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怎么放下爱欲佛法(佛说如何放下爱情)

学佛百科2023-04-10337

佛教中灭情欲的佛经有哪些?

《杂阿含经》节录

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

佛告聚落主:‘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爱欲为本,欲生、欲集、欲因、欲缘而生苦……。若有四爱,念无常变异者,则四忧苦生;若三、二,若一爱念无常变异者,则一忧苦生。聚落主!若都无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即说偈言:

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华不著水。

众生随爱想,以爱想为住;

以不知爱故,则为死方便……

若知所爱者,不于彼生爱;

彼此无所有,他人莫能说。

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能为众生障、为盖、为胶、为守卫、为覆、为闭、为塞、为闇冥、为狗肠、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住来流驰,无不转时。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众生谁所生,云何常驰求?

于生死轮转,何者为怖畏?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众生从爱生,心意驰不停;

众生处生死,苦为大怖畏!

尔时天复以偈赞言:

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能度世间爱。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而去。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多闻圣弟子云何依离邪淫、断邪淫?

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邪淫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邪淫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邪淫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离邪淫、断邪淫耶!便依离邪淫、断邪淫。’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未受诲者,当如之何?’

佛言:‘莫与相见。’

阿难又白:‘设相见时,当如之何?’

佛言:‘莫与共语。’

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

佛言:‘当自捡心。’

《增一阿含经》节录

宁以火烧铁锥而烙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当云何与女人从事?然今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家家乞食,福度众生。’佛告阿难:‘莫与相见。设与相见,莫与共语;设共语者,当专心意。’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

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

夫为女人有九恶法,云何为九?一者、女人臭秽不净,二者、女人恶口,三者、女人无反复,四者、女人嫉妒,五者、女人悭嫉,六者、女人多喜游行,七者、女人多嗔恚,八者、女人多妄语,九者、女人所言轻举。是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恶之行。

女人有五力轻慢夫主,云何为五?一者色力,二者亲族之力,三者田业之力,四者儿力,五者自守力。是谓女人有此五力。比丘当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轻慢夫主。设复夫以一力,尽覆蔽彼女人。云何为一力?所谓富贵力也。夫人以贵,色力不如,亲族、田业、儿自守,尽不如也。皆由一力,胜尔许力也!

女人有五欲想,云何为五?一者、生豪贵之家,二者、嫁适富贵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从语用,四者、多有儿息,五者、在家独得由己。是谓,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善生子经》节录

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撰集百缘经》节录

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

能离恩爱者,永断无怖畏。

《贤愚经》节录

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别、县官之恼,转相哭恋,伤坏心肝,绝而复苏。家恋深固,心意缠缚,甚于牢狱。

《杂宝藏经》节录

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

欲为不净,如被屎聚。

欲现外形,薄皮所覆。

欲无返复,如屎涂毒蛇。

欲如怨贼,诈亲附人。

欲如假借,必当还归。

欲为可恶,如厕生华。

欲如疥疮而向于火,爬之转剧。

欲如狗啮枯骨,涎唾共合,

谓为有味,唇齿破尽,不知厌足。

欲如渴人饮于碱水,逾增其渴。

欲如段肉,众鸟竞逐。

欲如鱼兽,贪味至死,其患甚大。

《大庄严论经》节录

色缚于凡夫,五阴悉羁系,

生能缚于物,死缚亦复然;

今身至后世,未始不系缚,

轮回羁缚中,数数受生死。

佛说聚会者,必当有离别。

一切有为法,悉皆是无常,

无常火炽然,烧灭于三有。

爱我者极多,我爱亦不少,

我今皆能舍,如此爱著等。

生死黑闇处,轮回险阻中,

亲亲更相恋,恶见于乖离;

无常无悲愍,破坏使别离,

恩爱无别离,不应求解脱。

展转相亲爱,相恋转善厚,

毕竟必别离,以是因缘故,

智者求解脱,都无所遗恋。

《法句譬喻经》节录

见色心迷惑,不惟观无常;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眄除众苦。

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牢狱。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

昼夜念嗜欲,意走不念休;见女欲污露,想灭则无忧。

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薰众花沐浴涂香,著众杂色衣棠。以覆污露,强薰以香,欲以人观,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贪?

