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与前五识同时升起的百法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4-08222

佛法有相开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修学中转识成智?这个识是什么相?何转,智是什么相?举例!感恩!

论转识成智

作者:惟贤法师

学佛的目的,就是在唯识学里讲的“转依”。转依有二:一转染成净,二转识成智;转染成净为涅槃,转识成智为菩提。涅槃即自性清净,菩提即觉悟,能证得菩提是般若(依中观宗讲),或称正智即无分别智(依唯识宗讲)。

众生在迷惑与染污中,没有智慧,不懂因果。学佛就是首先注重正确的熏习,多闻熏习后逐渐由染转净成为清净种子,恢复本有佛性。我们现在处于资粮位。唯识把修行的次第分为五位: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见道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一资粮位系积福德智慧资粮,二加行位修定(唯识观),三见道位见唯识理,四修习位断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和种子,至金刚道一切染种断完,坚如金刚,金刚道至等觉入妙觉即证佛果。

转识成智:谓转八识成四智(三身四智)。众生的识以分别为主,分别即虚妄分别,去除虚妄分别,即是净智。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第八识能够含藏种子和种子现行互熏,是心;第七识执我,是思量;前六识对境是了别,此中前五识缘境是粗了别,第六识缘境由外到内,为细了别,第六识分五俱意识,散位意识,独头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散位意识未接触外境亦可随时生起;独头意识就是无中生有的幻想。末那识以思量为主;阿赖耶识以受熏和执持(种子、根身器界)为主。总的来说,识都是虚妄分别,具染污性。

阿赖耶识是就凡夫位而言,到佛果位叫无垢识。认识事物有分别都是有漏、有为,是不究竟的,是流转生死的根源,由此而有业障、烦恼障的生起。业力是感异熟果报,果报有正报和依报两种。正报依五蕴身讲,依报依山河大地讲,这是我们的障碍,称之为障,又称为杂染,这都是由虚妄分别而生起。分别生起的原因是有情的“我执”习气。我执有“人我执”和“法我执”两种,要彻底断除生死根本就必须断我执。虚妄分别之生起,一方面以我为主体,由贪心被境所染;另一方面损害他人,举手投足都要损害他人。凡夫不损害他人是很难的,五官就只能发挥此作用,学佛人就不同了,因在转变过程中,第六识虚妄分别逐渐减少。人们对自体没有正确认识,对共业所感的所有现象没有正确的观察,因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加上烦恼障和业习的障碍就产生邪见,故而彼此之间常形成愚痴的对立与斗争。此为生死痛苦之源。

杂染,虚妄分别等都由识而转变,其修持方法是守根护意(持戒),不受外境的感染就是守根,保持正念即是护意,学佛就先要守根,进一步护意。如念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众生等,由戒生定,有定力才发智慧,有智慧就有辨别能力。修持禅定,目的都是达到护持正念,进而开悟。般若宗讲,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最后到实相般若。禅宗也有文字,如《六祖坛经》,祖师禅讲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由闻而思,护持正念,严持禁戒是基本功夫。唯识宗讲,闻的阶段就是熏习正法,同时要结合自身实行。熏习可从书上学,也可听善知识讲解。第六意识有虚妄分别,圣者无分别的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我们现在虽处于基础的位次(资粮位),但我们的宿世善根,也都是来的很不容易的。蕅益大师说:他在定中见到弥勒菩萨,对他说:“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资粮位是积福德智慧资粮,属顺解脱分;加行位修止观,属抉择分;见道位见真理,去掉了理上的执着(禅宗的开悟、密宗的大圆满、唯识宗的真见道)。

入地后,初地至十地都是修习位,在此阶段分别断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和种子;入金刚道才把所有的种子断完。故修行要务实,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入等觉至妙觉佛果成就,此时方转八识成四智。

