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的意义心得分享(什么叫道次第)

《道次第》第二课
各位师兄,吉祥!
本期法义主要讲了修行究竟要修什么?就是修正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一方面纠正错误,另一方面重复正确。通过闻思教理转化错误观念,获得正见,通过实践落实心行,这个过程是不断纠正错误的习惯,将正确悉慎的观念落实到心行上,不断重复形成良好的心态,提升生命品质。修正观念修正行为过程也是运用八步骤三种禅修的过程。就像读书,似乎懂了书中的很多道理,但是一遇到事情自己还是有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就是自己还只是在知识层面,没有隐亏真正消化吸收。
这几天要去驾校学习就是因为自己过年在家的时候与交警发生了争执和冲突,导致驾照直接被吊销。事后在仔细反省,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情绪、傲慢心爆发式增长,总认为自己有点地头小霸王的感觉,一个小小的交警敢阻拦我的车,一定要让他为之付出代价。平日里修的观念行为都跑哪里去了?天天定课一定是没有很用心,这才导致遇到事情就被情绪带走了,凡夫心太狡猾了。导师说打网球的训练需要训练一千多次,可见修正行为过程需要不断重复正确,我要继续精进,再次遇到凡夫心很强大时,再来试试我的修炼成果。哈哈~只有坚定的信心,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按照导师施设的课程一步一个脚印修行,不可操之过急。做到认真、真诚、老实就一定有蜕变的。
而如何一步步的修行呢睁携敬?《道次第》就是一本修学佛法的纲要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佛法核心,次第修心的方法。因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心,道次第将引导我们一步步从凡夫心出离成就菩提心。他构建合理完整,有简明实用的套路,有次第实用性很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成佛之道,从道前的准备,下士道,中士道到上士道,引导我们次第上路,从出离心立根基,而后积累菩提心为资粮,最后到达上士道的空性正见。为什么要再三强调次第呢?空中楼阁这个成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近在工作之余又安排了古琴的学习,从一开始学习理论、指法、识谱到后面的曲目,也是一个有次第的学习过程,但是我总是捉急想快点去弹曲目,到了真正要弹曲目的时候,却弹奏总是断断续续且气不沉、想来在第一课的指法就学的不扎实,好高骛远。每个音没有弹好怎么可能抚出一曲动听的曲目?也像是盖房子,地基打不牢只想要最高那一层其余的地基不要的话怎么可能嘞?所以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将每天的定课当做吃饭睡觉一样去做,将每一期法义当做每天出门必须要照一下镜子一样去培养。依照佛法正见审视自己,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不断重复强化正见,在做事中去检验自己的心行并积极调整,就一定会让心调整到正确的频道上。做事情只有毫不费力了才是真正懂得如何去做了,如果此时很费劲那就说明时机不成熟,可以在等待一下!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师兄们!
祝春安!
观澜
2019.2.28
道次第的意义~~~第一课
一、修行究竟要做什么?
1.“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一方面纠正错误,一方面重复正确。”对此有何理解?
2.如何修正观念?
①“对所学教理的正确思惟,就是修正观念的过程。当我们的观念被修正了,心态也会得到调整。”对此有何理解?
② 学教理与修行是什么关系?对立凯虚还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要以为学教理不是修行,正确思考的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修行,而且是根本的修行。”对此有何理解?
③“没有正见就像没有眼睛,是很危险的,盲修瞎炼,最后不知会修到哪里去。”对此有何理解?我认识到学教理的重要性了吗?
④ 结合八步骤第一至第四步,三种禅修“观念的禅修”,十六塌塌字窍诀的“树立正见、认清真相”,对修正观念的原理有何理解?我是否清楚修正观念的操作方法?
3.如何修正行为?
①“我们获得正确观念后,要把它落实到心行。不在于懂得多少道理,关键是领会了多少?能用的有多少?”对此有何理解?“我们即使把世上所有游泳知识都掌握了,但就是不下水,当你跳到水里时,照样是要淹死的。”对此有何感想?“我知道游泳知识”和“我在水里游泳”有何区别?
