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博学广闻(佛学博物馆)

佛教中的七圣财是什么
《法句经》记载,出世间的法财有七种,称为七圣财,亦即圣者的财富:
一、信仰
《华严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据,我们能对佛法生起信仰,自然能够依照佛法所指示的去行善,自然能够引导人生的正确目标,获得无上的利益。因此,佛经譬喻信仰如手、如杖、如根、如船、如力、如财。
二、听闻
学佛要听闻正法才能契入佛道,所谓“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因此学佛第一步要“多闻熏习”。而闻法要有“如地植于种,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的心态,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更不能有妄想杂念,应该用深心、虔诚心、恭敬心、谦卑心、柔软心、清净心、稀有心闻法,才能受用。
三、精进
凡是正当、有益于人我的事,努力去做,就是精进。经云:“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懒惰懈怠是人生的大病,因此应该常行精进以对治之。
四、持戒
戒是一种轨范、规矩,是行为依循的准则,譬如火车的铁轨,能将我们的身心导入道德的正轨,迈向涅槃解脱的大道。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要不侵犯而利益别人,就是持戒,这就是佛教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
五、惭愧
自惭而不造诸恶,于不善法心生羞愧,是为惭愧。《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能够惭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净,道德、人格才能升华。
六、布施
将自己所有分享他人,就叫布施。例如,对贫病无依的人,给他饮食、衣服、医药、金钱等,称为“财施”;将自己的技术、才能、经验传授给人,让别人明理,获得智慧,称为“法施”。此外,不要加诸别人痛苦、害怕,进而帮助他远离一切忧怖,称为“无畏施”。
七、定慧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是为定慧。定是慧体,慧为定用,两者如金与器、灯与光、水与波,相辅相成,不即不离。学佛的人常生清净心,自然定心而生慧,慧中而有定,有了定慧才能解脱生死,因此,学佛要福慧双修、定慧等持。
信仰佛法本身就是财富!世间的财富有限、有量、有漏,而且终有消失的一天;唯有出世间的圣财,才能永存不灭。因此求财当求七圣财。
学习佛教方面的知识在哪学比较好?
佛法非常深奥,所以想要深入了解佛法,需要做好一个长期坚持学习的准备。需要做到系统学习佛法,才能真正懂得佛法,不然很难懂得佛陀深意。
我们学习一般知识,是需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一步步学习,才掌握了一定知识。需要学习十几二十年,才能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和道理。
佛法非常深奥,很难通过简单看一两本数或者简单听一两堂课就能了解。需要一个次第的学习,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这个叫次第。
方法/步骤
1
第一,需要找一个好的师父。这个师父需要好好观察,从戒律、人品、修为等等方面进行观察,觉得他合格,跟自己有缘,就拜他为师父。
2
第二,需要从基本的佛法知识学起。基本的佛法知识,可以看一下佛学入门之类的书籍。
3
第三,进一步学习佛法,就要广闻博学。需要看很多佛经论典,看很多高僧大德对佛经的注释、讲记。看大德菩萨作的一些论典,看一些高僧写的书籍。
4
第四,可以加入一些佛友交流群,通过与同修的交流学习更多佛学知识,总结经验。
5
第五,寻找一个正宗的佛学平台,了解更多的佛学知识,最好是能够直接与师父对话的那种。
6
第六,多做善事,俗话说,日行一善,可多参与一些放生法会活动,多吃素食,少杀生等。
7
第七,多读佛经,多参悟。多看法师开悟的视频,通过法师讲解更好领悟
注意事项
不要相信那些以寺院名义发起捐款的信息,要核实过才能相信
佛教最近的大事是有关一位尼泊尔少年
堪布索达吉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开示:
『 首先观察上师:
本来凡夫人很容易为友伴等暂时的因缘所改变,所以我们当于一切时处依止上师和善友。譬如,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的檀香树林中,经过数年后,就熏染上了栴檀木的妙香。于是,这节普通的木材也会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若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仪也将成为大德那样(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云:“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
如今处于五浊恶世,虽然圆满具足众多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一切法相的上师极为难得。但是,对于人们所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未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相续清净;通晓经续论典——广闻博学;对无边的众生如母对独子般慈爱——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通达显密);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现前断证);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事摄受具善缘的弟子--(圆满四摄)。
如《功德藏》云:“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果丰富,四摄鲜花奇争艳,善缘弟子如蜂集。”
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之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足诸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
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续;
没有违犯灌顶时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净持律仪;
烦恼和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
精通一切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精通显密;
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满--念修圆满;
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
心相续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
断除了今生世间的贪执--琐事鲜少;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厌离心,并且劝勉
他人(趋入正法)--厌世劝他;
