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亲得离尘垢(亲得离尘垢传喜法师地藏经)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这句话是佛教的理论吗,为什么这样说?
不是佛教的理论。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
[color=Blue][/color][size=3]不记得什么时候听到这句话的,想了想第一句,万恶淫为首.我觉得说的太概括了点.好象世界上的坏事都是淫开头的,也有的是为了金钱,利益,权利,女人,仇恨等.这第二句说的很有道理,因为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三字经里不是有个叫什么,哎!!我忘了,就是那个小孩在冬天自己把被窝温暖后让父母进去睡.我只记得被后人称为'江夏黄童'.注明:知道的朋友请帮忙回复一下.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
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什么意思?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说使父母得离生死烦恼,则为子之道方算圆满完成。出自莲池大师《七笔勾》。
七笔勾,一是明代末期浙江杭州云栖寺僧袾宏的作品。他是浙江省杭州人。少习儒,十七岁为诸生。三十二岁出家,作《七笔勾》以明志。著作甚丰,有《禅关策进》、《弥陀疏钞》等20余部。
还有一首《七笔勾》相传为清光绪年间陕西靖边县知县王沛棻(字斋堂,河南光州人)所作,内容描写陕北定、靖一带风俗民情,语多讥诮,然生动形象,在陕北流传甚广。
作者简介:
袾宏(1535-1615),明代末期浙江杭州云栖寺僧。字佛慧,号莲池,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少习儒,十七岁为诸生。三十二岁出家,作《七笔勾》以明志。
亲得离尘垢 子道方成就谁说的
福报来自心,来自付出的心,也来自报恩的心。一个人懂得报恩,慢慢的福报就会增长。如果忘恩负义,那上天就削去他的福报。 明朝正德年间,福建有个李秀才上京赶考,到了江苏时,入住一家客店。当天土地神就托梦给客店老板,说有个福建李秀才以后会高中,你要好生招待他。店主就好生招待了李秀才,并且把土地神托梦的故事告诉他。 李秀才听了,很欢喜,睡觉前就在思量:等我当官了,我现在的妻子,长相文化都不够,不配当官夫人,我要休了他,换一个。动了这个念头后,土地神知道了,又托梦给这个店主,说这个李秀才忘恩负义,居心不良,想要当官后休妻,他因为忘恩,福报就消减了。
父母离尘垢 子道方成就什么意思
我只想说七叔之家的回答错之千里,竟然显示在百度首页,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意谓使父母得离生死烦恼,则为子之道方算圆满完成。孝养父母,不单单是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他们的需要,还要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永断三途辗转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佛教中如何看待“孝”?
佛教中认为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
儒家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这些都是世间的做法。佛教孝养父母还有第四层次,孝养父母之智—增长父母慧命,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如莲池大师在《七笔勾》里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佛教对孝道极为重视,在诸多经典中都提到报父母恩。《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都是佛门孝经。学诚法师的博客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中,也提到了孝养父母的观点。
其中一些经典抄录如下,《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
尘垢的解释
[dirt and dust]
尘埃 和污垢, 比喻 细 微不足道 的事物,也指尘世 游乎尘垢之外 详细解释 (1).灰尘和污垢。 《 国语 ·晋语二》 :“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之尘垢者。” 韦昭 注:“言尘垢 不敢 当盛也。” 唐 柳宗元 《马室女雷五葬志》 :“家贫,岁不易衣,而天姿洁清脩严,恒若簪珠玑,衣纨縠,寥然不易为尘垢杂。” 曹禺 《雷雨》 第一幕:“他的衣服很 舒展 地贴在身上, 整洁 ,没有一些尘垢。” (2).犹 世俗 。 《庄子·齐物论》 :“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明 王廷相 《<近海集>序》 :“其 蓬莱 、 方丈 、 扶桑 、灵槎、瑶草、羽人之属,虽非真有,亦 足以 寄兴於超旷。凡以使我忘夫弃斥之琐尾而乐於尘垢之外者,非兹乎哉?” 章炳麟 《原学》 :“冀 脱离 尘垢,死而宴乐其魂魄。” (3).比喻微末卑污的事物。 《淮南子·俶真训》 :“以利害为尘垢,以死生为昼夜。” 高诱 注:“尘垢,喻轻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 :“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 清 刘大櫆 《<郭昆甫时文>序》 :“有临大节不夺之心,而后其见於言者,辉光 洁白 ,而不受世俗尘垢之污。” (4).犹 污染 ;污损。 汉 庄忌 《哀时命》 :“ 务光 自投於 深渊 兮,不获世之尘垢。” 唐 韦 应物 《答 令狐 侍郎》 诗:“白玉虽尘垢,拂拭还 光辉 。” 宋 苏轼 《与温公书》 :“虽高风伟度,非此细故所能尘垢。然某思之, 不啻 芒背尔。” (5).佛教谓烦恼。 宋 苏轼 《小篆<般若 心经 >赞》 :“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倾作禅律。”
词语分解
尘的解释 尘 (尘) é 飞扬的灰土: 尘土 。尘埃。尘垢。尘芥(尘土和小草,喻轻微的事物)。粉尘。烟尘。 甚嚣尘上 。望尘莫及。 佛家、道家指 人间 : 红尘 。尘世。 部首 :小; 垢的解释 垢 ò 污秽 ,脏 东西 :污垢。泥垢。牙垢。垢腻。垢秽。垢敝(又脏又破)。 同“诟”。 部首: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1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