②“凡夫心有种种差别。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训练一种心,来代替这一切心。这种心就是菩提心。”“所谓训练,就是把它变成一种习惯,这样你就不需要费太大力气。”对此有何理解?如何训练?所有训练要做的是哪两方面?
③“要用平等、慈悲的菩提心代替凡夫心。如果没有这种训练,即使我们每天做很多善行,诵经、念佛、弘法,但因为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做得再多,最终成就的还是凡夫心,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生命素质。所以,修行的根本是发心。”对此有何理解?我认识到发心的重要性了吗?
④ 结合八步骤的第五至第八步,三种禅修中“心态的禅修,生命品质的禅修”,十六字窍诀的“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对修正行为的原理有何理解?我是否清楚修正行为的方法?
二、《道次第》的修学体系有哪些殊胜之处?本论对于我学佛有何重要意义?
1.《道次第》能弥补当前修学中的哪些不足?
① 次第对修行有何作用?“佛法修行需要有一个常规次第。”“顿悟还要有渐修。没有渐修,没有次第,则没有天生的顿悟。”对此有何理解?
② 基础对修行有何作用?佛教的法门这么多,有没有绕不开的共同基础?“《道次第》是奠基之作,集中反映了佛法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对此有何理解?
2.为什么《道次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佛法核心?
①“三主要道是整个修行的核心,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抓住佛法的要领、核心,帮助我们实现佛菩萨品质。”对此有何理解?
②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心。《道次第》是如何引导我们一步步摆脱凡夫心、成就菩提心的?“从忆念恶道苦、轮回苦到生起出离心,并以此为动力,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再以空性见去除菩提心的杂质,彻底断除我执,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对此修心次第有何理解?是否认识到,《道次第》是一部指导修心的方法书?
3.《道次第》构建的体系,对我修学佛法有何重要意义?
① 佛典浩瀚,应从哪里入手修学?“《道次第》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把握佛法纲领,了解修行的常规次第,是一部学佛的纲要书。”团孙圆对此有何理解?
②《道次第》在建构上有哪些殊胜之处?“《道次第》把修行五大要素融为一体,对小乘和大乘、显教和密教、学与修做了有机融合,从修行上是很完整的。”对此有何理解?是否认识到,《道次第》构建的套路完整而简明,对我的修学特别适用?
③ 佛陀对机设教,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才契合我的根机?“《道次第》汇归三乘,综合为一条成佛之道。”对此有何理解?《道次第》提供的是成佛之道,并建构了切实可行的套路,这对帮助我实现学佛目标有何现实意义?
【心行检验】
依三级修学模式学佛,与在一般学校学知识有何不同?我知道修行要做什么吗?
是否认识到《道次第》对指导修行的殊胜性?是否确认本论对我学佛的必要性?我生起全然信赖与安住修学之心了吗?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歼谈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运销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第二,声闻缘觉福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我们初级学佛,一定要从人天乘入手,人天乘就是帮他成就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到了二乘的时候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时候就要劝他受皈依,去受戒、持戒,这个是以出离心来建立。
在民众中要完全理解他们对世俗的事业心、名利的追逐的这种正常需求,要正视,上来不能反驳,上来就批判这个就把人吓跑了。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他们认可了我们,我们再跟他探讨,即使你名利双全,面对死亡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名利财富只是电光泡影等等概念,这块破掉之后再进入二乘。
