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乘和果乘(因乘果乘空宗有宗)

藏传佛教的特点和精髓是甚么
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相对于汉传佛教的“因乘”倾向,藏传佛教比较倾向于“果乘”的净观,重视三轮体空的实践。也被称为“金刚乘”。
那么果乘和净观就是藏传佛教比较显著的特点。当然,还有很多方便的法门,这也是被称为“密宗”的原因。不过相比较来说,果乘和净观的见地是更重要的。
不过要清楚,像小乘是大乘的基础一样。大乘也是金刚乘的基础。其中并没有哪个优于哪个的说法。只不过从小乘、大乘直到金刚乘,方便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
以上的观点,来源于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佛教丛书。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完全来自于仁波切的教导;如果以上表述有任何问题,那完全是由于我的愚昧造成的。
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以前在印度经常把“乘”用马车来比喻,梵语称为“雅那”,也是一种乘骑的名称。那么,为什么以乘骑而得名呢?因为此二者之间有共同点才如此得名的。
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我依靠马车或者牦牛等,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依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密乘,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声闻乘的法要,最后可以到达声闻果位;依靠密乘,最后也可以获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摄集经》中说,乘可以分为因乘和果乘。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三戒论》中也阐述了宁玛巴的大圆满是不是乘的问题,在这里不作广说。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
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 《经庄严论》(唐译)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了大乘的七种大。作为修行人,对于大乘所具有的七种大应该有一种理解,而且,对于小乘和大乘进行选择时,应该想:大乘非常殊胜,我应该修持大乘
----索达吉堪布
佛教说的“因相乘”是什么意思?
因:是指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相:是指相貌,景象。
因相乘:是指人生活在果里,随着起心动念而去行动,对事物做出的改造过程叫做因相。即心念与行为历程。
因相乘,如鞭炮一般,心动念为导火索,从导火索点燃到鞭炮飞上天这是相,即心念与行动如影随形,就是因相乘。
鞭炮的爆炸,称为果。
人的行为状态是过去式,与鞭炮相反。
鞭炮是先点燃—飞升—爆炸。
而人的因果理论顺序为:
结果—起心—行动。
而人的实际因果顺序为:
起心—行动—结果。
也就是说:理论上是先知道结果。
而现实是:事后才知道结果。
这理论就是先觉,不为而知。
而事后而知,后知后觉,普通大众。
当人掌握了事物发展的理论,则一切行为都是过去式,结果早已经知道了。而所经过的过程也已经能知道。
所以说五蕴皆空。大家的行为都是过去式,结果是现在进行时。
金刚乘是什么意思啊!
金刚乘就是果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若以二分法,可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区别,在于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大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目标: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的心。一般而言,大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见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简单地说,金刚乘就是果乘,大乘为因乘或体性乘。大乘被称为因乘,是因为大乘主要是在教导成佛的因,正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大乘认为要成佛就必须具足种种正思惟,必须净化某些染污等等。虽然大乘基本是因乘,但它有时也会暗示结果,特别是在讨论佛性的时候,相对地,金刚乘几乎完全把重点放在果位上。金刚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需要能了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金刚乘除了发无上菩提心外,还有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观想。透过观想觉了空性实相。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来趋向果,而金刚乘的方法则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实际上就是因。金刚乘与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并没有差别,但是两者处理相对真理的方法则有出入,特别是金刚乘透过观想本尊、念诵真言等等转化相对真理的方法和大乘不同。此外,金刚乘和其它乘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小乘、大乘强调心的训练,而金刚乘则强调认识心性。再者,金刚乘一般又分为四部密续,这四部并非不同理论的派别,而是针对四种不同心态的弟子所设计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续分成事部密续、行部密续、瑜伽部密续,以及无上瑜伽部密续。
密乘的佛法介绍
宁玛派对佛法判教的九乘,其中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为显教,其余六乘为密法,或称密乘。一般将整个佛法判为三乘即小乘(包括声闻、独觉)、大乘和密乘。宁玛派把大乘分为因之乘和果之乘二种,因乘指显宗,果乘指密宗(密宗包括事部、行事、瑜伽部、玛哈瑜伽部、阿努瑜伽部、阿底瑜伽部六乘)。密宗的见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观点出发。佛法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清除一切痛苦的根由——烦恼和达到解脱圆满的觉位——涅槃(pán)或菩提。前期的小乘佛法以彻底断除烦恼的办法来达成涅槃解脱,后期的大乘佛法则对烦恼是否一定要用断除的方法才能达到解脱有新的看法。认为烦恼的本性与菩提并无差别,二者区别只在“迷”和“悟”之间,那么,如果将烦恼转为菩提岂不是比“断”更好吗?因此就有转识成智和即心是佛的见解,而且更进一步说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因此,产生了果之乘的密乘法。
密宗为什么叫金刚乘,你必须要知道的
“金刚”一词,在佛教中经常出现,譬如金刚杵、金刚手、金刚经、金刚持、金刚乘等。“金刚”是世间最为坚固、可毁坏一切而不为他物摧毁之物,因此,佛教以金刚象征坚固、不可分等意义。
从总体来说,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在大乘中,又分为显教波罗蜜多乘和密教金刚乘。金刚乘教法是对小乘及显教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及深化,在小乘及显教理论中没有说透的观点,在金刚乘中得到了弥补性的完善。对于真正了解显密佛法者来说,都会承认这个事实。如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师宗喀巴更认为金刚乘教法甚至比佛陀都来得珍贵。
金刚乘由于具备众多快速成佛方法,因此被称为“方便乘”;直接以佛陀果位要素进行修持,因此又被称为“果乘”;在密续中说,由于智慧超胜、方便众多等众多原因,金刚乘是佛法中最殊胜的教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37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