坛经言:“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六识七识未成佛以前初地可以消灭二障现行;前五识与第八识的二障种子(包括六七识)至金刚位才能断尽。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谓能成就众生一切事业,现化身来解除众生的痛苦。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能够微妙地观察诸法之自相与共相。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清除我痴、我慢、我爱、我见而对一切众生平等,起大悲大行。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第八识是我们的生命总体,众生位称阿赖耶识,因受了染污、迷惑而不能发光,不能照见一切,到佛果称为无垢识,如大圆镜能鉴照一切,不受外尘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第八识现法身,第六七识现报身,报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法所现之身;自受用身,是无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识现化身,有应化身、变化身二种。应化身如八相成道,变化身即应机随类变化之身。证得三身四智的佛身,才叫无上正等正觉。

《八识规矩颂学记》11.15

诸位善知识:我们先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自他一切有情速速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八识规矩颂》。

这是讲前五识心王生起的时候,就会有三十四个心所法跟随而生起——就好像国王要出巡的时候,有很多大臣跟随一样,同样的,心王法生起来,心所法也会随从而生起。跟随前五识心王生起的心所法,是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根本烦恼之中只有贪嗔痴三个。总共有三十四个心所法。

这就是我们简单说“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我们首先要能够明白心所法。什么叫做心所法?心所法就是心跟随心王而生起的心所有法,心王所有法、随从法。在论典之中有几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恒依心起。如果心王法不生起来,心所法不会单独生起来。

第二个定义,是与心相应——与心王法相应的。相应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所依相应,心王所与心所法是同依一根而起的,比方说,眼识心王所和心所法是同依眼根而生起的;第二是所缘相应,心王、心所同缘一境,共办一事,这样才能相应;第三是同时相应,心王心所法是同时生起的,没有先后。

第三个定义,是系属于心。心所法虽然也是具缘而生,但是它不能独立,它不像心王法能够独立自主生起。在《成唯识论》第五卷上说“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

心所法可以分为六位五十一个心所法,也就是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根本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和不定心所。

遍行心所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所谓的“遍行”,它是普遍的,具有遍满于八识心王,通于一切心。

随烦恼有二十个:大随烦恼八个、中随烦恼两个、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是无惭、无愧;小随烦恼,所谓“小随”,它是不会同时生起的。

不定心所是四个:悔、眠、寻、伺。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不定状态。

总共合起来是五十一个心所。六位心所五十一个法,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根本烦恼、随烦恼有二十六个,所以可见世间的人是善习少、恶习多,善行少而恶行多。

心所法之中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是遍行心所;有特殊性的是别境心所;有自利利他,道德性的是善心所。所以善心所十一个,可以说是人性的优点;有自害害他,非道德性的是烦恼心所,有根本烦恼六个和随烦恼二十个,这可以说都是人性的弱点;还有不定型的四个就是不定心所。

遍行,就是“周遍起行”,心王生起的时候,这五个心所相应俱起,它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通于一切心:八识心王,都有普遍性。我们说前五识只有三十四个心所法;第六意识五十一个都有;第七末那识只有十八个心所法;第八阿赖耶识只有五个心所法,就是这个五遍行心所。然后通于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也通于一切性:善性、恶性、无记性、遍行法都通。也通于一切地:三界九地,都有遍行心所法能够随心王而生起。

触就是接触——根和境、识三者和合就名为触。我们的眼根对这个鲜花,还有眼识,这三者和合的时候,就名之为触心所。

我们要注意的是,遍行心所之中的触心所,它不同于六尘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的这个触尘是不相同的,不同在哪里?这个触心所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所生的,它是一种心所法;而那个六尘里面的触尘是一个色法,触尘,是我们身识所触的色境,是属于物质色法一分所摄。

还有要知道,这个触心所也不同于十二缘起。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所谓的触,是属于十二支——缘起法里面的触支〔六入缘触,触缘受〕,这个触支跟这个触心所也是不相同的。因为触支包括了六尘、六识的十二处,所以就有“触缘受”。要知道我们所说的六入缘触、触缘受,那个触支,是概念很广泛的,十二处都包含在其中。

