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呜呼辞章李叔同(深度揭秘!)

学佛百科2023-04-2075

李叔同的老师是谁?

李叔同在津门修业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日后诗词书画和篆刻等艺事上的成就,影响较大。一位是赵元礼隐锋,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唐静岩。

关于赵元礼(1868-1939)的事迹,《城市快报》今年3月13日第12版,已多有介绍。这里补充几点与李叔同有关的情况。笔者前曾提及,1901年春,李叔同在天津探亲访友返沪后,写成《辛丑北征泪墨》一文。后又将文中所引诗词,另行录成一辑,寄赵师阅正。赵阅 后题词曰:“神鞭鞭日驹轮驰,昨犹绿发今白须。景光爱惜恒欷歔,矧值红羊遭劫时。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又从邮筒寄此词,是泪是墨何淋漓。雨窗展诵涕泗垂,檐滴声声如唱随,呜呼吾意俦谁知!”在感叹人生易逝、岁月不再中,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李叔同于1918年出家时,曾写寄赵元礼小联一幅,款题“幼梅旧师”。此后20年间,李虽与赵疏与音问,但并未忘却了老师。1937年,赵年已七旬,李亦五十有余。这年旧历十一月间,时在厦门的李叔同以佛偈书联寄赠赵元礼,偈语曰:“悉灭众生烦恼 ,恒涂净戒真实香”,上款题“旧师幼梅居士供奉。”

唐静岩(1823?-1898?),名毓厚(又作育垕),号湖陵山樵等,原籍浙江,久居天津。有关他的行谊,书画史上仅有“山水、篆隶”四字。说得较为详细的是不久前去世的书法家龚望先生,他在《李叔同金石书画师承略述》中称:“(唐)早岁学唐隶,后改习秦汉,取经虽高郑侍,然先入为主,终有唐隶气息,后以博涉之功,始能一洗唐隶之习。篆刻深稳,有秦汉风度,尤以转折处有天发神谶意。喊携吵”唐以自身书艺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故李叔同等所学,“纯系秦汉六朝,毫无唐人之气,亦足见唐先生之善于教诲也。”

李叔同少年时从学唐静岩,着力于习写秦汉三国时代的小篆碑刻和汉隶石刻墨迹;同时,为了博采众长,综合融会,自出机杼,还请唐遍书各体,以作范本。唐写成后,他以篆书题签册名为《唐静岩司马真迹》自费印行,以供同好。唐则为此册作一跋语,叙述了这一艺事的经过。跋文曰:“李子叔同,好古主也,尤偏爱拙书。因出素册念四帖,属书钟鼎篆隶八分等,以作规模。情意殷殷,坚不容辞。余年来老病频增,精神渐减,加以酬应无暇,以致笔墨久荒,重以台命,遂偷闲为临一二帖,积日既久,始获蒇事。涂鸦之诮,不免贻笑方家耳。”金梅

李叔同故事文集二

相见恨晚,忆往昔如梦

人间的缘分,也真是奇妙得很。谁人皆是天涯飘零客,在苍茫的旷野中如蒲公英一般,风起时,便游弋四方;风停时,便在落脚之地暂且休憩。

“大南门附近,有一座草堂,是为城南草堂。草堂之北是青龙桥,岸边垂着杨柳,每逢孟春,翠绿如蓝,随风而舞。春草绵延而去,野花葳蕤摇曳。东面即是黄浦,江上帆樯来往,热闹非凡。房子旁侧有小浜缓缓淌过,浜上横跨一座苍判陪尺古的金洞桥,桥畔的那两棵合抱粗的大柳树,想必有些年头了。庭院中栽植的多是李叔同不曾见过的江南植物,四季常青,花开时,幽香满院,花落时,风雅不减。草堂置于闹市之中,却又如空谷幽兰般,独处于喧哗之外,自有一种掘高“心远地自偏”的气韵。

