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白云在线阅读(故道白云有声书)

《故道白云》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故道白云》([法] 一行禅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pwd=9wuq 提取码: 9wuq
书名:故道白云
作者:[法] 一行禅师
译者:何蕙仪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年份:2007-6
页数:323
内容简介:
生命备哪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世巧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的重新接触,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搜滚键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重步佛陀“故道”,领悟如“白云”的禅意。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同寻常的经历,由一个牧童傅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引述出了佛陀的事迹和言教。清晰而直白的禅理故事构成了这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1926年生于越南中部,十六岁出家,1966年访美。后到欧洲,定居法国。一行禅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实践家和活动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作家。到目前为止他已用越南语、英语和法语写过八十多本书。
2021-09-27 《故道白云》(佛陀传)19
《调弦的艺术》-《檀香树菇》
提婆达多尊者想取代佛陀在僧团里的地位已经是很明显的事实,他常对人提及佛陀的高龄,质疑佛陀继续领导僧团的能力,他更曾经暗示佛陀的教导方法落伍,不再适合时下年轻人。佛陀面临质答道,谢谢你的关心,不过,“如来”的身体仍然健康,还有足够的体力去带领僧团。
佛陀在安居的第一天进行第一讲的主题是关于快乐的。他告诉会众,快乐是真实的,并且可以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佛陀说, 首先,快乐并不是感官之欲的满足,感官的享乐只是真正快乐的幻象,也是苦恼的根源。 就如同一个患了麻风病的人,他被迫在森林里独处,他因皮肉溃烂而日夜忍受病痛的折磨,他于是掘坑燃火,站在火坑上由得皮肉燃烧,以能使得疼痛短暂消除,这便是他唯一可以比较舒服的方法。像奇迹一般,几年后他竟然病症暂退,可以回到村中过正常生活。一天,他在森林里见到一群有麻风的人,如他从前一般在灼烧他们的身体和手脚,他非常同情他们,因为现在他了解到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忍受这般火灼的,如果现在有人要把他拉进火里,他必定会极力反抗。他了解到他曾以为是舒适的感觉,实在是一个健康正常人痛苦的源头。
佛陀说,yule就是火坑,它只会给有病的人带来快乐。一个健康的人是会退避yule之火 的。 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体验到生命的美妙,快乐就是觉察着现在发生的一切,而同时是绝无执着和忧惧。一个快乐的人只会珍惜现在正发生的每一奇境 ——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却丝毫没有被它们所系缚着。明白了一切法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虑, 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便不会伤心 。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性,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他对死亡全无担忧和惧怕。
