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法义梳理(道次第70课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得成佛)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4-2088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师兄,何为功德,我能分清什么是福德,分不清功德

【整理了很久,楼主师兄要用心看哦】

什么是功德?

《团慎咐六祖坛经》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名为功德。

内谦下是功、外行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等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

福德不能成为功德,所行财施、法施、修桥补路、是为福德,而不是功德。

如修功德之人,心不轻人、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为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实无功德。

自修性就是不发脾气、自修身就是不做坏事。

没有欲心、贪心、嗔心、痴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方为修性、修身功德。

静孝岁来常思己过,闲时莫论人非。

恒记有益之语,罔谈非论之言。

丈夫不被世绑,明人借假真修。

-----节录自《六祖坛经》

功德福德都能回向向的,(注:回向功德是对我们有益的,后面说)

经中之王 《妙法莲华经》 中的回向,既简洁,又殊胜: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回向功德对自己有益。《地藏经》:“复次,地藏,未来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 , 但能塌纯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

注重修持戒律+适合自己的法门

【圆满学佛修行方向、原则】

《楞严经》中说:【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行,都会有成就,都会得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净土,想获得禅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原则修行,那么结果就十分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转】

【学习佛法要以佛经为准,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要多看佛经,才不容易被人忽悠。】

文珠法师《修福修慧修净土》

一、修福

(一)福的意义与类别

何谓福?福是指人间富贵寿考,子孙繁盛,身体健康而言。韩非子云:‘全寿富贵之谓福’。人生得意之极,该是五福临门,所谓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但此仅人间有限的、无常的俗福,还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人的洪福,又不及二乘圣人无我的清福。二乘圣人的清福,又不及菩萨无相之福。因为菩萨,无相布施,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所施之物,于其中间,亦不见受施者,所谓‘三轮体空’。故其所得之福既大且胜。虽然,仍不及诸佛实相之福,因为诸佛因中,福慧双修,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直至福足慧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时,其福报之大,简直不可思议。

无论是人间世俗之福,抑或天上洪福,二乘清福,菩萨无相之福,诸佛实相之福,皆靠自己耕耘,自作自受;既非人与,亦非天赐。如果人能敬心布施,必然大富大贵;人能慈心不杀,必然健康长寿;人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然如意吉祥,消灾免难;人能无春核顷相布施,广修福慧,必定成佛。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无福之人,固然要修福,即使有福之人,更要惜福,积福,自求多福。

(二)如何自求多福

若想自求多福,必须修福。修福就是种福,譬如农夫播种于田,努力耕耘,必有收获。修福之人,若将福德的种子,散播福田,自当获得福报的果实。

何谓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说:‘生世福寿,如田生物,故名福田。’世间福田,又可分为多种:

一是敬田与悲田两种。对父母师长及三宝生恭敬心,供养侍奉,名敬田。对贫苦大众,悲愍同情,平等救济,解人困苦名悲田。

二是报恩福田、功德福田、贫穷福田等三种。对父母师长,及凡有恩于我者,皆孝敬侍奉,以种种物质供养,精神安慰,自可增长自己福报,名报恩福田。恭敬三宝,功德殊胜,必得大福,名功德福田。对世间贫困之人,同情援助,施其所需,救急扶危,积福必多,名贫穷福田。

三是趣田,苦田,恩田,及德田等四种。对一切畜生,平等爱护,是趣田;对苦恼群众,平等救济是苦田;对父母师长孝顺恭敬,供养侍奉是恩田;对三宝恭敬供养,是德田。

四是梵网经中所说,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受戒本师),四师长,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凡对以上八种人生恭敬心,布施供养,慈悲护念,能生无量福,故名福田。然八种田中,尤扒陆以看病福田,是为第一。佛在世时,曾亲为有病比丘照顾汤药。而唐朝悟达国师,亦因慈悲心侍候病僧,得免人面疮之苦,以解多世之冤。所以,有意修福的人,应该注意看病福田。

修福的人,除广种福田,乐善好施外,还要慈悲一切。因为一切众生,无不于我有恩;我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倚赖众人的供给,假如农夫不耕,工人不织,交通不发达,商人不转运,我们就无法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假如无师长的传授与教导,如何增长知识?如无法律的制裁,医药的服务,秩序的维持,以及公共事业的推展,人又如何安居乐业?所以,人不但要报答父母师长之恩,也要报答一切人的恩。所以佛说:父母恩、师长恩氏旦、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都要报答。人与人之间相处,如果能抱看报恩之心,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惠互助,何止是种福,而且大家都有福,简直是造福人群,福利社会,其福报之大,之多,实不可 *** 。

或有人说:贫穷布施难,我原本想修福,可惜经济有限,教我如何种福?当知修福,并不限于金钱,金钱只是财布施之一。此外,家中所堆积的杂物,可以布施,堆积的衣服,可以布施,个人知识,可以布施,个人力量,也可以布施。

在家中恭敬侍奉长辈,是修福;照顾爱护下辈,也是修福;到佛门顶礼三宝,是修福;协助众人,清洁道场,亦是修福;在社会奉公守法,是修福,保持公共卫生,也是修福;甚至劝人行善,或济急扶危,都是修福。只要发心,只要肯做,随时随地,都是福田,随时随地皆可以种福、修福。

修福之人,除了广种福田,还要惜福,积福,切莫损福。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否则,乐极生悲,福尽还堕,比无福之人更苦。所以,佛教劝人种福,培福,积福外,还要惜福。最好是由修有漏之福,进修无漏之福;由修人天小果之福,进修佛道广大无限之福。昔日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吾即位以来,广修佛寺,度人出家无数,功德如何?’师说:‘毫无功德’。原因是武帝所修,皆是有漏之福。达摩祖师认为,有漏之因,所得仅人天小果,福尽还堕,对于见性成佛,毫无补益,故有此言。可惜武帝着相布施,不悟圣人之旨,致使话不对机。达摩祖师,唯有面壁静坐,等候良机矣!