李叔同第一次来此地时,便深深为之迷恋,仿佛啜饮了佳酿般,醺醺然中竟以为这座草堂是为他而生的。自然,震惊的并不仅仅是他,草堂的主人更是喜出望外。许幻园看着走进庭院的李叔同,戴着丝绒碗帽,帽子正中缀着一方白玉,身穿曲襟背心,花缎袍子。丝缎衬得肌肤堪比女子,眉目流盼间宛如月映深潭般熠熠生光。他的头抬得高高的,更有一种不染俗尘的遗世独立气质。许幻园不由得为之折服,心生相见恨晚之感。

他在华亭中站定,与许幻园寒暄。两人心照不宣,许幻园喜欢李叔同满腹的才情,更羡慕他于喧嚣世界中,那份气定神闲的姿态。李叔同则羡慕许幻园有一个红袖添香的妻子——宋贞,夫妻二乱型人闲居在草堂的天籁阁中,如神仙眷侣般将生活过得如一首雅致的小诗。兴致来时,两人续写《红楼梦》,不知不觉中,竟铺衍出了八种结局,分别为《复梦》《补梦》《后梦》《绮梦》《重梦》《演梦》等。故而,这座草堂又有“八红楼”之称。而自己的妻子俞氏,只知做些缝缝补补的家常事,至于文人间的雅事,她不懂,也没有机会懂。

一切皆是天意,违背不得,执拗无用,唯有顺着既定的路途跋涉,方才看得到未来。李叔同走进这座城南草堂,亦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喝茶谈古今,煮酒论诗词,想必再也没有比这更惬意更风雅的事情了。

其实,在李叔同来上海前一年,城南文社便已在许幻园的城南草堂中成立。宝山名士袁希濂、江阴书家张小楼、江湾儒医蔡小香,无一不是喜好摆弄丹青之人,时常聚在一起泼墨文章。文社每月会课一次,切磋诗文辞章,且出资悬赏征文,以添雅趣。

那一日午后,李叔同正用茶点时,有意无意中翻了翻当日的报纸,右下角那则城南文社的悬赏征文点亮了他的眼睛。纵然这是个私人文社,亦是崭露头角的机会。于是他便遣人拿来笔墨,略加思索,便遵循征文要求做好了一首格式规范、文辞缛丽的诗歌。斟酌再三后,他又替换掉第二句中的一字,使整首诗读起来既有严谨之感,又不乏灵动之韵。

俞氏端来糕点时,见他白皙的面颊上又因喜悦添了一层红润,就像洁白之云染上了夕阳之光。她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于她而言,相较于丈夫的门第,丈夫的才情更让他倾心。这一次,她与往日一样,并没有过多过问李叔同因何而喜,而李叔同也并未向她吐露只言片语,只是以温暖的笑意回应她内心的追问。

寄出的征文,好似黑夜中的航船猛然寻到了对岸的灯塔,竟连续三次名列榜首。这让许幻园大为惊异,亲自致信邀他加入文社。

上海的冬天,不似北方之冬那般执拗的寒彻,但从黄浦江吹来的风中,还是有着侵入骨髓的力量。街上的路人,三三两两,裹着棉布衣瑟缩而行,脚步越来越快,到最后竟忍不住小跑起来,以便早点回家避避寒风,烤烤炉火。然而,李叔同坐在黄包车里,第一次觉得在大上海寻到了自己的存在。冬日的阳光本是微弱的,而他仿佛沐浴在热情、炽烈的骄阳中。一切皆随他的心动而富有魅力。

当他走进城南草堂时,袁希濂、张小楼、蔡小香以及其他文朋诗友早已坐定。他与大家寒暄一番后,即走向为他预留的空位上。会课由儒生张蒲友主持出题,并阅卷评定等级。课题分为文题与诗赋小课,前者须当日完成,后者则三日交卷。李叔同将这次入社作诗,当作一场才情的华丽演出。这是命运对他的考验,若是胜了,他就是经纶满腹的翩翩佳公子;若是负了,他就只得做人们眼中避难的庶出之子。于是,他激情澎湃,迫不及待而又格外矜持地想要在聚光灯下,用丹青泼墨出赢得满堂彩的折子戏。

此次文题是“朱子之学出于延平,主静之旨与延平异又与濂溪异,试详其说”,这算得上大观园的戏台,他准备好一切只待粉墨登场。稍加思索之后,他执笔在砚台中蘸好墨,挥手书写,淋漓而尽,顷刻之时,文章便成。王孝廉与众人看过之后,无不为其丰富畅达的文思,极速快当的成文之速惊叹。

