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创巴仁波切在线阅读(创巴仁波切顶果钦哲)

学佛百科2023-04-21150

关于西藏的诗

西藏抒情诗

原作/邱阳.创巴仁波切

翻译/傅正明

像一只猎犬,我的朋友

你总是饥饿,渴念我。

今天天气好:

消逝在遥远的丛林里。

昨天我没给你敬茶,

今天请你别见怪;

明天,如果天气好,

让我们来ㄧ场打斗。

这是我的座骑,黑色的种马;

你骑它过平原,身轻如鸟影;

你骑它翻大山,闪耀如火星,

你骑它涉江河,灵巧如游鱼;

你骑它上青天,飘逸如白云。

给它装上金鞍,宛如国王出征上疆场。

这是一匹伟岸超群的俊马——

出於欢乐和尊重,我把它奉献给你。

西藏诗文

布达拉,佛之乐园,观世音的宫殿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

在这尘世上,矗立着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的金顶上,升起了金色的太阳

那不是金色的太阳,是喇嘛的尊容

布达拉宫的山腰中,响起了金制的唢呐

那不是金制的唢呐,是喇嘛的梵音

布达拉宫的山脚下,飘起了五彩的哈达

那不是五彩的哈达,是喇嘛的法衣

梦回西藏

或许在更早些时候,我去过西藏,那个对我来胡笑说一直心神向往的地方。

或许在最初向往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去过西藏,那个一直能够安顿心灵的地方。

西藏,我的圣洁之地。拉萨,我的可以匍匐前行、虔诚朝拜的布达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西藏有了更深、更重的负载和更浓、更密的眷恋。在我的印象中,西藏属于遥远,属于鹰击长空,风行万里的辽阔,属于跋涉者的天堂。我曾用过很长的时间去找寻关于西藏、激键关于拉萨的点点滴滴,甚至设想在昭示神明的殿堂和高原迎风而立的雪莲旁跪拜自己的今生与来世。

于是在很多时候、很多次场景中,我总是感觉到,西藏离我又并不遥远,有时甚至伸出手掌就可以触摸到一种别样的呼吸,而且这种呼吸又来自高原,来自高原之上的那种空旷,来自吹动经幡飘动的强劲的风和养育高原人的刚烈阳光。所以,我开始无数次地前往西藏、前往拉萨、前往一个人这一生必须赶往的天堂。

我清醒地知道,实际上,直到目前我仍是躺在自己的天堂里发挥着关于西藏、关于拉萨的种种想象。我去过西藏吗?我去过拉萨吗?我的西藏之旅,或者我的朝圣之路将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

我知道,我肯定会选择匍匐的姿态一路前行,让脊梁背负着所有忏悔,让双手紧握着剩余的希望。我会亲吻着一路的泥土,聆听着朝圣的歌声,享受着草原的纯静,感动着寺庙的辉煌。实际上,前往西藏,前往拉萨,就是前往彼岸,或者是前往入世之门。始于定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自我乃佛。

当我知道这些道理之后,我更不会变换自己前行的姿势。白天,阳光会为我引路,夜晚,酥油灯会为我照明裤铅含。那木错的圣水,草原上奔跑的牦牛,抬头可以亲吻的蓝天,伸手就能捧到的空灵。这些必定会在我持久不变的姿态下蔓延,并成为我曾经去过西藏、去过拉萨,去过一切神明引领我前行的证明。

或许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去过西藏,或许在最初向往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就去过西藏。回到西藏,从这里再次开始。回到拉萨,路永远没有尽头。

