他没事,读书、游山玩水、作文作诗,他去玩这个消遣去了;深山里面去访道,找找道长、和尚,去谈谈佛、谈谈道,他有的是时间。哪有像现在做官,现在做官好辛苦!今天的社会,各行各业哪一行最辛苦?从政的人最辛苦,跟从前完全颠倒了。什麼原因?就是现在因为社会动乱,没有礼乐,麻烦事情就多了。这刑事案件,我曾经在此地见过司法行政部长、司法院长赖院长,他们告诉我,台湾现在刑事案件一年超过一百五十万件,平均每天两千件,办不完!你说在从前,一个国家可能一年都不会到两千件,现在一天两千件,还得了吗?你说他多辛苦,他哪有时间。
这些都是属於教育问题,要知道佛法是教育,你看《华严经》里面,贤首国师给我们提出这篇文章《妄尽还源》。前面三大段是讲的哲学、科学,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从这个地方往下,四、五、六三段是讲修行。行是什麼?行是行为,行为很多,佛法里面把它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身体,身的造作,我们讲身业,业就是活动,得有规矩。第二个是言语,言语是口的行为,口为祸福之门,所以说话很重要。孔子教学,把言语摆在第二门,第一个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你看他多麼重视,说话是学问。第三才是政事,政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术能力,你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最后才是文艺,放到最后。这是在佛法里讲口业。第三个叫意业,意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有个标准、有个规范,你不能够超越,也不能够不及。超越一点没有关系,不离谱,不及,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伦理。我们中国人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核心的标准,不能违背的;就像佛门里面讲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这也是个核心的标准,展开来就是此地讲的,大乘八万四千,小乘三千威仪,大乘叫八万四千细行。在我们中国,其实跟佛法这个原理是一样的,五伦是五条,五常也是五个字,四维是四条,八德是八条,你看这多简单。它展开来也是八万四千,《弟子规》就是这些东西展开,你看展开说了一百一十三条。一百一十三条里头,每一条再展开,那就叫细行,在佛法里面叫威仪,威仪是细行,原则叫戒律,从戒律里面再分出来,叫威仪。
我们生活能懂得这些道理,能遵守这些规矩,自己心安,理就得到。为什麼?心平气和生智慧,我们一般讲开悟。现在一般人为什麼没有智慧?你所生的是烦恼,为什麼?你心不清净。心为什麼不清净?你没有办法安定下来,你想安定也不行,今天社会像一盆浑水一样,也就是社会里头没有制度、没有礼乐,礼乐是属於制度。我们生活在乱世,很痛苦!乱世要恢复自己的清净心非常困难,那只有远离都市,住在深山,或许还能够恢复到清净心。那是很少数的人,有这个福分,有这个缘分,才能做得到,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现在深山修行,修行难!深山里面去度假,自己住茅蓬可以。为什麼?从前寺院庵堂都建筑在深山里面,远离都市,现在不行,现在开了马路,车可以上去,游客多了,把你当作观光旅游的景点,再来这些电视、网络都上去了。所以原本是个清净的兰若,现在也被污染,想修行都困难、都不容易。现前的社会,修行要能成功,他的功夫、道行肯定比古人高,古人要生活在这个世间的话,他也会退转,他也很难禁得起考验。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佛要明白这个道理,只有自求多福,除这个之外,真的是没法子。
佛教的基本礼仪
一、孝养父母
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本,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件,试想连乌鸦尚知反哺报恩,如果我们不能孝养父母,岂不是连禽兽也不如吗?
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福田,孝养父母与孝养佛的功德无二无别,不能孝养父母是人生最大的过错,不孝之人是一点也谈不上学佛的资格。
此外,劝父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永脱轮回生死之苦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孝道。
二、恪尽本分
人生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学佛人应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进努力,做家庭、社会、国家的模范榜样,能孝顺父母,教育子女,爱护家庭,利益社会,报效国家,方是真学佛人,逃避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不能恪尽本分,侈言学佛,都是自欺欺人,学佛不可能有所成就。
三、深信因果
整个佛法的核心就是'因果二字,种了善因必得善果,种了恶因必得恶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学佛人当深信因果,以戒为师,日日反省,随时改过。
此外,念佛人深信种了念佛的善因,必得成佛的善果,这是最最深奥的因果。
四、戒杀吃素
学佛人当诸恶莫作,将一切的罪恶行为努力断除。而所有的罪恶中,以杀生吃肉的罪恶最重,因为众生最宝贵的,无非自己的生命,杀它吃它,它最恼恨,怨仇结得最深,将来杀债杀报,血债血还,恶果最为惨烈,因此,诸恶莫作中以戒杀吃素为急!
五、放生救命
学佛人当众善奉行,任何的善事,只要有机会当努力实践。而所有的善行中,放生第一,因为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为,功德最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拟。而众生最宝贵的,无非自己的生命,放它救它,它最感激,善缘结得最深,未来福德善报最不可思议,所以,众善奉行中以放生救命为先!