冬天,风一日比一日寒,清晨时甚至能看到橱窗中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李叔同的下午茶点也由庭院挪到了书房中。在这场文采之戏中,他全情投入,诗赋小课为《拟宋玉小言赋》。在李叔同的认识中,宋玉之美,美到让登徒子这般人嫉妒;宋玉之才,惹得君王欢喜不已。于是,李叔同在作这篇赋时,格式规范而严谨,辞采华美而缛丽,铺陈淋漓而充沛,无一字可删改,无一字可增添,是为极致。

三日后,王孝廉阅完所有文社成员的诗赋后,手执毫笔在李叔同之卷上写下“写作俱佳,名列第一”八字。

戏曲演毕,掌声如潮,赞赏如浪,他终究是胜了。在这个陌生的大上海,上层名流中都知晓李家三少爷,有着秀丽干净的容貌,有着吟诗作赋的才情,有着风流儒雅的风度。更重要的是,在消遣与享受中,他赢得了能与自己过招的知己。

多年以后,李叔同与他的弟子丰子恺提起在上海的时光,仍不无留恋地说:“我从二十岁到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于他而言,幸福之定义,即是寻到了真正的自己,做内心想做的事。

天涯五友

卜邻里距离城南草堂并不远,不过几分钟的车程。许幻园夫妇因钦羡于李叔同的才情与气质,便向其发出携妻眷搬来草堂同住的邀请。李叔同向来听母亲的,归家之后便向王凤玲说了此事。王凤玲也觉得卜邻太过冷清,孤零零的,好似跌进了无人的山谷。于是,李叔同一家便从租来的宅子里迁出,住进了城南草堂这座大观园。

草堂客厅左临的书房,便是李叔同的居所。客厅正中挂着一块名为“醾纨阁”的匾额。许幻园见右侧的书房尚缺一匾,便效仿名流自题斋名堂号的做法,乘兴写了“李庐”二字以赠。自此李叔同便有了“醾纨阁”“李庐”之室名,以及“醾纨阁主”“李庐主人”等新的别号。

烛光摇曳,觥筹交错,吟诗唱和,这画一般的景致,诗一般的快意人生,当只存在于诗词的字里行间,殊不知李叔同竟真如贾宝玉一般,将最虚幻繁华的梦境,嫁接到了最真切的现实中。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

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李叔同情不自禁作了这首《清平乐·赠许幻园》。篱畔菊花,颇有陶潜乐居山林的兴致;岭头梅花,自有林和靖于月黄昏之时静嗅暗香的雅趣。

人间的缘分,也真是奇妙得很。谁人皆是天涯飘零客,在苍茫的旷野中如蒲公英一般,风起时,便游弋四方;风停时,便在落脚之地暂且休憩。此生相遇且相知,算得上天赐的恩惠。许幻园与李叔同本各有各的江湖,此时却同居一舍,朝夕相对,以诗为乐,以酒助兴。

每日看着两人在庭院中醺醺然醉倒在诗词中,许幻园的夫人宋贞便免不了在风雅的唱和中,温婉地添上一笔叮咛与嘱托。“研前写画身犹壮,莫为繁华失本真。”李叔同看到这句“莫为繁华失本真”时,先是一怔,眼下的繁华究竟是真是幻,是实是虚,又或者这本就是一个咿咿呀呀唱着的戏园子,辨不出真幻虚实。随即李叔同抿嘴一笑,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有几人幸运如自己,可以如俞伯牙遇到钟子期那般,得以与许幻园相识。故而,李叔同以诗作答:“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曹公说得实在是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人生如戏,真真假假,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世间究竟有无天之涯,海之角,谁都无法说得清,道得明。或许,天涯海

角不过是一种形容,一种感触,身在此岸,彼岸便是天涯海角。如此说起来,每个人皆是人间的过客,不曾带来什么,也无法带走什么。行走在路上的人,难免会邂逅飘零的同类,以相互取暖,抵御雨雪风霜。

