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道德观(佛教的道德观分享)

佛教对于道德建设的意义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净慧02/11/4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加快法制建设的二十—年。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努力,“依法治国”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人们的法制观念有增强。但同时人们也逐渐地发现,法律的作用固然非常重大,但是它并不万能的。法律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可以保证社会的表面秩序,但是无法保证社会人心的内在秩序和凝聚力。比如,它无法解决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无法解决人心涣散的问题,无法解决人的价值信仰危机问题。
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正好弥补了“依法治国”的不足。道德的本质是自律。它基于个体对某种超越于一已之利害的普遍性的社会行为价值理念的自觉和认同,并以此作为调控行为的标准。它要调节的是义与利、部分与整体、个体与国家等多方面的关系,它既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尺度,同时也是个体价值追求的目标。它不仅具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引导人心、安顿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它能够为社会提供真正的最深刻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和人心的凝聚。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受到其它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当中,如何保证我们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不被全盘西化,从而保持中华民族的个性和尊严?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以德治国”的思想正是为适应这一挑战而提出来的。
把德作为一种治国方针提出来,在解放后似乎还是第一次。应该说这一提法体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以德治国”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只有同心同德了,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国家的凝聚力才能增强,防止西化的安全系数才会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继承和发扬以“德化”为核心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提高我们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综合国力的竞争,人们往往只看到经济、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力量。实际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为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摄受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进精神。因此综合国力的较量同时也就是民族精神力量之间的较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又体现了人类文明向上向善发展的总趋势,不仅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对外也有一种强大的摄受力。可以想象,高度发达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力量,一旦与具有这种品质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所产生的综合力量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一个没有被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具有那么强大的凝聚力,这与我们祖先创造出了世界其它民族罕能相比的优秀的“德”文化有相当的关系。因此,落实“以德治国”思想,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内容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如果我们真正地继承了这份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我们的民族将持久地占有精神上的优势,我们就不用担心被“全盘西化”。
从这样一个高度来理解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德治国”的方针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以德治国”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决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教化力量,如各个学校、各个宣传媒体、各个文化团体等等,来共同参与。它是一场持久的全民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伟大复兴运动(因为,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在这里,我们各宗教团体也应当自觉地发掘本宗教的教义、教规、教仪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资源,来为这一活动服务。这既宗教的本分事,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一种具体表现。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2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记得1999年春天,我在接受“海峡之声”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提山了一个观点——“宗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后来在教内外的其它场合,我又多次重复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得到了教内外不少朋友的认同。在帮助政府施行道德教化方面,宗教是非常有潜力可挖的。在这里,我想简单地就佛教在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体说来,道德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要为道德确立坚固的基础:二是要揭示出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三是要提高公众的道德自觉意识。关于这三个方面,佛教都有自己非常圆满、非常独到的解答,这些解答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佛教的经典非常多,义理也非常渊深,不过从大的方面来讲,不外乎是教人“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清净身口意(三业)”。这四句话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佛教关于人生修养的基本思想;信仰佛法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保证,勤修戒定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息灭贪嗔痴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清净身口意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当中既有丰富的道德哲学内容,同时又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修养内容、修养目标以及修养的入手处,可操作性极强,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说教。
