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四大分离(佛说四大分离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4-1198

人临终时有四大分离的痛苦 这是佛说的吗?

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而现的;四大分离,人就死了。死是最苦,比病苦还要来得苦,佛经形容有如“生龟脱壳”。

佛说风心与虑定相合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是修证上关键点,心识不定如风行。讲的是心识像风一样不停的活动。虑定是排队定型的意思。风心与虑定相合即指伏心时用忍辱力定住心识,然后各各归位。深入讲即把四大分离还复成虚空状态,心不动了虚空才能显现。

【佛说: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佛教用语。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

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

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

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

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

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

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

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

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 死苦

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

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

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

这时娇妻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

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

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

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

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

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

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

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

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

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

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

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

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佛法如何解释回光返照?

而从末学的理解与您的理解差不多,回答如下:

看佛书上讲,人临死之时,会出现四大分散,人进入一种闷绝状态,所谓报身中阴,那回光返照是在四大分散之前还是之后,人在回光返照阶段是活着还是死了?

答:佛经中只对这种状态描述为:灯灭的时候,忽然光芒又转盛!回光反照应该还是意识状态,而并非中阴身,中阴身是为了投胎所用,当时中阴身会有五小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这个中阴身类似魂魄的意思,而其就是含藏有染的“如来藏”识,所以说,不能用“生死”来理解,中阴身只是投胎前的一种“识”。

这个时候是他本人意识在作用,还是已经是神识起作用?

答:肯定是意识的作用!

有的人临时之时,会很痛苦,很恐惧,是不是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所谓冤亲债主索命的现象?答:恐惧的原因应该是来源于四大分离的痛苦,而冤亲债主所谓索命应该是正常的,很多意外都是因缘,或者说因果!

还有,既然佛说肉身只是一躯壳,那为何,又说人死后的报身中阴阶段不能碰死者的身体?

答:中阴身阶段,人最留恋的依然是自己的“身识”,这个也是我辈所谓“假我”愚痴的特点,法性自然,而如来藏的体性是我们意根的表现,换句话说,我们的习性最最执着的是自己的身体,而中阴身阶段如若没有投胎前,捐献器官,就会造成无限的痛苦,而这个习性会带着这个有染的如来藏,产生怨恨,从而入鬼道或者是地狱,所以在人死后72小时之内不建议移动或者是解剖尸体。

上述为末学浅见,如若有错误,还请指点!

南无本师释加牟尼佛

佛祖在哪部经里谈到四大分离?

在《西藏度亡经》,又称《中阴教授解脱密法》里有谈到四大分离的过程,是莲花生大师开示末法众生的解脱之法。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是西藏宁玛派一部无上的宝经。即使亡者在中有期间,听闻到本密法而获解脱,不须修持亦得成佛,为殊胜中最殊胜的法门。

莲华生大士未出世以前,如《释迦妥觉察尔授记经》云:“佛涅盘后八年,地名‘陀曩俱舍’海中,大莲华上,化生一佛,名‘贝马炯列’莲华生处。一切密乘,由彼担荷”。又如《那密断宗经》云:“我涅盘后八年,我再出应世,名‘贝马炯列’,世间第一,莫能敌比,最上密乘,由是传布”。又《甘杜渣威举经》云:“佛说与我同来教主,名‘海生金刚’,传九乘教法”(即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又《涅盘经》云:“双林示寂时,摩诃迦叶他往,惟噶达雅那、准达、滚高三人在侧,佛累嘱曰:我涅盘时至,尔勿焦心,亦勿号泣,即住多劫,此身终当变灭,将来当有胜我者,出生海中”。诸经记载,信而可徵,释迦所说,侧重显教,密教金刚喇嘛莲华生,其应化神变,不可尽述,而非凡情所能测其高深也。

四大是指:地、水、火、风,也就是人身体的四种组合元素。人的身体像肌肉骨头等坚固的质是属于地,流动的像血液,津液等是属于水,体温属于火,呼吸及体内的气属于风。而此四种物,遍满了大千世界,所以称为大。

一、地大降于水大:四大分解的时候,首先是地大降于水大,这时候人便会觉得四周有一股强大的压力逼来,加于身上,以至每一个毛孔;不久之后,直侵内脏,乃至骨节。这时人便会感觉十分的窒闷,沉重痛苦,实在是苦不堪言,所以会有筋肉颤动,以及手足抽搐的现象出现,这就是地大降于水大的证明啊!

二、水大降于火大:其次是水大降于火大,这时候人便会感觉到遍体都是冷气袭迫,而且深入骨髓,内脏有如冰冻之寒,全身痛苦不堪;虽然室内有暖气炉火,也很难祛除其痛苦。其人感觉到的冰寒痛苦,远远超过了裸卧在冰雪之上;这时候面色便会转为灰白,气喘急促,身体颤抖,这就是水大降于火大的证明啊!

三、火大降于风大:再其次就是火大降于风大,这时候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已大半退失,抵抗力相当的薄弱,所以痛苦愈来愈严重。会忽然感觉到热力像风煽火般的骤然发起,有如大火焚烧一殷,内脏跟外面的肢体,有如煎熬蒸煮般痛苦的感觉,肌肉跟筋节,有如挖割般,痛苦极了而变成如木头般的僵硬。这时脸部通红灼热,神色昏迷,出气多而吸气少,这就是火大降于风大的证明啊!

四、风大分离:最后是风大分离,这时候临命终人的身体,忽然觉得受到了一股狂烈之风,吹刮拆散他的身体,使之节节破碎,化为微尘,受到了极尽支解的痛苦。到这时候,四大都已经各自的分散了,六根也都败坏了;此时,惟有听凭他的神识,随着他生前所造作的善业恶业,依着善恶业的轻重,而去受报应了。

对于回答者: moneyin !

须知佛教有俗谛与真谛两种说法!

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但佛经也讲到延长寿命的内容,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药师佛, 佛教界一般称药师如来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佛悲心深切,在他行菩萨道时发起十二大愿,教化世界的苦难众生,护佑我们脱离疾病的苦痛,使身体康健、延长寿命,远离生命的灾难、障碍,解脱一切苦恼忧扰。

所以说我佛世尊,所说一切法门,都是为众生根机而说。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

佛说有七苦,是什么?

佛家对人生组成的七种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生苦。生苦有五种:

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五者,种类。谓人品有贵富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生苦。

老苦。老苦有二种:

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名老苦。

病苦。病苦有二种:

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

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

死苦。死苦有二种:

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

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名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扩展资料:

对于佛家,一切皆有缘,一切皆有果,缘起缘灭,因果轮回,只有今生吃了足够多的苦,来生才能获得好的回报,此所谓不修今生修来世。人一生下来就是吃苦的,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弘一法师开示: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

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

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

参考资料:佛家七苦-百度百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17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