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说过哪些真理(佛陀所说的真理)

学佛百科2023-03-1086

谁有一些好的佛学真理

1佛家不讲爱情,佛讲慈悲。

2 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3 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 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5 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6 佛菩萨这个爱心叫做慈悲,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7 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8 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9 凡夫的爱情,这个爱里面不平等,这个爱里面没有真诚。为什么没有真诚?那个爱会变的,靠不住。

10 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1 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12 世间人把爱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正当的,这个都是迷惑颠倒。

13 惟独佛菩萨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轮回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14 果然能把爱情看破、放下了,你决定超越六道轮回。

15 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如果爱情这一关看不破,还是不能往生。

16 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爱欲不断。

17 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18 把爱情断掉绝对不是绝情无义,跟诸位讲穿了,你那个爱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虚情假意。

19 怎么知道是假的?今天爱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后天又离婚了,你看这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

20 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21 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

22 古人结婚是为道义,为人伦,为家族幸福,不是为爱情。

23 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是脆弱的,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

24 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

25 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晓得,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

26 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

27 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做爱情,叫慈悲。

28 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

29 一定要转烦恼成菩提,你才能够悟入佛法,你才能脱离六道轮回。

30 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31 佛法讲“慈悲”,佛菩萨是真正爱世人,他是真正有爱有情。

32 慈悲是真正的爱情,永恒不变。

33 慈悲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那个根源不变,所以流出来的作用、现相也不变。

34 六道凡夫都没有真心,都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爱。

35 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36 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37 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说的话都靠不住,不要当真,你要当真,决定要上当。

38 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

39 今天我对这个人好,明天我又对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还能靠别人吗?

40 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

41 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42 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愈淡愈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

43 你爱情太重,往生就发生障碍。

44 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

45 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

46 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47 这个事实的真相,你要看破,你从此以后,这一切恩恩怨怨要把它舍弃。

48 不要想爱情,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就好。

佛教十大真理是真的吗

是的。不过佛教说的,远不止十大真理(所有佛经一切叙述,都是真理!真理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本来性、超越性、可证性等条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后人学佛把它归纳总结出来的而已,代表了佛教的教义,但不能代表佛教的全部。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1、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3、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4、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5、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6、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7、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8、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9、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10、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1、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2、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3、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5、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6、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8、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9、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20、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21、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22、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23、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24、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5、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26、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8、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29、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30、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1、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32、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33、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34、一切皆为虚幻。

35、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3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37、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38、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9、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4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41、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42、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43、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4、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45、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6、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47、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8、以精进力,身无疾病(next88),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49、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50、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5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52、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53、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54、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5、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56、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57、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58、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59、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60、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61、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62、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63、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6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66、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67、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68、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69、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7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71、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72、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73、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74、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75、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76、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77、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78、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79、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80、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81、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82、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83、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84、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85、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86、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87、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88、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8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0、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91、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92、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佛教十大真理

一、苦聚:

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

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刹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

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那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著,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

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泡粒,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阳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

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佛教说的真理到底是什么

火柴兄 身心清逸

佛教之真理即是开示悟入佛知见,也就是让众生知晓自身有如来藏,今举不增不减经为证明: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界?而言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見彼一界故,起於极惡大邪見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舍利弗言:善哉世尊!此义甚深,我未能解,唯愿如來为我解說,令得解了。

尔时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义,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处。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观察,何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來智慧乃能观察知見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

有智慧,於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見观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义者过於恒沙,不離不脱不断不異不思议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舍利弗请问世尊甚深第一义,也就是佛法的真髓,而 佛告诉舍利弗这个甚深第一义,就是众生界,就是如来藏,就是法申,因此佛法的真理就是亲证这个真心如来藏,也唯有亲证了此心,真实的般若智慧才会出生,才能斩断无明烦恼,解脱於生死轮回之恐惧,乃至於迈向成佛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