所以学唯识,你要能够辨析得很清楚。它一个词,稍微有一点点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包含的意思就不相同。

五遍行心所里面的触心所,是依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触种子所生,它与心王法相应,使心王法、心所法触境为性;它的业用是引发未生起的“受、想、思”,这些心所相续生起。《成唯识论》第二卷上面说:“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触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和合的时候就会产生分别和变异,这种变异就会促使心王法、心所法与境界相接触。这是第一个心所法——触。触心所与作意心所,有时候是互为先后,也就是说,有一些时候是我们先接触外境,然后再去注意它,再起作意;有一些时候是我们先注意,然后才有触。

作意就是注意。《显扬圣教论》第一卷上说:“作意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依心王法而生起来,与心王法俱转相应,动心为体,引心为业,注意以后,我们的心就动。

《成唯识论》第三卷上说:“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警心为性”,“警心”有两重意思:(一)、是令心未起则起;(二)、是心已起时,使她缘境——使我们的这个心去缘外境。这是说五遍行心所里面的第二个作意心所。

就是感受。《成唯识论》卷三上说:“受,谓领纳顺、逆、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就是我们在领纳、在接触、在接受、在感受顺境、逆境和中庸境的时候,所生起的种种的感受。

比方说遇到顺境,我们的身体就生起乐受、心就生起喜受;遇到违损境、逆境,身体生苦受、心生忧受;遇到一般的境就生舍受。

所以说“苦、乐、忧、喜、舍”这个五受,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对感受产生习性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觉得我们没有什么感受,除非是很猛烈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对那些很粗重的感受才觉察得到。但是事实上,每一刹那一刹那之中,我们的潜意识之中,一直在对于外境不停地起感受;然后对这个感受就会产生贪嗔的习气反应;而这个习性反应,我们一直还没有觉察到,要到它一直增长,种子生种子,一直增长到很猛烈了,发出来,发为粗重烦恼,我们才觉察。那样,其实再来修心就已经很迟了!

所以内观禅就教导我们要能够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我们尝试着对感受,只是觉知它,不起分别、不起习性反应,我们的内心深处才能够真正得到净化。

想是认识作用。《成唯识论》上说:“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性”就是体性,“业”就是业用。就是说在一切相上生起分别,然后再安立一个名词,加上名称。比方说我们对这个花,已经觉知它了,然后生起了受,比方说生起了喜悦的受;接下来我们还会去对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道它的形状、颜色,然后安立这些名言。

就是造作的意思。《成唯识论》上说:“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

思心所有三种:也就是审虑思、决定思和动发胜思。其中审虑思和决定思是纯粹的意业;第三种的动发胜思,就是意业跟身语两业同时起用的五俱意识。

思心所是对于是非善恶,对于事情,会去审虑,就是考虑它;然后决定,就是去起决定可作、还是不可作;之后再驱使自心,造作邪正善恶之业。所以说思心所,其实就是我们的意志作用。

如果我们单单从第六意识相应的遍行心所来讲,其实触、作意和受,这三者是属于感性认识;想是属于理性认识,我们有一个归纳、有一个推理,来给它安立一个名言。而这个思是属于实践认识。

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分得清楚了。感性认识是属于五俱意识的一分所摄的,我们接触外境,有了种种感性认识的材料以后,第六意识再来给这些材料推理、比较、判断、分析,然后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归纳,这样我们就产生了理性认识,也就是想心所。

有了想心所以后,有了一个提炼以后,我们再来作出决定,然后支配我们的身和语共同去实践,那么也就是思心所。

凡夫众生就是这样的啦!由感性认识引起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再去引起实践认识;而在实践之中又会引起新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反复互相引起、无穷无尽地演进。人类一切的行为也好、一切的理论知识文化也好,都是与触、作意、受、想、思这五遍行心所分不开的。