关于经幡的诗句

1. 关于经幡的诗句

关于经幡的诗句 1.歌词经幡在你的身边飞舞

经幡的思念

作词:古格 作曲:古格

演唱:热们泽

清晨的阳光 还在雪山上

格桑花又开 而你在何方

圣殿里谁在唱 无言的忧伤

夜梦里的背影 可是你在张望

索亚啦 心飘在天边

羡神鹰能飞过山川

索亚啦 我走向荒原

把对你的思念告诉经幡

远去的爱 还在心上

格桑花又开 而你在何方

想你的心在唱 风也忧伤

夜梦里在呼唤 我的爱在远方

索亚啦 心飘在天边

羡神鹰能飞过山川

索亚啦 我走向荒原

把对你的思念告诉经幡

索亚啦 心飘在天边

羡神鹰能飞过山川

索亚啦 我走向荒原

把对你的思念告诉经幡

把对你的思念告诉经幡

2.无数的经幡,无数的彩色旗歌词中的俩句

经幡的思念

作词:古格 作曲:古格

演唱:热们泽

清晨的阳光 还在雪山上

格桑花又开 而你在何方

圣殿里谁在唱 无言的忧伤

夜梦里的背影 可是你在张望

索亚啦 心飘在天边

羡神鹰能飞过山川

索亚啦 我走向荒原

把对你的思念告诉经幡

远去的爱 还在心上

格桑花又开 而你在何方

想你的心在唱 风也忧伤

夜梦里在呼唤 我的爱在远方

索亚啦 心飘在天边

羡神鹰能飞过山川

索亚啦 我走向荒原

把对你的思念告诉经幡

索亚啦 心飘在天边

羡神鹰能飞过山川

索亚啦 我走向荒原

把对你的思念告诉经幡

把对你的思念告诉经幡

3.关于迹迹团布达拉宫的诗

布达拉宫

亘古的雪域高原

一如数万年前的纯净

辽阔的草原

浩淼的戈壁, 还有

翡翠般的湖水

纤尘不染的西藏

你是我梦里的天堂

布达拉宫以一种

千年不变的姿势

立在古老的夕阳里

斑驳陆离的石壁红墙

记载着藏民族

生生不息的沧桑故事

那些地久天长的诺言

那些刀光剑影的鼓角争鸣

那些美人出塞的传说

湮灭在似水流年里

英雄在历史的背后

谈笑 风生

朝圣的人三跪九叩而来

为了虔诚的信仰

喇嘛的吟唱

在庄严肃穆中回响

经轮转动着凝重的愿望

经幡在猎猎的风中招展

酥油茶的香味, 还有

糌粑和青稞酒

牦牛的头盖骨是一种图腾

昭示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布达拉宫, 你是

我灵魂的圣殿

思想, 在这里皈依

让罪恶和肮脏走上天葬台

看鹰群以骄傲的姿势

掠过蔚蓝蔚蓝的天宇复制地址,发给MSN好友吧!

4.关于西藏的诗

西藏抒情诗

原作/邱阳.创州顷巴仁波切

翻译/傅正明

像一只猎犬,我的朋友

你总是饥饿,渴念我。

今天天气好:

消姿橘逝在遥远的丛林里。

昨天我没给你敬茶,

今天请你别见怪;

明天,如果天气好,

让我们来ㄧ场打斗。

这是我的座骑,黑色的种马;

你骑它过平原,身轻如鸟影;

你骑它翻大山,闪耀如火星,

你骑它涉江河,灵巧如游鱼;

你骑它上青天,飘逸如白云。

给它装上金鞍,宛如国王出征上疆场。

这是一匹伟岸超群的俊马——

出於欢乐和尊重,我把它奉献给你。

西藏诗文

布达拉,佛之乐园,观世音的宫殿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

在这尘世上,矗立着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的金顶上,升起了金色的太阳

那不是金色的太阳,是喇嘛的尊容

布达拉宫的山腰中,响起了金制的唢呐

那不是金制的唢呐,是喇嘛的梵音

布达拉宫的山脚下,飘起了五彩的哈达

那不是五彩的哈达,是喇嘛的法衣

梦回西藏

或许在更早些时候,我去过西藏,那个对我来说一直心神向往的地方。

或许在最初向往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去过西藏,那个一直能够安顿心灵的地方。

西藏,我的圣洁之地。拉萨,我的可以匍匐前行、虔诚朝拜的布达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西藏有了更深、更重的负载和更浓、更密的眷恋。在我的印象中,西藏属于遥远,属于鹰击长空,风行万里的辽阔,属于跋涉者的天堂。我曾用过很长的时间去找寻关于西藏、关于拉萨的点点滴滴,甚至设想在昭示神明的殿堂和高原迎风而立的雪莲旁跪拜自己的今生与来世。

于是在很多时候、很多次场景中,我总是感觉到,西藏离我又并不遥远,有时甚至伸出手掌就可以触摸到一种别样的呼吸,而且这种呼吸又来自高原,来自高原之上的那种空旷,来自吹动经幡飘动的强劲的风和养育高原人的刚烈阳光。所以,我开始无数次地前往西藏、前往拉萨、前往一个人这一生必须赶往的天堂。