至于无漏之福,是从无漏心生。所谓无漏心,即是无我之心,以无我之心而行布施,便是无相布施。金刚经言:‘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佛问须菩提:‘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佛言: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读此,可知无相布施之福虽大,但仍不及修慧。因为修福,加上修慧,福慧双修,才是成佛的真因,才可以福足慧足,觉悟成佛。

二、修慧

(一)慧的意义与种类

慧的意义,是能分别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断除自他心中疑惑,对人对事,皆能够正确理解,谓之慧。古人说:‘能达有为之事相名智,能达无为之至理为慧,合言之名智慧。’大乘义章言:‘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慧决断,说之为智。’又言:‘据行方便,发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可知智慧,实是人性的光明,可名之为觉性,亦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众生迷真起妄,背觉合尘,致使人性的光明,罩上无明的帐幕,使人性本具智慧光明无法显现。如果,人能舍妄归真,趣向觉道,便可以随其修证的浅深,而展现不同程度的智慧。天台宗据此,分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二乘圣人,以一切智观空,而证真谛理;大乘菩萨,以道种智观假,而证俗谛理;佛以一切种智观中,达空假不二,真俗圆融,而证中道实相理。大智度论言:‘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

止观疏亦说:‘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一切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佛于一心中,圆其三智,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所以佛是人天导师,四生慈父,属于圣人中的圣人。

智慧,又可分为世间智,出世间智,以及出世间上上智三种。凡夫之人,对世间事物,不能从其现象界,透视本体,因于事相分别取舍,妄生执著,心生憎爱,作业流转,不能超越生死苦海,因于世间,用于世间,名世间智。声闻缘觉,修三无漏学,发无漏智,照偏真理,能出生死,证涅槃,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名出世间智。诸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的形相时,能深达诸法的体性,证实相理,得妙觉慧,超越世出世间,五住净尽,二死水亡,名出世间上上智。

唯识宗就人转凡入圣的层次,分为四智,即是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成为成所作智;转人的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人的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人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此外,俱舍论说小乘人有十智,华严经亦说如来十智。现限于时间不谈。

(二)如何修慧

智慧是佛学的根本,成佛的基石。佛教之所以成为理智的宗教,原因是佛教整个教义,都建筑在智慧的盘石上;佛学之所以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与科学,原因亦是凭借智慧的力量。没有智慧,根本无法理解佛所证的真理,更不可能明白是非,分析邪正,甚至断烦恼,了生死,得解脱。所以,我们要学佛,固然要修智慧,要成佛更要修智慧,甚至二乘圣人,或登地菩萨,都要修习智慧。不过,因其所修智慧大小不一,故其位次亦有高下不等。

凡夫之人,因恭敬三宝,亲近善知识,听闻学习佛的正法,接受真理的启示,谓之闻慧;对闻慧所得理解,加深思考,以增进内心的慧解,谓之思慧;依其所解之理,如法进修,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谓之修慧。

二乘圣人,由闻思修三慧,解行并进,定慧均等,而能引生无漏智慧,破见思惑,断分段生死,彻底取消人生的迷惑与苦恼,进入清净明亮的智慧境界,证真空理,居涅槃城,得一切智,是名修习空慧。

菩萨从空出假,从真入俗,一面观空无我,与诸法性相应;一面以种种法门,通达种种事相,广度众生,破尘沙惑,证俗谛理,得道种智,是名修习不空慧。

诸佛因中,本其超越的智慧,了解诸法现象,洞悉诸法本体,深达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性,随缘幻现,所谓不变随缘。虽然如来藏随缘能生万物,但如来藏性,并不因生万物而变为万物,是即所谓随缘不变。楞严经言:‘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火,非风……如是乃至非但闼阿竭,非诃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诸佛菩萨因中,深知道如来藏性,不变而能随缘,幻生万物,虽然,但如来藏性,并非凡夫之七大及十八界,亦非二乘的四谛及十二因缘,更非菩萨的六度四摄,及佛果的常乐我净,如是修习空观,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因而修成奢摩他空观,证如来藏圆真谛理,得一切智。

如来藏性,本身虽非十法界圣凡诸法,但其性具一切诸法。诸法无不包含于如来藏性中,依其性具而言,‘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火,即风……如是乃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佛菩萨因中知道如来藏性,虽非诸法,却性具诸法,四科七大,四圣六凡诸法,无不包括其中,依之而修假观。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因而修成妙三摩钵提假观,圆证俗谛理,得道种智。

据如来藏性,随缘不变言,故非一切法;据不变随缘言,故即一切法。如楞严经说:‘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如是双遮双照,遮照同时。诸佛菩萨因中依之修空不落空,依之修有不著有,所谓,空有皆不著,二边皆远离,双遮空有,但又不妨双照空有。空有不二,事理圆融,而成就妙禅那中观慧,得一切种智。

佛菩萨由于圆修空假中三观,得大智慧,圆照真假中三谛理,能圆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圆证如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修慧至此,方算圆满,位等诸佛。

三、福慧双修

修福不修慧,不能明白道理,辨别是非,更不能断烦恼,了生死,所修之福,属于痴福。痴福之人,往往目不识丁,笨头笨脑,不是不懂得享福,便是不懂得惜福,致使福尽还堕。永嘉禅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修慧不修福,不能广结人缘,广种福田,所修之慧,只是穷慧。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结果不是怀才不遇,便是穷途潦倒,愁苦终日。往昔有两人学佛,一人专修慧,一人专修福。修慧者后证阿罗汉果,由于不兼修福,虽证圣道,但出外托钵,竟然无人供养,常受饥饿之苦。其修福者,因不持戒,死堕畜类,身为大象,但福报所感,虽堕畜类,尤生帝王之家,为王坐骑,何止饮食丰足,而且身披璎珞,高贵华丽,傲视同类。一日,阿罗汉途中遇见大象,因言:‘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所以古人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大乘菩萨,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众生是修福。大乘法门中,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无论修福或修慧,皆当勤求精进,切莫懈怠,始可度六蔽,登彼岸,是名六波罗密。

