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穷的人都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佛说(穷的人家)

学佛,可以让贫穷变富贵?
先明白什么是富,什么是贵,才会懂得佛法可以让学佛人变富贵的道理之所在。
富的标志是有余,能施舍就表示有余,所以能舍者叫富人,富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有没有施舍的心,财富再多不肯施舍,还是觉得自己不够用,这不是富人,而是地地道道的穷人。
贵的标志是尊,所以通常称尊贵,能尊敬别人的人,能同情别人,能体贴别人,能推己及人的人才是尊者,才是贵人,我们常说的贵人相助,危难之中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就是我们的贵人,众生危难,能舍己相助者才是真正的富贵,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才是彻彻底底的,名符其实的富贵者。
学佛,佛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慈悲,我们做到了,就是富人,就是贵人,怎么能不富不贵呢?
印光大师,当年印送经书多达几千万册,不是富人?净空法师印10000套大藏经、100套四库全书(一套四库相当于15套大藏经)赠送全世界,不富贵?
佛把富贵的真相和富贵的因和果告诉我们,信不信就在自己了。
南无阿弥陀佛
“世界上谁最富有,谁最贫穷”这句话出自哪里?
佛说:世界上谁最富有,谁最贫穷呢?家里有妈妈在,这叫做富。妈妈不在,叫做穷。妈妈在的时候,叫做日中,妈妈不在了,叫做日落。妈妈在时,叫做月明,妈妈不在了,叫做黑夜。所以大家要好好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佛还说过关于孝顺父母的话如下:
《本事经》: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
注: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父母为子女之福田。
佛说: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
佛说:母亲对我的恩,我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来说也说不完。妈妈思念孩子,没有什么比得上。从怀孕开始十个月,行住坐卧受苦恼却不能说出来。想要吃什么穿什么,虽然得到了也不欢喜,担忧的心没有一刻休息,一心就想着好好生下这个孩子。当遇到产难时,就像百千把刀来割。如果平安剩下孩子,大家都欢欢喜喜,宝宝一声哭啼,十个月受的苦,妈妈都忘光了,就像听到美妙的音乐一样快乐。宝宝睡在妈妈的肚子里,由妈妈的甘露泉喂养,这个恩德,就算高山也比这低,就算大海也比这浅。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如果用一劫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佛说:世界上谁最富有,谁最贫穷呢?家里有妈妈在,这叫做富。妈妈不在,叫做穷。妈妈在的时候,叫做日中,妈妈不在了,叫做日落。妈妈在时,叫做月明,妈妈不在了,叫做黑夜。所以大家要好好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佛说:有福的人,请一百个持戒高僧大德,一百个仙人,一百个朋友到装满七宝的地方,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就这样做百千劫,这样得到的福德,还不如一念孝顺心,用一丁点东西,供养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养父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
佛说:从地上积累珍宝,积累到二十八天,拿这么多珍宝去布施别人,不如供养自己的父母。
普贤菩萨说:供养父母和尚尊师,这种知恩的人,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但是善根不坏;不知恩的人,他的善根断灭,所以诸佛称赞知恩报德的人。
佛说:最大的善,不会大过孝;最大的恶,不会大过不孝。
佛说:世上要是没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
佛说:如果把父亲放在左肩上,母亲放在右肩上,这样千万年,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也报不了父母恩。
佛说:在家居士,如果不供养父母师长,这是“失意罪”。
佛说:修世间法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佛说:我曾经因为四件事情舍弃我的生命,一是,为破众生各种烦恼。二是,为了让众生平安快乐。三是,为了除掉自己贪着自己的身体。四是,为了报答父母生我养我的大恩。
佛说:我不但今天赞叹孝顺父母,我在无量劫中经常赞叹的。
佛说:如果人少许供养父母,这样获得的福德无量,而少许不顺父母,罪也无量。
佛说: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佛说:有四种恩最难报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佛说: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
佛说:众罪最恶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孝父母。
如果不孝顺父母,自己的东西都拿给妻子儿女,或者把父母的东西,自私给妻子儿女。父母好话,自己不肯听从,因为老婆骂父母。这种人叫做“世间最大劫贼”。
不孝父母,轻慢尊长——堕落三恶道。
佛说穷人如何得好运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 “可我是一个穷光蛋呀!” 佛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他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六样东西: 第一,颜施,就是以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就是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祝福的话; 第三,心施,就是对人心存诚恳、心存恭敬、心存谦让、心存和乐、心存感恩、心存善悯、心存宽恕;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别人; 第五,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 第六,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佛祖最后说:“无论谁,只要有了这六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
佛说:人性和欲望!
