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放下是最好的解脱(佛说放下一切)

佛说:放下别人的过错,解脱自己的心
文 |晴风
图 |网络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明明别人做错了,我们却难受不已,我们却看不开,让自己陷入到痛苦中。
有很多人,总喜欢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他们知道这件事是别人做错了,可是别人都没有感觉,他们却难受不已,他们痛苦不已。
他们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有时候痛苦不已,有时候很崩溃。
一开始我们以为他们这样是自己错了,可是后来慢慢才得知原来并不是,他们这样是别人犯了错。
而他们却在用别人的错惩罚自己。
于是他们让自己痛苦,让自己难过,甚至让自己陷入了很不好的状况。
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多。
其实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总是喜欢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也总是喜欢用别人的错来反思自己。
然后明明是别人的错,他们却痛苦不已,难受不已。
朋友小南,就是这样的人。
前段时间,她的丈夫和别人在一起了,小南知道后,痛苦极了,她不上班,不吃饭,每天就把自己关起来。
那段时间,看得我们难受极了,我们劝小南,我们安慰小南,可是都没用。
小南不断在身体上惩罚自己,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如何接受,用惩罚自己的身体,让心里好受一点。
看着小南痛苦的模样,我们心疼极了,不断告诉小南,不是她的错。
小南却听不进去,依然不断惩罚着自己,她痛苦,她崩溃。
其实现实中,有很多人,总是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明明别人做错了,他们总觉得是自己错了一样。
然后对自己不是身体上的惩罚,就是心灵上的折磨。
其实,不管是婚姻中,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状态,我们不能改变别人的思想。
于是我们为了被人的错去惩罚自己,那真的太对不起自己了。
毕竟即便是婚姻中,两个人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想,我们不能控制对方的行为,也不能控制对方的想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别人的过错。
因为我们放不下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放不下也不能让对方不去犯错,也不能让对方因为我们而去改变。
与其这样,又何必折磨自己呢?
朋友张菊就是这样一人,她从不会用别人的过错去惩罚自己,而是会适时地放下别人的过错。
比如有次在工作中,同部门的一个女孩做错了一件事,导致他们整个部门辛苦了一周的成果要重新开始做。
很多人都责骂女孩,埋怨她让自己白白增加了工作量,可是张菊却没有。
张菊说,每个人都会犯错,只不过按犯错的大小而已,再说谁都不愿意犯错,有时候是没有办法的。
于是张菊选择放下对方的过错,用心去弥补,毕竟她明白,即便是不放下,一味地去埋怨,只会让自己更痛苦,让自己更难受而已。
改变不了现状,也改变不了对方犯错的事实,与其这样,倒不如放下对方的过错。
其实,我们都该如此,也就是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选择去放下别人的过错,因为我们的不放下,不仅改变不了结果,反而会让自己难受。
与其这样,倒不如放下。
其实,放下对方的过错,就是解脱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让自己的心里更好受一点。让我们不要觉得是自己错了,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对方的问题。
重要的是我们一旦总是纠结别人犯的错,我们的心情就会被影响,我们就会不开心,甚至让自己很暴躁。
与其这样,倒不如学着解脱自己的心,让自己放下别人的过错,解脱自己。
晨晨就是这样一个很懂得解脱自己内心的人。
之前晨晨的丈夫和别人在一起了,一开始晨晨很崩溃,可是慢慢晨晨想通了,她该离婚离婚,该过自己生活的过自己生活。
即便在离婚的时候,丈夫跪着求晨晨,对晨晨说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会了,甚至说自己这样都是因为晨晨,是晨晨逼的。
晨晨对他不够关心,不够在乎,每天眼里心里都是孩子,他一个人觉得很孤单,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很想得到晨晨的关心和在乎,可是晨晨却始终不在乎自己,而刚好一个同事对自己很关心,很在乎。
于是就心动了,和对方在一起了。
一开始晨晨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可是后来晨晨想通了,若是觉得自己不够关心,可以来说,可以告诉自己的需求,可是却没有。
而是去找别人,丈夫的行为就是用自己来让自己犯的错看起来正常一点。
但其实,一个人,若是和妻子出现了问题,为何不找妻子来解决而去外面了呢?