以各种各样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摄受弟子;
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之加持--具有加持。
应当依止如此一位上师。
如《功德藏》云:“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堪布索达吉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开示:应当舍弃的上师
应当舍弃的上师之法相:
堪布索达吉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开示:
应当舍弃的上师之法相:
虽然自相续中无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却自以为我乃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84等,种姓方面已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那样的。这种如同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并非佛教中所说的具相上师);或者虽然具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而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目的,此师称为如木磨85之上师。
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人无有差别,无有丝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对他生起信心,未经观察便将其置于高高的位置,他获得名闻利养后,自相续已改变,充满了我慢,见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上师称为如井蛙之上师。据说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长期居于井底。一天,一只来自大海的青蛙到它面前。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答:“我从大海来。”“你的海有多大呢?”“大海非常大。”“那么,有此井的四分之一大吗?”“不止。”“那么,有没有一半大呢?”“不止。”“那么,有此井这么大吗?”“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见到大海时,井蛙(吓得)昏倒了,头顶裂开而死。
未曾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相续中烦恼粗重,无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破誓言;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如大成就者一样,所做所为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粗重,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便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将弟子引入邪道。尤其是无有胜过自己的少许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乃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之双眼。如《功德藏》云:“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无胜己之功德,依无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不善加观察,遇到邪知识,将毁坏信士一生的善资粮,并且将失毁已得的暇满人身。譬如,一只毒蛇盘绕于树下,某人以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云:“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请按照佛经来观察不要人云亦云
佛教窍觉与广释有什么区别?
修学佛法的四种窍诀:
学习《智慧品》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修学佛法的重要教言。
这个教言是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即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这四轮是不可缺少的。
为什么叫做四“轮”呢?打个比方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依靠四轮马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同样,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也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
具体而言,
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作为城市里的人,完全避开散乱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学佛的环境。
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
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我们有了这种因缘后,短暂的人生中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积累有缘、无缘的善根或福德。这四种窍诀,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当牢牢记在心中,始终观察自己是不是离开了?如果没有离开,则应该随喜,发愿将来依四轮来行持佛法,令自己的暇满人身具有实义。以前讲《亲友书》时我们虽然也讲过,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必不可少,也是高僧大德们代代传下来的殊胜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
先一门深入,再广学多闻
有的人觉得既然学佛了,就应该多看佛书,多看与修行有关的书。尤其是有些比较有学问的人喜欢东看西看,东学西学。这些知识、学问是一种成佛的因,成佛也需要学这些,但是这样心容易散乱,影响自己的禅修。若是你有分辨能力,你可以看;若是没有分辨能力,看多了就会变成障碍。
净土法门法师依止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李炳南老师为什么不让净土法门法师看别的书?就是怕对修行有影响。净土法门法师依止李炳南老师十年,没有看过别的书,没有听过别的法师开示。后来,李炳南老师开许了,什么开示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包括外道的,因为有一定的定力了。
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两只脚还没有站稳就想跑,容易倒下去。所以,刚开始学法的时候,最好不要不要广闻博学,而要一门深入。现在我们学修的净土与大圆满法,要光盘有光盘,要书有书,什么也不缺。其他的法门不是不好,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学多了,没有什么好处。