我清醒地知道,实际上,直到目前我仍是躺在自己的天堂里发挥着关于西藏、关于拉萨的种种想象。我去过西藏吗?我去过拉萨吗?我的西藏之旅,或者我的朝圣之路将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

我知道,我肯定会选择匍匐的姿态一路前行,让脊梁背负着所有忏悔,让双手紧握着剩余的希望。我会亲吻着一路的泥土,聆听着朝圣的歌声,享受着草原的纯静,感动着寺庙的辉煌。实际上,前往西藏,前往拉萨,就是前往彼岸,或者是前往入世之门。始于定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自我乃佛。

当我知道这些道理之后,我更不会变换自己前行的姿势。白天,阳光会为我引路,夜晚,酥油灯会为我照明。那木错的圣水,草原上奔跑的牦牛,抬头可以亲吻的蓝天,伸手就能捧到的空灵。这些必定会在我持久不变的姿态下蔓延,并成为我曾经去过西藏、去过拉萨,去过一切神明引领我前行的证明。

或许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去过西藏,或许在最初向往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就去过西藏。回到西藏,从这里再次开始。回到拉萨,路永远没有尽头。

5.关于布达拉宫的诗

布达拉宫

亘古的雪域高原

一如数万年前的纯净

辽阔的草原

浩淼的戈壁, 还有

翡翠般的湖水

纤尘不染的西藏

你是我梦里的天堂

??

布达拉宫以一种

千年不变的姿势

立在古老的夕阳里

斑驳陆离的石壁红墙

记载着藏民族

生生不息的沧桑故事

那些地久天长的诺言

那些刀光剑影的鼓角争鸣

那些美人出塞的传说

湮灭在似水流年里

英雄在历史的背后

谈笑 风生

??

朝圣的人三跪九叩而来

为了虔诚的信仰

喇嘛的吟唱

在庄严肃穆中回响

经轮转动着凝重的愿望

经幡在猎猎的风中招展

酥油茶的香味, 还有

糌粑和青稞酒

牦牛的头盖骨是一种图腾

昭示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

布达拉宫, 你是

我灵魂的圣殿

思想, 在这里皈依

让罪恶和肮脏走上天葬台

看鹰群以骄傲的姿势

掠过蔚蓝蔚蓝的天宇复制地址,发给MSN好友吧!

6.关于布达拉宫的诗词

1、《仓央嘉措诗集》作者:仓央嘉措 朝代:清白宫红殿湛蓝天, 盖世高原气万千。

竺法渐传三界远, 盛音近绕佛堂前。 题解:布达拉宫,在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

“布达拉”是观音胜地普陀罗的梵语音译,即佛教圣地之意。红宫居中,白宫横列东西两翼,殿宇嵯娥,富丽辉煌,上耸蓝天,气势磅礴,令人神往。

布达拉宫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布达拉宫》现代诗作者:宣 朝代:现代红山之上你安然入定在香雾里如图腾大片大片的彩云如飘扬的经幡牵引着心的方向诵经的韵律如天籁叩响了尘封之门我知道我还不能了悟布达拉的真谛我还不能参透布达拉的玄妙我还在跋涉的路上匍匐祈祷转山寻找炼心的力量转湖 看见莲坐水中央转佛塔 回到最初的村庄期待某一天某一刻那一束彩虹照亮我涅槃3、《问佛》作者:仓央嘉措 朝代:清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题解:当时的仓央嘉措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年龄,不喜欢经师们和摄政王要求他天天学佛,于是他化名宕桑旺波,经常去布达拉宫下的雪村和拉萨城里八廓街玩儿。

这是汉文译本,藏文直译的话应该是:住在布达拉宫,我是持明仓央嘉措。住在山下拉萨,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扩展资料:“布达拉”是观音胜地普陀罗的梵语音译,即佛教圣地之意。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相传是松赞干布专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

殿堂房舍近万间,有宫殿、佛殿、灵塔、经堂、僧舍、平台、庭院。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宫堡式建筑。

最初是藏王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17世纪重建,为世代达赖喇嘛东宫居所。

布达拉宫高高在上,十多层楼宇相互叠砌,迂回曲折直至山顶。东部叫白宫,是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叫红宫,是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西部白色的僧房,是供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

布达拉宫的最高殿堂叫萨松朗杰,意为胜界,宫殿内供有乾隆皇帝的画像。萨松朗杰的西边,有个殿堂叫其美甘丹,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经堂。