人性,是现实的,是无情的;
欲望,是理想的,是无心的。
人性和欲望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便是一道百味的人生佳肴。
地球缺了谁,仍会自转公转,人缺了地球,就无处可栖。
总有人以为,自己在世上举足轻重,而现实的自己,恰如自然界里微不足道的沙;
总有人以为,自己的权利至高无上,而现实的真相,是自己离开后的被任意替换。
人,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不自知。
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导致盲目自信、自大,是通向成功路上的最大一块绊脚石。
人生在世,别高估自己,也别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当今社会,利益至上,人心难测,多的是表里不一的人。
微笑的嘴脸背后,或许是发了苦的险恶人心。
一句句好话入耳,谁也不知里面所安的心,是善是恶。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是秘密,就最好闭口不谈。
交浅言深,是无数人的后悔莫及。
有句老话,非常现实:“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心薄凉,利益炙热。
很多时候,人生苦难的出现,不是为了打垮你,而是为了让你看清一些人和事。
时间无情,却能让我们看穿人情的真真假假。
要知道,十年如一日的恩惠,永远也抵消不了那一耳光的仇。
给善良披上名为“原则”的外衣,才不会落下愚蠢的笑柄,被恩将仇报。
人生的学问,要自修、自渡;
处世的精髓,要总结、提炼。
什么是欲望?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类似条件反射。
但是,不同的人对欲望的不同理解,将让他们走上迥然不同的路。
有人把欲望理解成贪婪;
有人把欲望诠释为理想。
前者在欲望中过分膨胀,时常与他人对比,患得患失。
后者在欲望中提升自我,以达到让自己的能力和欲望匹配的状态。
研究表明:不与别人比较所带来的幸福感,是高收入所带来的幸福感的五倍。
一场比较里的落差,正是自我为难,甚至发酵成人性之恶——“见不得身边的人好”。
其实,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这世上,总有人在台上万众瞩目,也总有人在台下欢呼喝彩。
没有谁比谁幸运,没有谁比谁幸福。
一个人所羡慕的生活,往往也伴随着其无法承受的代价。
生活中,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
在穷人眼里,财富等于幸福;
在盲人眼里,光明等于幸福。
每个人的满足点都不一样,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凭良心做事,凭真心做人。
人活于世,宁愿要干净的遗憾,也不要肮脏的圆满。
很认同一句话:“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现实的潜规则,是通俗的,但懂的人不多。
走过半生,浅谈人性和欲望,才发现:世间一堑一智,都是明码标价。
佛说业报差别经 ----正确的因果观(4)富有与贫穷
我们先提前和大家讲这个问题,财富的因缘。因为论坛上对于这个问题讨论的不少。所以提前说。财富是一个人福德的果报,佛教并不反对人拥有财富,相反佛教中对于福德是支持大家去拥有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智度论》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无尽的财富,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大庄严论》: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佛教。但是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的成功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盗、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这四条并不难懂。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所谓偷盗,经典上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认为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这就是偷盗。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自己做是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都一样。另外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是贫穷的因。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越来越富有的。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这是贫穷的果报。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社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对父母不好,却很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能保持的住。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见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这一点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心理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因为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贫穷的因,不脱离这个思维定式,想要富有有点困难。为什么别人得利,我们不高兴呢?就是妒忌、嫉妒嘛。这个情绪很隐蔽的。不容易发现。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式的面目出现。比如学佛了嘛,看到他人赚钱,说这个财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呢,将来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讲的不错,不过我们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这笔钱摆在自己面前那态度还是如此吗、心理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骗不得因果的。