下面,我想相应地也从三个方面对佛教的道德思想作一点说明。
一、关于道德的哲学基础
在道德建设中,最困难的是如何建立起坚固的道德价值体系。这当中有两个难点:—是道德的基础是什么。问答这个问题,既要避免落入断见,又要避免落入常见。断见否定了道德基础的客观性,常见否定了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这两者都会导致道德价值体系的崩溃。二是如何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同个体对幸福和自由解脱的追求统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既要避免只顾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漠视个体的幸福和解脱,又要避免不顾社会要求、片面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做法。前者会导致空洞的道德说教,对公众缺乏感染力利亲和力,后者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为社会所不齿。换句话来说,作为道德基础的东西,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把道德解释为既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又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既是个体获得现世利的必然选择,同时又是获得后世利的充要条件。唯有如此,道德才有持久的教化力。否则,它很难经受人们日益深重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诘难:“我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值几个钱?”“讲道德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那么,佛教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佛教的道德观足以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为基础的。因果和觉性(也就是佛性)是道德的两大基石。三世因果规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人的一切善恶行为都逃不出因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好都是为自己好,坏都是为自己坏,善都是为自己善,恶都是为自己恶,他人代替不得半分。这是其一。另外一方面,没有人会喜欢烦恼和痛苦的,人人都希望幸福和解脱,人人都具有厌苦求乐的本能和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省能力,这可以说是人的最原始的觉性。因为有了这个觉性,于是人就有了贪嗔痴等不好的心态,同样也因为有了这个觉性,人才有解脱的可能。厌苦求乐作为愿望是一回事,能不能实际地离苦得乐又是另外一回事。这里的关键在于,人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反省认识到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也就是三世因果规律。当一个人对三世因果规律有了觉悟并且信受的时候,那么他就从根本上摆脱了断见和常见的束缚,不会再陷入虚无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泥沼,他的厌苦求乐的觉性就会驱动他迈向真正的幸福和解脱。相反当一个人不信解三世因果规律、逆因果规律而行的时候,那么他的厌苦求乐的本能不仅不能给他带来快乐,反而会使他在痛苦中越陷越深。佛教认为,这正是道德的最好也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生长点。
佛陀在世的时候,为广大在家和出家的弟子们制定了很多的道德戒条(如五戒十善)和具体的修养方法(如四摄、六度、四无量心)。这些道德戒条和修养方法都是佛陀为了帮助弟子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脱,根据自己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觉悟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而制订出来的。这些道德戒条的基础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色彩;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超自然的权威命令或者假设,它就植根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深处;它是可以实证的。虽然道德存在的形式往往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普遍要求,但是,它存在的充足理由却不是由别外社会给定的,而是完全基于个体对因果规律的自觉。对因果规律的自觉使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正因为我希望幸福和解脱,所以我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我之所以要遵守道德规范,恰恰是因为我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脱。在这里,道德真正实现了它自律的本性。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3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道德不再是纯粹的外在的社会要求,它同时也是个体获得幸福和自由的自觉选择,因此,当个体依道德行事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心甘情愿,没有任何外在强制性,这时的道德行为本身同时就是个体向幸福和自由的迈进,乃至当下就是对生命的受用。正因为如此,这样的道德才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易于为人所接受。它没有任何高调子,它充分理解人的我执(自私)的本性,它只不过是非常智慧地利用了这一本性而已。世间有很多的道德理论,之所以不能长期地对人发挥作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因素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该道德理论本身还不坚固,还不圆满,大多数还停留在“你应该如何如何”的说教方面,至于“为什么应该如此这般”则很少作充分地说明。即使说明了,也不能令人真正地从内心里信服。
二、关于道德的基本原则
