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上师和弟子的殊胜缘起(上师与弟子的相遇是最浪漫)

学佛百科2023-04-20729

大圆满前行广释076

第七十六节课

思考题

298、如果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一定之规,弟子应当如何理解?

A: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因为要摄受不同根基的众生,故不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或一种威仪。否则,若单单示现小乘的寂静行为,那只能度化小乘众生,其他根基的众生升帆则没办法引导。所以,我们观察完上师、依止他以后,无论上师显现什么样的形象,都要认识到那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观清净心,明白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一旦产生邪见、诽谤,应认识到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并且要立即忏悔。

299、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作为弟子应当如何看待?这能否一概而论?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假如你遇到这种上师,你会怎么做?

A:在依止上师的问题上,我们要用智慧认真观察,务必要寻找好的上师。

依止了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有些上师的显现非常非常恶劣,《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不少这类故事,但作为具相的弟子,对上师的许多超胜行为,都不会产生邪见,并能欣然接受。

如今许多人对已得过法的上师,经常议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包括在网上的各种言词,让人听了都特别害怕。其实,这样做对你自身非常不利。很多大成就者的密意,也许你终生都看不出来,直到死还认为他是坏人,结果他却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所以,我们对上师理应观清净心,尽量少说过失。

300、关于密宗的降伏、双运,能从道理上说得过去吗?请引用教证、公案具体说明。

A: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汉传佛教一些经典中,关于这方面,也以比较隐晦的方式作过描述。现在有些人一听双运和降伏,就担心密宗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其实在小乘别解脱戒中,贪欲就是贪欲,这些肯定说不过去,但在大乘显宗的了义经典中,还是间接提到了这些教义。《善巧方便经》的几则公案,也说明了贪欲转为道用。

公案1: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有一次,他喝了金刚瑜伽母化现的卖酒女人的酒,当下分别念从心里消失,获得了殊胜等持。人们听说后,说他已失坏了婆罗门种姓,向他挑衅。他在国王等众人面前,把一块大石头扔进大海,说:“如果我喝了酒,愿此石沉入海中;如果你们喝酒而我没喝,愿石头漂浮在大海上。”结果那块巨石漂浮在水面上,一直没有沉下去,众人当下为之折服。

后来,他在那烂陀寺出家,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众人趋之若鹜吵差雹。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端直的,现在却被无明烦恼扭曲了。只要通过上师的窍诀将其拉直,就可以现前本来面目。)

尊者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

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丘,今日之后真比丘。”我们平时常说,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境界就是了义的比丘,所以他称自己为“真比丘庆谈”,原因也在这里。

公案2:夏瓦日巴。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歌的两个空行母。

公案3:汉地东晋时期翻译的《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化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行。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12天才休息。淫女厌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祷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

301、善星比丘的故事看似好笑,但哪些方面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你自己有什么体会?

A:跟一位上师时间久了,就会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将其很多行为都观为过失,这即是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失断除的,唯有佛陀一人,但是没有信心、具有邪见者,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也会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善星比丘一样。

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样的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恶念。我曾见过有些人,刚开始对上师很有信心,但后来听信别人诽谤,自己的信心慢慢就退了,觉得“我在你身边做事好多年,现在不愿意继续呆了”,离开时也认为自己胜过了上师,并将所了解的许多事在世人面前毁谤,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

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

《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302、倘若对上师很难产生清净心,这时候该怎么办?

A: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上师是什么意思?

上谨激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所以称他为上师,或最无上的引导者。

西藏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又作金刚上师。例如:门措上师。西藏人称为喇嘛。喇嘛,为藏语 bla-ma 之汉语音译,本为 bla(上)与 ma(人)之复合词,意指上德之人。相当于梵语guru(古鲁、咕噜),意即师匠、师范,为古代印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对其师之尊称。

以‘法统’而言,西藏密教最重视师承关系,认为金刚上师乃师师相承中的大日如来之代表,故凡遇传受密法,必经金刚上师之灌顶,修持密法之仪轨亦须先请金刚上师加持之。

扩展资料

所谓的具德上师,一定要具备如下的功德:

1、相续清净:从未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三昧耶戒。相续中无比清净,这甚为殊胜。