佛陀告诉他们,有些人相信要在未来得到快乐,首先要在目前受苦,他们在身心上做出xisheng和承受痛苦,以为这样才会获得日后的快乐,但生命是当下的存在,他燃让们这样的xisheng是在浪费生命;另一些人认为要得到平和喜悦和解脱,一定要先zhemo自己,他们修习异常的苦心,把自己的身心刻意cuican。佛陀说,这类修行只会令人现在与未来都产生痛苦;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生命短暂短促,转眼即逝,他们便应完全不顾未来,而尽情去满足他们目前的yunian需求,佛陀说, 这样执于欲乐只会替现在和未来都带来痛苦。
佛陀的教导,就是要避免两极,他所教之道就是要理智的生活,你能为现在和将来都得到快乐解脱之道,并不需要勉强身体受苦以得到将来的快乐。单靠日中一食、修禅、修习四念处、四无量心和对呼吸的觉察,一个比丘便已经可以替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现在和将来的快乐了。日中一食,可是身体健康轻盈,又可节约时间,来多修习。活得轻快自在,便可以更容易帮助到别人。比丘们独身无子并非是一种苦行,而是为了有皮没局更多时间替别人服务,也就应能体验到生活里每一刻的快乐。如果他自觉因为要守清静之身,而被剥夺了快乐,那他并不是生活在教理的精神之中。一个依着贞洁之精神而生活的比丘,是会散发自在、平和与喜悦的,这种生活才会成就现在和未来的快乐。
佛陀教私迦罗如何断定一个人是否为良友,他说一个好朋友应该是恒常的。无论你是贫是富,欢喜或忧愁,成功或失败,一个好朋友对你的感情都是不会动摇的,他会听你的倾诉与你分担苦难,他又会让你分享他的喜乐和分担他的悲伤,同时又视你的悲喜如他自己的一样。
佛陀继续他的开示,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是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第一,与贤察码德的善者结交,以免跌入duoluo之途;
第二,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第三,培养机会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自己的行业;
第四,腾出时间来关心父母和妻儿;
第五,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第六,尽量找机会去培养美德,不要xujiu和dubo;
第七,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第八,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第九,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基本;
第十,学习禅修已能消除苦恼忧虑。
须达多家里的仆人前来告诉舍利弗尊者,说须达多居士的病情恶化,见须达多正受着肉体的煎熬,舍利弗尊者便建议他观想佛、法、僧,以能减少苦楚;观想佛陀,彻悟的觉者;正法,智慧与慈悲之道;僧伽,生活在和合觉察之中的高洁团体。
舍利弗尊者对他说,须达多居士,再让我们观想以下的——我的眼睛,不是我;耳朵不是我;我的鼻、舌、身、意都不是我。
须达多依照舍利弗的指示去做,舍利弗又继续说,让我们继续观想——我能见的不是我,能听的不是我,能嗅的、尝的、触摸的,想的都不是我。
舍利弗又教须达多怎样观想六种意识——我所见的不是我、所听的不是我、所嗅到尝到触摸到想到的都不是我。
