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直解讲记(唯识三十颂讲记白话文)

唯识三十颂的论颂原文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後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1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2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3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4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5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6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馀触等俱
7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8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9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10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11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让睁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12烦恼谓贪瞋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13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15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16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坦敏岁,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17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18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19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馀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20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 常远离前性
22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23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24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25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後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
何谓五位?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26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拿圆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28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29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30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唯识三十颂的成唯识论
凡十卷。护法等旁逗码造,唐代玄奘译。又称唯识论、净唯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乃唯识宗所依据之重要论书之一。西元四五0年顷,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至五五七年顷,以护法(梵Dharmapa^la )为主之唯识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各作注释十卷,共计百卷。及至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翻译该论时,采弟子窥基之主张,以护法之观点为主,糅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 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指空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心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今略述之:(一)卷一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着于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二)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三)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四)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五)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一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六)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义。(七)卷九,论释‘即依此三性’等颂,阐明三无性之运哪义。(八)卷十,论释‘乃至未起识’等颂,阐明五位之相;五位,乃悟入唯识相性之次第。文中并多处引用其他瑜伽行派论师如难陀、陈那等之学说。 近代学者将十大论师中安慧所撰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与成唯识论相较,发现除少部分歧异外,大部分之旨趣极为一致;且论中常言及之四分说,在护法之其他著作中却未见提及,故谓本论似非以护法之学说为基准。又由论文中,处处可见玄奘游学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本论非仅为译书,亦可视为玄奘之述作。 本论不仅为法相宗所依之论典,亦为一般佛教研究者所必研习之书。注释书甚多,如窥基所撰之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成唯识论别抄十卷,慧沼所撰之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智周所撰之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等不下三十种
唯识三十论颂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唯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肢轮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烦恼谓贪瞋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骄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是识诸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由一切笑渣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岸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资粮位)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实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加行位)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通达位)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修习位)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究竟位)碰饥悄
唯识三十颂的内容简介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肢搭键,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历巧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枝禅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
唯识三十颂释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神磨名 Trijśikā-vijñapti-bhāsya。意译三十了键念别释。又称唯识三十颂释论。印度安慧造。解释世亲所著之唯识三十论颂。先叙造论之旨趣,次诠明各颂次第及字句意义。并援引阿毘达磨经、入无分别陀罗尼(梵 Nirvikalpa-praveśa-dhāranī) 及其他偈颂以广证其说。本书现有法稿瞎困译本及日译本。 p4427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7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