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 一者嫉妒,二者妄嗔,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为八大态。

《道行般若经》节录

在家者,与妇人相见,心不乐喜,常怀恐怖。与妇人交接,念之恶露,臭处不净洁,非我法也,尽我寿命不复与相近,当脱是恶露中去。譬若有人,行大荒泽中,畏盗贼,心念言:‘我当何时脱出是厄道中去?’当弃远是淫泆畏惧,如行大荒泽中,亦不说其人恶。

《修行道地经》节录

……道迹自念:‘我身不宜习于淫欲,如余凡夫说情欲秽,乐于无欲,灭尽炽然,习恶露观,昼夜不舍。习如是者,淫怒痴鲜,得往来道。一返还世,勤断苦源。已得往还,于诸爱欲无起、清净,淫怒痴薄;心尚未断,故有恼患。譬如男子有妇,端正、面貌无瑕,以诸璎珞庄严其身,夫甚爱敬。虽有是色,淫鬼非人也,唯人血肉以为饮食。有人语夫:“卿妇罗刹,血肉为食。”夫不信,人数数话之,夫心遂疑,意欲试之。夜佯卧出,轩声如眠;妇谓之寐,窃起出城,诣于冢间。夫寻逐后,见妇脱衣及诸宝饰,却著一面,面色变恶,口出长牙;头上焰烧,眼赤如火,甚为可畏;前近死人,手掴其肉,口啮食之。夫见如是,尔乃知之非人是鬼,便还其家,卧于床上。妇即寻还,来趣夫床,复卧如故。其夫见妇庄严璎珞、面色端正,尔乃亲近。假使念之,在于冢间啖死人肉,心即秽厌,又怀恐怖,得往还道;若见外形端正殊好,淫意为动,设说恶露、瑕秽、不净,淫意为灭。’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菩萨应当先观色欲犹如水月,水动月动,心生法生,贪欲之心亦复如是,念念不住,速起速灭。

复观色欲犹如蟒蛇,在旷野中,嗔毒发时,头如荫盖;行人热逼,投此盖下,为毒所触,因致命终。

贪欲之人亦复如是,行于生死旷野碛中,妄见欲境,生染著心,欲想才起丧失禅定,是耶名为贪欲障盖。

复次,观于欲性,如地狱火烧炙有情;如水瀑流,漂没一切,无有慈悲。

犹如罗刹损害有情;亦如狱卒,损人手足。

犹如利刀,复如魁脍,断众生命;又如碜毒,犯必命终。

如坠高山,受大苦恼;如夜黑闇,无所知见。

如白癞病,不可疗治;又如大海,难使干竭。

贪欲深广,过于巨海;五欲粗重,如妙高山。

如紧波果,端正可观;若人执之,触便丧命。

如屠羊柱,悬者必亡;如热金冠,戴之烧死。

犹如过去转轮圣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及诸力士那罗延天,一切有情,皆因贪欲兴兵相伐,所积身骨,如毗富罗山。过去既然,现在、未来亦复如是。

复次,世间之人于己亲属,父母、兄弟极相怜爱,乃至身命无所吝惜。为贪欲故,更相憎嫉,起毒恶心互相杀害。

贪色之人有二苦因:一者、富贵为贪色欲,受诸卑贱种种轻欺;二者、为贪欲力,挑智慧眼,无所分别,犹如盲人。为此因缘,死堕地狱,受无量苦。

复次,贪欲之人心无厌足,如火添薪,亦如国王贪于土境,亦如商主贪其财利,如求慧解贪于听闻,如诸菩萨乐度众生,如是等人各于己事,皆无厌足。贪欲之人亦复如是,无有厌足,求于欲境忧苦艰难,得已守护,缠缚倍增,死堕地狱,受大剧苦。求静虑者,常于如是,色欲怨家,不应想念,况亲近之,以是名为贪欲重盖。

《无量寿经》节录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

供养三宝,作大福田;

取相分别,情执深重;

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宁当依附千逾缮量大热铁床,是床极热、遍热、猛焰、洞然。于彼父母所给妻妾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爱之心,远观其相,何况亲附抱持之者,何以故?舍利子!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忧愁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当知妇人是热铁花,散布于地,足蹈其上,当知妇人于诸邪性,流布增长。舍利子!何因缘故名为妇人?所言妇者,名加重担,何以故?能使众生,负于重担。……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何以故?……彼无智者,为于男女、妻妾诸女色等,所缠缚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

若有众生,味著男女、妻妾诸女色欲,当知,即是味著砾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热铁丸,即是味著坐热铁床,即是味著热铁机蹬……。取要言之,若有摄受妻妾、男女诸女色欲,当知即是摄受一切众苦,忧、愁、悲、恼之聚。