舍利弗又说土这样的元素不是我,水、火、空气、空间和意识等都不是我,我没有被任何一样元素抑制或缠缚着。生与死都不能碰我。 我笑,因为我从没有生,也永远不会死。生,不能使我存在,死也不能使我不存在 。须达多忽然哭了起来,阿难陀问道,你怎么了?你是否因为不能这样观想而觉得伤心?须达多回答,阿难陀尊者,我一点也不伤心,在观想上我绝对没有问题,我是因为太感动而落泪,我有幸侍奉佛陀和比丘超过三十年,但却从未听过像今天这样的高深教义。
波斯匿王向佛陀恭敬地canbai,佛陀搀他到椅子上坐下说道,陛下,我们是多年老友,为何你要如此理重?大王答道,世尊,我年纪大了,我有几件事想跟你说,不然便未必再有机会。佛陀关切地说,请你说出来吧。
世尊,我对你这位大觉者有十足的信心,我也对正法和僧伽同样有信心。我曾认识很多婆罗门和别教的行者,看他们修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最终放弃了修行,重新堕入沉迷于欲乐的生活中。但在你的比丘之中,我就没有见过同样的情形。
世尊,我见过国王对抗国王,将军对抗将军,婆罗门与婆罗门斗争,妻子恶骂丈夫,儿女斥责父母、兄弟相争,朋友不和,但我却看到比丘们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如水乳交融般快乐地生活,这是我从来没有在别处见过的。
世尊,我所到之处,都只见那些修道者满脸忧郁沧桑,但你的比丘们望上去则轻松,愉悦平和自在。世尊,我所见证的,都使我对你和你的教理很有信心。
世尊,我是出自武士阶级的国王,我有权将任何人xiayu或chusi,但我与群臣商议时,仍经常受到骚扰。而你的僧团就是有千个比丘聚在一起,也没有半点声响打断你的讲话,世尊,这实在难得。你并不需要用武力来迫使人们对你尊敬,这也是我对你充满信心的原因之一。
世尊,我又曾见过那些著名的学者,想以刁钻的问题难倒你,但他们听你的说法后,都被你感动的目瞪口呆,把所有原本要问的题目都忘记了,他们都只有对你赞叹。世尊,这又加强了我对你的信心。
我宫中有两个很好的马夫,他们虽受我俸禄,但他们对我的尊敬远比不上对你的。一次,我们一起出游,途中遇上大风雨。那夜,我们在一间很小的棕叶蓬下度宿,他们整夜都在谈论你的教化,到他们终于睡着时,他们的头部向着灵鹫山,而双脚却对着我!你没有给他们粮俸,但他们倒觉得你比我重要的多。这就使我对你所教的都更有信心。
世尊,你从前也是练武之人,我们彼此今年都是七十八岁,我想借着这个机会对你表达我对彼此这份深厚友谊的感恩,如你允许的话,我现在要请辞了。
目犍连尊者是佛陀最优秀的大弟子之一,但却因为坦言直说绝不妥协,在僧团外树立了很多敌人,遇害那天他与两个弟子一早外出,精舍外埋伏了杀手,杀手用木棍袭击他们三人,他们大声呼救,目犍连尊者的canjiao把整个森林都震撼了。精舍内的比丘走出来视察时,目犍连尊者已经返魂无术,而杀手已经逃去无踪了。舍利弗非常痛苦,将自己关在寮房之中。他与目犍连一向情同兄弟,形影不离。佛陀去看望舍利弗,对他说,阿难陀,人人都称赞你用功多闻,而且记忆力惊人,但你不要以为这样便足够,虽然照顾“如来”和僧团是很重要, 但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剩下来的日子里你要精进修行,以能冲破生死。你要视生死如幻象,就如你揉目后所见到眼里的星斗一样。
佛陀来到森林聚集之处,他踏上法讲台,遥望僧众,微笑说道,比丘和比丘尼,如来将教你们防止僧团衰弱的七种方法,细听吧!
第一,要时常分成小组来研读正法;
第二,不论一起或分开时,都要时常保持团结互助的精神;
第三,尊重和守持僧团所订立的纪律;
第四,要尊敬和听从团中有德行的长者之教诲;
第五,要过清静简朴的生活,而不为贪欲所动摇;
第六,珍惜平和安静的生活;
第七,要常驻于专注正念之中,也能达到平和喜悦与解脱,因而可以在修行大道上互相扶持。
如果你们都按照这七种方法修习,正法便会得以发扬光大,而僧团也不会衰落,一切外来因素都不能使僧团破裂。唯一可以导致fenlie的就是僧团内部不和,当狮王在山林中死去时,百兽都不敢侵食其肉,唯独它自体内的蛆虫才会把全尸毁灭,为了保护正法,你们一定要依此七法而行,绝不要像尸体内的蛆虫一般把狮子从内部吞噬。佛陀又提醒僧尼们不要浪费时间于无聊的闲话、过分的睡眠、追逐名闻利养、贪求欲望、与败德劣品的人在一起以及自满于对教理的浅见。他提醒他们在修行道上必须注意七正觉因——专念、研法、精进、喜得法要、轻安自在、禅定和喜舍放下。他也再一次重复无常,无自性,不执著、不解脱和要降服贪欲的教义。
