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的道行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4-07145

佛祖会用自己的道行任人求唆,去插手管这些事吗

《佛陀拒绝利用神通传教》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议佛陀说:

「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说:

「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的人。

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佛陀说:

「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飞行、身出烟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神足神通,他可以直达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

『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明咒,可以让人有神通力。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明咒而现无量神通的。』

像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宣扬正法的目的,是不是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所以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什么是他心神通?那是不必别人告知,就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的超常能力。

同样地,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展现他心神通,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

『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咒,可以让人有他心神通。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咒,而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的。』

这样,是不是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因而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以这样的缘故,我不教比丘们现神通变化,只教他们宁静地去思惟佛法;举发自己的过失,而不现自己的成就,这就是我比丘弟子们的神足神通与他心神通。

什么是教诫神通?例如对比丘作这样的教诫:

『你应该这样思惟,不要那样思惟;意念应该这样,不要那样;应该舍离这些,而到那边安住。』

像这样为他说法,内容纯正,义理清净,可以令人修行圆满。这样的教诫、说法,让在家长者、居士们听了以后,真正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发他们对正法的信心,进而有意愿出家修学,成就三明解脱,这就是我比丘们的教诫神通。」

@神通,是禅定修学成就后,开发出来的超常能力,最让一般常人感到神奇而具吸引力了。然而,佛陀所要教导我们的,是烦恼的彻底止息与生命的解脱,这不是神通所能成办的。依据《杂阿含第一二一二经》、《中阿含第一二一请请经》、《相应部第八相应第七经》的记载,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脱者中,慧解脱阿罗汉的数目高达三百二十位,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而慧解脱阿罗汉,依《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七○经》说,是没有神通能力的解脱者,《杂阿含第三四七经》则说,没有初禅以上禅定力的解脱者,不会初禅定,必然没有神通。由此可知,神通与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了。

利用神通或神迹来拓展佛教,似乎是一个好点子,即使在今天,恐怕都还不免有人会这样认为。其实,二千多年前佛陀就曾经明确地拒绝了。当时的婆罗门教,流行咒术咒语,讲求神通神迹,如果佛教的开拓,也随一般人投其所好,抢搭这样的列车,因地不正,如何能引入纯正的佛法呢?佛陀评估这样的方法是弊多于利,所以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也不要出家比丘们以神通来吸引人们。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一般人仍然对神通与神迹趋之若鹜,基本上与佛陀时代相差不多,想要以展现神通来开拓佛教的版图,恐怕仍然不得其要,反而模糊了纯正佛法的诉求,终究会得不偿失。

教诫神通,与神足神通、他心神通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超自然、无碍自在、神秘不可思议的神通。依佛陀的解说,这是经由谆谆教诲,有次第地引导修学正法,然后通达彻底止息烦恼与解脱的,本来与神通无关,但就从其能引导一位凡夫成为解脱圣者的巨大变化,以及能以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万……的辗转传授而改变、造福无数人来看,教诫也算得上是另类神通,所以被称为「神通」就不奇怪了。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兰陀竹园精舍。

那时,有四位修得了五种神通的婆罗门修行人,聚在一起议论如何躲避死亡,最后,他们的结论是:

「当死神来时,再强悍、再有权势的人也躲不过,我们应当各自以神通隐藏起来,让死神找不到。」

第一位修行人飞翔在空中,想要以这种方式躲避死亡,结果死在空中。

第二位修行人潜入深海中,想要以这种方式躲避死亡,结果死在海中。

第三位修行人钻入山腹中,想要以这种方式躲避死亡,结果死在山中。

第四位修行人钻入地岩中,想要以这种方式躲避死亡,结果死在岩中。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就藉此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想要免死的人,应当思惟四个道理,哪四个呢?

