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的忍智慧(佛家关于忍)

学佛百科2023-04-1085

佛教的忍辱

    “佛教所说的忍辱并非强压怒气,而是通过智慧观察,了解到伤害我们的不是某人,只是对方的烦恼,人在烦恼中是不能自主的。”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忍辱,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学佛必须学忍辱波罗蜜。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无生法忍。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途径。

    “忍受侮辱”,也就是敢于面对对自己不公平的际遇,修的是自己的“定”,是消除嗔恚心的重要修行方式,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侮辱可以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这才于《般若经》上,一切法得成于忍就相信了。你得有耐心!这个耐心的反面就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不但修道不能成就,学世间法我们讲求学也很难成就。世出世间圣人对这个字都非常重视,没有一样不能忍。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真的,古人讲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那你就得忍辱。忍后面还要加个“让”,能忍、能让,你才能成就学业、才能成就道业。功夫愈深,愈显出忍让的深度广度。能忍才能进步,忍就是进步,帮助你德行向上提升,帮助你烦恼渐渐远离,帮助你智慧渐渐增长,真的是烦恼轻、智慧长,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

    知道自己有业障,怎么个消除法?忍辱。逆境、恶人要忍,顺境、善人也要忍,为什么?顺境、善缘不生贪爱,你要忍,这个更难。

    每一位同修心心念念都希求消业障,知道自己有业障,怎么个消除法?忍辱。你不能忍,你的业障怎么能消除?逆境、恶人要忍,顺境、善人也要忍,为什么?顺境、善缘不生贪爱,你要忍,这个更难;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心,你的平等心。清净平等是道,这个道就是说清净平等是真心。

佛教中的忍耐是为什么?

佛教中,准确的说法叫做“忍辱”,属于六波罗蜜中之一,六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佛法立论的两大基本出发点,第一是智慧的观察,第二是因果和轮回这两大基石。整个六波罗蜜中的其他五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需要以智慧为眼,才不至于跑偏。佛法中的很多观点和立论,如果脱离了因果律和六道轮回来看,就难免会无法接受,更不要说理解了。

佛教里的忍辱是以慈悲心为前提、智慧观照下的忍辱,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忍耐!

具体来说,可作如是观照——从佛教的观点出发,不存在绝对的坏人,绝对的善人。人的烦恼和人的本体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体的。所以,恶人是被烦恼操控的人,他很可怜,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烦恼,他希望快乐,他希望摆脱烦恼。但是他们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不明白自己的恶念头是因为自己被烦恼操控了。所以,慈悲的佛教徒应该对这个被烦恼操控的人忍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内心当中的烦恼与恶心。

打个比方再继续观照——有个人拿棍子打了你,从因果的角度出发,直接因:打到你的是棍子,但是你会朝着棍子发怒吗?肯定不会。那继续思考,棍子是被手臂拿着的,但是你又会对着他的手发怒吗?显然也不会,我们很奇怪的,基本上都会朝着他的脸反击,但是打到你的是棍子!脸根本就没有参与!所以究竟去思考,就会发现,迫使对方打你的因缘居然是对方内心的烦恼。那怎么消除对方内心的烦恼,就成了问题的关键,这才是究竟。

慈悲的佛教徒通过忍辱的方式把对方的烦恼消除了,真正的帮助到了对方。

佛经说:戒而生定,定而发慧。只要忍得住,就能得到智慧吗?什么原理?

持戒才能修福,有福才过得安定,安定了才有闲情逸致去参禅打坐而入禅定,入定之后才能获得出世入世的无上智慧。

戒为修行之基,不持戒而论佛法,犹如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什么是生忍?什么是法忍?什么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此语乃“无生无灭法忍”的简略,即确切地领会“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上不动不退。

“忍”这个字,在佛学中的含义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那个“忍”的意思要丰富许多。比较常见的意思,除了“忍耐忍受”以外,还有“忍可安住”。但实际上这两组意蕴是相通的。怎么讲呢?通俗说,一位伟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

譬如,先贤讲经中曾列举“三种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相当于“忍辱”的“忍”,是对嗔恨怨怼的逆缘而言。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相当于“忍受”的“忍”,是对痛苦觉受的逆缘而言。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相当于“忍可”的“忍”,是对起无明、邪见的顺逆诸缘而言。