和其它的学问、教育不一样,佛法是圆融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脱离痛苦的方法。佛为什么要讲这么多法门呢?因为众生的根器、意乐不一样。佛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根基的众生,讲的是不同的法门。这些法门里有很多了义和不了义的法,在表面上、字面上看,好多都是冲突的、矛盾,其实一点都不冲突、不矛盾。若是没有一定的正知正见,没有一定的智慧与能力,很难分辨,很难把握。
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正知正见,没有一定的智慧,不要东跑西颠,不要学太多的东西,否则心容易散乱,容易生起疑惑,耽误自己的修行。学佛是要断疑惑的,你乱跑不但断不了疑惑,反而还会增加疑惑。学的东西多了,知道的多了,疑心就重了,成就就慢了。所以不要东学西学,一门深入才能成就。
学佛要先广闻后专修
读书时,正在读这本书,就不要想另一本。不然,这本还没有读完,就拿出另一本来读,最终这两本书都学不好。
有些人看书总是看一半,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这样一来,书桌上摊满了要读的书,可是一本也没有读完。曾国藩说:“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否则,桌上放的书太多了,说明你心不专一,肯定学不好、学不精。
有人可能问:“既然读书要专一,那我们上学时,同时要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好几门功课,这是不是不合理呢?”也不是。刚开始学文化知识时,需要对各种学问广泛涉猎,以增加自己的见识。但到了最后,还是要专学,像现在的大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业。
实际上,学佛也要如此。刚进入佛门时,对显宗、密宗,包括世间知识,都要广闻博学,以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在此基础上,你可以选择一门专修,要么念佛,要么参禅,要么修大圆满。就像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全部学完后,上大学时可以钻研自己的专业,因为他已经学过了语文、数学、物理等各种学科,故从中选出一门“专”学即可。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他从未学过数理化,那即使让他去“专”,他也不一定“专”得进去。我们学佛也是同样,先要通过广泛闻思,遣除相续中的各种怀疑,然后闻思到量之后,就应像无垢光尊者所说,所知犹如天上繁星般学不尽,故应选择最具有实义的法,终身行持。因此,藏传佛教也提倡专修。
《庄子》中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一个人若懂得太多了,有时会流于表面、博而不专,考虑问题时也特别复杂,给自己徒增困扰,如此一来,烦恼会越来越多,痛苦会越来越大,最后连自己都救不了,更何况他人了?这样的人好像什么都学过,但真要他去做件事,又什么都不行。诚如萨迦班智达所言:“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
对于这种“多才多艺”而又样样“稀松平常”的人,《荀子》中讲到了一个很好的比喻——鼯鼠。书中说:“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它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ii]。鼯鼠有五种技能,但没有一样拿得出手,这是它的悲哀。有些道友背书也是如此。《亲友书》背了一点,《中观庄严论》背了一点……每部论典都只背了一点,没有一部是从头到尾背完的,最终自己一无所成。
因此,学习任何知识,应圆满以后再放下。《君规教言论》和《入菩萨行论》中都讲过,做事情要先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否则,如同走路时一只脚尚未站稳,另一只脚就抬起来,这样人会跌倒的。
今年,我讲了前行、净土、般若三部论典,原本是要求一门主修,其他兼修或不修也可以。但听说很多人全部在修,没有主次之分,结果佛号也没念完,加行也没修完。尽管你们精神可嘉,像有些人所说“全部都听一听,可以种下善根”,但最好还是抓住一个重点。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我们学习也应如此深入。去年学《中观四百论》时我就说过,这部论典以前虽学过、背过,但大家还要再再地学、再再地背,四百个颂词并不多,若能将其通达无碍,收获定会非常大。学习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希望大家学有所专、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样,贪多嚼不烂,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通。
佛教的多闻是什么意思?
「多闻」一词,散见於佛经,一般人看过以後就多不加深究。另一方面,我们也常常听到许多寺院的主持人士说:不必研究佛学,以免耽误修道。其实早期佛典中的「多闻」一词,正是代表著学术方面的知识。至於在印度佛教典籍中,佛教信仰者对「多闻」持有什麽态度,赞成还是反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前後一致,有无变化?这些问题不但反映出佛教思想上的问题;也涉及到学术与为道之间的关系问题。
汉字「多闻」一词,是梵文Bahusruta一语翻译的,巴利文写作Bahusruta。这一词语由Bahu(义为「多、广、博」等),加上Sruta(义为「闻说、听取」之意)二字组合。这一词的意义一般认为是「多闻」(heard much)、「广知」(Well informed)、博学(of widelearning)(注 1)。按「多闻」一词出现於佛陀以前的古印度传统。其时虽有语言,尚无文字。一切经籍全靠口诵耳听、心记口传。因此原故,博学之人就是那些博闻广记之士,Sruta一字专指对记诵《吠陀》经文最丰之士。但是「多闻」者所具有的知识,专指宗教解脱方面的智慧与方法,这与一般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是根本不同的。 後者在梵语中也另有一字 Silpa, 即佛典中所说的「工巧明」(Silpasthana-vidya ), 指的是技术、工艺方面的知识,包括音律、美术、占相、咒术等技能。 这种宗教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也被佛教传统继承下来,并且予以改造。 其所改造之点,就是将所听闻的权威经典,由原来的《吠陀》经文,改换为佛陀所说的经典。 从宗教学的分类上去作考察,《吠陀》是神的「启示」;佛经是圣者所说。 两者是属於不同范畴的宗教:前者是以神为权威, 後者是以佛法的真理为指导原则。
佛教在运用「多闻」一词时,对婆罗门僧侣的习惯涵义作了修改,但是「多闻」在佛教的修道论中,究竟占有什麽样的地位?佛法传入中国以後,中华佛徒对多闻的态度又是如何?据笔者所见,好像还没有人对这一个题目,作过有深度的讨论。例如英文《佛教百科全书》中的「多闻」一条(注 2) ,这也是讨论这一问题的最新成果─仅包括巴利文献材料,只代表上座部佛教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中文与日文资料,只能从辞书中找到对「多闻」一词的经典根据, 其他如此一名词涵义的变化, 及其所反映出的宗教文化问题等,则限於辞书编纂的体例,财然无法作深入的讨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73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