当知丈夫亲近女人之时,即是亲近恶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过。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常行于淫欲,未曾满足时,

如渴饮碱水,终不能除渴。

如众流归海,终无有满足,

爱欲亦如是,终无有满足。

如火焚草木,无有厌足时,

爱欲亦如是,终无有满足。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于己父母弃背恩养,于他女人尊重承事,种种供给,无疲厌心,即是成就地狱之本。

耽欲惛醉人,彼实无安乐,亲近恶法故,不名善丈夫。

若人自纵逸,无有禁戒者,随心之所为,失坏于福利。

彼无智慧人,行于畜生法,驰趣于女色,犹猪乐粪秽。

愚者不能观,欲染之过患,妄生殷重想,犹若盲冥人。

为色所系缚,增长于欲爱,犹如于野干,不离尸冢间。

于声香味触,而生爱著心,轮转生死中,如猕猴系柱。

无明缠覆故,为女所迷乱,如市求利人,矫诈来亲附。

愚人亲近欲,是入魔境界,犹若翳荼迦,耽嗜于粪秽;

亦如綥雹雨,能损于稼穑,窑师常近火,多为所焚烧。

诸未见谛者,为欲失白法,如风吹微糠,其义亦如是。

假如善丈夫,为杀者所执,宁受斯逼害,不应亲女人,

若乐观女色,贪求转复多。取相之凡夫,增长于欲爱,

如于炎夏时,游行旷野中,渴逼饮碱水,饮已渴弥增。

未见真实者,愚痴徙自活;亲近于女人,贪欲爱坚固。

若人触毒虫,便为毒所害,如是诸凡夫,犯欲亦如是。

譬如彩画瓶,内盛以恶毒,是中实可畏,外相现端严。

严饰于女人,谓彼为姝妙,是中甚秽恶,如气满皮囊。

又如以缯彩,缠里于利刀,庄严彼女人,其义亦如是。

如火满深坑,无烟能烧害,女人亦如是,暴恶无哀愍。

如死狗死蛇,秽恶而坏烂,亦如烧粪秽,人皆厌恶之。

死蛇粪狗等,虽甚可厌恶,如是诸女人,可厌复过彼。

譬如劫坏时,大地皆火起,丛林诸草木,一切悉燋然。

大身者所居,海水尽干竭,须弥等宝山,世界遍烧坏。

如是劫烧时,焚燎于山海,无有诸众生,能为救护者。

因兹女欲故,烧害诸愚夫,犹如劫火然,一切皆烧尽。

不净常流注,涎洟脓血身,奈何彼愚夫,于此而耽著。

骸骨相搘柱,皮肉以覆之,臭秽甚可恶,如弃残宿食。

亦如仓禀门,糠糗恒狼籍,此身诸秽恶,充满亦复然。

胃脾臂肝胆,及肠肺粪秽,并髓脑脓血,八万户诸虫,

在中常唼食,盲冥诸愚夫,痴网自缠覆,于是不能了。

杂食所余秽,九孔常流注,如是过患身,由先不净业。

愚夫于女人,系恋彼声色,由斯生染著,曾不如实知。

如蝇见于吐,而生爱著心,愚夫贪女人,境界亦如是。

颠仆于女色,恒自秽其身,如何彼愚夫,于此乐游止。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岂非自损伤。

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

杀者之利刀,虽复甚可畏,女人刀可畏,伤害复过彼。

如蛾投灯炬,及火烧屋时,虫等被焚烧,无依无救者。

迷醉于女人,贪火所烧害,由斯堕恶趣,无依怙亦然。

邪行诸愚夫,爱恋他妻室,妄生欣悦想,犹如于家鸡;

亦如旷野鸡,妄游杀害所,损伤因自生,而无救济者。

舍离于佛法,亲近彼女人,由是业因缘,坠堕于恶道。

又如诸猕猴,跳踯岩树间,必致自损伤,岂不由愚惑。

如是耽欲者,于彼诸女人,为痴网所罗,数受生死苦。

如世之罪人,处以尖摽苦,耽醉淫欲者,当悬剑树林。

譬如以猛火,烧然彼镬汤,投之以麻麦,随沸而漂没。

如是耽欲人,不识于善路,死当堕恶道,煎煮镬汤中。

镬汤之大数,六十四俱胝,诸造恶之人,以彼为居处。

如是一一镬,量各一由旬,猛火遍烧然,底及四周际;