一切行无常,这是第一个道理,所以应当念念不忘修行;

一切行是苦,这是第二个道理,应当好好思惟这个道理;

一切法无我,这是第三个道理,应当好好思惟这个道理;

灭尽为涅盘,这是第四个道理,应当好好思惟这个道理。」

@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决不以神通作佛事,哪一个佛菩萨都是以正法教人。神通做佛事会发生误会,为什么?佛魔不分。魔都喜欢用神通作佛事,佛跟魔决定不一样,佛是决定以正法来教学。一个是正法,一个是搞神通,这是佛跟魔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楞严经》后面一卷半的经文讲五十种阴魔,统统是以神通来表演,来摄受一切众生。佛不如是,佛是教你修三皈依,教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教你老实念佛,修到一心不乱,教你守本分,规规矩矩,这是佛法。

@有一些同修告诉我,他初学佛的时候有好多瑞相,现在统统没有了,是不是退步?不是退步。初学的时候为什么会常有?初学人,一定要帮助你建立信心。已经入了门,已经生了信心,还常常示现,你必定会走到神通的路上去,走到神通就走到邪道,这一点诸位要记住。佛决定不以神通作佛事,凡是用神通作佛事的都不是正法。

@佛菩萨的确都有神通,神通广大,为什么不用神通作佛事?因为魔有神通,佛要是用神通作佛事,他们也都用神通,我们就无法辨别佛与魔。佛以正法来教化众生,魔不行。魔如果也以正法来教化众生,那他就是佛,他不叫魔了。所以佛必定是以正法教导众生。凡是用神通手段来接引众生的,你要小心,这不是正法。

@「或现神足」。神足是以神通的方式,来帮助众生启信。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不常用神通这个方法来接引众生,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要以神通来接引大众,换句话说,佛魔就辨别不清了。因此佛对于神通是决定禁止,不以这个东西;而以讲经说法,魔不会讲经说法,他会现神通。这样一来,魔跟佛就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限能够分辨出来。

佛教中的“根器”和“道行”是什么意思?

“根器”: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 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 元 欧阳玄 《送振先宗丈归祖庭》诗:“矧今抡俊髦,往往论根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小子如今引 白乐天 的故事说这一番话,只要有好根器人,不可在火坑欲海,恋着尘缘,忘了本来面目。”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 中国 士人,又有一种岸然道貌,根器特异,别树一帜,以号于众者,曰 汉 学,曰 宋 学,曰词章,曰名士。”

道行 拼音:dào heng(轻声)名词词语,口语用语。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能力等,属于个人硬实力。

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分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有形的,软实力是无形的,无形胜有形,融合于十商之中,一个人唯有德才兼备,才能体现价值,促进社会和谐;若有才无德则会使社会不安定,阻碍社会进步。

