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是减法您知道怎么减吗(佛教怎么减肥)

学佛百科2023-04-1192

减法的三种方法

减法的三种方法如破十法、连续减法、要算减法,先想加法。

1、破十法。

12是由10+2组成,可以先用算10-7=3,剩下的2再加上3,结果为5。

这个方法的基础是需要孩子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连续减法。

把7分成2和5,先算12-2=10,再算10-5=5。

这个方法需要孩子熟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3、要算减法,先想加法。

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只要知道7加几等于12就行了。

这个方法需要孩子会根据加法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并且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则运算:

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表示减法的符号是(-),读作减号。用来计算减量!

在数学中,当一级运算(加减)和二级运算(乘除)同时出现在一个式子中时,它们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同一级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这样的运算叫四则运算。

四则是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法则。一道四则运算的算式并不需要一定有四种运算符号,一般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运算符号及括号,把多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减互为逆运算;乘除互为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减法法则是什么呢 ?

减法的运算法则:

①整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②小数:结果中的小数点和相加减的数里的小数点对齐。

③分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计算;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其他运算法则

1.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3.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学佛三问

  马上就要结束基础学佛单元的课程了。回想这过去的两年多的时光,曾问过师傅无数的问题,也和同学,师兄讨论过各种问题,当然也和外面的朋友争论过信仰佛教的问题。总结一下,学佛有三个问题要问明白。

第一,宗教重点在于实践,有必要学经文吗?

没错,一切宗教信仰都是需要人们去实践,去履行。而且只有经过践行,信仰变成行动,宗教才有意义。但是修行不能代替理解,不能盲目地去追寻,去修行。学习之前,还有一个正信的问题。要根据四法印去分清楚哪一个是正信的,哪些不是正信的。

学佛的宗派很多,法门更多,哪一个是适合你的呢,也要搞清楚,依据自己的根器不同去选择不同的法门。如何理解根器呢,打一个比方,我从VivoCity 去圣淘沙,根器就是钱财,如果我的钱少,我会选择走步行道,走路去圣淘沙;如果我的钱富裕,我会选择坐出租车;如果我的钱很多,又想有不一样的体验,我可能选择坐空中缆车,或坐水上交通工具。学佛也是一个道理,依据根器不同,也就是资质不同选修不同的法门。看到经常有师兄离开,有可能是根器不匹配这个法门。

通过来海印佛学院的学习,纠正了很多对佛教佛法的错误认识,仅仅去寺庙里烧香拜佛祈福求平安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寻找解脱而不是求福报。佛陀指明的因果之说,是阐明宇宙间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庸俗的道德投机,更不是教大家去做买卖交易。

比如,供养与布施,有些人捐出很多的钱,希望能早日成佛,或希望自己家人身体健康,或希望通过捐钱来忏悔,赎罪,这是人之常情。但佛不是用来求的,也不是可以贿赂的。学佛就是要明白,供养与布施是让我们学会放下舍得,心中有慈悲。

再比如,因果报应的问题,以前一直对因果报应不太理解,原因是看到有些富人为富不仁,有些达官贵人仗势欺人,有些恶人敲诈掠夺,更多善良的人过得清苦的生活,为什么恶因没变成恶果呢?善因没有变成善果呢?学佛之后明白,因果报应有现实报,还有来世报,还是那句老话,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知道了恶因会促成恶果,恶因不会变成恶果。同样,善因也是这样。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佛法,知识,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学佛重点是修行,那么怎样去修行呢?

  当我们读完一些经文后,发现大部分经文没有具体内容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不像学太极拳,有一招一式去模仿去练习。我们这两年多的学习修行,主要是打坐,念经,拜佛。

我们知道绘画和摄影技法的区别,绘画是在空白的地方一笔一笔划出来,是加法;摄影是选景聚焦,把不要的去掉,是减法。那么修行呢,是加法,是减法,还是加法减法都要用呢?

我们熟悉的一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常常勤擦拭,莫使惹尘埃。

这是《六祖坛经》里讲的,这样子的修行就是减法,因为我们的本心就像镜子一样是明亮的,是干净的,由于镜子被灰尘覆盖了,就需要打扫我们的内心,去除杂念妄想,保持一个觉醒的状态。

另一个偈子,我们大家更熟悉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的杰作,按照这个偈子,修行就是加法。寻找佛性就好比盖楼,一砖一瓦,一层一层的去盖,终有一天会盖好这座大楼,也就找到我们心中的佛性。只要我们每天培养我们的正知正见,一天天积累,最终会明心见性,觉悟成佛。

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世俗里人,每天接触各色人物,各样事物,各种利诱,修行的数学题加法减法都要去做,也可能要用到其他数学算法呢。

正所谓:菩提树下好修行;

                  加法减法住心中;

                  如来宝藏是佛性;

                  成佛全靠多用功。

第三,怎样才算成佛呢,成佛之后会怎样呢?

古往今来,出家人众多,学佛的人更多,每个人都想成佛,到底有没有成佛的呢?如果有成佛的,我们能看得到吗?

有一个朋友曾这样描述,就用减肥成功来比喻一下成佛。如果成佛就像减肥成功,从一百公斤减到七十公斤,别人能看得出来,自己也能看得出来,更能感觉得到,那该多好呀。

我告诉他成佛不是身体的变化,而是心灵的升华,你是看不到的成佛的。

既然看不到成佛的,他又用蜻蜓来比喻一下成佛。

蜻蜓点水,是把卵产在水里,等这些在水里的卵慢慢长大,变成幼虫,然后就飞出水面,变成蜻蜓,翱翔在天空中。蜻蜓再也回不到水里了。

我们这些未成佛的就好比那些在水里的蜻蜓的卵,幼虫,那些成佛的就像飞出去的蜻蜓。因此,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境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那是飞鸟和鱼的距离。我们是看不到那些已经成佛的。

其实对那些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士,特别喜欢谈论成佛的问题,对成佛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偏见,误识。误以为成佛之后就可以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就可以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就可以翻江倒海,撒豆成兵。其实成佛之后会怎么样呢,用马祖道一的弟子慧海和尚的话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无所谓。不要有百种需索,千般计较。

我就用我所理解的成佛回答这个成佛的问题:

假如我成佛了,别笑我,我说假如我成佛了。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但我知道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身外之物,我不再贪恋物质享受,而会活在当下,而会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用一句流行语来表达,一辈子不长,对自己好点,下一辈子不一定能遇见,对身边的人好点。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但我知道人生是苦的,当面临人生生死离别,悲欢离合,我会坦然面对,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我会欣然接受,我不仅能苦中作乐,更能以苦为乐。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我依旧会同普通人一样,依旧会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但这只是一个瞬间,一个刹那,一个念头,但是下一个瞬间,下一个刹那,另一个念头会升起,告诉我不要执着,要放下一切,包括这些念头,就像河水一样让它流走。用六祖惠能的话来,那就是,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

哎,总是我,我,我,没有放下我执,离成佛还有十万八千里。不写了,等成佛之后再写吧。

我们在以后的学佛路上,还会有更多的疑问去请教去思考,去质疑。这三个问题只是我的个人总结,不当之处,错误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为什么说学佛是在做减法

依佛教义,明白因果,戒恶修善,慈悲一切。如此学佛信佛,自然业冤烦恼祸患消除减少,就是减法。而因此福业增长,吉祥安宁幸福,就是加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06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