现在,佛教住持僧宝中,研究佛学,精通教典,是自己修慧;建造道场,广度众生,是自己修福。法师讲经说法,以佛法为自己之师,亦可以佛法为他人之师,是教他人修慧;法师们修建道场自己出钱,也教他人献捐,是教他人修福。可惜世人不解,以为一进佛门,便要花钱,甚至毁谤僧人,贪心敛财。殊不知佛门正是人间福田,有福之人,才有因缘,进入佛门。因为进入佛门,不但有机会布施修福,还有机会学佛修慧。由于广种福慧的种子,将来必然获得福慧双足的结果,不久的将来,当得作佛,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四、修净土

福慧双修,定当作佛,决定无疑。不过菩提路远,不易修证,必需经过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方许成佛。然则,仅凭自己个人的力量,作艰苦的奋斗,若遇逆缘,难免退堕,不如修福修慧的同时,兼修净土,凭借佛力提携,横出三界,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疾证菩提,来得直捷稳当。然则,何谓净土?

(一)净土的意义与种类

无五浊恶世的垢染,具足无量功德,清净庄严,谓之净土。净土可分为两类:

一是唯心净土:唯心净土,是随人心净,则国土净。内心清净的人,在人间,便是人间净土;在天上,便是天上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布施是菩萨净土,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甚至三十七道品,十善法皆是菩萨净土。因为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其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士净。’

又香积佛品中,维摩居士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凡能成就以上八法的菩萨,虽处身于五浊恶世,亦不损害其法身慧命,而能成就清净佛土。如果我们也能学习以上八法,则我们在香港,香港就是人间净土,在美国,美国也是人间净土。否则,内心充满贪瞋痴,妒忌障碍,明争暗斗,互相残杀,互相陷害的人,虽处天堂,犹如人间地狱。所以佛说,一切唯心,净土亦是人心所变现。

二是诸佛国土:十方诸佛净土,无不清净,皆属净土。即此众苦充满的娑婆世界,于释尊在世时,以及将来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时,都是净土。所以佛的净土,实在无量无边,但在佛经中所介绍而为众所熟悉的,不外是东方及西方的净土。

东方净土,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因为,‘彼佛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恶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东方,还有阿如来的妙喜世界。因为阿佛国,其地平正,所生树木,无有高下,亦无山谷,溪涧悬崖削壁,亦无牢狱,禁固等事。国中众生,皆行善法,无有病苦,亦无丑陋之色,无有邪见异道,其婬怒痴心,甚为微簿,其国女人,尤胜转轮王女宝,无嫉妒之心,无恼乱之意,怀孕生产,无诸苦恼,身不疲倦。还有风吹树木,皆作慈悲音声。所以彼国,亦名净土。

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七宝所成,环境美妙殊胜,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无三恶道,亦无恶道之名。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诸鸟,昼夜六时,演唱三十七道品;又令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皆出微妙之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令闻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的菩萨,其数甚多,再加上佛的四十八愿,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因名极乐世界。

释尊及十方诸佛,无不赞扬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阿弥陀经中,释尊曾多番劝导众生,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事实上,十方佛国士中,也唯有阿弥陀佛,亲自接引念佛的人往生极乐。所以,当我们未能成就菩萨八法,自净其心,创造人间净土之前,若想揖别人间痛苦,横超三界生死,诚应深信,切愿,励行,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因为一生极乐净土,便可见佛闻法,同时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缘殊胜。何况寿与佛同,一生即可成办佛事,无堕落及退失菩提心之忧。如果我们舍生趣生,则极乐世界,该是我们未来最好的归宿。

(二)如何往生极乐净土

若欲往生极乐净土,必须具足正助二行。正行是深信,切愿,实行念佛。念佛,虽有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四种,但持名念佛,是四种念佛中,最简易,最直捷的一门。莲池大师说:‘念佛一门,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藕益大师亦说:‘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像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因为观想念佛,必须修十六种观,且要令心坚住观境,专想不移;观像念佛,也要供奉西方三圣像,恭敬礼拜,目观佛像,口念佛号;至于实相念佛,由事入理,先得事相一心不乱,然后进入理性一心不乱,契证实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更非一般中下根机之人,所能修持。

唯有持名念佛,闲时可念,忙时可念,静坐可念,赶路亦可念,开车时可念,乘飞机时更要念,生烦恼时要念,生病时更加要念,行住坐卧,随时随地皆可念佛,实在方便。不过,持名念佛,方式亦很多,大概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具足念:持名念佛,必当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藕益大师说:‘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尤以信愿为主、为导也;盖信愿既专,凡种种诸善,皆净土资粮,纵万不幸,误作诸恶,诚心忏悔,断相续心,亦足为往生妙行。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 *** ,慧感二乘果而已。’印光大师亦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信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可知念佛的人,必须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方可得生极乐国土。

二定时念:在家学佛,每为事业所牵,家务所累,未能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当于早晚定时念佛,作为日常必修功课,即使忙极,也应早晚十念。慈云忏主,为王臣政要、无暇修持者,立十念法门,即于早晚起床后,或上床前,礼佛三拜,正身合掌,至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止

三闭关念:若嫌事繁,未能一心念佛,可以闭关,专修净业。关期长短,视各人因缘而定。关中可专念佛号,亦可兼做早晚功课,不舍楞严十小等咒。二时课诵外,所有时间,从朝至暮,行住坐卧,皆当念佛,心不外驰,念念与佛相应,或起妄念,即时摄心,务必做到心口相应,净念相继,关期终止,必有成就。

四摄心念:念佛当收摄身心,心念佛号,字字分明(意),口称佛号,句句清楚(舌),耳听佛号,明明白白(耳),眼不东张西望(眼),鼻不攀缘种种香气(鼻),身不懈怠放逸(身),如是六根专精,不舍昼夜,或七日或于三七日中,或七七四十九日,或九十日精勤修持,六根都摄,必然证入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乱,甚至从事入理,断无明,证法身,明心见性,觉等于佛。