其实这个五遍行,可以说有正确的,也可以说有错误的。

在凡夫位的时候,这个五遍行心所,三种认识会引起贪嗔的习性反应,是属于染污法、有漏法,可以说是错误认识,使众生流转六道;但是我们要修行、要解脱,也要依靠这五个心所法。就好像一把刀一样,这把刀如果拿在罪犯手里面它会伤人,如果拿在医生的手里面它能救人、能活人。

同样的,遍行心所也是如此。我们错误地去观察,执着于万事万物是实我实法,然后错误地去观察、感受,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再去归纳,再去实践,这样会导致我们流转生死。

如果我们能够由向外转为向内,在无漏的圣贤位之中,就能够使遍行心所成为修行的殊胜法门,使我们能够圆成福慧。感性认识成为缘一切事相的方便智慧,理性认识成为现证法性真如的实相智慧,这两种认识就成为招感佛果的智慧资粮。实践认识,也就是思心所,它使我们精进地去利益众生、自利利他、修菩萨行,就能够成就福德资粮。

所以说圣者在无漏位,第六意识已经转变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在这种相应心品之中,就会有无漏清净的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十一善心所和净意识,总共二十二法。其中的清净五遍行就与智慧相应。

五俱意识与前五根是什么关系

五俱意识,又叫明了意识,也就是说第六意识与前五识同时生起的一种活动。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五境,第六意识和前五识同时生起,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

烧脑! 经论说。前五识的生起,需要意识的住伴(五俱意识)。五识方能生起。那么深度植物人……

不要烧脑了,错误的理论引导不出任何结果。

简单点说,大脑即使在睡眠中,仍然有一段植物神经是在工作的,所以会感受到痛觉。想要彻底关闭感知能力,那只能靠深度麻醉药物麻醉所有神经。不过这么一来呼吸也会停止。

密宗能升起清净法的五根是指什么?

指五无漏根。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称五根。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即:

一)信根(梵śraddhendriya ),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二)进根(梵vīryendriya ),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梵smṛtīndriya ),忆念正法者。(四)定根(梵samādhīndriya ),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梵prajntilde;endriya ),

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义,上记五种能令人出生无漏圣道,故称为五根。另据《大乘义章》卷十六说明根之意义,即:此五种出生“出世圣道”之力偏强,故称为根;又此五种有依次对治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无明烦恼等作用,故称为根。此外,《止观辅行传弘决》(会本)卷七之一举出,修行之人虽善芽微发,然根犹未生,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此五法皆称为根

地球就是净土, 只要五根清净, 就能看清真相

大乘菩萨修到第八地的时候,有三种转化或者三种清净,这三种清净当中有一种,就是五根清净。五根清净时看到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娑婆世界,都与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光佛的刹土一样庄严。佛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如此,从未变化过,因为凡夫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被障碍掩盖了世界的真正面目。当修到第八地之后,五根清净了,才开始看清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就是密宗里讲的佛的坛城。佛陀在很多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维摩诘所说经》的缘起当中就讲得很清楚。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

一次,释迦牟尼佛在传法时讲道:诸位菩萨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净,就应当自净其心。心净,则外境清净,修行至心净之时,外境也会随之而清净。当时,舍利子也在佛陀身边,他心想:娑婆世界这么不清净,难道释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没有清净吗?

佛得知他的想法后,便反问舍利子:生盲看不到日月,这是日月的过失,还是盲人的过失呢?舍利子回答说:是盲人之过,而非日月之咎。因为盲人没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说道:娑婆世界的本体永远是清净的,但凡夫人就像盲人一样,始终无法看见。

此时,一位从其他佛刹来至娑婆世界听法的菩萨说道:我现在所见到的这个佛土就是清净的。舍利子不以为然,就反驳道:此佛土是不清净的!于是他们二人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当难解难分之际,佛以神通显示了娑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场的所有人都亲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等诸佛刹土一样,十分清净庄严。