佛教的道德理论虽然是建立在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上面,但是佛陀在教化大众的时候,并不仅止于纯粹地宣讲抽象的因果道理,他还根据众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把因果的道理直接转化为在现实生活中可具体操作的道德戒条。这些道德戒条决不是凭空虚拟的,它包含了佛陀对三世因果规律的透彻把握,同时又是完全针对大众的烦恼习气而来的,并且以引导大众最终离苦得乐为终极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佛门中的道德戒条,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佛制戒律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认识因果,顺应因果,作因果的主人,迈向生命的圆满,而并不是要故意束缚我们。
佛门里的戒条有很多,且层次不同。但总的说来,可分成“性戒”和“遮戒”两大类,或者分成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大类。性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完全是属于道德修养方面的,摄律仪戒中也有一部分是属道德范畴,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佛制戒律虽有在家出家之分,但是也有共通的部分——就是五戒十善。这五戒十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基本上囊括了现行世间道德的全部内容。
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洒。十善的内容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上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不杀生就是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不偷盗就是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包括不贪国家财产。不妄语就是要不骗人,不造假货坑人。不饮酒的本义就是不吸饮能麻醉神经、使人丧失理智的物品,包括不吸毒、不贩毒。不邪淫就是要不包二奶,不当第三者,不涉足淫乱的场所。这几条,每一条都跟我们的现实非常合拍,都具有极强针对性,都是我们的政府一再宣讲的。不绮语就是不说无意义的话,不吹牛,不哗众取宠。不恶口就是不骂人。不两舌就是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不破坏团结。这三条也是我们全社会所认同的。不贪、不嗔、不痴这三条的要求更高一些,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净化,它是道德修养最关键、是根本的地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是对我们身业方面的要求。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四条是对我们口业方面的要求。不贪、不嗔、不痴这最后三条是对我们意业方面的要求。
佛陀所制订的这十善原则,非常有概括性,非常有针对性,它把我们的身口意三个方面的内容全都包含进去了。如果大家都能认同这十善,尽量按这十善去做,杀人越货的就少了,偷盗抢劫的就少了,包二奶当第三者的就少了,吸毒贩毒的就少了,吵架斗殴的就少了,制假售假的就少了,贪污腐败的少了,如此一来,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中国信教的人数,我想不会很少。我们先不谈一般的公众,我们先把自己的信众教化好。如果我们所有信教的人都能力行十善,然后这些信教的人再去影响周围的朋友、同事,可想而知,它对社会所产生的净化力量将是不可思议的。南北朝时期的何尚之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讽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4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这段话很鼓舞人心.值此“以德治国”大好形式之际,我们宗教界的朋友,应当秉持爱国爱教的旗帜,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树立信心,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大家坚持下去,我想,要不了十年,我们国家的社会风气会有一个质的好转。
三、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建立了完整的道德理论和系统的道德戒条之后,要把这些理论和戒条直接变成公众的道德行为,还需要一个环节。那就是公众对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能力。道德自觉决不是一种先天的品质,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逐渐形成的。那种认为只要一宣传,公众的道德水平马上就会提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方面,佛教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佛教不仅有完善的道德理论和系统的道德戒条,它还有一整套关于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就体现“三学”当中。
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这里的戒学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修养。三学是互相含摄的,一中有三,三中有一,举一全收。所以佛教里把它们称之为“三学增上”。要持戒,当然离不开觉照,这里的觉照就属于慧学;也离不开对善法的抉择和专一,这里的专一就是定学。人有很多不好的习气,一时很难扭转过来,要持好戒很不容易,必须具有对外能战胜善恶诸境界的诱惑、对内能主宰自己各种情绪和心念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非借助定和慧的力量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讲,修定和修慧同时也就是在修戒。另外,慧学中有很多的具体观法,如慈观、悲观、喜观、舍观,等等,它们本身就是道德的修养。
佛教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讲一辈子都讲不完。总之,佛教认为,不仅持戒是道德修养,修定和修慧同时也是道德修养。慧力和定力的提高,同时就是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力量的提高。道德的本质——自律,既是戒(远离恶法,持行善法),又是定(安住善法,心不动摇),又是慧(念念观照,处处自觉),是戒定慧的统一。离开了定和慧的修养,持戒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世间有很多人不是不懂道德,但是遇到善恶境界的时候,因为缺少定力和慧力,往往把持不住自己,跟着外境转了,结果践踏了道德。所以,要把道德修养落到实处,非常有必要吸收佛教中的定学和慧学,这样道德才有保障。以往的道德宣传,之所以不能持久,没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定和慧的修养作基础,流于空洞,不能落在实处。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简要地构勒了一下佛教的道德体系,希望它能够对眼前的道德建设有一点启发。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这个问题很大,只好简单讲一讲。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释、道三家。