进入二乘就一定要规劝他入佛门,皈依三宝。一个人从皈依这天开始,可能他自己觉察旁改游不出来,但过个三年两年,就能觉察出来,就在皈依那天开始,他就完全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太长,一年的时间,他就已经脱胎换骨,他的思维模式,他的行为模式都在变化。
所以要引导大众皈依。
民众出现的一种误解:说不能皈依,皈依了很麻烦。我要说不皈依呢,我是个不懂佛法的人,犯点错误没有关系;但是皈依了就受限制了,太麻烦了。所以很多人因此就不敢皈依。我们在民众中一定要扫清这种概念。其实象如托儿所,皈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要打破大家对皈依的恐惧。
同时还要消除民众对戒律的恐惧,在民众中,认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不知者不怪,所以我不能学戒律,我不能皈依三宝,我不知者不怪呀,我知道了那就怪我了。所以以此来作为自己不受戒、不受皈依的理由。当然,我们大众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但是要去破除他。
第三,菩萨福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人天乘是以事业心,这种事业心也就是名利心作为动力。到了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乘,这个自利利他的行持,他是以菩提心做为目的的。三乘法是不可逾越的,都必须要逐次来完善,然后才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我们在事业上,在生活中很失败,入佛门修道,乃至在弘法做事的过程中,他也会产生对事业对名利的需求,甚至打着出世的旗号来完成圆满他尚未完成的世间的这块事业心。这时,我执、我慢心都会产生。所以无论是弘法,还是自我的修行,这三者都按着道次第的原则进行。
如果是致力于了生死,对轮回的厌恶而了生死,这就是小乘,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自利利他的这种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所以这个基础不可以忽视,要去完善。
皈依三宝之后就要从因果、法理这块去引导学习,对前边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做提升和超越,进入到修行层面。
对待不同层次的受众,要以不同的心态去对待。对于第一种,一定要把他当作小孩子来对待,你想到这是群孩子,他们准备来学佛,你带着一种包容、大度的心态理解他们、对待他们。他们的一些怪怪的问题呀,乃至一些小小的对抗啊,你都会觉得虽然他很调皮,但却很可爱,这时候你就不会随着他生烦恼。
面对第二个层次的信众,他皈依佛门,修行了一段时间,对佛法有了一定觉受,这时候就要有所提升,这时候就要把他当学生对待。到了这个次第的时候就不能再顺着、哄着了,要把他当学生,严加管教。因为这个时候你骂他,他也不会逃跑了,你打他,他也不退道心了。你太客气了,他就不长进。如果他到了大乘阶段,发起菩提心,愿意为大众做事,就要把他当作同参道友来对待,用这种心态就不会生烦恼。
弘法中有个大忌,就是我们不要去表现自己,你一定要和他相应。什么叫相应,就是你要知道他现在对佛法的理解,对世间法的理解到哪个高度了,你比他永远只能高半拍,即使你文韬武略,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你也只能高他半拍去讲。讲高了,不相应,只能高他半拍。你要和他一个高度,那就成了拉家常,就没意义了,所以你只能高他半拍,不能去卖弄自己。这堂课下来,让他们对三宝有信心,对佛法产生好感,这就是成功。而不是说,你表现你懂多少,自己会多少,不要去表现这个,一定要按照道次第来实施。
第一次上课,他们对佛法几乎是没有了解的,要从人天乘去讲;即使他们有一部分人对人天乘是了解的,也要从人天乘去讲,但是要快速地进入二乘,不能不讲人天乘,要照顾到一部分刚入佛门的人。对那一部分刚入佛门的人来说,你上来就讲出离心,讲对轮回的厌恶,讲无常观、白骨观、苦观等等,会吓着一些人,所以前边要先做一个小的铺垫,但要少讲一部分,快速进入二乘,在二乘的基础上看大家的火候,大家对往生、对了生死有了坚定的信心的时候再进入大乘。在一堂课中,这三乘的法要同时都带一下,即使是到初机信众那里讲,后边也要迅速一笔带过,要谈到一点,让他知道后边是有进步的空间的。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第一,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第二,声闻缘觉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初级学佛,一定要从人天乘入手,人天乘就是帮他成就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到了二乘的时候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时候就要劝他受皈依,去受戒、持戒,这个是以出离心来建立。