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财富观的心得体会(佛教的财富观十分钟梳理)

学佛百科2023-04-09270

济群法师谈《佛教的财富观》

如何看待财富?古语云:“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这八个字, 高度概括了世人对财富的态度。财富,人人都爱。维持生计是人的根本需求,更别说财富可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和诉求。而“取之有道”这四个字,却在西方物质文明, 贫富差距的冲击下,人心失衡,而渐渐失去了其道德约束力。大部分人认同获取财富不正当的手段最终会让人自食恶果,今学习法师的开示的《佛教的财富观》,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佛教的财富观》包括七部分内容:

一佛教如何看待财富: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又能合理使用,没有贪著之心。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二财富与道德修行:道德是追求利益应遵循的准则,利益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追求利益和修行并不矛盾,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

三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应根据情况分别看待,学佛者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看自己的发心。

四怎样追求财富:首先要明了财富的因果,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同时重视今生的努力,奉公守法,开源节流,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五合理支配财富:不合理的享用财富,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布施出去的钱财才真正的属于我们。我们即是收获者也是播种者,只有不断的播种和收获,才能为当下的人生和未来解脱积累足够的资粮。

六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生命的低级需求,精神财富才是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功德法财重要性甚于世财,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惑,树立正念,解脱烦恼,成就智慧。

七结束语:追逐财富损害身体健康,谋取私利使心灵遭受伤害,我们必须对财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如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佛教的财富观之二:财富与道德、修行

转自:济群法师

二、财富与道德、修行

对于佛教徒来说,如何将学佛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或许很多人都曾面临过这样的困扰。在多年弘法过程中,常常有信众就类似问题前来请教。我觉得,作为学佛的人,首先要澄清两个观念:一是追求财富和道德是否对立?二是追求财富和修行是否对立?

1.追求财富与道德是否对立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数人都耻于言利,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应当看到,尽管君子固穷的清贫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但落实到生活中,仍不乏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因为利益是如此地实际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难抵挡它的诱惑。

而西方人本思想则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对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罗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的经济都依赖一普遍而又单纯的原则:我愿意幸福,但是我和别人一起生活,他们和我一样,也愿意幸福;让我们寻求使自己同时也使别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碍别人幸福的方法。”

佛教所说的善,也就是道德内涵,同样是结合利益来说明的。《成唯识论》卷五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仅对现世有益,更能惠及未来生命;就自他双方而言,善行不仅能使自己获利,同时也能利益社会大众。相反,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法律的存在,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行为不仅和道德相冲突,从究竟意义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对立的。佛教有这样一首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生活中,非法行为往往也能给人们带来眼前利益,或许有些无知者会感到羡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不会为之动心。因为通过非法行为得到的利益只是暂时的,这种风光决不会长久。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我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无论经商还是为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就是从道德行为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而唯利是图的投机者,必然会落得“害人终害己”的下场。

因此,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很多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而从事世俗劳作更是在浪费生命。这也使得社会对佛教形成了诸多误解,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学佛和追求财富真的不可兼得吗?

佛教将正当的谋生手段称为正命,反之即为邪命。假如我们放纵自己的欲望,非法求财,损人利己,这样的行为和修行自然是对立的。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学佛的同时还在继续造作恶业,以为只要拿出部分钱财布施或供养三宝,就可以抵消自己的罪孽,可以从中获得心理平衡。其实那只是他们的自我安慰而已。我们要知道,布施和供养虽然会给我们带来福报,但并不能因此抵消恶业,更无法改变生命中累积的烦恼习气。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之时,必须符合法律与戒律的双重规范,用正当的手段谋取财富,这和修行并不是对立的。

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一样可以修行。《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法华经》也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都说明了工作与修行的统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往往将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事实上,那仅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修行”二字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所谓修行,即对行为的修正。我们的行为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意业,即思想的行为;一是身业,即身体的行为;一是语业,即语言的行为。凡夫无始以来被无明所蔽,身口意不断造作不善之业。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来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再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进而能以无常见、无我见、无自性空性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所以说,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待续)

