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轨理(说法轨则,第八课分享)

道前基础——正宗分(三)
甲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乙二 讲说轨理
丙一 思维说法所有胜利
不为名闻利养而为众说法是无染法施,有二十种好处:成就念(正念);成就胜慧(修所得的慧);成就觉慧(思所成的慧);成就坚固(胜解、定解);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降低贪心);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内魔除去,外魔自然无法侵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坚信三宝、有正知正念,就会得到佛的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护法护持);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亲爱指法的眷属);言教威重(说话有威信);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法喜);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他的法施值得大家忆念)。
丙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诸佛对法都很恭敬,我们对法也要发起极大的恭敬。法是佛说的,所以要忆念佛的功德、能说法的大师的功德。佛、法、说法师的恩德很大:众生闻法修行后,最次能脱离三恶道,其次可以脱离轮回,最上能成佛渡众生。
丙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说法的人应该以《海慧问经》中的五个观想为意乐:一,把自己当做医生;二,把法当做治病的药,说法的时候要以治众生烦恼病为目的,而不是彰显自己博闻强记;三,把听法者看做病人,针对其症状开药说法;四,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佛是能说法的人,说的法绝对没有错误;五,于正法理起久住想,正法久住,才能治众生病。除此之外,要“于徒众修习慈心”,对听法的徒众产生慈悲的心,而不是傲慢的、厌烦的心。
说法的人还要断除一些烦恼:“恐他高胜嫉妒”,怕别人比自己高明的嫉妒心;“推延懈怠”:说法不春粗精进;“数数宣说所生疲厌”,多次说法后产生疲乏厌倦的心理;“赞自功德举他过失”,说法时赞叹自己,批判别人;“于法悭吝”,不愿意把自己得到的法说给别人;“顾著财物谓运颤衣食等”,自己说法是为了供养的衣食财物,有供养就说很多,没供养就敷衍了事。说法师应该为自他成佛而说法,以说法的功德作为自己最殊胜的供养。
说法的加行:沐浴更衣,洁净身语意;在清净的地方敷座讲法;上座后,法师要念 降魔咒,破除魔众的干扰;舒展容颜,面容慈善;确保所讲之法符合义理,没有错误。然后开始讲法。
《妙法莲华经》中的《安乐行品》中旁森败说:有智慧的说法人应该没有嫉妒心,精进不懈怠,远离一些忧恼,对弟子起慈悲心,自己昼夜修殊胜的法,以无量的譬喻为众说法,不稀奇弟子的供养。智者要常常发愿希望自己和众生快快成佛,为利益众生而说法,把说法的工作当做自己最好的安乐资具。
丙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什么时候对什么人该说法?什么时候对什么人不应说法?
《毗奈耶经》中说:没有启请不应说法,启请后应该观察听法人根器而决定说不说,说什么。如果根器合适,即使没有启请也应该说法。
《三摩地王经》中说:启请后说法前,应该先说谦虚的话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说法是要观察听法人根器,如果根器合适,即使没有启请也应该说法。
《毗奈耶经》中说:站着的不能为坐着的说法,坐着的不能为躺着的说法,处于低劣位置的不能为处于高座的说法,不能为穿戴不庄严地说法,不能为拿着兵器的说法等。总之,为了尊重法,不应该因为巴结讨好、名闻利养,而低人一等为人说法,这是对法的轻视。对病人说法时,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应对,特别开许。
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 前言(简体中文版)
菩提道次第广论
宗喀巴大师著
福建莆田广化寺 敬印
晋阁 敬转(繁转简);(繁转脊昌简说明:繁体字转为简体字,同义字未转,如钵同钵)。
目录
本书译例
序文
道前基础
归敬颂
造者殊胜
教授殊胜
听闻轨理
说法轨理
完结轨理
亲近善士
修习轨理
暇满
道次引导
下士道
念死无常
三恶趣苦
皈依三宝
深信业果
中士道
希求解脱
思维苦谛
思维集谛
十二缘起
除邪分别
解脱正道
上士道
入大乘门
菩提心次第
仪轨受法
学菩萨行
布施法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
静虑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四摄法
奢摩他
毘钵舍那
附录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科判表
说明:此目录乃出版者所付,方便于学者翻查故。
本书译例
一、本论原本,依拉萨新旧两版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广论四家注。