五随时念:随时随地,皆可念佛,即使是在迎宾送客,开会集众,吃饭穿衣,作息出入,甚至大小二便,无一不可念佛。总之,修净业者,二六时中,皆应提起正念,念念弥陀,声声佛号,朝朝暮暮,无时或忘。

六记数念:为防懈怠,为提起正念,可手执佛珠,口称圣号,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念得分明,记得清楚,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过珠,划定规格,不得错乱。这种借珠束心的方法,仅可用于行住二时,若然静坐,或睡眠时,皆不可用,因手动则神不宁,神不宁则有碍静坐,及伤身体,行者切记。

因持珠念佛,所持之珠,被称佛珠或念珠。念珠的种类,有用七宝,有用香木,或用菩提树根制成。其中以菩提树根所制之佛珠,持诵功德最大。念珠的数量,有千零八十颗,有一百零八颗,有五十四,二十七、十四等。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上品壹百八颗珠,中品五十四颗珠,下品二十七颗珠,最上品一千八十颗珠。’现在,亦有人用十八颗或廿一颗的。手持念珠,功德很大,如作数珠法相品略说:‘行者若持此诸宝数珠,诵经持咒念佛,当能满足十种波罗密功德,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又金刚顶念珠经偈言:‘若安顶髻净无间,由戴顶上灭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又数珠功德经亦说:‘若人手持数珠,虽不诵念佛名及陀罗尼者,此人亦获福无量。’根据以上诸经,念珠的种类及其数量各异,然其念诵功德,亦有胜劣的差别。持珠的人,当知有所选择。

七临终念:临终念佛,最为重要。但切勿误会,以为平常无需念佛,直待临终时念。当知临终之人,能否念佛,全视其平常念佛功夫浅深而定。若然平常念佛不缀,行、住、坐、卧、出入作息皆不忘佛号,甚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则临命终时,自然不忘念。随着念佛正念,便得往生佛国。否则,人之将死,种种业境现前,即使平常念佛功夫到家的人,尚恐迷失正念,何况平常毫无修养功夫的人?是以临终助念,非常重要。临终人若闻亲属朋友,或善知识助念佛号音声,必能提起正念,跟着念佛,借此念佛因缘,即生极乐。切忌触摸移动遗体,或抚尸痛哭,以扰乱亡者神识,增其贪恋之念,障碍往生。助念,虽说为他人念佛,利益他人,其实,得益最大,还是自己。希望各位,多多发心,助念。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念佛,皆可高声念,低声念,默念,或金刚念。念佛之人,当神志昏沉,或妄想纷飞时,可高声唱念佛号。业报差别经言:‘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障;二、天魔惊怖;三、声□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但若长时高喝,恐伤元气,致喉痛音哑,不宜久持。所以,当人精神疲倦,或人地有碍时,可低声念。但能心口念得清楚,耳根听得明白,或使两傍之人隐闻,如是恳切至诚,念之无间,亦可证念佛三昧。然长时低声,又恐昏沉,或起妄想,故待精神复原,人境无碍时,可再高声唱念,使天神闻声欢喜,三涂闻声解脱。

若高声低声俱不宜,可半明半默念,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字字从心起,句句从耳入,谓之金刚念。若处于污秽不净之处,或沐浴更衣及便溺时,不宜出声,可无声默念,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口移,声不出窍,但音声历然,耳根内闻,句句分明。日久工深,便可旋闻倒机,反闻自性,使一根返元,六根解脱,断惑证真,转凡成圣。

又昼夜六时,皆可念佛。日间念佛,可采用以上种种方式,或高声唱,低声念。至于夜间睡眠时,但可心念,不宜出声,因出声一则不恭敬,二则伤气。所以在睡眠时,身则吉祥卧,心则系念圣号,并观想自己,跪在佛前,恭敬默念。如是一心系念,更无杂念,直至倦极则眠,醒时继续再念,持之以恒,可在梦中得见阿弥陀佛,亲来授记,临终必然往生极乐世界。

至于助行,即是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以及修三福。何谓三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可以说,发三心,修三福,就是福慧双修,我们若能福慧双修加上一心念佛,资粮具足,求生净土,必然如愿以偿。

各位,若想福慧双修,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请立即发心,马上起行,切莫等待明天或将来。当知人命无常呼吸间,若不把握时光,精进修持,等到一息不来,便空过一生,将追悔莫及。古人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等何幸!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时度此身?所以,希望各位把握现实宝贵生命,修福,修慧,修净土。生前利己利人,身后往生极乐,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世界里,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环境中,专心修行,速证无生,位登补处。然后乘愿再来,广广众生,大作佛事,才是人生应该走的道路,也是人生充满希望与快乐的前途。否则,苦海茫茫,不知何处是家乡,能不悲哀?与其空悲切,毋宁提起精神,福慧双修,一心念佛,朝向极乐之邦迈进,愿与各位共勉。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

这节课我们学的是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依无住涅槃说明

大乘菩萨所证得是无住涅槃,不同于声闻乘的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所谓无住涅槃,既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远离空有两边。

二,依经典说明

大乘菩萨要为圆满福智两种资粮而精进,不得偏失。对于菩萨来说,有方便摄受的空性慧是解脱,没有方便摄受的空衫橡性慧是系缚。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是解脱,没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是系缚。正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三,破斥两种错误观点

1,破斥通达空性就无须修方便

2,破斥不分别即具足六度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师父在前面的章节里开示,我们要想成佛首先目标要明确,方法要正确,并且手段完整。对于我来说我学佛的目标是不明确的,甚至我学佛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摆脱系缚,所谓的摆脱系缚不同于菩萨的解脱。那时我急于摆脱所处的困境与危局,我想能不能用佛法智慧把纷繁芜杂的事情处理好,把人际关系搞好,把我的心情收拾好。通过佛法的熏习使我的人格得以完善,这就是我热衷于人生佛教的初衷。当然了成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有人说有梦就有希望,对于我来说梦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随着上士道修学的深入,反观我的心或余旁行,我越来越羞愧,我觉得作为一名佛子,我根本不够格。更何况这三年我始终以大乘人自居,对小乘和外道根本不屑一顾,事实上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乘人。我觉得说我是小乘人也有抬高自己之嫌。就我的所作所为来说,还不如外道做的好。