佛教的财富观

      本周通过学习财富观,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

    最严重的问题是面对财富仍旧放不下,执著外在的,表面的东西。衣柜里面满满的,有的衣服都从来没穿过,可是还会不断的买不断的买,并且对自己很宽容。我追求的是时尚,不是高尚。对时尚我好像很有感觉,可是对于高尚,我却总是望而却步。一份无明在我的内心,总感觉追求正义和名闻利养是对立的。通过学习,我才看到,我没有真正的读懂佛法,没有理解因缘因果的道理。我执着我的身份,执着我的外表,执着我的存在,执着我的优越感。济群法师说,一个人虽然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他自己不感觉自己贫穷,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可我拥有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穷?因为我缺少一颗智慧的心,缺少强大的内在,我需要靠这些外在的伪装,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弱小,卑微。这不过是我的自以为是,本质上我还是那个弱小卑微的人,是那个充满恐惧,焦虑,压抑,怯懦的人,是那个时长常患得患失的人。法师穿着破烂的衣裳,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裳,站在名校的众多师生面前而无所畏惧,云淡风轻,是因为法师有一颗智慧而有强大的心。我敢穿着破烂的衣裳穿过大街吗?我觉得我会特别难过,我受不了路人眼神,受不了低人一等的样子。其实没有哪个路人用另样的眼光看我,也没有哪个路人觉得我是低人一等的,所谓的路人就是我自己。是我执,是我的无明。

    面对财富要有智慧。不管是财富的来源、使用,还是对待它的情感态度,都是智慧。

    一个人无智就无畏。在来源方面,以前我会怀着一种侥幸,对来源不正的财富,总是半推半就到最后完全接受,给自己找一些借口安慰自己,其实就是对财富的一种贪著。在使用方面对别人小气,对自己大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存在感,重要感,优越感。每个人终会老去,但是面对老去,我仍旧不甘心,想紧紧的抓住青春,受不了老去的那种卑微。可是不想老去,也得老去。穿的再漂亮,花再多的钱依旧遮掩不了岁月,痴心妄想的希望自己不要老去,这份痴心,又可怜又可悲,还有一分可恨。似乎无常可以是别人的,但是不能是我自己的。一个没有智慧的人,真的太可怕了,胆大包天,胆大妄为。

      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嗔痴膨胀的欲望,邪恶的欲望,虚荣心。不仅消耗了自己的福报,也败坏了自己的心。泡在一口巨大的染缸里,不断染污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形态朝向更低阶层堕落。而一个人的欲望,一旦被鼓动起来,是不能自持的,会被欲望掌控,不但会失去财富本有的创造价值,创造美好人生的价值,反而,让自己的生命走向毁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挥霍钱财的路好走,停下来却步步维艰,因为习惯推着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财富是我想要的,佛法更是我希求的。我需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和执着,以智慧心面对财富。

    今后的人生路上,面对每一笔财富,我会用佛法的智慧,所有的财富以最大的利益使用,而不是浪费了自己的福报。

 

佛教财富观:你是最富的穷人还是最穷的富人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们: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是——“佛教的财富观”。

一、佛教的财富观

说到财富,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于每一个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在佛经里面有一段记载说:

有一天,法院法官升堂的时候,有一条狗来向法官告状,法官觉得很奇怪——“狗子为什么要来告状呢?”

狗子说:“法官大人!我因为在外面行走很久,肚子饿了,我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想要向那家人要一点饭来吃。我也遵守狗子的礼节规矩,向那人要饭吃,而那人不但不给我饭吃,反而打我。”

法官一听:“咦!狗子要吃,还有规矩吗?狗子你说,有什么规矩?”

狗子说:“我们狗子向人要饭吃,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前面的两只腿,可以趴进屋门内,但是后面的两条腿和尾巴必须要在门外,不可以进入门内。我是以这样子的狗的规矩来要饭的,他们为什么要打我呢?”

法官听了以后就说:“把那个人找来,我要询问这件事情。”

打狗的人经法官一问,坦白的招认,因此罪名也就确定了。

法官问狗子道:“你希望用什么方法来处罚这个打你的人呢?”

狗子回答说:“请法官大人罚他做个大富翁!”

法官听了哈哈大笑道:“你叫我处罚他做个大富翁,不是倒给他讨了便宜吗?”

狗子说道:“报告法官大人!我这个狗子,过去生中就是一个大富翁,因为我为富不仁,愚痴、贪婪、凶恶,不肯喜舍,所以死了以后,堕入畜生道中受种种的苦难,吃人的剩菜剩饭,替人守门,给人棍打脚踢,非常的痛苦,所以我要求法官判罚他将来也做个大富翁。”

我们刚才说财富很好,是大家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某些为富不仁的人又是不好的。我们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也有少部份是“贫穷的富人”。既然富有,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

(一)最富的穷人

有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会用,有钱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也不就是和穷人一样吗?

佛经中,有一个善生长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希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

有很多贫穷的人就要来向他要这个金盒子,但是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就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又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大家就奇怪了——“你是没有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人?”

善生长者就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我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慢慢的传到波斯匿王那里去,波斯匿王非常的不高兴:

“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去!去把善生长者找来!”