二、本论所译法数名词,多依玄奘师所译。
三、本论之名词,凡汉文经律论中所无者,具依藏文原义及师口授译之。
四、本论人名地名物名内地所无者,悉皆译音,所引经论与旧译汉文间有不合者,系依藏文成。樱如扒
五、本论科目,多依藏文原式。
六、本论卷帙浩繁,翻译时间短促,兼之强半系由藏来川之行程中仓卒所译,失当之处,势所难免,希读者谅而教之。
七、本论曾请太虚大师参订译文,并与科目上加甲乙等字,因时间仓卒仅完四卷。兹因橡漏各方要求付印,故扔照原译印出。
说法轨则 | 《略论第8课》
文/扬蹄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阴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师范生,这八个字常常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映入我眼帘。可惜的是,我当时不懂此为何意。不懂为何要齐家、治国。还经常反问自己,修身不好么?能好好地修身,做好自己就很不错了!为什么要给自己那么多条条框框、承担那么多的社会责任呢?若把一切事情都包揽在自己的身上,岂不是很累?也就不会再有个人时间了。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作为听者要具有六种想,分别是病人、医师、药物、疗病、正士和久住想。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作为一个说法者,要具有五种想。分别是:把自己观想为医师、把法观想为治病的药物、把闻法者当作病人、以如来作为自己的楷模和行为标准,最后一个是通过发心和发愿,令正法久住。不难发现,听法者的六种想和说法者的五种想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之间的观想很多事相通的。可能正因为这种同频,能够为听法者和说法者之间扫除不必要的障碍。彼此都能以清净心听法、说法,一方面如实弘扬如来正法,一方面更好地发愿利益众生,修彼此的菩提心。那说法除需具五种想外,还具有什么轨则呢?
思维说法究竟有哪些好处?能带来什么样的殊胜利益。
佛法修行的利益有两点:一是现前的利益,获得人天乐果。关于人天乐果有点儿难理解?我的理解是,善。很多时候,我们会好心办坏事,或是看见别人作恶多端仍然活得逍遥自在而对善生起了疑义。其实善自有它的道理。当我们善念生起、并付诸实践,当下自己就能得到欢喜的心情。二是究竟的利益,那就是成佛。
我们要用没有污染的心行法布施,按经文义理如实宣说佛法。不为利(利益)、衰(衰损)、毁(诋毁)、誉(美誉)、讥(挖苦)、称(称赞)、苦(痛苦)、乐(快乐)八风所动,终获两聚二十种胜利。
对大师(指佛陀)和法恭敬承事。即对佛重视,对法重视,让佛和法在我们的内心产生强大的力量来对抗贪嗔痴。
为什么法那么重要呢?《行愿品》里记载,“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因为诸佛也是由法而生,通过依法老敏衡修行,才有诸佛的成就。
我们对佛、对法、对法师的恭敬,在不断忆念的过程中,使佛和法在内心的分量越来越重,是我们心行逐渐与佛、法相应,最终成就佛、侍做法功德。
说法者要以意乐、加行的心态来说法。
因为说法者会影响听法的人,尤其是“数数宣说”难免说法者会产生疲厌的心理。这时,说法者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心,用菩提心来化解。此外,有些人说法说着说着,会舍不得把自己理解的法如实告诉他人,藏着掖着,为了衣食和名闻利养而说法。这些都是不对的行为和发心。
我们要恭敬法,因为恭敬本身就是帮助我们获得清净心的增上缘。进而远离恼魔、死魔、五蕴魔和天魔这四种魔。
观察听者的根机。说法的目的是看清对方的需求、解决对方的问题而说法,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让我想到了上节课班级同学的分享。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拿雹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法和讲课一样,要从听者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所讲的才会有人听。不然对于听着而言,学之无用,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戒经》云,“不请当不说。谓不启请,不应宣说也”。在教育学里,孔子也曾提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凡太容易得到,或还没产生需求、不当一回事的时候。即使你说了,对方也不会有多少受益,甚至接受不了。
学佛,应以一颗恭敬、清净、正直、虔诚的心闻法、思法、修法、说法,把修行变成一种习惯。从外在的行为举止,到内在的心行安住,不断改变不良习惯。
对于之前的心态,认为修身就好。现今我想用另一句话来反驳自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感恩佛法给予我心性的成长。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略论第八课》
参考资料:2019.04.18 1组小共修同学们的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65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