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和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就像体内输入的外来血液,虽然是外来的,但已和我们自身血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至于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佛教道德观也对国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语言方面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以语言的变化会影响到文化。佛教对于中国的语言有极大的影响,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没有佛教传入的话,大概也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拼音。因为我们的拼音是根据我们过去所谓的反切来的,而反切又是根据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时的启示来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对文体的影响。现在大家公认,中国的通俗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佛教。我们从敦煌遗书里面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唱经文,或者讲经文,它们其实都是对于佛经的一种通俗的宣讲。
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佛教讲空,讲境界,讲空灵,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包括诗歌、绘画、书法,等等,只要去看看我们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学理论著作,从《文心雕龙》开始,到后来的诗话、词话、书论、画论,都能够看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对艺术界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艺术之影飨,可分四点说明:
1、建筑的弘伟
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2、雕刻的逼真
中国古代虽有雕刻,而塑像及铸像,却始于佛教之输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实是划时代之艺术创作。如洛阳龙门与大同云岗之石佛、炖煌石窟之佛像与壁画,其形态之逼真,人物之,岂止栩栩如生,简直是飘飘然欲飞之势,诚属中国艺术界之无价珍品。
3、绘画画像的肖妙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由于隋唐佛教之繁盛,而使中国国画获得极大的启示,因为当时名工绘画佛像,力求维妙维肖,且将佛经中故事人物绘于壁上,以作庄严之点缀。如炖煌壁画,云岗石佛,均名播遐迩,为中国艺术放一异彩,吾等虽未能亲睹大陆佛寺之艺术创作,仅从书本及画片略窥一二,虽然,亦心向往焉。
4、音乐梵呗的感人
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中国古乐甚佳,但佛教来华,更有新调加入,使旧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有特别的发展,如‘鱼山梵呗’‘寺院钟声’等乐曲,皆摹佛经中极好之梵音,至于佛寺中档磬钟鼓等,皆僧众起居与共之礼乐,使人闻之,俗念顿消。中国诗人多喜闻佛寺之暮鼓晨钟,而歌咏出绝妙诗词歌赋,即使是现代乐府,亦多取韵于佛教唱诵,可见佛教音乐之感人。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
比如说从治国的理念、制定政治制度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世俗领域里面,生活习俗里面,特别是民间习俗里面,只提到儒家,显然是不行的。道家、佛教可能在某些方面还大大地超过了儒家。
我们从汉族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影响更深一些,所以会说它是主要的。但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到西南地区、云南地区可以看到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核心文化也是佛教文化。
所以,儒释道确实是中国文化里面鼎足而立的三个支柱,一个鼎至少有三个脚才能站得住,缺一个脚都不行。这个鼎就是中国文化,这个鼎就是儒释道这三个脚给它支撑起来的。我之所以将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道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佛教思想和中国文化分成三讲,就是希望大家既要看到它们的不同,也要看到它们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一面。
总之,中国的儒释道这三种思想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地来支撑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
参考文献:赵朴初,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
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出发,佛教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首先,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间成佛的,虽然他教化的对象很广,但是以人为本位,只有人最适宜于探求真理,彻证真理。因为佛教认为宇宙间有较好享受的高级生命,他们不存在脱离苦恼的需要;低级生命如牛马畜生之类,智能低劣,又被人们所奴役,也没有追求真理的可能。只有人是‘万物之灵’,又处在苦乐相等状态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为追求真理去奋斗。人们在各种苦恼交迫的情况下,又都有解脱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以‘八苦’为师。‘苦’当然是人们所厌恶,但如果因受苦而奋发图强,便可变压力为动力。正像孟子所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要想达到清净圆满的佛陀境界,还要以人身作为基础。所以佛教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辜负这宝贵的人身。 另外,我们知道在自然科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关于物质运动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它说明能量的形态,虽然可以发生转换,但能量的总和是保持不变的。佛教的轮回学说也可藉此来作比喻说明。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也可转换为另一个形式——低级生命和高级生命的互相转换,其中佛教心理学上所说最深层次的能量——第八识,始终在起主导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净种子,遇缘便起活动,无始以来,相续不断,推动生命长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过努力向高级生命发展的重要基石。换句话说,要成佛就要从人做起,先要做个好人,贯彻人类应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完成了人格的修养,学佛的基础也就奠定了。 