阿难陀尊者坐在佛陀身旁,轻声细语道,我与你一起多年从未见过你病的如此严重,我实在慌的整个人都麻木了,我做日常的事物变得糊里糊涂,头脑很不清醒,大家都以为你挨不住了,但我告诉自己佛陀世尊还没有给我们最后的启示,他不可能就这样进入涅槃,我是这样想着才不至过度悲伤。
佛陀说,阿难陀,你和僧团对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已经把全部正法都详细深入地给你们说教,你以为我还会有所保留吗?你真正要皈依的是教理,每个人都应该以教理作为自己的皈依,依照教理去生活吧,这样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明灯。阿难陀,佛、法、僧其实都存在于每个人。觉悟的潜能就是佛,教理就是法,在修行上互相扶持的团体就是僧,没有任何人可以把你心内的佛、法、僧抢走。就是天崩地裂。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三宝都不会破损,它们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当一个比丘投入专念去关照他自己的色身、感受、心和心生之物时,他就是自己的海岛,他已拥有最真正可皈依的出所。 没有其他人,包括伟大的导师,会比你自己的正念和三宝可以给你更安稳的皈依。
一天早上,舍利弗尊者的侍从找到阿难陀,向他汇报舍利弗尊者入灭的死讯,又将舍利弗的衣钵和骨灰交给了阿难陀。佛陀脉脉凝视着属于他最出色的弟子的衣钵和骨灰没有说话。阿难陀说,世尊,我听到舍利弗师兄的死讯时我全身都僵了,眼睛和脑袋一片模糊,我实在悲痛不已。佛陀望着阿难陀说,你师兄去世时有带走你的戒、定、慧和解脱吗?阿难陀低声道,世尊,这不是我伤心的原因。舍利弗师兄在世时,全然活在教理之中,他教导和鼓励我们。现在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师兄都已不在,大家都感到很空虚。这怎叫我们不惆怅?佛陀说,阿难陀, 我曾多次告诉你,有生必有死,有聚合必定有分离,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不应该被它们所系,你一定要有超越有生死与起灭的世界。 舍利弗就像供应一棵大树滋养的一枝强茎,那枝茎依然存在于大树之中,大树就是这团修行觉悟之道的比丘。只要你张开眼睛看清楚,你便会见到舍利弗在你自己之内,‘如来’之内,众比丘之内,他所教过的人之内,以及他弘法时经过的每一条道路里。张开眼睛吧,阿难陀,到处都是舍利弗。不要以为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他现在就在这里,而且将会永远存在。那天中午,佛陀平静地公布了舍利弗尊者的死讯,他劝勉各比丘致力于效法舍利弗,发大愿心去救度众生,他说,比丘们,你们要皈依自己,以自己为你们的海岛,别再依赖其他人或物,这样你们才不会被悲哀苦恼的巨浪淹溺, 你们要皈依正法,以正法为你们的海岛。
故道白云
看完故道白云讲述了佛陀的一生,让自己觉得应该袜仿毕清醒,里边的每一句话都在深深地触动着自己的心灵。
平和,喜悦,清凉,简大禅单,祥和,八正道,五戒,有生必然有死,六根,六尘,六识,无常与无自性,互依性。这些词在我的脑中不断闪现。
书里边的很多词汇都是我曾经跑步时大脑出现的,很多感觉也是站桩时闪现的。所以我喜欢看这本书,文字简单直白,道理浅入深出。
当今真的需要我们去体悟大道啊,多少人都生活在痛苦中而不自知,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外的满足来愉悦身心,这不是真正的快乐,更谈不上解脱,只告芹有精进禅定后才能够体悟出那种清凉那种愉悦欢喜那种解脱那种观想的快感。以至于可以放着一切去追随解脱之道。
我更喜欢故道白云这个原名,世间事就是这样原名书卖的一定没有这个名卖的好。但如果开始就叫这个名,那作者也一定写不出故道白云的内容。