晨晨想来想去,觉得不是丈夫说的那么回事,于是晨晨依然坚决地选择了离婚。
她不想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也不想让自己总觉得是自己错了。
其实,我们也是,要学会解脱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错了什么,都要学会解脱自己的内心,不然让自己因为别人的错而惩罚自己。
其实,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要学着看开一点。
倘若我们总是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那我们每天得要惩罚自己多少回,更何况我们自己也会犯错。
这样太对不起自己了。
所以我们要学着看开一点,学着放下别人的过错,学着解脱自己的内心。
-END-
怎样才是解脱?佛说放下,要怎么放?道说舍得,要怎么舍?
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谛: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实践四圣谛,是亲证涅槃的唯一捷径: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核心是正见,如实知见,亲证四谛,时时彻知五蕴的三相:苦、无常、无我,以戒律为根基,止禅(修定)为助缘,观禅(修慧)为实践。
要学习放下,就必须实行佛陀的教导,而不是口头说放下。经过实行佛陀的教导,逐渐的‘放下’。‘放下’什么呢? 先放下自我,把心放柔软(初步),最终才能看到‘真相’。
道说舍得,意思是说人如果一直执着而停滞不前,那么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既然道路错误,目标错误,方式错误,为何不舍弃道路,目标以及方式,从新定位自己。就好比一双手一直抱着一个空空的木桶,如果不舍弃木桶,是无法在获得任何事物的。
如何放下自己?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4种心
“你有很多事放不下吗?”
“做人要潇洒一点。”
不管是一段感情,还是某件物品,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
可能是有人骂过你,所以你对此怀恨在心、念念不忘,久而久之情绪逐渐开始越来越负面,影响着你之后几天、几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
所以“放不下”时,最可怕的并不是谁骂了你,而是我们因此而延长了被伤害的时间。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对“两支毒箭”开示,被第一支毒箭射中时,是身哭,代表着我们所遭遇的各种逆境困难,而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
被第一支毒箭射伤后,痛苦已经发生了,如果我们对此始终放不下,那么就会继续被第二支毒箭射中。
所以,放下其实不是认同,也不是纵容,因为认同和纵容都是“对他”的,真正的放下,是接纳,是放过你自己。
如何放下自己呢?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我们的4种“心”。
佛学里的分别心,是指攀比、比较的意思。
无论什么事情都想要判定个优劣高低,那么你就很难真正放下自己。
禅语有云: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一种真正的修行,就是对待任何事物都可以做到平常心。而这种平常心地维系,过程是很苦的,故而被称之为“苦行”。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所谓去除分别心,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视为“无”,而是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
抛开佛学思想不说,在我看来分别心最大的弊病便是见解过于短浅。
比如看到别人好了,就说人家好;看到别人不好了,便说人家不好,这便是一种分别心。
本质上,分别心其实就是世俗心。
谁的钱多?谁的地位高?谁的名望大?这都是世俗带来的想法。
在感情里,情侣之间常会为了谁付出得更多而斤斤计较,这便是分别心所带来的烦恼。
等到两人感情彻底决裂后,便会久久难以放下,心里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 我为了这段感情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可能轻易就放下了?