佛教里“道”是什么

佛教以人为中心,故其道不远人。但人的根性有利钝,习染有厚薄;同具净信,而悟境有高低,修学有优劣。且人的生活环境各殊,志趣乐欲互异。故在道的接受与修学上必须照顾特点,力求相应,而不可胶柱鼓瑟固执不变。六祖慧能对志诚说:“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真是见道之语。因之,为师传道,必须丢掉死法,而因材施教,随缚立方,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为妙。诸学道者,亦必须抛开固执,而随宜取法,如善航者见风使舵为佳。大抵初学道人烦恼较重,俗染较深,必须随顺世俗谛,有取有舍,有道有作,用心分别,谁是善,谁是恶,谁为正,谁为邪,而尽力止恶而修善,舍邪而从正,使戒行清白,身口意三业端正纯善。根据适应这一特点的修法以言道,则应取六祖慧能所说“行正即是道”。持戒纯熟,身心无疵,为进修佛道打好基础。然后随顺圣义谛,无分别,无取舍,专从无为无作、无修无证,在唯求见性上用功。根据适应这一特点的修法以言道,则应取马祖道一所说:“平常心是道”。身语意业既净,又有真参实悟,道德高尚,堪为群众楷模;智力充沛,大可弘法利生,即应深入群众中去,行难行,忍难忍,广积善法,利乐有情,以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根据适应这一特点的修法以言道,则可说“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 道贵变通,故必因应无方,随宜取法,方便善巧,如理对治,才能断障证真而达到自在解脱之境。但尤当知道不离本,故又须持大经以应万变,万变而不失其所宗;才能摄末归本,守约施博,而入于至道不二之门。总之,于道能通权达变,无执无著,善应善守,则自会于行住坐卧,语默动止,以及自学利他诸事务中无往而非道。今且不揣浅陋,试从道之权实两方面论述之。 —、行正即是道 慧能六祖在《坛经·般若品》里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话的意思是说身口意三业清净,一切行动正直无邪,就是切实的道行,所以六祖又说:“行直何用修禅。”六祖讲顿悟,注重定慧等学。但是他仍强调戒行是定慧之本,修道的基本功在于净心持戒,所以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人的行为之所以不正,主要是由于有贪瞋痴等烦恼作祟,而烦恼的产生,就是由于有“非心”之故。什么是“非心”?就是意识中一切妄念倒想和种种谬执邪见,若除掉这些“非心”,则烦恼自去,而身心诸行自然如法如律而正直无邪,伺时也得入于自在超脱之境。所以六祖又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就是六祖所说“行正是道”的意义。 行正二字的具体内容,可以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来理解。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法。其中正业、正命是身业方面的正行;正语属语业方面的正行;正见、正思维、正念、正定属意业方面的正行;正精进则分属于身口意三业的正行。八正道又名八圣道,意谓见道以后的圣者,以无漏慧所起的正见为主体,在此正见引导下所起的正思维乃至正定等道品,都是以无漏为性,是彻底的正行。初学道者,不必要求过高,只要以圣者无漏慧所起的八正道为准则,而努力为善去恶,舍邪从正,使身心诸行契理如法。如是而体现的正见等八法,虽非无漏圣道,但亦是如理正行。 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古谓诸恶莫作是戒学,众善奉行是慧学,自净其意是定学。此三虽通戒定慧三学,但初学者为求行正,对此应以戒学为主进行受持。本来诸恶莫作属“律仪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中“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自净其意,从定学来说,它可以包括“世间离欲道”、“出世离欲道”以及菩萨道中的种种三昧。但它也是戒学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最根本的部分。因为三业以意为本,意识与其相应的遍行中的思是造业的主体。故《成唯识论》云:“能动身思,说为身业;能发语思,说为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为意业。”因之,持戒首先要自净其意。意业净则三业皆净,意正则诸行皆正。从持戒来说,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两者不但并行不悖,而且是相辅相成。故学人在身业方面既要不伤生害命,又须常常救死放生;既要不妄取财物,又须廉洁好施;既要戒除邪淫,又须作绝欲的表率。在语业方面,必须以诚实语代替妄语,以和合语代替两舌,以柔顺语代替恶口,以庄重语代替绮语。在意业方面,必须远离负欲,增强舍心;远离瞋恚,常起慈心;远离愚痴,常升慧日。于诸恶行欲行,还要防微杜疑,防嫌杜疑。纵是一点小善小恶,或隐微的一念一想,都要纳入应修应遣的日常事务之中,这样受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就是对行正是道的切实用功。学人必须如此修持,以正身心而严净戒行。 《瑜伽师地论》戒学部分,提出“根律仪”一法,依止修学,既能持好净戒,同时也能得定发慧,可称是戒定慧三学的总持要法。若欲认真受持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以净化身口意三业者,从此处着手进修更妙。 根律仪主要是依于正念,防心护根,使诸根之用常合律仪。其具体修法是:行者常于一切善法随其所应,明记不忘,从而引生正念。且使正念绵绵不断,隐而不显,细而不粗,若有若无地安住于心。常常如是正念住心,心便有所系束而专注一趣,由是心不散乱而平等安静,有一定的定力。心有定力,不向外驰,诸根对境,心不取相,即无烦恼恶行的产生。若忘失正念,根门不得防护,漏泄其心,引生贪瞋等恶不善法,随即觉察,摄敛其根,复住正念。常常如是安住正念,觉察反省,由静而明,自有觉照现起,能伏断烦恼。所以《瑜伽师地论》云:“由闻思力所摄根律仪,能伏烦恼现行;由修习力所摄根律仪,能断烦恼随眠。”