2021-10-17《故道白云》(佛陀传)20
《你们要精进》-《故道白云》
佛陀和比丘们到达达娑罗树林时,已是傍晚时分,佛陀着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之间稍作清理,让他在那里躺下。佛陀侧卧着头顶向北,所有比丘都围在他身边坐着,他们都知道佛陀当夜便要进入涅槃。佛陀向上望望四周的娑罗树对阿难陀说,看!现在还未到春天,娑罗树上已开满了红花。你可见到飘下来的花瓣,都落在‘如来’和比丘的僧衣上吗?这树林真美。你又看到西面天边那火红的落日吗?你可听到娑罗枝叶在微风中的簌簌声响吗?‘如来’觉得这些东西全都那么可爱动人。比丘们,如果罩槐你们想使我高兴,如果你们想表达对‘如来’的敬爱和感恩,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将教理活用,实践于生活之中。
阿难陀尊者抹泪说,世尊,请你不要就在这里入灭,这只是一个到处都是泥房的小镇,还有很多更适合你入灭的大城镇,请你选择一处更为适合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见到你最后一面。
佛陀答道,阿难陀,虽然这里满是泥房居舍,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如来’特别喜欢这里的森林。阿难陀,你见到落在我身上的娑罗花吗?佛陀环顾围绕他坐着的比丘们说,比丘们,如果你们还有任何难题或疑问,现在就是问‘如来’的时候了,请你们把握机会,不要在过后才自责,为何今天面对佛陀而没有问清楚。佛陀重复了三遍,但都没有比丘发问,阿难陀尊者高声说道,世尊,真好!我对比丘们很有信心,我对这僧团有信心,每人都已经对你的法教全部理解,再没有人对证得大道的教理有任何疑问和难题了。
佛陀说,阿难陀,你这样说是由你的信念所致,但‘如来’知道的却是直接所见,‘如来’知道这里的所有比丘都对三宝具足信心,这些比丘最低道果的,都已证得了‘入流’之果。
佛陀又默默望了僧众一遍,然后说道, 比丘们,细听‘如来’现在要说的话。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佛陀合上了双目,他已说了最后的遗言。大地震荡,娑罗花如雨般从天降下。每个人都感到身心颤动,他们知道佛陀已进入了涅磐。
在一些比丘哭号之际,另一些默然静坐,观察着呼吸和静思佛陀的教诲,阿那律尊者对他们说,兄弟们,不要如此痛哭!佛陀世尊的教导,是有生必有死,有起必有灭,有聚必有散,如果你们真正了解佛陀所教的便应该停止骚乱。请你们都正坐起来细观呼吸,我们要保持安静。尊者带领比丘们诵经,这些内容关于无常、族闷睁空性、无执和解脱的经文都是他们已能背诵的。不到多久,气氛便回复了肃穆庄严。一批火炬熄灭,另一批又被点点燃起来,一直至天亮。
缚悉底尊者站在尼连禅河的河畔,细看着流水,对岸的牧童正准备牵水牛从浅水处过河,每个牧童都携着一把镰刀和一个篮子,就像四十五年前的缚悉底一样。他知道这些水牛放草时,小童便会割下姑尸草,把他们的篮子盛得满满的。佛陀曾在这条河里沐浴,那棵菩提树,比从前更壮更绿。缚悉底尊者就在这棵可爱的大树下过了一夜。这个森林已不再像昔日那般幽静,这棵菩提树已成为了人们朝圣的焦点,而森林里大部分的丛野荆棘也都被清除了。
在佛陀临近入灭的时候,缚悉底还记得阿难陀尊者问佛陀要往哪里去,佛陀只简单的回答,我要往北走。缚悉底觉得自己明白他的意思,一生以来佛陀从没有想着目的地而行,他只是专注地投入每一步,享受着目下的一刻,就正如一头象王,知道自己时限已至而返回故土,佛陀也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向北而行。
同样被对故乡的一份情怀所驱使,缚悉底尊者也在前一夜回到了尼连禅河的沿岸来,这里曾是他的家园,他仍然觉得自己就是那十一岁大的牧童,替别人看顾水牛以能养活弟妹。他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年轻的僧人悉达多在林中漫步行禅,他又回忆起村童曾与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多次聚餐,这些兆岁过去的影像,都重新活现。当这群牧童从对岸过来时,他会给他们自我介绍,他们每一个男童都是缚悉底,就如他很久以前被赐予一个机会踏足平和、喜悦与解脱之道,他现在也会给这些小童指示这条道路。