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就问善生长者说: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

“那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珍藏珍珠的宝库。”

波斯匿王大声责问道:“你既然知道我有金库、银库……这么多的财宝,你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

我们要知道,在善生长者的心中,认为波斯匿王虽然有钱,而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道做一些福利人群的事业,虽然有钱而却不会用,这不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吗?

(二)最穷的富人

世间上有很多“富有而贫穷的人”,世间上也有许多“贫穷而富有的人”。像古代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临死前,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还有什么遗言呢?”苏格拉底突然想起:“啊!我还欠人家一只鸡,还没有还他。”

你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到临死之前,连一只鸡也没力量还人,可是他是否真正的贫穷呢?苏格拉底的智慧,几千年来仍然影响着这个世间上的人,所以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他是不穷的,是贫穷中最富有的人。

我们佛教中的弘一大师,一条毛巾,他一用就是十年以上,已经破烂了,他的朋友夏丏尊见到时,不忍心,就说:“我买一条新的毛巾送给你吧!”

弘一大师回答说:“不用!这一条还很好用呢!”

像弘一大师,他不是贫穷,实在说,他的富有——在精神上的富有,是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的。

像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不要以为他贫穷,实在说他是很富有的。

像佛陀的弟子大迦叶,放弃庄严堂皇的精舍不住,在坟墓洞穴里,在山林水边间,作种种修行,他是过不起丰富的生活吗?不是!他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

(三)宿因与现缘

有时,财富,在能用是共通的,但是在所有上就有分别了。

例如这一栋高楼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过下雨时,刮风时,我避避风,躲躲雨,在你的屋檐门口站一站、用一用,这总可以吧。

这些树木花草,虽然是你栽的,是你有的,不是我的,不过我闻一下,看一下,心里想一想“好青喔!”虽然这花不是我所有,但我闻一闻,看一看总可以的。

电视机是你的,你在看,我在旁边也沾沾光,我也看一看,虽然这电视机不是我所有的,但是我看一看,总可以吧。

所以世间上的许多财富,虽然都是别人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共同享用。

农夫种田,所种的收成,当然是供应大家生活吃用的,但是小麻雀也去吃一点,这也不要紧,虽然不是要给它吃的,但是它终于吃了一点。

所以这个世间,所有是个别的,但享用有时是能共通的。对世间我们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权不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享用,那也就很幸福了。

(四)用钱与藏钱

过去有一个人储蓄了很多的黄金砖块,由于储蓄了很多,就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却一直都没有去用过。这三十年中,虽然他都没去用过,但是他有时去看一看就欢喜了。

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那时他伤心得死去活来。旁边有人问他说:“你这些金砖藏在那边几十年了,你有没有用过它呢?”

“没有!”

那个人就说:“你既然没有用过,那不要紧,我去拿几块砖头,用纸包起来,藏在同一个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当作金砖藏在那里,这不是一样可以欢喜吗?又何必这么伤心呢?”

所以,世间上所有的金钱都不是我们的,佛经说是五家共有的,金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敛,做一个守财奴,终不是一个善于处理金钱的人。

(五)福报与现缘

有的人看这个世间上有人很有钱,就说:“啊!你好有福报啊!”有的人,也自以为自己很有福报,但是光有福报是不可依靠的,福报固然要紧,但还必需要有现世缘,现世的这个“缘”,才是最要紧的。

银行里的存款再多,没有再继续存款,终会有用完的一日。所以在佛经方面,说明现世缘的重要,有一个很好的譬喻:

有一个男人自以为很有福气,祖先留给他的家产很多,所以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连吃饭也必需要太太来喂他,他才愿意吃。

有一天太太要回娘家,要一个星期以后才能回来,但想到他先生连吃饭都不会,怎么办呢?

经过一番考虑,她做了一个大米糕,套在他先生的颈上,心想你饿的时候,只要张开口就可以吃到,我一个星期后就回来了,这样大概就不会被饿死吧!

这个太太就这样的回娘家去了,但过了一个星期以后回来,发现他的丈夫已经饿死几天了!