儒家对仁的诠释比较好,仁就是两个人的意思,所以想到自己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人,你爱自己吗?就从爱别人开始吧,因为仁者爱人,爱人者得人,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同时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所以就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扪心自问,我内心很难容得下别人,不知是高傲还是量器狭小,虽然很多时候也表现得对他人很关心貌似也很热心,可就是不走心。我好羡慕班级或书院的那些师兄,能把师兄们,周围的人甚至一切众生放在心里,而这种用心并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那种爱无比地诚挚与纯粹。反观我自己,做义工要么为了职责,要么为了秀存在感,就像修学中学三五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渴求,也不是因为生命之必须,更不是为了众生。就像之前做定课时每次发愿为了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我深深体会到小和尚念经的那种有口无心。

除了目标不明确之外,我觉得我偏重一条腿走路。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我刚接触佛法时就发过四弘誓愿,也愿意成为大乘佛子。在前进的过程中,我时而偏有,时而偏空,偏有时觉得汉地禅宗和净土大兴,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净土一句佛号,往生极乐。那些高文典册不读也罢。反而觉得不如放生,供僧,拜忏做义工来的实在。偏空时又一门心思用在修学上,导师去年七月份的开示中说修学是根本,我觉得找到了理论依据。因为在我的观念中要把事情做漂亮还需要智慧,而所谓的开智慧,需要闻思经典获得,所以对于服务大众模式几乎没有侧重,或者我压根就觉得不重要。

甚至有时候我在想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在修学上,等我证得空性,智慧有所成就,这些所谓的方便还不是信手拈来,没成想八地菩萨还要修方便,更何况我这个籍籍无名的小辈毁乱呢。言尽于此,不自省时我还觉得自我感觉良好,每每严格审查时错漏百出,当然了有错不可怕,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就是罪过了,修学不正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吗?同时我很庆幸能在书院修学,这样就会避免一条腿走路的尴尬,两套模式也让我走的每一步都很安全。接下来我要真诚认真老实地落实两套模式,修学义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宝积经的《大宝积经》注释

1、梵名 Mahāratnakūṭasūtra。凡一二〇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本经之异译本极多,兹为便于比较,特将四十九会名称、卷数、译者(新译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见参考资料)

除上举四十九会外,另有下列之异译本。又下表会数栏内之数字,乃相当于大宝积经内容之会数。:(见参考资料)

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数丛态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开元释教录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阅藏知津卷二、卷三、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樱部文镜,大谷学报第十一之三)]

FROM 【佛光大辞典】

2、(经名)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前后诸师译一会或译数会而别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宝积者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宝积经论一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

FROM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二〇卷。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薯源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

《宝积》这样四十九会的大丛书,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最初出现的是里面最原始的一种,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名叫《佛遗日摩尼宝经》(佛遗日,即毗佛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次晋录失译名《摩诃衍宝严经》,又姚秦失译名《大宝积经》,或名《迦叶品》(后由单卷编入大部四十九会中第四十三会,因大部也有〈迦叶品〉,遂改名〈普明会〉),最后译的名《迦叶问正法经》郑洞。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原经叫什么名字已不清楚。

小本《宝积》是继《般若》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其内容较《般若》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出于《般若》。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定慧学,以大乘和小乘相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说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具有智慧,就掌握得到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所谓‘中道’来。‘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若定以空为实在的‘空’,也不对,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他们主张‘中道’。‘中道’原在部派佛学时期也偶尔谈到,现在大乘把它扩大,而且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这就是从小品《宝积》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品《宝积》还特别指出,‘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着了‘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胜鬘夫人会》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的异译,编入大部第四十八会。内容主要讲‘佛性’,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全经结构分十四门,即有十四义。说法基本上与《大涅槃经》的后分一致,但着重结合心的法性讲的。心的法性即心的本质,心以‘清净’为本质,就是‘自性清净心’。《胜鬘经》又提到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把佛性扩展到心性,如来藏厌苦欣灭而为出世正因,尤属内学大本之谈,乃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人生转依根据的说明。把‘如来藏’联系于对‘自性清净心’的理解力方面,即‘空性智’。空性智对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1)从自性清净心讲,一切众生皆有此心,但现时不能觉察,乃因烦恼障蔽,即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与客尘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性质不同,又是分离的,即所谓‘与客尘俱,而性相离’。何以知其相离?是空性智的理解,‘由智而见其不实’,从而把客尘断掉,如来藏就具有空的意义,即‘空如来藏’。

(2)如来藏可以成佛,可以使之具有佛的各种功德,尽管现在未发现功德,但功德的基础存在。藏与功德的关系,被看作‘不俱与不离’,现在虽尚未实现佛的功德,但如来藏里早已摄藏了实现它的基础,如幼儿已具备有成年人基础,总有成长为成年人的一天。从智慧看来,它也是圆满无欠缺的。这样又具有不空的意义,即‘不空如来藏’。

《胜鬘经》共讲了十四义,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说法,如三乘归于一乘,暗示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在内)都可以成佛。四谛归于灭谛,可以看出四谛有有作、无作两方面的意义。

《菩萨藏经》二十卷,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译出,编入大部第十二会。它是菩萨藏理论新的发展,对于大乘全体又有所组织的一部书。菩萨藏的理论根据就是法门,此经对大乘的重要法门都提到了,因此,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学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玄奘是传播这一学说系统的瑜伽行派的人,对此学说原委了解得很清楚,所以非常重视它,归国后最先翻译的就是此经。它讲大乘菩萨道的组织,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把有关法门统摄在这三类里。首先提出‘四无量’来,是与外道说法相照应而内容却不相同,剔除了婆罗门所说以梵天为解脱目标,修行结果与梵天共住的理想。他们修行的手段之一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大乘认为这还是贪欲的低级要求,因而主张四无量是无染心的。此经继承龙树吸取和利用外道所说的四无量这一方法,把四无量列在六度之先,以四摄为六度的推广,构成了以六度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它把以前及当时的一切说法加以简别,最后把重点放在‘智度’上。这从经的最后带有结论性的颂文‘于业应知业,于报应知报,无业亦无报,是安隐涅盘。诸有为皆苦,于中无有智,是故智生已,有为皆解脱’里也表示出来了。此经不但把智慧放在首位,而且讲到如何才能构成智慧;需有十善巧︰蕴、界、处、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品、缘起、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应对十个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善巧。