六、竭诚尽敬
诚心敬意是成就天下任何事业的基础,印光大师更教导我们要竭心尽力地把诚敬二字做到了极点,有一分诚敬,就有一分功德,有十分诚敬,就有十分功德,这是学佛成功与否的绝妙秘诀,大家绝对要谨记在心!
七、发菩提心
学佛的功德大小与自己的心量成正比,心量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因此学佛人的心量一定要大!做任何事绝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一定要从内心发真诚心,真实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上求佛道,发心成佛后有能力要普渡众生;我们下化众生,发心有机缘一定要把佛法最精要的重点传播大众。
此外,真正愿意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就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八、拜佛忏悔
我们累世以来所造作的罪业,若是有体有相,是尽虚空也装不下,我们其实只不过是个业障深重的浊恶凡夫罢了。因此,学佛人当发惭愧心及忏悔心,勤行礼佛,因为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佛忏悔是表达我们诚心敬意,惭愧自省最好的方法。
九、信愿念佛
净土法门是依靠佛力救拔,信则信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愿则愿意速生极乐世界,厌离此苦世界,行则老老实实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只要'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就可当生倚仗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救拔,超生脱死,永断轮回,是佛教一切法门中最深奥最奇妙最特别最方便的法门!
照理说,一句'阿弥陀佛'是靠佛力救拔,是绝对绝对保证往生西方的,但为什么当令念佛的人多,而真正往生西方的人却很少呢?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关键的问题,当今念佛人无法往生的关键在于—'缺乏信愿,怕死,根本不愿往生。'当令念佛人念佛只是求长寿求健康求平安求富贵求顺遂,求世间一切利益,但绝不求往生西方!
'死'之一字即可勘验念佛人是否具足信愿。扪心自问,你怕不怕死?如果现在马上得死,马上阿弥陀佛就接你往生西方,你愿不愿意?一个真正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真念佛人,一定是视死如归,随时愿意早点跟随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是绝对不怕死,马上愿意死,马上愿意随时往生的。至于表里不一,假信虚愿的假念佛人,则是贪生怕死,不愿意死,不愿往生,求多活几年,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牵绊敷衍。要知道,只此一怕死,不愿死,不愿求往生之心,即与阿弥陀佛的心相违逆,信愿行三资粮不具足,如何成功地往生西方呢?
当今念佛人千有九百九十九多为假念佛人,'死,之一字,当时时刻在心头,时时检验自己,只要念佛人不怕死,喜欢死,随时愿意死,随时愿意早一点往生极乐,就是真正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真念佛人,这种人千念千生,万念万生,绝无不生西方之人!
十、实践力行
佛法最重要的是实践,一个一字不识,完全不懂经教,只会吃素拜佛,老老实实执持一句'阿弥陀佛的老太婆,学佛的成就往往远胜于辩才无碍,精通三藏的大通家,关键即在于是否能够实践力行,能知不能行,犹如纸上谈兵,说食数宝,只是惘然!
总而言之,学佛但求专精,最忌夹杂,只要掌握住要点努力实践,就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实益。
佛教礼仪文化讲解:顶礼的功德有哪些
《辨业经》中说顶礼有哪十种功德
一、得妙色身:顶礼的人,生生世世获得妙色之身,相貌端严。
二、出言人信:顶礼的人,凡是你所说的话都会受到别人的信任。
三、处众无畏:顶礼的人,处在众会当中,无有畏惧。
四、诸佛护念:顶礼的人,会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
五、具大威仪:顶礼的人,不论出家在家,行为如法,并具有令人生信的威仪。
六、众人亲附:顶礼的人,会有很多人亲近你。(那样你就不会孤独,不会因为没人理而痛苦。有些人谁都看不惯,谁都讨厌,这也是前世不礼佛所致。)
七、诸天爱敬:顶礼的人,连天人都爱戴、恭敬,并且时时保护着。(这样的话,也不一定要特意地供护法神;常修顶礼的话,护法神自然会护念你。)
八、具大福报:顶礼的人,将获得大的福报。
九、命终往生:顶礼的人,命终以后会往生净土。
十、速证涅槃:顶礼的人,将迅速获证涅槃。
这十种功德不是平常的功德,因此说顶礼是不共的善法。哪怕礼佛一拜,也有不可思议的果报。
佛门礼仪
转自:济群法师
居士入寺礼仪
佛教寺院是住持三宝的集中体现,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便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乃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作为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我们经常需要出入佛寺,拜佛、请法宝、听法或参加各种佛事活动。那么,在佛教寺院中,我们在行持中应该有怎样的礼仪呢?
