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普通人(佛说普通人为什么做不到坚持天天念阿弥陀佛)

学佛百科2023-04-06137

佛说:善良的人,命就好

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善良的人,命也就好!

所有的付出,所有的隐忍,所有的坚守,终有一天,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善良是什么?善良是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处境表示同情,照顾他人的心理感受,并由此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小雅是个单亲妈妈,独自带着儿子生活。为了节省开支,母子俩常常在食堂里打一份饭菜,带回家吃。这个小小的私心,常常让小雅要么提前几分钟,要么推迟几分钟,在没什么人的时候,跟服务员悄悄说一声,多打点饭。

起初,食堂里打饭菜的阿姨对此十分反感,常常对她指指点点。但小雅也不气恼,每次都带着歉意,主动和大家打招呼。时间久了,大家也都知晓了小雅的难处,因为很多时候,小雅没有时间来打饭,只能派儿子来。

这个十一岁的少年,阳光开朗,每次进来打饭,都笑嘻嘻地喊着:“阿姨好、阿姨好!”每次打好包,都不忘说着感谢。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小雅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到了后来,若是小雅和儿子在吃饭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去打饭,甚至还会收到食堂阿姨打来的电话。这对母子骨子里的善良,让她们也收获了同样的善意。

小雅想要以此来教 育儿 子,哪怕自己也是弱势群体,但并不妨碍,一个人,对世界充满善意,对身边那些同样弱势的人,也表达出最真诚的善意。如此,才能在遍布荆棘的世界里,找到更多温柔以待。

这个世界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就是天赋比自己强,而且,后天所拥有的的起点也比自己高。如果这个很优秀的人,就在你的身边,就是你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你是由衷地欣赏呢,还是暗生嫉妒呢?

善良的人,会由衷地欣赏他人的长处,并虚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一次英语演讲大赛中,卉芳经过重重考验,终于和另外一位选手进入了冠亚军对决。比赛的题目,当场抽取,是即兴演讲。

正当卉芳在做着最后的准备时,没想到对手走到了她的面前,向她请假即兴演讲的秘诀。卉芳虽然自己也很紧张,但还是耐心地解答了对方提出的问题,当两个人笑着结束交流的时候,也就到了上场的时间了。

最后,卉芳以微弱的劣势屈居亚军,但却由此和冠军成为了“患难之交”。在后来的求学、创业过程中,俩人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还一起创办了语言培训学校,成为事业上的合伙人。

而之所以让俩人虽然有分歧,但骨子里的善良,都让他们能够换位思考,以心换心,于是,合作的路也就越走越宽。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永远不是对付小人的终极“武器”。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他心中只有自己,一味地想要盘剥他人,来壮大自己。而善良的人,总是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宁可自己多吃点苦,以此来让别人多受点益。

面对小人,最能从根本上化解他的“小人之心”的,其实,是用宽广的胸怀,去感化他。最终,唤醒他心中关于善的一面。

就像电视剧《佛陀》中讲述的那一幕,佛陀明知道有人给他的事物下了毒,可当那人端着有毒是食物递给他的时候,他依旧不假思索地吃了下去,并用他的死来启示所有人,善行最终能够感化恶行。

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无需做这样极端的“傻事”。而只需常怀善心、行善言、做善事,让自己实实在在地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久而久之,就会自带一种正气凛然的气质,就自有一种凛然不可冒犯的威严。也许,这种威严并不是面目严肃,更不是趾高气昂,而是一种宁静与淡泊的力量。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善良的人,自有一股安静的力量。

不吵、不闹、不争、不抢、不辩,执着于心中的美好,看上去傻傻的,实际上,才是那个收获满满的人。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普通人不能做施食

普通人都可以做施食的。

佛法都是佛所说,所以想知道行不行就应当从佛经上找依据,一起来看佛经上佛是怎样讲。依《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1 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长寿福德增荣。速能满足檀波罗蜜。每于晨朝及一切时悉无障碍。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麨及诸饼食等。以右手加器。诵前陀罗尼满七遍。然后称四如来名号。

注意:佛说是善男子善女人,而不限于比丘比丘尼,且发心施食,此人即同观世音菩萨大慈悲者(施食者即同观世音菩萨一样大慈悲者,这段话是佛经上佛说的),即是善男子善女人,由此可见普通人都可以。

2 佛告阿难若族姓善男子等。既称四如来名号加持已。弹指七遍。取于食器于净地上。展臂泻之。作此施已。于其四方有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前各有摩伽陀国七七斛食。受此食已悉皆饱满。是诸鬼等悉舍鬼身生于天上。

由此可见,普通人施食,也同样具有效力,因为是依靠佛力加持而成就的。

3 阿难汝随我语。如法修行广宣流布。令诸众生普得见闻获无量福。是名救焰口饿鬼及苦众生陀罗尼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一切大众及阿难等。闻佛说已一心信受欢喜奉行。

由此可见,施食是佛希望能广为流传,让一切众生都能欢喜奉行。

说不可以,要注意的是“施食仪轨”而不是“施食”,因为有些“仪轨”是只能出家众才可以做,而不是说“施食”只有出家人才可以,这里要明白。普通人要施食,其实按《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上的方法修就行了,既简单又有效果,因为一切都是依靠佛力的加持。