缚悉底抬头,看见白云在蓝天里飘浮而过,太阳高挂,河畔的绿草在晨光中闪烁着。佛陀的足迹遍布,而现在专注踏着的每一步,缚悉底都很清楚自己是重复着佛陀的足迹。佛陀之道,就在他的脚下。佛陀曾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里,每踏安详的一步,都会令佛陀的故道与白云得到重生。佛陀走过的道路,就在他的双脚底下。佛陀已经过去了,但缚悉底尊者仍可以到处见到他的存在。整个恒河流域,都种满了菩提树的种子,它们已生出根来,长成茁壮的树了。四十五年前,没有人听说过觉醒之道,现在,到处都可见到穿着僧袍的僧尼,法舍也都四处林立。
佛陀就像一棵巨大菩提树的种子,种子已破开来,让坚强的根抓牢泥土。也许当人们看到大树时,他们都再见不到种子,但种子仍在那里。它没有灭亡,它已变成了大树,佛陀曾教过,没有一物是会从存在而进入不存在的。佛陀改变了形相,但他仍然存在。每个去深入看清楚的人,都会见到佛陀在僧团里。他们都会在勤奋、慈爱和有智慧的年轻比丘中,见到佛陀的存在。缚悉底尊者明白他自己有责任去滋长佛陀的法身,法身就是教理和僧团,只要“法”与“僧”持续巩固,“佛”便会继续存在。
望着牧童从对岸过河到这里来,缚悉底尊者笑了,如果他不继承佛陀的任务,给小童带来平等、喜悦与平和,又有谁会这样做?佛陀已发起了这种工作,他的弟子理应继续这样去做。佛陀所撒播的菩提种子,将会继续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萌芽。缚悉底尊者自觉佛陀在他的心田里播了万粒宝贵的种子,他会悉心把这些种子照顾,让它们长成坚稳强壮的菩提树。人人都说佛陀死了,但缚悉底却比以前更能感到佛陀的存在,佛陀存在于缚悉底的身与心。缚悉底到处望去,都见到佛陀——那菩提树、尼连禅河、绿草、白云和每一片树叶。这些牧童本身就是佛陀,缚悉底尊者对他们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他很快将会与他们搭讪,也许他们也可以延续佛陀的家业。缚悉底了解到,要继承佛陀的家业,要必先像佛陀一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专注地踏着平和的步伐,以及时常带着悲慈的笑容。
佛陀是本源,缚悉底尊者和这些年轻的牧童,就是源头分支出来的河流。这些河流所到之处,佛陀都会在那里。
2021-09-20 《故道白云》(佛陀传)18
《佛陀会到哪里去》-《鹌鹑与白鹰》
一天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他问道:沙门乔达摩,究竟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会有一天灭亡的?
佛陀微笑说,如果你允许的话我不会回答你这个问题。
他又问,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的?
-我也不会回答你这个问题。
-那么身体和精神是一还是二?
-这个问题我也不会回答。
-你死了之后还会继续存在吗?
-这个问题我亦不会回答。
-也许是你认定了死后并非继续存在或停止存在,对吗?
-郁低耶头陀,我是不会回答这个问题的。
郁低耶觉得莫名其妙,他说:沙门乔达摩,你对我所问的问题都不回答,那么有什么问题你是可以回答的?
佛陀答道,我只回答那些可以使身心苦恼得以消除的修行问题。
-那么你认为你的教化可以拯救世界上多少的人?
佛陀默然端坐,郁低耶头陀,银庆凳再也没有多问。阿难陀对他说,师父只知道教导正法能帮助学道的人,熄灭贪、嗔、痴而证得平和喜悦和解脱。如果你问我的师父有关怎样做才能替自己身心做主的问题,他一定会回答你。郁低耶头陀明白他实在被太多形而上学的问题困扰着,所以便没有发问了。
一天阿耨楼陀尊者向佛陀提问,他在死后会继续存在,停止存在,还是既不会继续存在,也不会停止存锋旅在?佛陀说,从意念的知识上是找不到沙门乔达摩的,沙门乔达摩在哪里,从色相上可以找到吗?