之后,佛陀告诉大众:我的世界本身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只是你们没有看见而已。

此经是纯粹的显宗经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来清净”的说法,可见本来清净的观点,并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所以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修生起次第时,一般要观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坛城,这有什么作用呢?凡夫因为被无明所遮蔽,所见所及全都是不清净的现象。通过密宗的见解,才使我们领悟到:这一切都不是实在的,是幻觉、是本来清净的。显宗也认为,八地菩萨眼中的外器世间(即山河大地)是很清净的。怎样的清净呢?弥勒五论的《经庄严论》里讲过,菩萨到八地时,开始转识成智,当其五根识(眼识、耳识等)转化成智慧以后,所见就如同极乐世界一样: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砾,而是琉璃珍宝等等……,其实,在人们心中所谓“琉璃”的概念也是不清净的,但因为人们喜欢琉璃等珠宝,才将清净刹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宝的样子,这是针对人们的喜好而言的。实际上,在菩萨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现象、非常清净的现象:所闻是妙法音声,所饮是甘露……,当然,凡是言词所能传递的,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都无法真实地表达菩萨的境界。

30.楞严经浅述(表述根尘识 )

30.楞严经浅述(表述根尘识 )

介绍一下根、尘、识的关系,我多讲几次,你多听几次,多轰炸几次,看能炸开了吧,再试一下,新型炸弹又来了,要是你的防御工事又加固了,那也没用。根尘识这三者,根是媒介,就像现在的中介所一样,它就介于尘与识之间。识是不能直接缘尘的,识必须要通过根,由根去缘尘然后产生识,所以说它是一个媒介。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它一缘就产生六识。六识其实又分两个部分,前面是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然后第二个是第六识,叫第六意识。前五识那个分别是一个很浅表的分别,或者说是很弱的,第六识才是非常明了的,非常强有力的,所以说前五识跟第六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紧密相连的。所以说我们看一眼马上就知道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就叫五俱意识。第六识跟前五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一起发生的,所以叫五俱意识,俱是同时的意思,就是前五识和第六识同时生起的就叫五俱意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独头意识,这个我们讲过了。

意识分两种,五俱意识就是前五识跟第六识同时生起,独头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跟前五识不同时,单独生起,这个叫独头。独头又分四种,其中有定中独头,散位独头。散位独头就是比较专注的时候,前五根不去缘前五尘,叫散位独头。定中独头就是要修定,它是四禅八定中所缘的,就是独头意识中的法尘,灭法尘。法尘有生法尘和灭法尘两种。生法尘就是散位独头,当它专注于境的时候那个就是散位独头,就是生法尘。

独头包括病中独头和梦中独头,在梦境当中还有病中。比如他是自闭症,是病中独头,实际上都属于生法尘。为什么属于生法尘呢?因为在梦中它没有别的,只是一个梦境,是虚幻的,不是真实发生的。病中独头的话他是在病中,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此之外就是灭法尘,定中就是灭法尘。当真正入了三昧,不管是楞严三昧、念佛三昧,一入三昧,入了三摩地它就超越了这个意识了,把这个灭法尘就超越了。

把灭法尘超越了,这个就谓之开悟。在这之前必须要脱尘,你要先把六尘脱开,六尘脱开之后才能回到根,回到根实际上才是见精。见精非是真心,不是妙明真心,但也不是月影,是“如第二月”。第一月、第二月、月影,已经到了第二月了,已经接近那个月亮了。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见精,就是要脱开六尘回到心里来。

怎么回到心里啊?第六意识或者说前五识是分别,前五识这个识是分别的,这个尘是不分别的。尘是无知的,识是有知的,根是不分别的,根是清净的。我们如果用这个识的话,用这个分别的话是很难用的,是用不起来的。所以我们就要用根,从根里面打开一个缺口。我们讲返闻入心,就是我们在听闻的时候要返闻入心。