佛陀宣称自己是个普通人,有根据吗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造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成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所以有成佛,有众生也。”---摘于《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佛说人人都可成佛,那么佛的定义是什么

详细字义

◎佛fó

〈名〉

(1)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人、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是佛,是佛是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惑的佛。众生皆具佛性,众生皆能成佛。

如果人与佛有区别,众生就不能成佛。众生、佛不二故,众生断惑证觉,即是佛。

佛说:不争的人生,自有天地

周国平曾说:

世事变幻无常,君子不争炎凉,人生的幸福法则,就是有所争,亦有所不争。

不争,自有世界,也自成境界。

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正如不是所有的人都活在同一个层次。

人活一世,难免会被误解、受质疑,有懂你的人与你惺惺相惜,就有不懂你的人让你避之不及。

而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都懂得知理不争:

不争眼前的荣辱,也不在意一时的是非。

正如尼采所说:

生命宝贵,不该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上,为无中生有的烂事计较,和无事生非的小人纠缠,最后都是和自己过不去。

听过一个笑话:

有年轻人看不惯别人的做法,三天两头和人吵架,他总觉得谁都跟他作对,生活了无生趣。

郁闷的他去问智者:

智者告诉他:

他又开始不服:

大师微微一笑说:

就再也不理他。

想要真正的快乐,不如把嘴闭严,别争也不理。

把时间留给自己,把其他留给时间,不在乎就是对一切最好的回击。

俗话说:

退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豁达。

不跟糊涂人讲道理,对烂人烂事能做到忍让而不争辩之人,才是有大格局的人。

常听到有人抱怨命运的不公,或抱怨生活的无奈。

诚然,人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徘徊,在悲喜之中辗转。

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到:

当人被外界事物所奴役时,一点小事就会把人牢牢束缚。

人生本过客,得失皆随缘。

等你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时候,就能随时拿得起,亦随时放得下。

《庄子·田子方》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肩吾问孙叔敖:

孙叔敖回答:

“我觉得官职爵禄的到来不必去推却,它们的离去也不可以去阻止,这些得与失都不是出于我的自身,也就没有忧愁的神色。”

一个人对于得失争得越多,束缚他的东西反而会越多。

相反他求得越少,困扰他的东西却越少。

人生,本就是一边失去,一边得到的过程,

一时的失去,在浩瀚的生命长河里,渺小如尘埃。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与其纠结于过去的得失,倒不如放平心态,过好生活。

往后余生,把心放宽一点,得失少争一点,也许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汉代张衡《归田赋》中说:

意思是,只要我置身世外,做到心中无物,哪里还管他什么光荣与耻辱呢?

常言道,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做人除了争,还有很多高雅的选择和活法。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

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

人生的高度不在于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

杨绛曾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诗:

这首诗也可以看做是她一生的写照:

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追名逐利。

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

面对一生的黑暗曲折,她始终坚定内心,只管做好自己的事;

她的身上始终有一种温和淡雅的气质,与世无争。

在这个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够去解释,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去解释。

你没办法去决定,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但你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为人坦荡,处事清白。

所以,遇事不必急于解释,凡事不用计较功过,问心无愧即是最好的结果。

周国平说过:

对待生活,只需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无论他人如何看待,都让自己的内心时刻保持清醒,坚定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不要太在意一时的荣辱,因为生活是细水长流,是涓涓不息,

你灵魂的尺度,得自己去度量,做好自己,总有一天会得到认可。

《蔡根谭》里写到:

不争不是糊涂,而是难得的通透和明智,是一种智慧。

不争并不是不可争,而是以一种厚积薄发的心态,砥砺前行,从而获得更大的福祉。

尽人事,随天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世事无常。

拿得起,放得下,以一颗随缘的心去面对是非曲折。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福田,所谓不争吵不计较,就是拔除心灵上的杂草,才有富余的地方盛开幸福的鲜花。

放下了多余的骄傲与贪恋,放下了没必要的架子与虚妄的志向。

不滞留原地、不惧怕孤独、也不执着于完美,既安心当下,又一路向前。

这也是我们普通人能拥有的积极人生。

世事纷纷扰扰,不争的人生,自有一方天地。

普通人可否修道?

这位道友,佛说任何都有佛性,众生皆佛。佛道本来相同,所有人众生皆有道根,任何人都可以修道。古语曰:苦志参玄玄自明。只要肯下功夫,肯定能有收获。

修道讲究性命双修。修性功则要磨性,生气是正常的,如果能把嗔怒之性化掉,心怀善念,专一做事,以后不管做什么,你都能成功。

至于他们说你无根之草不可度,那则说明他们并未有什么道行。有道之人都慈悲宽容,不要介怀。

张三丰祖师曾写过《无根树》,把人比喻成无根之树。正因为我们无根,所以我们才要修道求得长生之根。

道友若想修道可以先读一些修道之书。比如:《道德经》、《清静经》、《六组坛经》、《心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等。佛道的都看看,肯定会有收获。

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

慈悲慈悲。

福生无量天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3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