为什么他先生会饿死呢?因为这个大米糕套在他的颈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第一天就全部把它吃光了,但是剩下在嘴旁的,由于必须再用手去拨一下才吃得到,他就懒得用手去拿来吃,所以就这样给饿死了。

因此光是有福报,而现世缘不够,还是不能享受这个福报。

以上我说了佛教对财富的看法,做了一些比喻之后,以下我再详细的把佛教对财富的各种看法,一一向各位介绍。

二、非法的财富

财富,佛教是许可的,但非法的财富,佛教就不许可了。

什么是非法的财富呢?就是这一种财富,在国法是承认的,而佛法是认为不可以的。如:赌场、酒家、屠宰场、渔猎……,在国法里是准许有这些营业,聚财致富,但站在佛法慈悲济世的本怀,这是怎么样都不可以的。

另外有的财富佛法认为可以,但国法认为不可以。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他为了放生,把国库的金钱都拿来用,虽然放生是可以,但擅用国库钱财是违反国法,也是不可以的。

以非法而致富的钱财有十种,这是我们不可以取的。

(一)窃取他物

如小偷、窃盗、顺手牵羊,或捡到的东西不还人。凡有主的东西,不得到物主同意,就私自据为己有,这都是窃取他物,虽然拥有了财富,也是不合法的财富。

(二)违法贪污

违法贪污所得到的,是不合法的财富。像现在有很多使用不合法的手段,如走私、贿赂、漏税,各种违法贪污的所得,这是非法的财富。

(三)抵赖债物

像经济犯罪、恶性倒闭、标了会一走了之,开了支票不兑现、违反票据法,这种抵赖债务,没有信用,是非法的财富。

(四)吞没寄存

人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钱财,把它没收了。像前不久的名人萧孟能、李敖两人打官司,不就是为吞没寄存而引起的吗?

佛光山有孤儿院,有个父亲年老了将小孩带来给我们抚养,他有房产,银行又有存款,他委托朋友“等我的孩子长大时要交给他”,但是小孩子的父亲死时,他的朋友就把财物都吞没,等到小孩较为长大要去讨的时候,却怎么都不肯还他。

(五)欺罔共财

例如大家合伙股东作生意,赚了钱,应该将所得的利益,由大家平均来分配,但是有的人却大部占为己有,而少部份才分给人。像兄弟姊妹分家,祖先的产业应当大家平均分配,但是就有人自私,只希望自己多分一些,其他兄弟姊妹少分一些。

(六)因便侵占

像假公济私,为了自己的方便,挪用公款,公家的东西,占为己有;还有假报出差旅费,购买物品向商人索取回扣,多报佣金等,这些都是非法的财富。

(七)借势苟得

仗着自己的势力,苟且获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像一些不好的公务员,别人来办事就故意找人麻烦,刁难对方,给人不方便,逼他送红包才肯为他把事办好,这就是借势苟得。还有像许多恐吓、敲诈、勒索等,这些都是叫借势苟得。

(八)经营非法

像现在私造烟酒,或者贩卖吗啡、速赐康、强力胶,或经营地下药厂等都是非法的。

(九)诈骗投机

有关诈骗投机,我在报纸上看过一段故事;但我说这一段话,并不是特意要指某一行业的人而说的,如果说了,有人与这行业相同的,请不要见怪,因为每一种行业的人都有好有坏。

据说,天堂和地狱中间只隔了一道墙,有一天,台风把这一道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和地狱的阎罗王非常着急,如果这一道墙一倒,这天堂里的人跑进了地狱,地狱的人跑进了天堂,乱了起来,那怎么办呢?所以双方研究,赶快推选出一些代表来,计划再把这道墙筑起来。

研究的结果,天堂和地狱各推出三个代表。第一个代表是银行家,因为要建筑这座墙,必需要财源;第二个代表是建筑师,因为筑墙是一项工程,必须由工程专家来建;第三个代表是律师,因为建这座墙,建好了以后,要研究这座墙的所有权,天堂和地狱各占多少?

地狱中的阎罗王早就派出了三个代表,而天堂里的玉皇大帝,却久久派不出代表来,阎罗王等得生气了,打电话给玉皇大帝:“你再不派出代表来,以后天堂与地狱混乱的后果,你可要负责!”

玉皇大帝非常抱歉的说:“不是我不派出代表来,实在告诉你,我天堂里面找来找去没有这三种人才。因为银行家是专门剥削人的钱财,他们是不会生在天堂的;建筑师偷工减料,那么多的罪过,不会生在天堂;而律师是专门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所以他们也不会生在天堂里的。”

当然,这只是一段笑话,银行家中的慈善家,工程师、建筑师、律师中的慈善家也是很多。其它行业的像类似银行家、工程师、律师一样营业行为的,也不能说没有,所以一些诈骗行为,营业所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

(十)赌博淫业

像赌场、舞厅、绿灯户,这些也都是非法的财富。

三、佛教发财的方法

刚才说到,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一)勤劳

“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

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二)节俭

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三)宽厚

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

佛光山在中国电视公司,每星期四下午十点十五分,有一个“信心门”的节目,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五)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

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六)布施

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这块福田一个叫悲田,一个叫敬田。

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这是叫做“悲田”,一种是对于长辈、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这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佛教还说到“七圣财”,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四、怎样处理财富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

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我将这个道理把它引伸来解释为十分的财富如何处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不过各位的财富如何经营,刚才讲的几点,限于时间的关系,我提供出来给你们作为参考。不过你们各位,对你们自己的财富,也总有个自己的处理方法!