7.关于奈何桥的诗句

1、奈何桥畔的等待

作者:马彪 现代

奈何桥畔,

孤孤单单,

只因等候曾经的诺言,

忘川河边,

举杯长叹,

只因难舍昔日的姻缘。

你曾是佛前的一朵睡莲,

无意间降落在凡尘人间,

我曾是红尘的那片经幡,

不曾想邂逅在雪后春天。

繁华人间,

缠缠绵绵,

只为重续前世的情缘,

三生石边,

血书誓言,

只为拥有暮春的爱恋。

你曾是高原的那朵雪莲,

不曾想淹没在蜚语流言,

我曾是街头的仓央少年,

而如今游戏在醉酒联欢。

奈何桥畔,

孤孤单单,

孟婆汤忘不掉昔日的缠绵,

忘川河边,

热泪涟涟,

忘情水洗不净今日的思念。

2、奈何桥随想

作者: 春种秋收 现代

奈何桥随想

奈何桥不是仙山琼瑶,

真实的面目无人知晓。

千回百转也无法窥视,

看不见的烟云在心头缭绕。

时光流逝在飞快的奔跑,

沧海一粟显得那么渺小。

一瞬间的时光变幻无穷,

苦短人生何必自寻烦恼。

天上的乌云随风飘摇,

地下的河流卷起波涛。

黄泉路上没有老幼,

人鬼相惜也难免余情未了。

人生总有一天都会终了,

铁定的法则谁也无法脱逃。

一觉天光永不苏醒,

带走的遗憾越少越好。

问君几回暮暮朝朝,

花开花落庸人自扰。

轮回路上留下你的身影,

无间道连接着奈何桥。

奈何桥虚无缥缈,

它的模样有谁知晓?

传说的故事从古到今,

尘世间有一曲唱不完的歌谣!

3、奈何桥

作者: 命中缺木 现代

奈何桥

亦非桥

七寸宽

万丈高

大风吹的摇摇摆

小风吹得摆摆摇

孟婆道

前方路远烟雨迢

喝下它

无情无义自逍遥

我的灵魂已出壳

踌躇一二鬼知道

生与死

进和退

空空来是风

空空去无踪

阎王殿

十八般

煎熬我心风吹散

今夜

汉江边

独醉不归笑长天

4、奈何桥

作者: 走马三山下 现代

垂垂老矣

在川流不息的街头

等待又一轮明月

神归故里

这一生为谁卖了命

又为谁遭了病

静静

独守百年长河的孤寂

像轮回

仿佛出生之境

谁人叹息

踱步走上奈何桥

此生未成

5、奈何桥头

作者:鸟飞的声音 现代

落幕的时光,总会有一些霞彩

幽暗处,鬼魅呼声四起

经风飞逝

刚好可以刻成星辰与闪电

趁着夜色渐浓

我把月亮打扮的花枝招展

唱得孤独,魂断梦碎

明晨之后,还会有明晨

熠熠生辉的青花瓷

等着我,一饮而尽的余生

路过山间,每一片叶子

都笑意盈盈,只待痴人梦醒

这一桥的风景

原本只是空中鸟迹

而每一次的飞翔

终将会,消失在内心深处

《_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_承》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_承》(邱_._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ZIFZ  

书名: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_承

豆瓣评分:9.3

作者::邱阳.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出版社:橡树林文化

出版年:20060608

内容简介:

《觉悟勇士》英文一书自一九八四年在美出版後,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六种世界语言,发行八十万册,利益众生,无远孚届,已超越地域、文化、宗教的藩篱。

什麼是觉悟勇士?

相传,在西藏有一个名为「香巴拉」的传奇国度,这是一个和平繁荣,人人为之向往的地方。在香巴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据说,在香巴拉的第一位国王达瓦‧桑波(Dawa Sangpo)领受佛陀的教导之後,香巴拉的所有居民开始修持禅定,遵循慈悲、关爱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法道路。因此,不只是国王,包括香巴拉的所有臣民,都成为高度发展的众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代表香巴拉教法,莫过於「香巴拉勇士」。本书所谈论的就是,如何通往香巴拉这传奇王国的道路,和它内在的象徵意义。

邱阳.创巴仁波切一直以来对香巴拉王国具有高度的兴趣,在他一九七七年的闭关期间,写出一系列关於香巴拉的教授,并且要李纳求他的弟子创立一个世间性、开放给大众的禅修课程,并为这个课程取名为「香巴拉训练」(Shambhala Training)。本书编辑群在邱阳.创巴仁波切的指导之下,检阅他所有与香巴拉有关的演说,从中挑选最好、最适当的论述,阐明创巴仁波切对於香巴拉教法的理想与实践方法。

如何成为一名勇士?