此经对《大涅槃经》、《胜鬘经》所提到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但无所偏重,而是包罗各个方面。如讲‘界’善巧时,不用‘佛性’而用‘我界’解释,说‘我界’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的意思,实际上与《涅槃经》、《胜鬘经》一样。讲‘谛’善巧提到四谛归于灭谛,与小乘讲四谛以苦谛为中心相反。关于谛,平常只讲胜义谛和世俗谛,此经加一个相谛为三谛。相谛是无相,把一切归于无相。通常讲胜义谛只讲一切法自性空,此经认为这样讲空还不够,应以无相为基础,建立一切相。无相与一切相,非一非异。诸法不一,归为无相。异中见一,无相非相,乃是一切相之共相。这种说法对后来的有关说法很有影响。在讲四谛时,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蕴解释,即五取蕴是苦,因而有苦集灭道。另一方面也可从能取所取来解释,由于能取所取的执着,也会形成苦。这是针对有部把六根看成内能取,六尘看成外所取,而此经认为这种执着就属苦谛。此外,还提到涅盘与生死是无区别的,成就瑜伽师地得方便慧的等等,可见与后来的瑜伽行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此,它对大乘学说讲得很全面,很扼要,可以看成大乘思想的重新组织。玄奘虽然首先译出它,是重视它的一个表示,可惜他并没有说明此经对大乘学说有这样多的发挥。

《大宝积经》内有重大义理的几会,特别是小本《宝积》为大本《宝积》之先河,要义如上。以下即依次略述其余各会的大概。

第一〈三律仪会〉,三卷。唐·菩提流志新译,与旧译《大方广三戒经》同本。佛因大迦叶问,而说菩萨种种应作、不应作的三法。

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新译。佛为无边庄严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无性,不可以相表示;然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本性清净。菩萨如实解了无明诸有为法,悟智见等无为法,入清净法门,获遍持光明智慧,圆满所有不思议善根等愿。

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说如来身口意三秘密真实之法。目连欲穷佛声边际,过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终不能得,其音常近不远。应持菩萨过上方百亿恒河沙佛土,欲见佛顶相亦不能见。

第四〈净居天子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旧名《菩萨说梦经》。净居天子问菩萨所行相貌摄受诸法,佛言梦中见相一百八事,应随梦境进修,净除业障。

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无量清净平等觉》、《大阿弥陀》、《无量寿经》等同本。佛说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极乐国土种种清净庄严,劝人往生。

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本《阿閦佛国经》同本。佛说妙喜世界种种胜妙,不动佛行愿功德,劝人往生。

第七〈被甲庄严会〉,五卷,新译。佛为无边慧菩萨说菩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行于大道,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二卷,梁·曼陀罗仙译,与罗什译《法界体性经》同本。文殊师利说一切法皆法界体性,是污染者法界体性,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染,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名佛出世。佛出世者,诸法无生,是无生法,都无生死,亦无涅槃。又广说菩提之相,菩萨闻已,能于诸法体性无所分别,即名为佛。

第九〈大乘十法会〉,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梁译《大乘十法经》同本。十法者︰(1)信成就,(2)行成就,(3)性成就,(4)乐菩提心,(5)乐法,(6)观正法行,(7)行法慎法,(8)舍慢大慢,(9)善解如来秘密之教,(10)心不希求二乘。

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新译。与旧《普门品经》等同本。佛说色、声、香、味、触、人、天、善、恶等法,了知其性空,本自无生起,皆悉寂静,是名诸三昧普入不思议法门。

第十一〈出现光明会〉,五卷,新译。佛答月光童子问,说如来因地善根资粮圆满,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门。

第十二〈菩萨藏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菩萨藏经》之说明。

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一卷,新译,与旧译《胞胎经》同本。佛说人受生入胎种种事。

第十四〈佛说入胎藏会〉,二卷,唐·义净译。佛说种种方便,化难陀离欲出家事。

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唐·实叉难陀译,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同本。佛说文殊师利于往昔雷音佛所初发菩提之心,过不可思议微尘数劫行菩萨道,劝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然后作佛名为普见,刹土功德庄严,极乐世界非所比量。

第十六〈菩萨见实会〉,十六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城,为净饭王说六界差别法门。

第十七〈富楼那会〉,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旧译名《菩萨藏经》,亦与《大悲心经》同本。佛为富楼那说菩萨藏。

第十八〈护国菩萨会〉,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护国比丘说菩萨清净无畏,喜舍调伏等四十八法。

第十九〈郁伽长者会〉,一卷,曹魏·康僧铠译,与《法镜经》及《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同本。佛为郁伽长者说在家种种过患功德及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无尽伏藏会〉,二卷,新译。佛说菩萨有贪行、嗔行、痴行等分行,说法等五伏藏,成就殊胜功德,速证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幻士仁贤经》同本。王舍城幻师变幻供养验试如来,不知如来现证诸法如幻,悔悟发心而得授记。

第二十二〈大神变会〉,二卷,新译。如来有大神变,说法教诫,答商主天子问,说云何名无生,云何名无生忍。

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佛为迦叶说出家比丘妄言得果,贪著名利等种种罪相。

第二十四〈优波离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决定毗尼经》同本。优波离问佛戒律轻重开遮,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乃至是名法界究竟毗尼,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于是法中不善观察,则为远离如来净戒。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新译,与旧译《发觉净心经》同本。佛说初业菩萨既出家已,应离乐着、利养、愦闹、俗言、睡眠、众务、戏论等过失,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第二十六〈善臂菩萨会〉,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佛为善臂菩萨说菩萨当具足六波罗蜜法。