其实,你放不下的并不是对感情的付出,而是你的分别心。
唐诗《东门路》中有一句: “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
这句经典名句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凡有名利可图的地方,都会有人为了名利而惹是生非。
按照孟子的思想理解,是非之心是指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智者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明辨是非,以此来获得更顺利的结果。
但事实上, 真正高境界的智者追求的一定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圆满”。
比如一个餐厅服务员跟客人吵起来了,从讲道理的层面来说是客人的错,但放在服务行业里即便客人错了,也还是服务员的错。
为什么?因为你错的是你跟客人吵架这件事,而不是客人做的那件事。
这时候餐厅老板肯定会责罚服务员,于是服务员便认为“我没错”,故而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
最终,服务员带着情绪上班,工作越做越差被老板炒掉了。
客人做错了事情,服务员应该如何圆满解决跟客人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会放不下呢?是因为你一直认为自己没错,错的是对方但受罚的却是自己。
一般来说,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都会比较焦虑。
焦虑的根源来自两个: 焦虑失去和焦虑得不到。
已经得到的东西或来之不易,又或极其珍贵,所以整天都在担心失去。而本质上担心的不是失去这件事,而是失去之后的痛苦。
想要得到更多东西,要么是能力不够,要么是条件不足,所以会出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情况。
得失心太重,实际上就是欲望太大,而能力不足。
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会在乎失去什么东西,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有实力,失去了一样会回到自己手中。
他们也不会在乎自己没得到的东西,因为他清楚自己暂时还不够格。
网上有句话叫 “得失心太重,是一个人最大的破绽” ,深以为然。
当得失心不再纠缠自己时,你便不再纠结,也不会再焦虑。
自然,你就放下了自己。
有时候我们常说一个人放不下某件事、某个人时,会说他“执念太深”,说的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执着心。
真正困扰我们的,其实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放不下某段感情,并不是这段感情有多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而是我们执着于对已成过往事件的看法。
执念一旦加深,便成怨念。
而怨念,不过是在为难和折腾自己罢了。
你爱财,并为了获得财富而产生了执念,这是一种执着心;而你刻意不求财,怕毁了你的名声,实际上也是对名声的执着心。
简而言之,过于在乎他人对你的评价和态度就是执着。
人生不应该过度执着,不要对某件事、某样物、某个人过于贪恋。
当你执着时,随之而来的便是烦、痛、厌、累、伤。
到最后,执着心太重的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缘来则来,无法抗拒,缘去即去,难以挽留。
佛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
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都是“妄心”。
当你妄想强留必然会失去的感情时,你就会放不下自己。
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各种痛苦、烦恼,如果我们不放下自己,那么终究会为此而自我折磨。
放下,不代表堕落,也不是让我们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而是一种不折磨自己的“放生”。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执着于攀比、对错、得失,面对已成事实的现实,你才能真正放下自己、解脱自己。
—END—
文/知阳 图/网络
佛教“放下”与“放弃”的真正内涵
佛教说“放下”,而没有说“放弃”。
“放弃”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消极态度,而“放下”是一种承担责任而积极的态度。
“放弃”是执着外在的困境实有而不能从困境之中解脱,总是抱怨外在环境,而“放下”是透视外在困境幻有而能从困境中解脱,常常能自我反省与检讨。
“放弃”的人内心被污染,心灵充满贪嗔痴的负能量,“放下”的人内心清净不被外物污染,心灵充满慈悲喜舍的正能量!
只有真正“放下”的人才能真正“放弃”,而那些选择“放弃”的人却不能真正“放下”。
“放下”与“放弃”的区别只在“一念间”,“一念”悟则放弃的当下就是“放下”,“一念”执则放下的当下就是“放弃”!
真正的“放下”是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也没有所谓的“放弃”,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佛语让人放下的句子,修心自省,看完瞬间释然了!
一、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星云大师
二、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三、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相聚就是离别的序幕,而离别就是相遇的本初。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看淡、看开、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一切都会慢慢变好。过去的就别再翻回去,上一秒已经过去,唯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
四、人生需要“归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己重新开始。不要让过去成为现在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容器,时间长了里面难免会有沉渣,要时时清空心灵的沉渣,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忘记的要忘记。删除心灵的垃圾,每天刷新自己,这样才能重获新生。
五、有些东西,注定与你无缘,你再强求,最终一样会离你而去;有些人,只能扮演你生命中的看客,你再留恋,到头来所有的渴望依旧是慢慢地溶解。我们能够拥有的毕竟有限,不要让无底的欲望埋葬了原本的快乐与幸福!