实际上,以上三种忍是相通的,若成就“谛察法忍”即可圆满三种忍,因为若思想上的恒观诸法寂灭相,经由定力贯彻身心,则具备圆满前两种忍的本能。

“无生法忍”的“忍”就是上述“谛察法忍”的“忍”,即对中观正见的忍可,同时由此“忍”而普摄一切忍力。《金刚经》所云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又,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开示: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为什么说无生法忍普摄一切忍力呢?佛法修持原理,是智为先导的,理上见谛的“闻思所成智”经由定力成就的功夫是超越闻思的而融入生命的,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谓“理虽顿悟,事需渐除”。

忍从佛学和哲学怎么解释

忍对于佛法从哲学上可以理解为理性勇敢甚至慈悲智慧的管理控制好情绪及内心,安处于正法、正道中。 佛法中忍大体分: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即安忍众生之嗔骂捶打或优遇。法忍即安忍一切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以及内心安处于正法之真理中。无生法忍是内心安处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 生忍中,管理控制好气愤、虚荣、贪婪、傲慢、嗔恨、厌烦等不良情绪及内心,以理性勇敢、宽厚大度之心依据正确的事实道理来处理种种荣辱是非及名利得失。如:能忍辱负重,坚忍沉稳,宽容大度,甚至以德报怨;能不畏逼迫恐怖,勇敢面对,冷静理智等等。 法忍中,内心对事物环境能经受种种逆境而不恼怨,昂扬向上,还有内心处于正法中的智慧、智能。 无生法忍本身就是智慧,内心处于觉悟无生灭诸法实相的智能中。 众生内心安处于贪、 嗔、痴等等烦恼之中,而有了佛法中忍的修行人,内心逐步安处于理智乃至智慧、智能之中。

忍的智慧

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万仞高山易塌,千丈巨树易倒。古往今来,锋芒毕露者往往在最璀璨时堕地,令人唏嘘不已。其实,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将拳头收回,方能更好地打出去!

忍,能带你启达成功之境。

战国乱世,枭雄层出。织团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俱是“天下人”,但却无一善终,原因无它,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忍”的道理,总是以“神”自居,引得诸侯同伐,身死人手,为天下所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忍让的人才能拥有这天与海!勾践忍了十年,“三千越甲”吞吴;大流士忍了二十年,成就波斯帝国;歌德“忍”了六十年,巨作《浮士德》传世!忍的智慧,无所不在。

忍,能带你享受生活之美。

高位者眼中,永远只有那天下,征服的欲望从未停歇,其实,感悟这山水,又何尝不是赏心乐事呢?陶渊明“忍”世俗尘杂,于清涧旁收获金菊人生;庄子“忍”生死之障,笑傲于天地之中,逍遥于六合之内;惠能“忍”门弟观念,寄情山水,成就禅宗大盛。其实,世界如此美丽,又何必在意那寸土寸金呢?忍去此等凡物,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岂不更好?

各大宗教之中,以“忍”为个人重要品性的例子比比皆是。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忍去心中杂念,勿用人心去改造自然,佛曰:“一切有为佛法,皆如梦如露如幻如电如影。忍得红尘万千悲痛,方证菩提心常明。”忍的智慧,在这些黄钟大吕的言语中早已是经典。

忍,是味忍让退避吗?错!忍是随势而动。知不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不为只是庸俗之见。忍,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对那些强大的事物,我们要暂时隐忍,蓄力退避,力争赢得最后一战。量与质的'关系,有着忍的智慧。

反观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费力蛮干而无甚效果,学习中也只见出力不出成绩,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忍,忍一忍吧,既然前方风暴不停,后面海阔天清,何不退一步呢?生活更美,因为免去了争斗之虑,成功也更易握住,因为力量已足。看,忍多有效!

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看破成功之路,握紧生活之美,皆因懂得忍,不如意之事甚多,通通涌出岂不坏事?忍一忍吧!

忍得人生悠悠烦叨事,

方得红尘滚滚称心意。

忍一忍吧!

简评:本文以宽广的知识面,辩证的思维赢得高分。“反观生活”部分不够精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91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