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赖经》同本。舍卫城有菩萨名善顺,方便度人,示现极贫,佛为说法,授以佛记。

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一卷,新译。佛为舍卫城勇猛授等五百长者,说应观身四十四种过患,厌离身命妻子、舍宅衣服、车乘香鬘、一切乐具,速能成就六波罗蜜,疾得无上菩提。

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一卷,新译,与旧译《优填王经》同本。优陀延王因第二夫人诬陷,对第一夫人及如来圣众发起嗔恚,悟后忏悔。佛为说先知丈夫过患,然后多种观察女色欲染过患。

第三十〈妙慧童女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摩提经》及先译《妙慧童女经》同本。长者女妙慧问佛︰云何得端正身? 乃至临终诸佛现前等境,佛为说于恶友所不起嗔心等四十行。

第三十一〈恒河上优婆夷会〉,一卷,新译。佛与恒河上优婆夷问答,说一切法如幻化,如虚空,心尚不可得,何况心所生法,一切法皆无所得,名真修梵行。

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一卷,与《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等同本。阿阇世王女无畏德,见声闻不起迎问礼,为王广说二乘与大菩萨人种种差别,与舍利弗等问答妙法。

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一卷,与《离垢施女经》及《得无垢女经》同本。波斯匿王女与声闻迦叶、舍利弗等,及菩萨文殊、观音等,问答法要。

第三十四〈功德宝花敷菩萨会〉,一卷,新译。佛因问,为说持诵十方现在佛名所得殊胜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一卷,与先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同本。文殊演说诸佛不思议甚深境界。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与《如幻三昧经》及《圣善住意》等同本。文殊与善住意,于佛前问答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凡夫无佛、不因缘不无缘等甚深法。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半卷,与旧译《太子刷护》、《太子和休》二经同本。王太子问佛︰何因缘得端正莲华化生、知宿命、生天上、得六神通等?佛随问演说。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二卷半,东晋·竺难提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等同本。佛因智胜菩萨问,说诸菩萨依回向,随喜,以一抟食给施一切众生,一香一华供养十方佛等善权方便法门。

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二卷,原名《移识经》,隋·阇那崛多译。贤护问佛,众生有识如宝在箧,不显不知,身谢识迁,如梦迁化,受种种身,往来苦乐等事。

第四十〈净信童女会〉,一卷,新译,波斯匿王女问菩萨正修行法、得坚固力、安住生死、成熟众生、六度、四无量等。

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一卷。本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佛说菩萨成就深心等八法,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速成菩提。

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经〉,半卷,与旧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同本。佛说弥勒以善权方便安乐行,昼夜六时礼佛忏悔,劝请诸佛,愿于来世人民无垢秽奉行十善时成佛。释迦以身命布施,勇猛精进,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

第四十四〈宝梁聚会〉,二卷,北凉·释道龑译。佛说沙门善恶垢净,梵行非梵行种种事相。

第四十五〈无尽慧菩萨会〉,半卷,新译。佛说十波罗蜜及入十地先相等法(与华严部《庄严菩提心经》同)。

第四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一卷半,萧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及一行三昧法。

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净行等。

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胜鬘夫人会)之说明。

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一卷,新译。佛为广博仙人说三十三垢染布施不得果报及说种种上施、生死转识、诸天欲乐衰相等事。

关于《宝积经》的注释,《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有释文与经配合,但不牒经文。对勘四译,唯晋译结构比较相近,可以对读。元魏·菩提流支译有释论一种,名《大宝积经论》,凡四卷,不详作者,译文也错乱拙劣。西藏藏经中同有此本,题安慧作,考其体例,是依《瑜伽》配合经文,详为之解,家法井然,或者真是安慧之作。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有释论五卷,名《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元魏·菩提流支译。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有释论《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毗目智仙译,也都可资参研。(李安)

◎附︰长尾雅人著·许明银译《印度佛教史述要》第六章(摘录)

《宝积经·迦叶品》

(前略)《宝积经》(Ratnakūṭa)也同样地称赞菩萨,而讨厌职业性的小乘比丘。

此经典也许比《般若经》与《金刚经》还要晚出,不过,仍旧是相当古老的大乘经典。汉译大藏经内有为数一二〇卷的大部头经典《大宝积经》。其实,它是集合四十九部独立的经典而成的。其中,第四十三号的〈迦叶品〉(Kaśyapa-parivarta,后改名为〈普明菩萨会〉),即等于此处所译出者。编集四十九部经典成现在之形态的是在七世纪的唐代,且四十九部经典当中也搀杂着旧经典与新经典。有名的《大无量寿经》是排在第五号,《胜鬘经》则列在第四十八号。

〈迦叶品〉在这四十九经当中属于最古老层次,且《宝积经》的平常称呼原先是指此〈迦叶品〉(《宝积经》一名,在印度古代诸学者之间很著名,它常被引用于论书之中;且从其引用全是〈迦叶品〉内之文章,可得知此一事实)。相当于此〈迦叶品〉的部分,汉译方面译了四次。此外,现在还有梵文本及西藏语译本。最初的汉译本乃属于二世纪后半期的后汉时代。将此与其他的汉译本、梵文本与西藏语译本作比较,可知经文是逐渐增加扩大的。在每一节上相同的内容有很多是以诗颂的形态反覆着,而旧的汉译则缺少此诗颂部分。这里是依照梵文本,节译最有趣之处。

全体的旨趣是在对照大乘菩萨的优秀性,以及小乘比丘修行的偏狭态度。前半部从各种角度来宣说菩萨是什么。特别是第二十九节以下,以丰富的比喻来说明菩萨德,若将它视做一文学来看时也是很有趣的。此一比喻一直持续到第九十七节,而第五十二节以下则是本经的核心,是说明‘中道’的。如此具体说明中道的经典并不太多。此部分常为其他论书所引用。第九十八节以下的‘心之观察’也很重要,于此也详细地考察了‘种姓’──‘佛性’。

