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说如何对待愚痴的亲人(佛说要远离愚痴的人)

学佛百科2023-04-09383

佛法如何化解我对愚痴暴躁父亲的怨恨?

你不孝,所以才有怨恨,能尽孝,怨恨自销。

养父母之身:自身经济独立,把自己的开销减少,为父母的合理所需尽全力买单

养父母之心:常说柔软言语,不和父母直面对抗,不做让父母担心的事情

养父母之志:在恰当的时机,劝说父母读诵古圣先贤的典籍,让父母有机会闻法

养父母之德:看到父母行善,极力赞叹,看到父母为恶,不加批评,而能努力面对、化解问题

你没去做到佛法所教导的应该做的本分,当然就会有怨恨的条件在,果然做到,万事转顺!

阿弥陀佛

从佛教的角度如何对待行错的家人

从佛教更较高的角度看是不思善恶的,也就是不存在对错,自然也就不存在行错的家人。

佛教也称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所谓二就是我们日常所见都是分离的世界,人人都是以分别心来判断。例如冷热,好坏,高低,善恶等等。这种思维让人产生了分离的假象,也就产生了我执,无法生起大慈大悲之心。其实上述二元对立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相 ,本质是合一的。像一个人做“错”事,所谓错事,就是按照分离思想所做的自私行为,但是这种错事最终会影响起内心的祥和,也会有业报机制让其知晓其后果,最终自然会提升自己到没有分别心的境界,这也是为何最终人人都能成佛。

所以,不要有家人做错事愚昧等想法,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分离的概念,正是你自己所称的错事。应该在尊重家人选择的基础上,让其更高效的明白合一的道理,最简单的就是通过你的大爱感染他们,这样可以更快的提升他们。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佛是如何看待众生的愚痴呢?就我最聪明?你们这群大傻屌?哈?

佛可不会像你这样的想法。你的这种想法佛称它为我慢,也就是一种傲慢。

之所以说众生愚痴是因为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执着不可得的东西不肯放手。我们认为我们所得到的就是会永远的保存拥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就好比我们的这个身体,我们认为是属于我的,可是身体每天都在变化,不断地有细胞生死更替,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每一天都在变化。而且这个身体最终还是不属于我们。还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可以存在,出生的那个是我还是老去的那个是我还是死去的那个是我呢?我是不可能变化的,但是实际上我是不断地在变化的。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我”与“我所”,我与我所有的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不会永久不变的。可是我们凡夫却执着这个我与我所是常久不变的不肯承认也不愿意承认。难道这不是愚痴吗。

佛是看透了这一点的,佛并没有认为就我最聪明,而是把这个发现教授给大家。你看清这一点了那么你就不是愚痴的。

还有,提问的时候也要有礼貌。这并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你自己。因为这个直接暴露以及表现出你的素质。

愚痴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麻烦告诉我

愚痴

修行人不能有贪念、瞋念和各种欲望。修行的人,就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崇拜者佛弟子,或自己就是菩萨。如果你还愚痴,还有贪念,还有瞋念,那就说明你根本没有修心,师父把这话反过来给你们讲,你们可以问“什么叫没有修心的人?”没有修心的人就是没有改掉自己身上的贪瞋痴。什么叫愚痴?连佛法都不相信的人,就是愚痴。愚痴的人就很难救,很难度化他们,俗称“无缘”。如果一个人不修心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就是和一般动物一样的活着。

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淡薄,不把自己的欲望淡薄,是修不好心的。不要以为欲望就是男女之事,欲望是全方位的,如食欲,财欲等都是欲望,有些人把钱看得比命重要。师父在这里给你们讲的是淡薄名利,什么是淡薄?是把什么名利都看得淡一点,薄一点。另外要修心求解脱,解脱就是放下,放下名利思想,你才能解脱。如果不能解脱自己的人就是放不下。

解脱讲讲容易,就像一条锁链绑住你,你要靠自身的力量来解脱。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被人家妖魔捆绑起来了,当时孙悟空为了解脱,他一变,就变小了,而那些锁链就全部松掉了。从这个道理上讲给你们听,锁链把这个人捆住,它是有一个范围和范畴的。比如今天我要让你生气,我知道什么事情会让你生气,这条就是锁链。如果你把自己缩小了,把自己看的小一点,不在乎这件事,你就会把这条锁链解脱掉,这就是智慧。

比如,有人告诉你说:“你知道吗?你的先生在外面做坏事。”当你听到这个事情后应该怎么解脱呢?首先把自己看的小一点,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很渺小的,也许是因为我不好才造成的。如果先生真的做了坏事,我会去劝说他,告诉他道理,让他明白因果,尽量把自己看得渺小一点,把自己缩小,想想自己过去也做错过事情,就原谅原谅他吧,你越缩小自己,这条锁链就松开了,脱离了,你就解脱了。如果你去生气,感觉不能忍受了,就会发怒,越发怒这条锁链就把你捆绑得越紧。明白了吗?

记住看人家不好时,尽量多想想自己,才能修成正果,才能见性,就是当你在精神上想通了,你就是解脱了,证悟了佛性,你才能算是修成正果,才能见到你自己的本性,你的良心。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供油灯,供油灯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在天上有一座须弥山,如果点亮一盏油灯之后,就像天上的一座须弥山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供香上面香灰卷起来的很少,而油灯每天可以有莲花。家里供菩萨,如果不供油灯,是不行的,因为油灯如须弥山一样的高大,灯里面的油,像大海里的水一样多,所以点灯油是非常重要的。

要经常添加油,最好每天添一点油,常添油增加智慧,眼睛也会好。很多人不会添油,我给你们讲一个人生道理,犹如,两人一起喝茶,你一会儿给人家添一点水,一会儿给人家添一点茶,你们说人家开心吗?人家是不是很谢谢你?油灯也是这样,经常给佛菩萨添油,你的心胸会像大海般的宽广,如果有任何的杂念都是要多供油灯,多加油。师父下次再给大家继续说。

恭录  业障缠身  解脱放下(部分)

佛教一直提倡孝道,那么对于恶毒的长辈如何处理?

佛门有两位大德高僧,一个是寒山,一个拾得,他们之间有这么一段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无论是长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同事,对于他们的不友好的态度,我们当以两位高僧的对话中懂得一个处世为人的最好的道理。

愚痴在佛教的具体解释和表现行为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与变易生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7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