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寡欲思想(寡欲精神)

佛教讲的清心寡欲……
佛教不讲清心寡欲,讲的是无欲无求,四大皆空.寡欲是少欲,而不是没有,要有节制.道教才是寡欲.欲有: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具体可见老子)
佛门的清心寡欲,对于这个时代有什么意义
这个经济社会,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大,口欲,物欲,色欲,正默默吞噬着我们的寿命。
《书》曰:“欲多则损精。人,可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安静也。淡、朴素也。虚无。不为欲望所蔽也。
明朝万密斋,有本书《养生四要》,在这本书中,首先就提到寡欲。“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却疾。”
色欲。
饮食男女,人之所欲。你看,现在网上,各种色情片泛滥,许多孩子未成年就开始模仿,没有正确的性教育,以致早早就亏损了身体,肾虚,整个人看起来没精神。三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元气。色是刮骨刚刀。自古以来就不虚啊。精足,可以适当施泄,精亏,就要保养了;再不节制各种疾病就找上门了。
口欲。
为什么现在胃病者这么多,而且趋于年轻化,甚至时常听到三十多岁的人就患了胃癌,更可怖的是还有四、五岁的小孩子因常食零食罹患胃癌。人们贪图食物的美味,所以也给了一些不法商人机会,不计一切人伦道德,仅仅为了满足人们对味的追求。事实上,美味的食物是糖衣炮弹,裹着一层诱人的香,但你要明白,让人吃了上瘾的零食,多少都含各种添加剂。
物欲。
这个经济的时代,成就了一群物质主义者,各种攀比应运而生,房子,车子,衣服,化妆品,鞋子,越贵越好。得不到就想法设法去求,得到了又要想法设法去守,总之损气血,耗心神。所以巨大的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多少有些轻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礼记》有句话:欲不可纵。欲望,不可纵情。越填补越空缺。越填补越痛苦。在历代养生书籍上,尤其注重欲望的节制。
我们看,那些佛门,道家的出家人,往往是人群中的长寿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清心寡欲,世间荣华与情欲都放下了,心里无个所求,自然就能长养精气。
我们一般人也许不能像出家人一下子就放下那么多,因为去欲很难。《东坡志林》中,苏东坡谈到调气养生时提到:“皆不足道,难在去欲。”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齿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我曾经问过师父:“如何能分辨真正的明师?”师答:“无欲。”倘做到无欲,那必是人天导师!所以,非大智大慧之人很难做到。
但欲望是可以节制的。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少,节制。对!要有节制!
节制,要量力而行。
不要试图拿欲望填满我们斑驳的心灵,学会随缘,学会安住当下,身心才不会疲累,人才会健康。
我们需要这样的时刻,请放慢世俗的脚步在青山绿水中,择一处清幽之地,煮上一盏茶汤,静坐,听禅者讲智慧人生。
为什么佛家能够做到清心寡欲?
早上因为琐事,觉得自己的情绪突然就很着急起来。所以很是感慨:人啊,总的来说,还是个非理性的动物,还是受情绪的作用太厉害。
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我就一直在琢磨一个事:为什么佛家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呢?
想来,原因也很简单:佛家要做出家人,出离家庭、出离社会关系,什么也不做,什么人都不联系,所以才能心如止水。如果他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和很多人打交道,真要想修行,恐怕也是非常困难的。
华杉说,有人讲能够通晓儒释道三家之言,这纯粹是胡扯。三家之言,虽说经过多年交叉渗透,已经有很多互通之处,但其本旨不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避世,三者的人生态度其实截然不同,要想融会贯通,岂是可能?
相对而言,入世更难,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纠葛中,奋然前行,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为之的心态,向难而进,向死而生,我还是选择向儒家先贤致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6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