佛教的道德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人们认真实行‘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不偷盗(不偷窃属于别人的东西)、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假话)、不饮酒(不酗酒闹事)。这些戒条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杀人、偷盗、乱搞男女关系,国家也要绳之以法。一个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人,或者酗酒闹事的人,都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想上,不悭吝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但‘五戒、十善’还是个人的道德准则,对一个修菩萨行的大乘学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世间,无私奉献,‘恒顺众生’、‘庄严国土’,进一步实行‘六度、四摄’等广大法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而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 ‘六度’:就是1.以‘布施’度悭贪,不但不贪分外之财,还要以钱财和学问、知识来帮助别人;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们去恶从善,遵纪守法,造成严谨的生活;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并能安忍众苦,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不被种种烦恼所动摇;4.以‘精进’度懈怠,就是大勇无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5.以‘禅定’度散乱,排除杂念,使思维能力统一集中,制心一处;6.以‘智慧’度愚痴,用高度的判断、觉察力量,善巧方便地开展工作,研究学问,把握时代的脉络,学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此外‘四摄’就是从四个方面摄取众生:1.‘布施摄’就是以物质、才能等来帮助别人,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2.‘爱语摄’就是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使别人生欢喜心而受感化;3.‘利行摄’就是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处处代别人著想,热心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德;4.‘同事摄’就是与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从以上‘六度、四摄’的道德内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间、无私奉献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把这些内容与‘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连结在一起,推动人们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有利于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协调和补充,对社会的安定、繁荣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超越世间而又不离世间的人间佛教思想,充分发挥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佛教学者通过努力实践超越二元对立的绝对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积极开发自性潜在的无尽宝藏,无限扩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济他人,把小我融化为宇宙全体,共同奔赴光辉的未来,圆满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
三级修学—法义分享
一束光
( 第1期)
加入三级修学快3个月了,法义上完了第6课。可是我还是第一次静下心来写分享搞。又一次感受学渣的差距。
法义分享:《信仰与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两大类:1、现实问题,2、精神问题。
信仰主要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问题。而且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它关注的是人生永恒问题,并影响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处世方式。
课本从建立道德规则、引导精神追求、使人心态超然、培养慈悲大爱、解决生死归宿、找回自己六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性。
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只有认识道德的价值,才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说到价值,离不开道德的思想基础。
1、立足于世间哲学
从世间哲学的角度,道德和高尚理想有关。有正向的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的道德准则。要改变社会上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必须重建价值体系。
2、立足于对神的信仰除了哲学
道德也来自对神的信仰。人们相信宇宙中万能的神,遵守神的旨意和规范,与神同在。把信仰、道德和人生幸福形成捆绑--想要得到今生乃至永恒的幸福,就必须信神并遵守道德。这种强大背景下的道德,如果你不信万能的神,那么建立的道德就会失效。
3、立足与人性论和因果论
佛教不认为宇宙有万能的神,其道德观是依托佛陀揭示的生命的发展规律而建立---那就是人性论和因果观。佛教是基于人性论和因果论来确立道德的价值。当我们在遵循道德过程中,感受到这些行为对自身和社会的改变,就会因此得到正向激励,所以从佛教的道德观来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互相增上的。只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同时增上,才能建立自觉而长久的道德
————待续
佛教三观是指什么
佛教的人生观:人的生命是无常的,也是无限的。在无常又无限的生命流转过程中,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所以人生应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用慈悲和智慧来完善自己的生命。
佛教的世界观:依正不二、万物一体、和合共生。外在的自然、世界,跟人的心是不二的。如果人造了很多恶业,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很肮脏、很污染、很浑浊。现在社会上面,也有这些问题——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片面的物质化、过度的工业化,忽略了精神领域层面的问题,忽略了道德方面的问题,忽略了内心清净的保护,环境就会不断恶化。一系列已经出现、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天灾、瘟疫、战争以及金融危机等诸多危机,归根究底是人类的精神危机和心灵危机,是种种心之病态的外在显现。