六、平凡的人生,默默的度过。该有的迟早会有,过分强求也无谓。该失去的,也迟早会失去,正如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倒不如珍惜眼前的平凡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苦乐。人生本来就是苦乐相间,得失更替。与其终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倒不如平平静静中去享受,人如果真静下来,总会想明白很多东西。
七、人生再多的幸运、再多的不幸,都是曾经,都是过去,一如窗外的雨,淋过,走了,远了。曾经的美好,留于心底,曾经的悲伤,置于脑后,不恋,不恨。学会忘记,懂得放弃,人生总是从告别中走向明天,一切也都会过去,而阳光总在风雨后。
八、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情身不由己,有太多的无奈心不得已。看不透的伪装,正如猜不透的人心。弄不明的感情,正如读不懂的心灵。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与其红了眼眶,不如笑着原谅。
九、不要说你有很多烦恼,人生的悲喜就在一念。纠缠你的是你的执着和猜疑,解放你的也只有你的轻松和放手。解了怨恨,就是重生。化解了误解,就是洒脱。
十、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都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都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都是迷途。想得开的人,处处都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都是凋枯。做何人,在自己;小自我,大天地。——星云大师
十一、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十二、了结,是一场放过。不管是从眉头还是从心头,放过了别人,不是对他人的恩惠,是对自己的善待。面对远去的,念念不忘,心中不舍,不过是一种自我的折磨。学会了放手,才是对自己的真正解脱。祝福自己的祝福,你终会发现,原来人生最美的是释然。
十三、快乐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懂得放弃你也能寻获另一种释然的快乐。人生有时就是如此,你不能背负着你所有想要的东西走完人生的全程。所以如果想要达成目标,就必须有所舍弃。把与内心无关的,纷乱的杂念和欲望舍弃,眼中只有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这样才容易成功。
十四、人生,需要有所放弃。当喜悦已经成为过去,当激情已深深沉沦,前行的路已经泥泞,惰性已经产生,我们真的需要放弃。人生鲜有坦途,得失总是无序,无须因一时之得而窃喜,因一事之失而巨痛,是你的,总会到来。
十五、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一颗心,想到哪里都是情愫。佛说:随缘放下,心安是家。
十六、痛苦的根源在于你的执着。什么是执着?就是你太在意你的感受,你总想抓住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总想留住跟你不同路的人,你总想别人会跟你一样的付出,结果事与愿违,该失去的终究失去了,该离开的终究离开了。一切皆空性。放下的好。
十七、要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忘记,而是给自己一个坦然接受的理由。回避痛苦,痛苦永远存在。只有从心里承认,并试着接受,慢慢适应了那一块伤疤的存在,才能随时间不知不觉地治愈。内心的淡然,是真正的放下。
十八、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有所放弃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没有果敢的放弃,就不会有顽强的坚持。放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当一切尘埃落定,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失去也是一种收获。
十九、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
二十、放弃其实也是一种美,它并不代表逃避,因为这只是一种选择,是另一种美丽。生命给了我们无尽的悲欢,也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于是,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生活如何变迁,不管选择的结果是错是对,我们虽逃避但也勇敢,虽伤感却也美丽。因为,生活本无常,前路更精彩!
佛说: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最近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事情,真的,感觉和人争的时候有一种你死我活的意思,心口难免有一种隐隐作疼的感觉,可是转头想想又有什么可以的呢?还不是一样的,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一念之间的事,又何必去苦苦挣扎,就如我们小时候看武侠小说一样,看到里面的人执着一念,特别是为情所困,要死要活的,亦或者是几十年,几辈子的恩恩怨怨一直都放不下,到头来还是一个化干戈为玉帛,就算你如愿了又能怎么样呢?人生苦苦追求的一念,真的是你放不下的吗?
佛曰:如何向上,唯有放下。世间万物的容量皆有限,拿起一些,必然要放下一些。放下,一方面是失去,另一方面,是得到。放下才会得到,得到了才会看到另外一面,有得到有失去才是人生!真是一种修炼意境和为人处世,修心养性的好提醒。
佛说:人世间苦非苦,乐非乐只不过是一瞬间执念罢了!该来的总是会来,该走的也总是会走。放下心中的执念才会走得更远,一生我们只不过是在不断的和自己和解的一个过程。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想多了痛苦自然就来了,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拿不起来了!请你放下心中的执念,和生活和解,生活是不断积极向前的,唯有努力才会向上,唯有放下才会解脱。
唯有努力,不负光阴。不要等到生活为难你,才后悔昨天为什么不努力。有时生活很公平,你放任不努力,它就会在你有难的时候撒手不理。选择什么就收获什么,所有结局,在最开始时就已埋下伏笔。时间不能拯救你,它只会带着人往前走,修正方向的只能是你自己。你只有每天多吸收一点多刺激一点,直到那变成你的习惯。毕竟今天不多走一点,明天就要用跑的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6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