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求回报的付出(求回报的爱是真爱吗?)

佛学中付出(做善事)才有回报(名利双收)用两个字形容是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楼主您好!万法不离因果,因果 是总说,布施 更直接明了些!
佛家说无私的奉献才是佛大精神,为什么无私奉献总会得到有心思的回报呢??
阿弥陀佛! 金刚经云: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所以佛教的无私奉献是要求自己的,但是当一颗善因种下的时候,总会有结果的时候,所以便会得到别人有心思的回报。 但是如果抱着和佛做交易的心去做善事,就变成了有相布施,所得的果就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干扰了。
佛教中讲还债,一个人若以情还债,最终却不能与对方相守一生,这不是给别人增加烦恼吗
在这点上可能与有些朋友的理解不同。大多数这里的朋友可能会以前世今生的孽缘业债来解释。我在这类问题上不认为有什么欠债还债说法。或者说,是这些前世的因和缘并不能真正形成你今生所遇的、所行的一切。
所爱的人和事,不是出于前生造作,而是主要依靠今生的见解。有心随处可见到需要的人和物,无心则永远不知道别人的愿望和祈求。今生的见解,一是出于前世业力延续,二是出于今生的生活和学习得来的见闻知解。
所以,当你爱一个人时,是出于前世今生积累的欲望心的贪求,是自我的念想在做主,而不是因为你前世对别人欠缺。爱或者不爱,也是出于自我的心意思维状态的改变,并不是要报德报怨。
假使一切善和恶的行为都是欠与还的过程,那么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我们做善都是为了以前和以后得到平衡,那么做恶不是也可以成为同样的理由吗?我们修行不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有没有想过,如果是债,那么还完了又怎么样?这样未免太过投机了。
总之,一切看在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有亏欠你也不可能完全弥补。开个玩笑的话,过去的造作有没有通货膨胀?二十年前的十元,二十年后价值翻番了,何况是过去久远世。善与恶,或者说过去的亏欠,你是永远还不完的,而一切我们所谓的好或者不好、恩或者怨的定义,也无法完全符合过去与未来的理解,如果这样去看,以债来比喻自我的无明业行,是不是不那么恰当呢?
一切因果,看起来都是过去开始,但反过来说也可以在现在结束。受自己应当受的,做自己应当做的,承担所受不入于心,所做已做不受后有,这就是解脱。
佛教关于付出不求回报的解释
在佛教里,付出也叫布施。布施分为两种,一种是清净布施,一种是不清净布施。如求回报则属于后者。不清净布施有福报,但如美食杂毒,虽得好味,终必有害。所以,大乘佛教教导菩萨,布施时应观三体轮空,即,施者,受者,施物皆空,为最上布施。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1]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4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