此中觉察功夫与禅宗修无念行,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功夫相同,也是六祖“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的行正是道的具体实践。 前面所说以分别慧于善恶邪正等法,善取善舍,有为有作,使身心诸行正直无邪,身口意三业如法如律,为进一步修学佛道打好基础,是初学道人必由之路。 二、平常心是道 《五灯会元》卷四载:赵州从谂问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其实平常心之说,蕴含于《六祖坛经》而公开倡导于马祖道一。禅录载,马祖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平凡无圣。”此中所说的平常心,究竟是什么心?据马祖所说,它是不染污的,与有造作趋向的生死心相反。从正面讲,它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直了真圣义谛的无分别智。但它不名智而以心为名,因它是恢复了心的本来面目,而直接就是本心了。但它又不名本心,因为本心是术语,为破文字障,避免名相化,故不名本心,而从通常惯语的平常心命名,以便与实际生活水乳无间。其实它就是“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所以说平常心是道。 这里所说的平常心怎样学得?既然平常心是道,什么方法可以入道,就用什么方法去学。初祖达磨向二祖慧可传法时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就是学得平常心的唯一妙法。此中外息诸缘,就是要在根境相接时,心不著境。眼见色时,无心于色,是离色缘;耳闻声时,无心于声,是离声缘;乃至意了法时,无心于法,是离法缘。在一切见闻觉知中,皆不取相,即息诸缘。内心无喘,是说心不起念。若有念起,心即喘动不安,若心住心位,如如不动,当下便得轻安自在,即为无喘。心如墙壁,意谓墙壁当前,挡住去路,寸步难进,诸法离言,毕竟空寂,无少法可取,无少法可分别,如墙壁无路,念从何处起,心向何处行?这是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人若能外不缘境,内不起念,则心自清净,而豁然还得本心,是为入道。这种心传,即是见性大法,以下诸祖无不严格遵循,特别是六祖慧能在解、行两方面,对此都有彻底而全面的发挥。他根据外息诸缘,而常说:“外离相为禅”;根据内心无喘,而常说:“内不乱为定”。无论自修或教人常都是坚持此法而不少易的。他自行用功上的“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就是内心无喘的功夫;“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就是外息诸缘的功夫。六祖对慧明说:“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向薛简传心要时说:“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这些都是本着初祖所传心法而施教的。至于六祖在《坛经·定慧品》里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也主要是指初祖所说的入道要法而言的。既然祖祖相传,灯灯相续,都是以此法为心髓,当然促使生死心转变为无分别的平常心,在修法上是不能舍此而它求的了。 人是须要生活、须要工作的,而且还要尽一定义务的,如何在这些行动中使身心安定,道业日增呢?当知道由心悟,还须由行而入,初祖达磨对此曾提出报怨、随缘、无所求和称法四行。如师其意而行,首应笃信业报,忍苦耐劳,淡泊自甘。次应通达诸法无我,得失随缘,而不以物累心。再次常宜精神内安,不希名利,不贪享乐,亦不向外求玄。更重要的是,一切行动都要随顺正理,契合中道,即所谓“称法行”。此行极为重要,它是契道与不契道、有道或无道的主要标志。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其实体了不可得,故非是有;但其酬前引后的似因果相,分明显现,故又非无。因之,对于一切法,都应看做非有非无,而在处理上,都应不取不舍。总的要求是要达到于法不增不减,还其本来面目。《说无垢称经》有云:“诸法不有亦不无,一切皆待因缘力,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若能如是观,如是行,即为随顺真实,如理称法。 息缘无喘,是从静处用功,勤修四行,是从动处用功。动静结合,禅功严谨,久之,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的平常心,即会脱颖而出。 平常心的形象怎样呢?平常心的形象可用六祖常说的“平直”二字来说明。平谓心平,直谓行直。公平行宜是禅功的成熟,也就是道,也可说就是佛心。故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平直即弥陀。”六祖只从平常心的行相来说平直一词,认为那就是道,而未直言平常心是道。后来禅宗大德于此处有悟,觉察到六祖所说的心平行直,可说就是平常心,因而有平常心是道之说。平常心有体有用,就其体相说,就是心平;就其用相说,就是行直。心平的具体情景,六祖在《坛经·付嘱品》里用“一相三昧”来说明,他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心平则自有般若现起,通达任何一法,都无大无小,无高无低,无优无劣,无善无恶,无净无不净,无有少法可起分别。所分别既无,则分别心与无分别智亦无所得,而一切无分别,平等共—如,心不住一切相,惟有一清净相,相续而转,故名一相三昧。至于行直,其具体表现,应知即六祖所说的“一行三昧”相。六祖说:“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由于心平,不住诸相,如如不动,与境相接,自不起思虑分别,而随感随应,直往直来,其心仍然是清净无相,如如不动,故名一行三昧。此中一相三昧,体现心平,是从平常心的体相上建立;一行三昧,体现行直,是从平常心的用相上建立。有以平常心体相为实质的一相三昧,自会有以平常心用相为内容的一行三昧,因而反过来有一行三昧,也就必须有一相三昧。这就是说: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如果用“寂照”义去理解平直义,则一相三昧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一行三昧是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把这两种三昧结合起来,就是平常心的全貌。 