2、博学广闻:长时间清净地闻思修佛法,对经律论三藏的学习系统、细致、全面、深入,且精勤于利益有情,对世间各种知识通晓无碍,博学广闻。

3、具大悲心:真实不虚具备大判晌迟悲心,掘李以利益众生为己任。

4、通达显密:对显密均能精通,无论是外三藏,还是内密续的仪轨都精熟通达。

5、现前断证:精进闻思修佛法,并能于其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要解决的问题与要达到的目标皆能圆满。灭谛与道谛功德都能现前无碍,最好是已经明心见性的初地以上菩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师

揭秘:宗喀巴大师与文殊菩萨的殊胜因缘

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中智慧增上的菩萨摩诃萨,大乘经典中,文殊菩萨的教化历程与方便善巧,可谓多姿多彩。

同样的,文殊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影响力也非常广大。

格鲁派初祖,至尊宗喀巴大师,就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毁行亏身,其伟大的一生中,颇多与文殊菩萨相关的事迹,宗喀巴大师一生的修学过程,始终离不开文殊菩萨相即相与的殊胜因缘。

广为坊间所称道的是,宗喀巴大师出生之时,其父遇到的吉祥梦境,以及早年在善知识顿珠仁钦教导下念修文殊心咒的故事。

到了宗喀巴大师34岁那年,他亲近乌玛巴上师,并在上师指引下,亲观亲证文殊。在这段精进的岁月中,宗喀巴大师于至尊文殊和无二无别的上师前,昼夜不停,勤修不辍,未经许久,便有了亲证文殊的证量。

宗喀巴大师在上师乌玛巴离开后的修学时光中,亦有多次亲证了文殊的体验,许多关键性的修证都来自于文殊示教。

宗喀巴大师46岁那年,开始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当准备完成“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章时,至尊文殊现身示教撰写止观章的功德利益,于是宗喀巴大师披甲精进,造纤神论圆满。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

《宗喀巴传·一百零八稀有的史事》记载,宗喀巴大师的事业日臻圆熟之际,几乎所有的言行都要在文殊本尊前祈请后,方才行事,因为文殊菩萨与宗喀巴大师本就是体性一如的。

《宗喀巴传嘉言集》赞叹至尊宗喀巴大师之宗派,即是文殊之宗派。

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克珠杰造偈赞叹:

师于往昔转生中,

成为文殊首要子;

拥有咒辩定神通,带差

慧眼观诸法真容。

后世随和道:

七佛尊师妙吉祥,

深宏大愿慈心长;

广扬圣教显和密,

应运现生作法王。

什么是幻化舍利

空行母身上的彩虹

一天晚上卓德巴姆空行仁波切洗澡时,空行母周身以及周围轮桥显现一道道彩虹,虚空中溢满奇香。

幻化舍利

那天早晨,空行上师的房间里再次遍布舍利子。众弟子一齐来到空行仁波切的房间,向上师敬献哈达之后,在上师的慈悲开许下,纷纷各自捡舍利子。

北京众弟子一起再次经历了空行上师的殊胜幻化神变。激动地说:“以前只是听说过上师的天降舍利,想不到这次能亲自见到并且来捡。”

上师说,自己亲自捡到舍利子是不可思议的殊胜缘起,有这个缘分的人将会和上师相聚在佛国刹土,得到究竟解脱,故将这无比珍贵的缘起留弊橘给具缘有情。在弟子捡舍利的过程中,上师也经常亲自将舍利捡起来赐给弟子。以此足见上师无处不在的证量、智慧和慈悲。

尔后,众弟子感慨万千,并且生起腊卜猛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有人坦言,“以前对上师缺乏恭敬,经过这次神变对上师生起了信心,开始从内心恭敬上师”,并且发愿皈依上师,好好修法。大家纷纷向上师请求赐予法名,并且发愿以精进修法、度化众生的功德供养大恩上师!上师亦慈悲赐予每位弟子各个吉祥寓意的法名,并且说:这是上师对弟子的祝福。

空行母常感叹汉地许多密法行者由于缺乏信心而难以稳固见解、增上功德。之所以随缘示现神变,是为了令弟子们对佛法生起信心,以正知见勇猛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7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