或有满百年,或二三四百,受煎煮之苦,皆由自业为。

狱卒以利钩,时复举令出,皮肉皆烂堕,其骨白如珂;

于是诸狱卒,复将置铁槽,以杆而捣之,无能救护者。

尔时诸骨髓,尽碎末为尘,由业风所吹,死已复还活。

若有侵逼他,妻妾童女等,当缘铁刺树,并受斧杵殃。

有三股铁叉,或四五歧者,侵扰他妻室,当受此刑治。

复有铁嘴乌,深琢于髓脑,野干等诸兽,竞来食啖之。

如是邪欲人,当堕屎粪狱,及走于锋刃,亦复上刀山。

如是邪欲人,颠坠炎热狱,既被烧害已,复趣于寒冰。

如是邪欲人,亦堕极炎热,啧叫及大叫,并住黑绳中。

如是邪欲人,当没碱热河,复经历煻煨,未至底便死。

地狱有蒺藜,五角极铦利,彼为狗所逼,忙怖走其中。

爱恋于女人,堕放大怖处,或吞于铁丸,或饮洋铜汁。

有二热铁山,彼此来相合,昔时耽欲者,于中受苦殃。

受斯苦楚时,都无救护者,得如是罪报,皆由自业缘。

昔同欢爱者,今于何所在,我独受其殃,而不来相救。

由于先世中,自作如是业,假令父母等,无能相救者。

由于先世中,自作如是业,假令男女等,无能相救者。

由于先世中,自作如是业,假令兄弟等,无能相救者。

由于先世中,自作如是业,假令姊妹等,无能相救者。

由于先世中,自作如是业,假令朋友等,无能相救者。

愚夫为邪欲,贪求于女人,无间地狱中,受如是诸苦。

说此不清净,秽恶之女人,愚夫所游行,智者皆远离。

亲近彼女人,最为极下劣,是恶中之恶,何足为欣乐。

耽著诸凡夫,常抱于粪囊,由此业因缘,当受无量苦。

愚夫为女人,受种种刑罚,囚系及捶打,而无厌离心。

愚夫为女人,被种种烧害,能忍受斯苦,而无厌离心。

或置在尖标,或杀或沉水,或掷放大坑,备受诸苦毒。

虽见如是苦,犹于淫欲中,称赞于女人,曾不生厌离。

或有少智人,知为众苦本,见已还亲近,如胡胶见火。

闻佛之所说,虽复生信受,仍多畜女人,其众如群羊。

或闻诸佛教,才兴厌悔心,须臾贪复生,如恶毒还发。

犹如被怖猪,暂止须臾顷,若见于粪秽,贪爱还复生。

愚夫闻法已,暂尔心惊怖,后见诸欲色,贪爱还复生。

犹如有丈夫,从其自身首,弃掷金花鬘,翻戴于热铁。

愚夫耽欲故,弃舍诸佛教,贪求下劣法,造作诸罪业。

迷醉诸欲者,堕阎罗界中,常吞热铁丸,复饮洋铜汁。

迷醉于欲者,背善而行非,舍离于清净,永趣阎罗界。

若有智慧人,闻我说是法,应舍一切欲,速求于出离。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如来不赞叹,凡夫所行欲,

离欲及贪爱,及成天人师。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四大假为女,其中无所有,

凡夫迷惑心,执取以为实。

女人如幻化,愚者不能了,

妄见女相故,生于染著心。

譬如幻化女,而非实女人,

无智者迷惑,便生于欲想。

如是了知已,一切女无相,

此相皆寂静,是名女三昧。

自谓是男子,见彼为女人,

由斯分别心,而生于欲想。

欲心本无有,心相不可得,

由妄分别故,于身起男想。

是中实无男,我说如阳焰,

知男相寂静,是名男三昧。

《华严经》节录

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两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请问佛曰:舍爱得道。那么请问各位师兄如何彻底斩断爱欲,谢谢。

彻底斩断,必须到阿罗汉果位才能做到。须陀洹尚且不能(《楞严经》开篇的故事中,已经证得须陀洹的阿难险些破戒,可见一斑)。我辈凡夫,唯有从坚决不邪霪做起,坚决不搞婚外情,不沉迷其中,然后进一步减少欲望,循序渐进。

这里有宣化上人讲的一段修行经验,供您参考:

宣化上人讲漏尽通——断淫

无论男人、女人,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那就叫漏。天上的魔和鬼神,都有五种的神通。什么五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如果他得到漏尽通,他也就不会来扰乱你了。因为他没有得到漏尽通,所以他就还想做坏人,还想做恶人,来破坏你。可见这个漏尽不容易得的。

什么叫漏尽?我再给你们讲真了一点,就是你一天无论男人、女人,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那就叫漏。你没有把这个念头断了,那就没有得到漏尽。再给你们说深一层,我现在要给你们讲真了!若不讲真了,好像盖着盖儿摇,摇到几时,你们也不知道这里边是什么?讲真了,就是若你那个精不走了,那就漏尽了;你的精若走了,那就漏了。现在我把天地的秘密都告诉你们,你能精不遗失,那你就没有漏了。你不单精不走,你连那个念头、那个心都没有了──微细微细的那个念头,好像要有淫欲心的念头都没有了,那是漏尽了。现在明白了吗?天魔为什么没有漏尽?他就有这个淫欲心,鬼神也有淫欲心。

尘劳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这个淫欲;淫欲就是尘劳,尘劳就是淫欲,他就贪恋这个东西。所以他也不愿意叫你放下,叫你也要贪恋。他说:「我们两个是好朋友,我没有放下这个东西呢,你就想要跑了,要把这个东西舍了?不可以的!」所以他就来了。干什么呢?摧裂其处,他舍不得你离开这个世界。

断淫--炼精化气

戒淫,是佛教一直反复强调的,是生死关,是超脱轮回的根本。但要如何才能断淫呢?其实唯有“炼精化气”。

正常的人,吃五谷杂粮,必有精气,精气足,自然就容易引动淫欲。如果只是勉强的强迫自己回避女色,压迫自己的欲望。这些人,只是表面的戒淫,而其实潜意识中淫欲更盛,往往梦中却难以自控。很多出家人,长期不近女色,却难免梦中有淫念。

要戒淫,好比大禹治水,不是单纯的“水来土掩”,勉强压抑,而是必须疏导。百日筑基,打开丹田,让精气导入丹田,运行于三脉七轮。如此精气不冲动,加上心中觉念常在。欲念欲生则觉,觉即空。时常是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让欲念生起。而不是等生起后再降服。重在预防。欲念欲起则觉察,则降服。

男性如果能坚持静坐每日1-2个小时,一个月内不泄精,不起淫念。下身精气具足,阳根坚挺,小腹鼓胀,而不起淫念。气息就会冲开会阴穴,也就是海底轮。接着小腹的经脉就会冲开,清除阴气,这时可能会“精满则溢”,无欲而自然泄精。此是排尽旧精,去除阴气,之后新精方生,纯阳正气。不要紧,再次积累。如此2-3次,精气就能冲开丹田之窍。丹田窍开,气就会自然流入丹田,循环于三脉七轮。之后身心清净,风平浪静,不易起淫念。

而要打开丹田之窍的关键就是在这一个月内,不起淫欲,积蓄精气,冲开丹田。丹田窍开后,一意守丹田,丹田立刻发热发烫,身心宁静,不起欲念。如此静养,让真气循环于三脉七轮。而一个真正能做到断淫的修行人,三脉七轮尽通,三昧真火内生。...化淫欲为拙火,运行于三脉七轮。而这个其实就是圣凡的区别,凡夫让精气外泄,轮回与生死。圣人,让精气回流,循环于三脉七轮,解脱生死轮回。

为何要右侧卧?

右侧卧时,双脚弯曲,好比静坐,丹田部位形成涡流,气息积蓄于此。晏然静守,丹田热气氤氲。这个姿势,是养气守神的好方法。丹田开窍后,修行人睡觉时都用此姿势。可以静守丹田,炼精化气。

如何做到一心不乱?--无淫漏

无论是道家,气功师,佛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禁欲。道家练气士有个说法叫“百日筑基”。就是要禁欲百日。一般凡人,休息几日,精气就开始增多,精气足了,就找出路,就容易冲动,是为欲火焚身。而凡人的出路就是下根勃起,需要发泄,发泄之后就漏出了。漏出就虚弱几日,然后再休息几日,再增多,然后再发泄。如此循环不已。永远是凡夫。