佛教的 价值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如何来判断?就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现在、对未来是有利还是有害,如果是有利的行为,就是善的;如果是有害的行为,就是恶的。
古代印度的佛教思想主观题。
1、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是有神论;而佛教是无神论。
2、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有种性制度与歧视;而佛教推崇众生平等。
3、都有因果观念,都有轮回学说。
4、都有解脱学说。
婆罗门教与现今一切宗教一样,有创世论,也就是说有一位唯一的、独一无二的最高神明存在。而佛教不是这么说的,众生皆具佛性,因觉悟而得成圣果,最高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果。而诸佛是尽虚空遍法界存在的,过去、现在、未来出现的佛陀数不胜数。区别仅在于咱们这个世界的上一个佛陀是释迦牟尼如来,未来是弥勒如来。婆罗门教是多神论,但最高者是大梵天王。而在佛教中婆罗门教的诸神包括大梵天王只是护持佛法的神明,地位远低于诸菩萨、阿罗汉。两者皆承认轮回及六道,教义也多相似处,但佛教更为圆满,是无上法。
佛教四谛说
佛陀的主要伦理道德观。四谛是苦、集、灭、道四个真理。①苦谛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种种痛苦的现象。佛教把苦分为八种,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和不爱的东西会合的痛苦)、爱别离苦(和可爱的东西别离的痛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蕴苦(一切身心的痛苦)。②集谛指造成世界种种痛苦的原因和根据。③灭谛说佛教的最后理想是无苦境界涅。④道谛向人们指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和道路。这种道路有八种,即正见、正思或正志(正确的意志)、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思想意识)、正定(正确的精神集中)。苦谛和集谛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早期专制主义统治下人民在社会和自然压迫下的痛苦。灭谛和道谛说提出的消灭痛苦的号召和具体途径是想把世俗的问题颠倒为人的主观意识问题,要求人们在自身中而不是在社会中去寻求苦难的原因和解决苦难的办法,表明了佛教的社会作用。缘起说原始佛教的哲学基础。佛教否认婆罗门教的创世说,同时批判了沙门思潮中其他派别的各种世界观,提出缘起说,指出“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各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或条件,离开了关系或条件,就没有任何事物的生灭变化。佛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原始佛教用这个缘起说观察人生,把人生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12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认为“无明”(无知)引起了“行”(意志);由“行”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 “识”引起了 “名”(精神)和“色”(肉体);有了“名色”就有了“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 6种感觉器官;有了“六入”也就引起“触”,即对外界事物的接触;由“触”引起 “受”(感受);由 “受”引起了“爱”(贪爱);有了“爱”就有了“取”,即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取着;由“取”引起了“有”,即生存的环境;有了“有”就有了“生”;有了“生”也就有“老死”。十二因缘的中心内容是:人生的痛苦是由无知所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知才能获得解脱。后来,小乘佛教把十二因缘与轮回说教结合起来,提出所谓“三世两重因果说”。五蕴说佛教对“法”即宇宙万有所作的说明。原始佛教是一种多元论的实在论,它把世界分成五类,称之为“五蕴”,即色蕴(物质现象)、受蕴(感觉)、想蕴(知觉或表象作用)、行蕴(意志)、识蕴(意识或认识作用)。在色蕴中包括着四大(地、水、风、火)和由四大组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以及感觉的对象(色、声、香、味、触)。这五蕴在相互集合中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缘而起生灭变化的,因之反对婆罗门教所谓的世界终极原因──“我”或灵魂。他们断言,对客观世界来说,不存在创世者,即“法无我”,对个体的人来说也不存在一个起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佛教表面上反对“我”,但又赞同婆罗门教的轮回业报理论。这样,实质上承认有轮回的主体。
婆罗门教信仰多神崇拜雅利安人在次大陆西北地区定居以后,他们崇拜的大都是自然神。公元前5世纪吠陀著名的注释家耶斯迦在其所著《尼禄多》中把神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或司法神婆楼那,天神特尤斯,方位不同的太阳神苏里亚、莎维德丽、密多罗,晓神乌莎斯;空界有雷神因陀罗(帝释天),暴风神楼陀罗或摩录多,风神伐由,雨神帕尼耶,水神阿帕斯等;地界有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地母神波利蒂毗,河神或智慧神娑罗室伐底。对地界诸神特别歌颂火神,它被看作是“力量的儿子”和“水的孙子”。此外,还有马神达弟克罗,牛神毗湿奴(遍入天,后在印度教中转化为主神之一),管理死鬼之王阎摩,凶神罗刹,恶神阿修罗(意译非天),语言神伐尸,无限神阿弟蒂等。主神崇拜在较后时期辑成的《梨俱吠陀》特别是梵书、奥义书中可以看出已有向发展的明显趋向,出现了很多统一的、抽象的神,例如诸神天、造一切神、生主、祈祷主、原人等。在梵书、奥义书时代,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开始成为婆罗门教的主神,从而出现了“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梵天是根源神,有人认为他渊源于《梨俱吠陀》中的祈祷主。祈祷主是地上的祭坛之神,在火祭中起着祭官的作用。《百道梵书》称梵天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际,他创造诸神,护持天地空三界。森林书也宣称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又归于梵天。至奥义书时期,印度的思想家们对梵天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婆罗门教的另一主神湿婆的雏形是吠陀万神殿中的暴风神楼陀罗。在《梨俱吠陀》中被称为暴风神之父,全身褐色,颈青发结,千眼多手,持弓箭;有善恶二重性格,发怒时用霹雳之矢,损伤人畜草木;但在人畜受病害时,又以草药治之,使之化险为夷,吉祥如意,成为家畜之主(兽主)或恶魔之主。后来楼陀罗又演化为山区猎人和居民的“万众之主”(群主),其吉祥慈爱的特性也为人们崇拜,在吠陀后期文献中常将楼陀罗和湿婆并称。公元前6世纪前后出现的法经中称楼陀罗-湿婆为大天神或自在主。公元前 350年前编纂的《白骡奥义》赞为掌管天地生灭的“唯一神”(世尊)。贵霜王朝国王阎膏珍曾在金币上铸造湿婆神的形象。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6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