如果有这个情绪习惯,是很难摆脱,每天随时随地,都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中。对我们的福德有极大的影响。别人有了利益,我们要知道,一定是从前其有相应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报。这个是我们该替人高兴的。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对于他人获利的事情,进行阻碍。这个情况也是不少的,别人做某件事情会有利益,那么用各种方式取阻止、阻碍他。给他设置困难。可以是一句话:赚这么多钱,贪呢,没良心。也可以是具体行动,就是不让他那么顺。都属于这个范围。有这样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种子是贫穷的种子,不会长出富有的果实的。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见到他人布施,没有随喜心。或者说,见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兴、不赞叹。见到他人布施,无论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没有随喜的心,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高兴。可能是不顺自己的心,可能是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这是非常不好的。本来随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做,不仅丧失了大利,还种下了贫穷的果报。只要法布施,讲的是正见,财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药枪炮之类,那么我们都该随喜赞叹。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见到世间有饥馑灾祸,心中不怜悯,甚至欢喜。这是贫穷的因。幸灾乐祸的心态是要不得的。这个有损福德。不厚道啊。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因为这十件事情,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一者自离偷盗。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那么想要财富该怎么做呢?把上面的几点,反过来就可以。同样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首先就是不偷盗、不劝人偷盗、不赞叹偷盗,见到他人不偷盗,而生欢喜心。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 对于父母尽力供养、不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不仅这部经典,还有很多经典都说过,供养父母等同供佛,放着现成的在世之佛不供养,却远道去烧香磕头,实在不算明智。对于圣贤僧众,同样要恭敬供养,解决其生活的困难。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这个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不过实行起来需要自己去认真观察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么,这会得到什么果报。佛教其实就是让我们自觉觉他。那么自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变。《华严经菩贤行愿品》中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就是这样的精神,我们虽然不能令得伏藏,但是帮助他人获得财富却是可以做的。这也是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见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悦,随喜赞叹。无论法财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赞,就是获得了富有的种子,这样的事情因何不做。不做亏大了。当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见,财布施是善物。这才可以。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见到世间的饥馑灾祸,心生怜悯,不要幸灾乐祸。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没有种子是出不来果实的。
跪求佛曰经典110句哲理
佛曰: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佛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佛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宠辱不惊,看堂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往天上云卷云舒
梵语波罗蜜 此云到彼岸 解义离生灭 著境生灭起 如水有波浪 即名为此岸 离境无生灭 如水常流通 即名为彼岸 彼岸无生无死 无苦无悲 无欲无求 是个忘记一切的极乐世界 而有种花 超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生于弱水彼岸 炫灿绯红 那是彼岸花彼岸花开 花开彼岸 花开无叶 叶生无花 想念相惜却不得相见 独自彼岸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世间上的法,都是短暂不真的,就像露泡梦电云一般,应该如是看待。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如果把佛纯粹理解为物质现象,那你就已经不在正道上,无法见到真正的如来。(如来的真实体性,是诸佛的根本法身,法体无一切相,凡夫的智慧根本不能理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形象现象,都虚幻不真。
以上出自《金刚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物质现象的本源是虚空,空与物质现象是相对的;物质现象没有自性,一切体性为空的现象都带有物质性;受、想、行、识这四蕴,也和色一样。
以上出自《心经》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所有众生都是我过去父母,所以我们不杀生,就是在孝敬父母。
以上出自《梵网经》
谅解,找不到110条,中间有重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