学人如已戒行纯熟,三业无邪,即应以平常心为道,随顺圣义谛,无为无作,不修而修,修无所修;不证而证,证无所证,如是而行,自会见性,突破凡圣关。 三、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 学大乘法,在因位为菩萨,在果位为佛。佛是修菩萨道而成,故欲成佛,必须修菩萨行。而菩萨行的主要标志,又在于发大愿、起大行、作大士以广度一切众生。因而真俗圆融、悲智等运就成了行持上的最高准则,特别是功行较深的人,更应如是修学。 为什么要广度众生呢?因为众生是福田,有众生才会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成就无边功德。众生是慧海,为度众生才会广学五明,广修种种法门,而成就“道种智”和“—切智智”。众生是诸佛母,所以《净名经》说:“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众生是圣道根,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为度众生,必须有悲智等运之心行,有此心行才会有真俗圆融之妙用,而达广济之目的。所以佛说“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菩萨道行,皆依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的原则建立。六度中“布施度”所摄“财施”、“法施”“无畏施”,皆是悲的表现。“智慧度”所摄“加行、根本、后得无分别智”,全是智的表现。“两度”结合,恰是悲智等运。其余四度,各各皆以悲智相兼为内容。且如“忍辱度”,其中“耐他怨害忍”,是悲的表现,“法思胜解忍”,是智的表现,“安受众苦忍”,则分属悲智。“持戒度”其中“饶益有情戒”主要属悲,“摄善法戒”主要属智,“摄律仪戒”则分属悲智。其余两度,仿此可知。至于“四摄”,布施属悲,爱语多属智,利行、同事则皆是悲智交融。再若“四无量心”,其中悲属悲,舍属智,慈、喜则皆通悲智。菩萨所修无边法门,无一不是悲智等运,也无一不是真俗图融。因为要有大悲心,才肯把自己所证的微妙离言的真实义向众生宣说;同时也要有大智慧,才能方便善巧,以世俗法导引众生悟入真谛。《净名经·菩萨行品》所说“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其中“菩萨不尽有为”,即是寓真于俗,融智于悲,以不舍世间,化度群蒙;“不住无为”,即是融俗于真,纳悲于智,以深契实相。《金刚经》说:“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河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是大悲心,随顺俗谛;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大智慧,随顺真谛。大乘教中类此所说多不胜举,总的是教人修菩萨行,一定要在真俗圆融、悲智等运的前提下进行种种活动。 禅宗祖师直了真源,但还是重视真俗圆融、悲智等运。且如六祖说:“欲拟化他人,须自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此拟化他人是悲,有方便是智,结合起来是悲智等运。同时有方便是顺俗谛,自性现是顺真谛,合而观之,就是悲智等运,真俗圆融。《坛经·决疑品》颂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是顺真谛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等句,就是随顺俗谛,教人在日常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人伦事务做好,把群众关系处好。合起来讲,就是真俗圆融。 真俗圆融,是空有双彰的中道,也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悲智等运,是自他两利的胜行,也是无住涅槃的精髓。若能以此中道为道,依此胜行而行,则定成佛道作“无上士”。 四、说虽有万般 合理还归一 《坛经·般若品》说:“说虽有万般,合理还归一”,意谓道虽对机随缘立种种名,而其实体惟一无二,所以《华严经》也说:“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道既是一,则本文前面所分述的行正等三项是道,主要是根据适应某些特定情况,而从权方便说的。克实而言,此三道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融贯为一的。学人于此既要掌握其各个的特殊适应性,又须通达其相互间的共通性,才能于道权实兼司,操纵自如。 《坛经》所说的归一,究竟指的什么?直言之,就是指的一实相真如理。此理是道之体,它遍于一切法、一切处,至大无外,所以它是“大道”。此理真实,常如不变,所以它是“真道”。同时它又是远离二边,不偏不倚的正中道理,所以它又是“正道”或“中道”。人若依此理而寻思参悟,便是“悟道”。悟此理而达到亲证现观,便是“见道”。依所亲证的真如理为准则,而修理心身,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此理全相契合,便是“修道”。修道纯熟,尽去客尘,使此真如理圆满彰显,便是“成道”。所以说,“说虽有万殷,合理还归一。”同时道有体也有用,用即般若之妙用,谙佛因人施教,对机说法,建立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以及菩萨乘的种种教法,法门无量,胜行无边,而皆统摄于一佛乘,简称为“一乘法”。若摄用归体,则此摄万法之一乘法,亦不外一真如理。然复当知道不离心,道之全体大用,就是一心的全体大用的体现。因为所谓道体的真如理,就是一心本净之真性,一乘法所摄之种种法门不外一心本有般若妙用之施设。若以自心本具之般若,现见自心本净之真性,即证菩提。人常“观心”便能“明心”,明心自能“见性”,见性便得“成佛”。“自性自悟,自悟自修,自成佛道。”并以此法化度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悉皆如是。这就是无上无容、惟一无二的佛道。经云:“解一则千从,迷一则万惑。”古德亦云:“守一而万事毕。”同道们,通达真如理,悟此一心吧!

