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谈如何包容(佛家讲究包容)

佛法开示众生要“包容”,那如果对“恶人”的包容却成了“姑息养奸”,甚至造成更多、更大的灾难呢?
佛门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
有人理解为是佛法的矛盾,但实质是佛法的宏大圆融,无所不包,无不含摄。
其中关键在于智慧。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04/11/29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35
比方说「非慈之慈」,看起来很慈悲,对人和和气气,在《论语》里面讲乡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就是乡愿这种人,左丘明先生觉得对他觉得很可耻,孔夫子对他也觉得不认同。「乡愿」是指所有乡里面的每个人都看他很顺眼,连坏人都看他很顺眼,孔夫子说这不好,这会让人是非不分。看到坏人坏的行为,他也视若无睹,把这个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混淆了,看到每个人都不得罪,「你好,你好」,这样反而是「德之贼」,让人无法判断善恶了。所以应该面对恶人也要能够正直的去指责规劝,这个才是读书人的气概。所以这个是「非慈之慈」。你对每个人都很仁慈,让这些恶人,甚至於我们的孩子,因为你的慈,反而做很多坏事,而你都没有去制止,我们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当你的宽容已经让人家有机可乘了,那你这个宽容也是没有智慧了,所以非慈之慈。
佛教里怎么宽容别人?
1,因果观念:我造了恶业才会有恶报,他是来帮我消业的。2忍辱:他帮助我修行忍辱。3出离心,不如意的事情现前让我生起出离世间的心。4菩提心: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他现在生病了,所以会来伤害我,我应该帮助他而不是怨恨他,报复他。
什么佛经是主讲宽容包容的?无量寿经和金刚经看过了
宽容、包容,佛法里叫做忍辱,是菩萨必须要修习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所以事实上佛经里边处处都有关于这六度的记载。
实在要说出一两部的话,有一部经叫《罗云忍辱经》,说的是佛的儿子罗云(罗睺罗)跟他的老师舍利弗出去乞食,被恶人砸破了头,舍利弗告诉他忍的功德,回来佛也告诉他们忍的功德。
还有《四十二章经》里面说:“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忍辱波罗蜜多品第八之二》: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所谓自身毕竟忍辱。有我等相非究竟忍。何以故。若他嗔恚来娆恼时及能忍受。于心境中俱不可得。而菩萨作是思惟。何者为嗔何者为忍。于法数中。云何眼等处而有嗔恚。又复伺察。于十二处忍辱亦不可得。展转入解有情等相悉无所得。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至于忍辱名字如空谷响。是名苦空无常无我。于忍辱等作如是解。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谓于是法我无颠倒。彼是颠倒。于忍辱行起高下相。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谓于是法我能解脱。彼非解脱。于忍辱行而非相应。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谓于是法我居正道。彼非正道。于忍辱行生二种相。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谓于是法于空能忍。于见非忍。于无相中而能忍受。于有相中而不能忍。若于无愿无求而皆能忍。于有愿有求而不能忍。若于无积集攀缘而能忍受。于有积集攀缘而不能忍。若于烦恼尽处而能忍受。于烦恼处而不能忍。又于善处而能忍受。于不善处而不能忍。若于无过失处而能忍受。于有过失处而不能忍。若于无漏法而能忍受。于有漏法而不能忍。若于出世间法而能忍受。于世间法而不能忍。若于清净法而能忍受。于杂染法而不能忍。若于涅盘法而能忍受。于生死法而不能忍。此等忍辱有对治故非实究竟。云何名为究竟忍辱。若能随顺空性。于见非见中。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有愿有求及无愿无求。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积集攀缘中。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清净法及杂染法。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善不善法。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诸过失及非过失。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诸行中及涅盘法。非有非无。是名究竟忍辱。何以故。谓过去未来见在诸法皆不生故。众缘无尽忍辱无尽。若于是法。非有为非无为。亦非和合。亦不增减亦无成坏。亦非作者亦非养者。彼不生故。是名无尽。说此是为真实忍辱。舍利子。如是菩萨能行是行者。是名诸大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若彼菩萨摩诃萨。能行是菩萨相应行时。一切魔王及魔眷属。作诸魔事及诤讼等。皆悉不现。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最上忍辱波罗蜜多。”
佛的宽容
有智慧的宽容才是真宽容 反之就是纵容。
六祖惠能大师这样说过: 佛法是不二法
宽容和纵容是一不是二
我用儒家的话来回答你
或日:以德报怨者 何如?
子日: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一切众生所犯的一切罪业都得到佛菩萨的最智慧的宽容和谅解,但是他们却逃不掉因果报应制裁
有智慧的人 无论是否宽容 他所做的都会使大众得到“根本利益”
佛教的平等与包容有哪些
佛教的平等是这离一切分别妄想,不起分别心,不搞我高你低、你多他少、我富你贫之类的分别心,不搞是非人我、追名逐利的分别心。就是远离一切贪嗔痴妄想的清净平等心。
佛教的包容,就是行菩萨道,对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0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