一、进入佛寺
1.去寺院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以端庄大方得体为宜,不可穿拖鞋、背心、短裤、短裙,露肩露背。
2.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
3.路遇法师,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不与法师抢道先行。
4.要遵守寺院的相关规定,维护寺院的清净,不可在寺院吸烟或大声喧哗。
二、上香供佛
1.上香代表对三宝的敬意,若香炉内已有点燃的香,则不用再点,仅对佛菩萨礼拜即可。如自己带着香来,则可以把香放在香炉边请香灯师父在需用时点燃,这样功德更大。
2.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上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寺院一般不许信众在殿堂内燃香),其他各殿合掌礼拜。
3.上香要诚心、敬意。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养佛,法、僧三宝,或勤修戒、定、慧三学等等。
4.上香的正确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点火,点香后,若香枝起火焰,用手把火扇熄,不能用口吹或挥动香使火熄灭。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杆夹着,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尾部,使香头平对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炉中间即可。若上三支香,先插中间的一支,默念“供养佛”;然后以右手插右边的一支,默念“供养法”;用左手插左边的一支,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插香时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东倒西歪。香插好后一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5.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三、入殿礼佛
1.入殿堂的时候,应靠着门边进去。从左侧进,就要先迈左脚跨入。从右侧进,先右脚跨入。不可践踏门槛。步出殿堂时亦如是。
2.礼佛时应该将帽子脱下。
3.大殿中央拜垫是主持、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居士不可在上礼拜。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
4.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随其意愿,亦应是三的倍数。
5.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6.不得对佛像妄加议论。
四、谒见出家师
1.进入寺院后,先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然后,再去拜见出家师父。
2.称呼法师法号时,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切忌称呼出家众为“师兄”。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在法师前,如果需要表示恭敬,可视关系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
3.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合掌,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等不当礼节。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师父三拜”,法师若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4.法师在走路、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不可礼拜法师。
5.男众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应该有两位以上同去。女众到比丘法师房间要有人陪往。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6.要尽量避免从法师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长面前要躬身,弯腰而过。
五、请示师长
1.先不急不缓地敲门,声音大小要适中,进门之后先问讯,再把门关上。
2.请教问题时,当专心一意,虔诚恭敬倾听。
3.拿东西给师长看,应先问讯、弯腰,以双手捧交给师长。
4.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后方,若师长未示意离开,不可擅自离去。如师长吩咐坐下,方可坐下。
5.在与师长同行时要走在法师的右侧后方,大概相差一步,当师长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
6.进出门时,替师长开门后,让身左侧,待法师进出门后,要关上门。坐下来时,师长坐左边,晚辈坐右边。
六、参加早晚课诵或法会
1.要提前到达,不迟到。入大殿后,在佛像前向上一问讯即可。如欲礼佛,可在自己站位进行。
2.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在家众受三皈五戒者,可著海青。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
3.上殿时,男众在左,女众在右。(此处所说左右,系指佛像所面对的左和右,不是指自己站向的左、右)前后站位顺序为搭缦衣居士在前,后为穿海青居士、信男信女。殿堂内站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
4.诵经、唱诵和拜佛时,应整齐随众,声调适中,要符合法器节拍,不可错板拖腔。
5.经本用毕,应置于洁净高处,不可放在地上或拜垫上。
6.绕佛时,排列次序依次为: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身搭缦衣的男居士、身搭缦衣的女居士、身穿海青的男居士、身穿海青的女居士、信男、信女等。
7.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整齐。绕佛只能顺时针绕,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结手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平视正前方,不可东张西望。
8.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七、在寺院过堂
1.早斋、午斋时,听到打板后应立即到斋堂过堂。
2.进入斋堂时,一般只对斋堂内所供奉的佛像问讯即可。
3.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
4.吃饭时端身正坐,不得散心杂话,碗要端平,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不可饮食出声,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
5.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行堂僧就会来添加。筷子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筷子在菜碗中竖着时,表示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结斋后,没吃完可继续吃。
6.饮食知量,饭后碗中不留剩饭菜。
7.餐后,两碗重叠放在桌边,筷子直放于碗右边,碗筷放置不要超过桌前沿,以免行人碰掉地上。
8.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或合掌默念十声佛号。晚上若用药石(佛教称晩食为“药石”),仅需合掌默念佛号即可。
八、寺院留宿
1.如需在寺院住宿,应按规定持所需证件,到客堂挂单。
2.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人入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3.在寺内过夜,需按寺内作息时间熄灯休息,切不可打扰别人休息。
4.凡在佛寺内用水用电用物要尽量节省,不得浪费。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
5.离开寺院时,须到客堂销单,方可离去。
九、其他
1.凡僧团所有,是为常住物。常住物为十方所共有,个人是无权动用的。凡寺院所有物品为十方僧伽所有,个人不可擅自作主捉持。如果在家众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为盗僧祗物,其罪过甚大。所以去寺院时,切要注意。
2.寺中法器,不可擅动,钟鼓鱼磬,不可擅敲。
3.禁止在家男众于夜晚去尼庵,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庵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逗留,应即离开;在家女众去寺院,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寺院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
4.敬重法宝。在法物流通处,如需请购佛像、法宝或念珠等,就说“请”,不可说“买”。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持经书佛像不得向人作礼,手捧经书,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5.僧人衣钵,在家人不可穿著、持用。
6.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出家众。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35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