佛家把世界分为哪几个界?

三界:天地人三界。通俗理解为将天地人三界视为三个球体,分别置于三角形的锐角之上,形成三界之势。魔妖精灵等族群处于联线位置。 天界:天、地界同是人界的祖先。经曰:“天是云霄之上的神仙境界,那里有统治宇宙的天庭,也有君王、臣僚、虚皇,是有无限权力的宇宙主宰者”。其使命造福三界众生;天界是佛、神仙居住的地方,地域空间无量广大(佛家称三十三重天、十方,神仙、道家称三十六重天、五方,人间称九重天、宇宙、空间、系论均可对等)。天界佛、神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命所然,形成了各自的道行与品阶(品阶一级道行则几仟年之多)。 地界:称冥界、地狱、阴曹地府。在天界的管理下,同受佛法教化。位于鄷都城(最高理事机关按职能设功德、罪过等行、院机构),下设十八层地狱,六道轮回,掌管世间生死,因果报应。人死其魂进入幽冥,受阴神考察,别其善恶,所谓收形骸,考其魂神。 人界:人界是天、地界诸神之祖基。天地灵气汇集大道生成宇宙、万事万物,地球形成江河湖海、高山陆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万物生灵。大地哺育了人界众生,也成就了天、地、神仙界的有生发展,三界生息、生死循环。智者:为国为民,积德行善,造福人类,普助众生,身后如老马识途上天堂。愚者:伤风败俗、道德败坏、伤天害理、误国害民,祸恶众生,身后因果报应下地狱。人世间按命理因果、福德果报可分为天、人、地狱小三界,即:上中下三界,上界既富又贵、中界富贵得一、下界无富无贵。又按好坏人分,即:好人中的好人、好人、好人中的坏人,坏人中的好人、坏人、坏人中的坏人六种,对应天、人、地小三界。 佛家:教化三界众生。以佛法教众生做人做事,以圆满智慧普渡众生,以悟色悟空出世(万法归宗去三心:过去心不想、现在心不存、未来心不起)。佛家按道行品阶等级分为上古佛祖、佛尊、大佛、菩萨、阿罗汉、比丘尊者,护法金刚等嫡系七级品阶。

佛祖与玉皇大帝的道行问题 民间传说佛祖的道行比玉皇大帝要多83天,在经传里有记载吗

经中记载:在被燃灯古佛授记后,菩萨修行了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圆满了巴拉密,成就佛果。

佛陀解脱了所有烦恼,脱离了轮回,而玉皇大帝只是天神,还处在轮回中。

另外,佛陀是2600年前真实存在的人,玉皇大帝只是民间传说,不可类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59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