因为六根之性就是六根的功能,见闻嗅尝觉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见闻嗅尝觉知,简称见闻觉知,这个见闻觉知都是我们心的功能,实际上都是我们第八识所持的功能。因为第八识有执持、持守的功能,它持守八识不散,就是持守我们这个身心不散。如果没有第八识,我们这个身心就散了,完全就散了。

第八识的特点就是去后来先,就是投生的话是第一个来,投胎它先来;去后,死了之后最后一个离开,离开了人才叫死亡。投胎它第一个来,叫去后来先,所以它有持守的功能,持守身心不散。因为它有持守的功能,所以说它就持守见闻觉知,持守六根的性能不散。所以说我们要回到这个心里来,我们就讲这个心意识。一般这个八识分三类,识就是指前六识,它是分别,而且是明了的分别,这个意就是指的第七识。第七识它是向外执著第六识乃至外在的山河大地,向外分别世界是实有的,向内执取第八识为我,这是第七识的功能,它有分别,一个是为我,一个是我所有,向外是我所有的,我拥有的,向内就是为我,这就是我,这是第七识。那么这个心就指第八识,这个第八识就执持六根之性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不失。

前面讲显见不失,为什么显见不失啊?因为这个第八识有执取功能,“见明见暗”,我们这个见不动,也能见暗也能见明,明暗变但是见不变,这就是第八识的功能。第八识能执持它不动不失不变,所以说我们用功的话要回到心里来,其实回到心里来就是回到根里来,让这个根现前,就是要激发、激活这个根。因为我们现在都已习惯用识啦,都习惯分别了,念念分别已经习惯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回光返照,要回到心里来,要往回返,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其实就是往根里回。你一往根里回,根就不去缘尘了,就不产生识了,就不产生分别了,你越回它就越脱开根,跟根脱得越远分别就越小。当你不去缘这个根了,就不分别了,就回到根里来了,这时候你的心就越来越清净。

当达到幽闲之境的时候,清净、轻安就现前了,这个就是根,就把这个根启发了,启开了根就好用功了,这就是根尘识的关系。他就利用了根的相对清净,因为它是灭法尘,相对清净,它就避开了那个尘,避开了尘也脱开了尘,也脱开了生法尘,就回到了灭法尘里面来,这就是根现前了,那就好用功了。因为你心清净了就好用功了,所以说明白根尘识的关系,我们要回到根里来,认识那个见精,发挥见精的作用,“如第二月”,到了第二月然后你再去见第一月,它相对就容易了。要不然你都在这个意识分别里,都在这个月影里面,那可很麻烦的。所以说正确认识根尘识的关系,对我们掌握用功的方法,非常有帮助。

这就是讲的学会用心,不用脑。我们已习惯用脑(识)了,因为第六识浮尘根是在大脑,第八识的浮尘根就在心包络,就是心脏周围的包络里,那是第八识的浮尘根,第七识的浮尘根就在心包络与大脑连通的通道里。所以说它为什么上下可以连通?它向外指挥前六识去造作,然后它又不断吸纳那些造作,把它放到第八识里面,存储在第八识里。第八识因为有存储的功能,有持守的功能,它要守着这个阵地、守着这个家。第七识就把它当做我,你看,“我家里有多少东西了”,你看“我家里又买了个新家具,我又买了个盖碗。”这就是各自的功能。

所以说我们讲要看住自己的心,回光返照其实都是讲的这个,回到你的心里来,你回到心里来之后就可以减少分别。减少分别身心就越来越清净,你分别重就不会清净。大家可以到下面再去好好思惟,再去思惟一下,再去闻思一下,看看这番轰炸有效果吗?

“显见不失”到了最后了,前面讲有还,八还有还,然后后面到无还地,八还辨见。我们讲八还辨见,它这八种、八类,它都是有来有去的,通过这有来有去当中,但是这个能见的心它是没有来没有去的,所以叫八还辨见。通过八还辨见,认识那个没有来去的见,那个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70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