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佛教的世界观心得分享)

学佛百科2023-04-09252

打破无明见真实,正确认识世界~第八课

作者/木子慧

读了《佛教的世界观》,收获非常大。第八课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将会贯穿渗透我们学佛的整个过程,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光靠这一次的学习是远远不后的,八年三级修学的过程都会涉及到这其中核心的内容。需要反复熏修,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把佛教的世界观成为我们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的真相,才能打破无明见真实。我们被无明所障,我们见不到世界的真相、见不到世界的真实,因此我们的行为,就一定是背离世界真相、背离世界真实的。

对于受科学教育长大的我们来说,我们的烦恼痛苦都来自于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我们受感官的局限,带着各自的有色眼镜,彻底误解了这个世界。当我们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背离时,痛苦烦恼就产生了。细细去体会《楞严经》里说的“背觉合尘”和“背尘合觉”,这八个字简直太妙了!众生背觉合尘时,去合和那些红尘当中的贪瞋痴慢疑,带来的都是烦恼恶业。所以一个人背觉合尘就六道轮转,受苦无尽。要能背尘合觉,可以出六道,得到彻底觉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所以科学的终点和佛学是相通的,缘起性空。

其实没有终点,终点即原点,此岸即彼岸。所以我们要解脱烦恼,就需要如实见,建立正知正见。所以佛法的整个修行,他主要是立足于对生命的改造,转染成净,转迷成悟。转恶 止恶行善。通过止恶行善止息我们不善的行为。开启我们善的行为。转变我们生命中杂染的种子,开启我们生命中清净的种子。转变我们生命中迷惑的力量,开启我们生命中觉醒的力量。这个就会成为佛法修行的内容。所以佛教讲心净则国土净。当我们把心净化了,当我们把心净化了我们的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净土了。

如何打破无明见真实?先要消除我们凡夫见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我们凡夫死死地抓住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是真实,要做到,如《金刚经》所说,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体会到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不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那才能真正解脱自在。

如何理解“佛教的世界观”,用一百个字左右回答

佛教的世界观主要就是:缘起、无常、无我、轮回

缘起: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因缘散去而灭,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

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迅速变易的,没有不变的东西。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灵魂,也没有一个不变恒常的我,究竟来说生命只是因缘相续不断生灭的名色法。

轮回:众生因为业而在六道轮回,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善业投生为天、人,恶业投生到恶道。

同时,佛教不仅有世界观,还有“出世界观”,也就是涅槃。

众生因为贪爱、无明而轮回,通过戒定慧的次第消除烦恼,即可以脱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恒常清净的涅槃境界。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为什么说是“终于”呢?因为我记得我是从十月份开始读的,读的期间“磕磕绊绊”,到了今日才读完了这本书,收获挺多的。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每次读的时候心很静,虽然前中部分关于佛教的一些术语、理论看不懂,但也仍然不能阻挡文字背后透过来的那股温和的气息,让人觉得很舒服。即便这样,我还是因为懒或者莫名其妙就中断了阅读,是之谓“磕磕绊绊”。终于,这几日总觉得是时候理理自己的内在了,便拿起这本书,借着书里的力量,开始逐步地走近自己。

  我在读完后,摘抄了笔记。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心”。心是什么?心是内在,是万相之源。是故谓之,相由心生。我很好奇,没有了心的话,便是一片空寂么。那作为“我”的意识呢?与道融合了么,与众生融合了么?是故打坐的一个步骤是将念头的出发点定住,便是将众相的源头——心定住,从而在那个临界点寻找本源的力量。

  我很喜欢的两句话——“故吾谓之求道者,求之三教,不若求于自心。”、“儒释道皆以心为本,以道为尊。”。在我原本的认知当中,便没有刻意去区分宗教或者是宗教中的派别。一是因为,看这方面时内容看不进去,看了也记不住= =;二是认为没必要,任他何门何规,终究是要去探寻大道的,只是方法和选择不同罢了。于我,把握住本质便好了。

  很喜欢书里对内在的认知,读后像是懂了为什么高三时,把几乎所有精力投入在学习中,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些对内心的投入。也知道了自己为何放慢了学习的进度,把这本书读完的原因——梳理好内在,以便以一个更好地角度观外事,做自己。

  在修行的过程中,知空随缘,以平常心做好当下。注重内在的修养,多读圣贤书,和光同尘,做一位随性的观察者,把住本心、真性,做自己,然后在世中,以心为本,以道为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2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