-不,世尊。
-从感觉上可以找到吗?
-不,世尊。
-从思想层面和意识上,可以找到乔达摩吗?
-不可以。
-那么从色相之外可以找到乔达摩吗?
-不可以,师尊。
-在感受以外可以找到乔达摩吗?
-不,师尊。
-那你在哪里可以找到乔达摩呢?他现在正站在你面前,你竟无法抓住他,更何况在他死之后。如果你想见到莲花的真绪,必先从平常认为是非莲花的东西里见到莲花。这些东西,包括太阳,池水,云,泥土和热力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撕破狭见的罗网,这分别心所形成的生、死、这里、那里、存在、非存在、垢、净、增、减等牢狱。要能见到乔达摩也是同一道理。
实相并不是文字语言或意念知识所可以表达得到的,只有禅定所生的智慧才可以使我们确认到实相的真谛,一个没有未尝过芒果的人,你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芒果的真正味道,并让他知道是怎样的。我们只有亲身体验才可以掌握到真相。 这也是我时常劝比丘们不要在理论上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应多实习彻观一切的原因。 一切法的性体都是“如是”,这是万法的妙性,莲花从“如是”而生起,乔达摩也从“如是”而诞生,我们可以称所有从“如是”生起者为“如来”,一切法从‘如是’升起,又将回归何处?一切法都回归到‘如是’,‘如是’的正确意思为应该是无从来者和无从去者,从现在起我将称自己“如来”替代“我”或“我的”避免因分别而有异议。
一日有人询问众比丘,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的,短暂还是永久的,身心是一还是二,如来死后还会继续存在吗?没有一个比丘敢对他的问题作出解答。伊师提婆对他说,善士, 这些见解和问题都是来自人们的我执妄见,只要人们摆脱了有独立个体这个概念,他们便不会再被这些问题缠扰了。一般没有机会接触正觉之道的人,都会以为自己就在身体之内,又或者身体就是在自己之中,同样的,他们也以为感受与自体无异,又或感受存于自体之内或自体存于感受之中。 这些人对思想、行念和意识都是持着同样的见解。 他们都被困于有个“我”的妄见之中 ,当你勤于修行破了我执这个妄见时,你便会发觉这些全是毫无意义的差敬问题。
卢醯特沙问,世尊,有没有世间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有没有世界的众生是不会死亡的?用什么行进方法才可以离开有生死之地,而达到无生死的世界呢?
佛陀答道,没有任何行进方式可以让你离开生死的世界,无论你走的有多快,就是比光速还要快也是无法离开的。卢醯特沙说,我知道你在说实话,我知道无论怎样快速都没有任何行进方法可以使我们逃离生死世界。我记得我在前世的一生是一个飞行的如箭一般快的人,我一步便可由东海跨至西海,我当时曾决意要跨出生老病死的世界,去寻找一处不受生老病死煎熬的世界,我日飞万里不停的持续飞行,从不停下吃喝或休息,我以这样的速度飞行了一百年,依然找不到目的地,最终死在的路上。世尊,你的话千真万确,就算有超越光速的能力飞行,也没有人能逃出生死。
佛陀说,可是我没有说过一个人不可以超越生死啊,你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我会告诉你, 这条道路在你的躯体内蕴藏着生死的种子 ,在躯体内你可以找到超越生死的法门, 观想你的身体,将你的觉察力照到你高大躯体内显露这着的生死世界,一直观照,直到你见到无常、空、无生、无死的一切法的实相,这时生死的世界会从你面前消失,无生无死的世界就会显露出来 。这时你便会从 悲忧畏惧中释放自己 , 你并不需要遨游以便离开生死的世界,你只需要向你体性内的深处里洞视。 卢醯特沙的脸上泛起无限的喜悦,佛陀的教理有多么高超奥妙,他就像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解脱之钥,其实就在自己的手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73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