而气功师,道人和僧人,则反其道而行之,禁欲几日后,精气增多,下根勃起坚挺。这个时候,内心平静,没有淫欲,或打坐,或右侧卧,安心静守。下根到小腹就越来越充实,阳根坚硬如铁,持久不倒,小腹鼓胀,这个就是“无欲则刚”。继续积累,这些精气没地方去,就会自然的冲开会阴穴,冲开小腹的经脉。继续积蓄,然后忽然的丹田开窍,丹田就打开了,精气就突然的流入丹田,小腹鼓胀感就消失,阳根也松软。此后,只要静守,丹田就发热。如此不断继续,丹田的能量就越来越多,是为“炼精化气”。而没有这一步,丹田是没有打开的,精气是无处储蓄的。所以这步叫作“玄关开窍”。之后精气自然被升华,而运行于三脉七轮,身心清净安宁,气息充沛。

如此,可以静坐夜不倒单,无需睡眠。或者,一日之中,只需在子午二时,静卧片刻。右侧卧,意念丹田,丹田发热发烫。立刻,心肾相交,精神焕发。无需再睡眠。再加上,不杀生,不偷盗。这样没有业障纠缠,阳气不损,是为纯阳之体,是为“漏尽通”。也就是“因戒生定”。

所以,一心不乱的前提是:无淫欲,无睡欲。必须先有戒定功夫,断了淫根,断了睡眠,食欲轻,可以一日到七日不食。如此可以日夜禅定,一日夜,二日二夜,乃至七日七夜念佛不间断。而唯有如此戒定功夫,精气充沛。持经持咒念佛等,气息才会源源不断,才可能做到一日一夜不间断。否则凡夫的身体是做不到的。而能够一日一夜到七日七夜“不间断”了,才可以契入念佛三昧,“不思虑”。也就是,“因定生慧”。慧,就是“无思虑,无疑虑”的清净心。断思绝虑,疑情不起,清净本心。

测 验标准:百日无淫漏,夜不倒单。

佛菩萨等有六通,而鬼神只有五通,因为第六通“漏尽通”他们不具备。而六通中唯有漏尽通是真实可靠的,其他五通都是虚幻不可靠的。漏尽通,就是断了淫根,精气返流,冲开丹田,循环于三脉七轮。没有邪淫,没有正淫,没有梦淫,没意淫,淫念不生,身心清净,成就纯阳之体,无淫欲,无睡眠,乃至无食欲,解脱五欲,方可超脱生死轮回。欲修持此法,不防修持世尊所传的观息法门,断淫欲,生拙火,入四禅八定。

佛弟子对爱欲如何取舍?

佛家并不强迫你做什么事,随缘随心,如果你内心有欲,但偏偏要让自己不去想,一生执着于对欲的抗拒之中,对佛法,是不会有什么领悟的。

研究佛法是让自己的心灵达到一个境界,一个人一生能修到什么境界,也是随缘随心。

研习佛法,最忌太执着。以佛法度化世人也非一朝一夕可成的,对于身在俗世之中的人,并不强求一旦而看破红尘世事,出世出家。

礼佛,最讲的还是一个缘字。

佛教如何解决性的问题

为了让你好理解说简单点!

佛教是一种哲学!

学哲学的有自己的信仰!

他们的信仰禁止生理上的性行为,同时心理上追求内心的升华拒绝在欲海里沉沦!

因此作为‘极端’(可理解为高端)的哲学人他们最多只会有柏拉图式的爱情!

以下为柏拉图的补充: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佛教劝人舍弃爱欲的经文有哪些?

去除贪爱最好的方法是修习不净观。

佛陀在南传巴利三藏《大念处经》中说到:

「再者,诸比丘,比丘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像经文所教导的这样,以正念观照身体中各种不净物的修行方法称为不净观。这种修行方法是外道所没有的,只在佛陀出现于世间时才有。这种观身不净的正念能带来下列的利益:

一、 大悚惧(mahasamvega);

二、 大瑜伽安稳(mahayogakkhema);

三、 大正念与正知(mahasatisampajabba);

四、 获得智见(banadassanapatilabha);

五、 当下的安乐住处(ditthadhammasukhavihara);

六、 现证智慧与解脱之果(vijjavimuttiphala- sacchikiriya):即证悟阿罗汉道果。

用佛学如何消除爱欲

呀,那玩意咋消除,阉了呗。

佛家也没有消除爱欲的方法,只是戒,戒掉而已。运用大智慧、大意志戒掉各种欲望。

爱欲的存在很正常,你先要了解,然后给戒掉。这就是佛家要入世修行的道理。体悟万般人生,灭掉百种欲念。。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9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