从第一二一节起,开始批判职业性的‘出家人’、‘比丘’与‘沙门’。至于‘四种破戒比丘’在任何一世都有。特别有趣的是结束此说法时,有五百位比丘离席而去。彼等不懂此经典之意趣,且不信受。此一情形使我们想起《法华经》〈方便品)有五千位增上慢的比丘,离开佛陀说法处而去的情景。《法华经》载佛陀任由彼等离去,而此〈迦叶品〉言,佛化作二比丘向此五百比丘说法。

[参考资料] 印顺《宝积经讲记》;《宝积部经典》(《大乘佛典》{9},中央公论社);樱部文镜《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月轮贤隆《古本大宝积经について》;A. K. Warder《印度佛教史》;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8课

        上节课学的是发菩提心的前行,对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生起意乐,发菩提心,本课学习发菩提心的正行:从发世俗菩提心到圆满胜义菩提心的过程。

       通过修习七支供、中下士的派亩陆意乐,菩提心的两种胜利,才能升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为使菩提心坚固,要受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戒时,首先要皈依(直至菩提永皈依,是对一切众生、诸佛菩萨的承诺),然后受菩提心仪轨,接下来修学菩尘顷萨戒(菩萨戒,可以先学戒,再受持)。其中,《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更善巧,更有人情味,更符合凡人根基,更易受持。

        修学菩萨行,主要是六度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精进、禅定;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思维六度四摄的胜利,升起践行之心。

        受戒,不仅仅是为了持戒,而是为了圆满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必须通过菩萨行来成就。菩萨戒的根本戒,要拼命防护,莫令受到染污。一旦犯戒,必须根据忏悔仪轨,如法忏悔。内心因贪嗔痴受到染污,用忏悔对治,去除思想负担,保持人格和身心清净。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

受了菩萨戒,就按照六度四摄让心安住于善所缘,就是止。修止,是为引发胜观(无漏慧,契入空性)服务的。

        修行要解决的就是我法二耐改执,见道后修道,以空性见照破我法二执,照破烦恼习气。证悟空性后,见道后,世俗菩提心才能转化为胜义菩提心。

        显教的理路——三无漏学;从依止善知识到止的部分,属于方便。只有方便,没有空性慧,就会着相;只有空性慧,就无法利益众生。方便智,是帮助我们成就福德资粮的。三种殊胜慧属于六度中般若智范畴,帮助成就智慧资粮。方便与慧是成佛两大内涵,缺一不可。

      道次第给我们的次第和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共道调整身心,有了一定基础后,进入“果乘”,可以快速圆满两种资粮,快速成佛。

      分享:

上周有和师兄们一起去西园听师父开示小读,内心除了震撼随喜各地师兄的大愿力以外,更多的是自我的反省,我开始反省自己办小读的初心,我这里所说的初心就是当时的发心,我起初似乎是没什么发心的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有现成的,辅导员说要两条腿走路,在做的时候对自己的修学会有好处,我就稀里糊涂的做了,其实也有想让更多有缘之人进入三级修学这样会对我的管理和沟通更顺畅一些,就不会又那么多违缘。这似乎就是我的发心。对比其他师兄的大愿力,我真的自惭形秽。也正是因为我的不坚定的发心,所以做起来就仅仅把自己扮演成了服务者,会员来的时候环境氛围要营造好,端茶倒水要伺候好,还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心情等等……其实和师父以及慧晶师兄所传达的小读完全不一样了,跑掉了。也有一搭没一搭的开着,至于有多少人真的进班,我是一无所知,我似乎把她们扔进三级修学分享会后就不怎么关心他们了,所以也造成了中台统计等的问题。在这里就是因为我的发心不对,没有发起菩提心。

       那为什么没有发起菩提心呢?因为慈悲心不够,自己发起了出离心,却没有慈悲只顾所做的一切为自己服务。这修的可不是我们大乘学子的菩提心。自从上节课学了菩提心后,感受到了菩提心的殊胜,很欢喜,做什么事脑袋里就冒出来要发菩提心去做,但是我发的目前应该是世俗菩提心,因为还有我法二执在里面,同时我自己也没获得空性见。但是我相信照着师父为我们设置的三级修学模式有次第的修习一定是可以见道的。

       很久以前看到的一本西方哲学书籍里就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律,吠陀经里也更是将控制与自由(BUDDHDI与ANANDA)合写在瑜伽修行的第五层,我思维这是有其一定意义的。所有的修行都是将戒放在第一位,我从前没有太多思维其中的胜利及过患,这节课的学习让我有更多时间来思维。首先,受菩萨戒,是发菩提心到圆满菩提心的过程。这不就是成佛的过程么?难怪上节课说发心到位立即成佛。因为此刻已圆满这课大所得的大慈悲智慧之心。那如何修菩萨戒呢?六度四摄。我想我此刻可以从这六种法门和四种方便着手。将自己每个月的净财拿出一部分固定修布施修自己这颗舍心;另外遵从五戒以及瑜伽中的制戒和内制修持戒,断三毒;在与家人的共处之间修忍辱,换位思考,多点慈悲和温暖的关爱,遇事不有过多波动的情绪,只有内心平靖,才不会有浑浊蒙蔽眼睛,方能有最佳决策;多闻多思维勤修精进,只有这样才能有般若智慧;每日定课座上观修七支供内容,座下多践行思维调整反复强化,修止观得禅定;这几句话说的很轻松但践行更需努力,昨日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又在立flag,我没敢立,去年的flag几乎都没实现(送自己三十岁的礼物被退了,因为我认识到家里的菩萨更重要;勇猛的事业上的事更没实现我在缩水了);今年的FLAG啊,只希望修学、修行精进,心再平静一些,智慧些。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成道,但此时此刻我要好好安住,先见道。

      比起同喜班,最近几个月我才觉得自己像是在修学,自己内心法喜充满。而且当你真的发愿修行为第一位以后,其他的所有都会为你让步的。以修学修行为中心,以其他社会角色为辅的人生,这是我想要的吧?目前是这样

      顶礼三宝  导师 

      感恩师兄们

观澜丨南京

2020.1.2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73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