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法的人心态是怎样的(学佛法的人心态是怎样的人)

学佛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
没有心态就是最好的心态。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怀恶心,不对,学佛人不要做恶。怀善心,一看,很好嘛!经常想着行善,做善事是好,但是也不完全对。因为经常想着行善,那又变成一种执着了。学佛就是跟着佛的教导去修行,万事随缘了,不要攀缘。也就是说,不思善,也不思恶。好像道门说清静无为,学佛人达到这个境界也很好。但是这个无为不是大家理解的那个无为,详细的这里暂且不论述了。
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
我学佛多年,就是因为生活里,诸事不顺,想通过佛法改变人生。但是,我今天在这里要说的是,佛法固然是好,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如法的老师引领,你会越走越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让你的生活每况愈下,性格也越来越自卑。
首先我们是人,就要有个正常人的思维和行动。但是目前社会里,所谓的学佛是什么呢?念经,念佛,超度,放生,忏悔。如果你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人际关系了,身边学佛人会告诉你:忏悔吧!明明是对方不对,我却要忏悔,弄得人一肚子委屈不敢诉,一直这样子,我心里特别压抑,直到今年我遇到---自然是道,这个公众号,我才明白,是我们没有遇对人,都是些打着佛法的名义,抗蒙拐骗的家伙。
所以,先做个正常的人吧!勇敢,自信,敢做敢当。
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呢??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从广义来讲,修行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情,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听来非常遥远。但我们要知道,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么程度呢?正如古德们所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佛是平常道,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有些人诵经,每天诵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无量寿经》;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还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早晚功课。这固然值得赞叹,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不是读诵的经典或念诵佛号像银行存款一样越积越多,我们的修行工夫也就越来越深?不是这样的!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时,内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中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些人每天都在忙着家庭琐事、忙着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居士来说,的确有很多世俗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 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工作;如果认为赚钱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赚钱;如果认为娱乐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娱乐;如果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应酬人际关系;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到寺院来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经说过,修行是一种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四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纵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 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要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信佛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如下:
1、尽人事,听天命
所谓“尽人事”,也就是恪尽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义务。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谁也逃脱不了社会属性。于是,对于父母而言,自己是子女,对于子女而言,自己同时又是父母,自己尽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有没有尽到作为“子女”的责任呢?
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对信佛之人来说,都是一种“机缘”,有没有把握好这份机缘,就看它的生活态度了。
如果做到了“尽人事”,也就是尽到了自己的本职,那就该具有一份坦然的欢喜。因为信佛之人,只讲“因”,尽责就是种下了“因”,其它的果报,都是注定了的,无需为之或喜或忧。
如果没有尽责,那要做的也不是惶惶不安。毕竟,人无完人,只要知错能改,也是善莫大焉。忏悔与改过,也是信佛的欢喜。释迦牟尼过去世时,不也有“敲鱼头”之过吗?因此,能忏悔失责,就应该有一种欢喜的心理。
2、无嫉妒、得随喜
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就人性而言,嫉妒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但佛学认为,应该摒弃嫉妒之心,见人喜而如我喜,见人得而如我得。这样才能常抱一份谦虚之心,对学习有一份敬畏之心。每个人擅长的各不一样,谁能做到处处领先?这就是“随喜”的心态。
真正的信佛之人,心里了无不平之忿,自然不会嫉妒别人的好。也就消除了给人障碍的业,不会因为别人的精进强于自己而心生不满,所以才能活得坦然知足。
3、不算计、真般若
信佛之人,修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世俗人处处“会”算计的行为,只是一种小聪明。锱铢必较之下,无论事情大小,都得瞻前顾后,算计出自己将付出多少,会获得几何,这样怎么能轻松?怎么能静心修行?
佛道渐趋精进的信佛之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大智若愚”。他们看上去似乎不懂算计,有点好“糊弄”,其实只是不愿去算计而已,“非不能也,实不愿耳”。
也就是一种“难得糊涂”的心理。既然佛言众生平的,世间万物自然就没有贵贱之分,算计得再清又与我何干?因为不需记挂,是故逍遥自在,修行也更容易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9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