在民众中要完全理解他们对世俗的事业心、名利的追逐的这种正常需求,要正视,上来不能反驳,上来就批判这个就把人吓跑了。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他们认可了我们,我们再跟他探讨,即使你名利双全,面对死亡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名利财富只是电光泡影等等概念,这块破掉之后再进入二乘。进入二乘就一定要规劝他入佛门,皈依三宝。一个人从皈依这天开始,可能他自己觉察不出来,但过个三年两年,就能觉察出来,就在皈依那天开始,他就完全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太长,一年的时间,他就已经脱胎换骨,他的思维模式,他的行为模式都在变化。所以要引导大众皈依。民众出现的一种误解:说不能皈依,皈依了很麻烦。我要说不皈依呢,我是个不懂佛法的人,犯点错误没有关系;但是皈依了就受限制了,太麻烦了。所以很多人因此就不敢皈依。我们在民众中一定要扫清这种概念。其实象如托儿所,皈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要打破大家对皈依的恐惧。同时还要消除民众对戒律的恐惧,在民众中,认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不知者不怪,所以我不能学戒律,我不能皈依三宝,我不知者不怪呀,我知道了那就怪我了。所以以此来作为自己不受戒、不受皈依的理由。当然,我们大众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但是要去破除他。第三,菩萨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人天乘是以事业心,这种事业心也就是名利心作为动力。到了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乘,这个自利利他的行持,他是以菩提心做为目的的。三乘法是不可逾越的,都必须要逐次来完善,然后才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我们在事业上,在生活中很失败,入佛门修道,乃至在弘法做事的过程中,他也会产生对事业对名利的需求,甚至打着出世的旗号来完成圆满他尚未完成的世间的这块事业心。这时,我执、我慢心都会产生。所以无论是弘法,还是自我的修行,这三者都按着道次第的原则进行。如果是致力于了生死,对轮回的厌恶而了生死,这就是小乘,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自利利他的这种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所以这个基础不可以忽视,要去完善。皈依三宝之后就要从因果、法理这块去引导学习,对前边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做提升和超越,进入到修行层面。对待不同层次的受众,要以不同的心态去对待。对于第一种,一定要把他当作小孩子来对待,你想到这是群孩子,他们准备来学佛,你带着一种包容、大度的心态理解他们、对待他们。他们的一些怪怪的问题呀,乃至一些小小的对抗啊,你都会觉得虽然他很调皮,但却很可爱,这时候你就不会随着他生烦恼。面对第二个层次的信众,他皈依佛门,修行了一段时间,对佛法有了一定觉受,这时候就要有所提升,这时候就要把他当学生对待。到了这个次第的时候就不能再顺着、哄着了,要把他当学生,严加管教。因为这个时候你骂他,他也不会逃跑了,你打他,他也不退道心了。你太客气了,他就不长进。如果他到了大乘阶段,发起菩提心,愿意为大众做事,就要把他当作同参道友来对待,用这种心态就不会生烦恼。弘法中有个大忌,就是我们不要去表现自己,你一定要和他相应。什么叫相应,就是你要知道他现在对佛法的理解,对世间法的理解到哪个高度了,你比他永远只能高半拍,即使你文韬武略,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你也只能高他半拍去讲。讲高了,不相应,只能高他半拍。你要和他一个高度,那就成了拉家常,就没意义了,所以你只能高他半拍,不能去卖弄自己。这堂课下来,让他们对三宝有信心,对佛法产生好感,这就是成功。而不是说,你表现你懂多少,自己会多少,不要去表现这个,一定要按照道次第来实施。第一次上课,他们对佛法几乎是没有了解的,要从人天乘去讲;即使他们有一部分人对人天乘是了解的,也要从人天乘去讲,但是要快速地进入二乘,不能不讲人天乘,要照顾到一部分刚入佛门的人。对那一部分刚入佛门的人来说,你上来就讲出离心,讲对轮回的厌恶,讲无常观、白骨观、苦观等等,会吓着一些人,所以前边要先做一个小的铺垫,但要少讲一部分,快速进入二乘,在二乘的基础上看大家的火候,大家对往生、对了生死有了坚定的信心的时候再进入大乘。在一堂课中,这三乘的法要同时都带一下,即使是到初机信众那里讲,后边也要迅速一笔带过,要谈到一点,让他知道后边是有进步的空间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7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