五、佛教认可的财富

我在前面曾说过,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什么是佛教认可的财富呢?佛教认可的财富:

(一)是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认可的财富。

(二)是生活的如意

有财,烦恼很多,生活不如意,那不算真正的富有,就算不是大富大贵,如果生活得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那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

(三)是前程的顺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终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业。如果要前程顺利,这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果,前程一顺利,那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四)是眷属的平安

家财万贯,难比平安之人,所以我们在佛光山提倡,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美丽而热闹,可见平安人人喜欢。

(五)是合法的钱财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我们佛教要赞美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是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心内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说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也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我们心里的能源。

像弘一大师,物质那么贫乏,他不以为苦,像大迦叶,那么刻苦修行,他不以为少。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那么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

这以上六点,都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

六、佛教最究竟的财富

最后,我向各位介绍我们佛教讲的最高究竟的财富是——般若!

金钱再怎么的多,也有用完的一天,我们中国俗语说:“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学会了一样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钱、技能更高更好。

《金刚经》里有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宝施虽多,终是有限;法施虽少,功用无穷。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之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话说有一个人在外面做生意,因为年关将近,急急忙忙的想回家过年,回家前突然想到要带些东西回家给太太,在街上走着看着,这一样家里也有,那一样家里也有,突然看到一个老和坐在那儿,身旁写着“卖偈语”的招牌。

“咦!什么叫做卖偈语呢?”

老和尚回答说:“你要向我买偈语,本来我的一首偈语是二十两黄金,看你是有缘人,打对折卖你,一首偈语十两黄金好了。”

“喔!偈语是什么呢?价值十两黄金?怎么这样贵啊!好吧,就跟您买一个偈语吧!”

这位老和尚就说偈语道: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后三步想一想,

嗔心起时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你记住:以后你若忿怒生气的时候,要把我这一首偈语拿出来念一念。”

“就这四句话值得十两黄金吗?没价值!没价值!老和尚!你太欺骗人了!”

老和尚哈哈一笑,这个商人觉得对方是个年老的出家人,也就不和他计较。

他就这样子回家了,回到家正好是深夜的时候,门也没有上锁,随手一推就推开来了。想要叫太太,但太太已经睡着了,但是床底下怎么会有两双鞋子呢?一双女人的,一双男人的。

他想:“你这不要脸的贱人,我不在家,你就作这样的坏事。”一气之下,立刻到厨房里拿了把菜刀,想要杀死这一对奸夫淫妇。

正当举刀要杀下去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个老和尚卖给他的偈语,于是他就开始念起了那首偈语: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后三步——想一想,

嗔心起时——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他就在那里进啊退啊的,退啊进啊的,有了声音,就把太太给惊醒了。

太太一醒来,看见丈夫站在床前,就说:“唉哟!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迟才回来?”

丈夫怒道:“你床上还有什么人?”

“没有啊!”

“这双鞋子?”丈夫指着鞋子责问。

“唉哟!今天过年啊呀你都还不回来,我好想念你啊呀为了图个团圆的吉利,只好把你的鞋子摆在床前啊!”

丈夫一听,大声道:“有价值!有价值!就是黄金一百两,一千两,一万两也有价值!”

所以“智慧”能使你冷静下来处理事情,不会冲动,不会出纰漏的。

佛教的般若智慧,怎么会是财富呢?

因为这个“般若”是无价之宝,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般若是永恒的真理,是无量无边的自我,可以说证悟般若,就是有了无限的拥有。

般若是什么?般若可以用“空”来解,简单说,虚空里面包含了森罗万象,不空就没有,因为空,才能有啊,你拥有了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

般若,就等于虚空万有一样,其实这一种“般若财富”都在我们的心里,因为这个般若可以给我们证信真理,可以给我们知情识理,可以让我们认识真我,可以让我们获证永恒的生命。我们有了般若,就等于有了光明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见到的一切,不都是我们的吗?

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你穿衣、吃饭、事业、财富,一旦有了般若,你的穿衣、吃饭、事业、财富就不一样了。般若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记得从前流行的一首歌:“蔷薇蔷薇处处开。”我现在姑且将它改编如下:

花儿花儿处处开;

人儿人儿处处在。

般若般若处处开;

生命生命处处在;

要想富贵的人儿,

大家都到佛前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