那一日午后,袁希濂、张小楼、蔡小香三人又提着酒肉而至,许幻园与李叔同脸带笑意忙从客厅迎出来。佳酿伴着诗香,唱和伴着谈笑,光阴就这样一寸寸溜走。天色就如砚台中的墨,由淡而浓。新月攀上树梢,清浅之塘横斜着梅花疏影,风过竹林飒飒而响,甚为惬意。

月色浓,醉意浓,也不知是谁提议说,五人何不结为“天涯五友”。此言一出,人人皆拍手赞同。日后回忆起来,李叔同总觉得那段日子好像是一朵开不败的紫罗兰,时时散发着浓烈而不甜腻的香味。”

拆解好文《李满:弘一法师日志揭秘》

写作营推荐了一篇好文,是记者李满写的《弘一法师日志揭秘:断食引发身心变化极大,期间曾发誓皈依日本教》

砍柴老师评价:之前也写过弘一法师,但是相比之下,望尘莫及。

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打算从这篇文章,开始拆解学习之路。

1.选题宽态

关于弘一法师的故事总是被大家津津乐道,作为一位名人,关于他为何出家众说纷纭。

这篇文章结合断食这个比较新颖非主流传播的角度,充分满足了读者好奇的心理。

2.素材

老师们慧中一直反复强调的,素材积累的厚度,决定了文学功底的深度。

甚至每天所思所想,刷剧刷抖音,都要当做是在收集素材。看来必须大幅提升自己的「搜商」才可以。

而在这篇文章当中,果然显示出记者李满素材收集的扎实。

整篇文章内容描述栩栩如生,大量细节足以对得起「揭秘」二字。

除了断食的内容,可以从当时还是李叔同先生的《断食日志》的片段中一探究竟,

同时也大量描述了诸多友人交集的故事。

阅读故事时,仿佛电影播放一般,每一段故事正在自己眼前上演。

3.标题

充分引起读者兴趣。

比如「断食」+「身心变化极大」,让人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大众都知道弘一法师佛门剃度,但标题上却写着「曾发誓皈依日本教」,这部分的反差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所以好的标题已经成功了一半。

4.开头

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点出非常规视角:出家和断食的关联可能性。

让读者愿意接着往下看,一探究竟。

5.主线

把所有柴火捆在一起的绳子自然就是「断食」。

整个过程起承转合,读者的注意力完全被作者带着层层深入。

【断食的缘起】

第一次接触断食是通过好友夏丏尊,了解到断食的益处,便开始全力准备尝试。

才了解到李叔同一直被神经衰弱症困扰,还有多种身体疾病。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推动李叔同走上断食这条路,未曾想便与虎跑寺结缘,更是最终走向佛门。

这部分李满介绍的非常细致。除了了解到更多鲜为人知的背景,也刻画了李叔同先生认真、低调的个性。

【断食过程】

作者李满按照“减食期”、“正式断食期”和“复食期”三个阶段,非常细腻的呈现:

不同阶段李叔同先生,从身体状态到心灵、精神层面的推进变化。

读者的心情或惊讶、或觉神奇、或感欣喜,最终窥探理解李叔同先生为何可以进入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也是在断食期间,就萌生了皈依的念头,只是差点皈依了因受日本妻子影响而接触的日本天理教。

此时,“日志揭秘”的另一个谜题也揭晓,原来,李叔同先生的出家的决定并非突然。

【断食结束】

断食返回红尘,就连曾经介绍他断食的好友夏丏尊,再次相遇后已觉,“自己和他在精神层面上已相去甚远了“

通过作者笔下我们了解到,其实此时李叔同前巧山先生已经决定出家。

透过和友人书信往来,连期限都已拟定了。但却又等了一二年,为什么呢?

因为“他还没有结束一切”。

作者再次通过大量的素材,还原李叔同先生如何安置好妻儿、好友,一一完成曾许诺的事。

先生的个性特点,也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非常丰满的展现。

6.结尾

最终,以李叔同先生出家画上句号。

短短数字,却似戛然而止,欲说还休——

李叔同做的一首歌曲,叫祖国歌,又叫夕歌,歌词是什么?

祖国歌

李叔同词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银配乎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呜锋悉呼,唯我大国民!

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

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卖渗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76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