香巴拉教法奠基在一个前提之上:有一种基本的人类智慧,能够解决世界的种种难题。这种智慧就是「勇士笑扰销之道」。「勇士」(warrior)这个字,是取自藏文的「帕渥」(pawo),其字面意义是「勇敢的人」,而勇士之道所代表的是一种人类无畏无惧的精神。勇士之道和香巴拉愿景的首要原则,即不畏惧自己的真实面貌。究竟而言,那是勇气的定义:不畏惧自己。香巴拉愿景教导我们,在面对巨大难题的时候,我们既可以表现英勇,也可以表现仁慈。「香巴拉」所代表的是世间觉醒的可能,鼓励我们可以随时安住在自信的状态中,真诚的保有自己原本的面貌,并拥有以慈爱碰游善待他人的勇气。

作者简介:

邱阳‧创巴仁波切 Chogyam Trumpa

邱阳.创巴仁波切是一个备受崇敬的禅修大师、老师和艺术家,也是许多佛教和禅修之道等书籍的作者,包括《自由的迷思》、《动中修行》、《狂智》和《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等。

创巴仁波切出生在西藏东部,是西藏佛教噶举派和宁玛派转世传承的持有者。他是蘇芒寺系的总住持,18岁时,於该寺取得堪布学位。在西藏期间,他也广修传统艺术,如书法、诗歌、舞蹈和唐卡绘画。

1963年,他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担任特别研究员,研究比较宗教、哲学和艺术。1967年,他在蘇格兰成立西方第一个藏传佛教中心──三昧耶林。

1970年,创巴仁波切应邀到美国驻地弘法讲学。他以科罗拉多州博德市为基地,走访各地进行教学,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成立一百多个禅修中心。他在1973年创立「金刚界」组织(今改称香巴拉国际),配合协调这些中心的活动。创巴仁波切也建立了那洛巴学院(现名那洛巴大学),这是一所强调哲思研习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创新学院。1976年,创巴仁波切开创了结合世间与出世间灵修之道的「香巴拉训练」课程。

1986年,创巴仁波切移居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哈利伐克斯市。隔年4月4日,他在该地圆寂。

禅定的问题

禅定有二种,第一种是菩萨的禅定。于此定中,菩萨因慈悲精进,而不断有着全面的觉知。禅定的本义就是“觉知”,或处于“觉”境;但这并非单指正式的禅修。菩萨从不追求出神、极乐或专注的境界,他只是如实觉悟生活情况。他尤其知道禅定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的连续性。他经常有着“觉悟”之感。

另一种禅定是天道所修之定。天道的禅定跟菩萨的禅定不同之处,主要是菩萨虽处理实际生活情况,但心无所住。菩萨于禅定中不建立中央权威,不监视自己的行为或禅修,所以他的行为永远是禅定,而他的禅定也永远是行为。

禅定,就是觉知或留心。但是禅定,决不能离般若智慧而独立。般若智慧使得觉知的修行完全改观,将它转化为不只是一心专注某一事物。有了般若智慧,禅定即成为对你所处之整个环境的觉知。它也产生精确与开放,所以你时时留心,觉知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同时,这种精确,这种单纯,还发展成对整个情况的全面觉知。是故,禅定不是沉思某一事物,而是觉悟整个情况,以及体验事件的简纯。禅定所修的不仅是觉知,因为你若仅修觉知,你就不能发挥出扩大修行所必需的根本智,以致觉知的对象不能不换来换去。

发展般若智慧犹如学习走路。你可能须先发展对单一事物的觉知,然后再发展对二、三、四、五、六乃至更多事物的觉知。但最后,如果你要想走好,那就必须学习把你的觉知扩大到涵盖你所处的整个环境,以致你能对同一情况中的事事物物有合为一体的全面觉知。若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不专注任何事物,如是始伏漏能觉知所有事物。

附:佛陀的生平和榜派颤样

作者: 创巴仁波切

那是个炎热、晴朗的夏日,婆罗双树上的花朵灿烂、果实累累,大地是荒野多山岩的,其间有许多岩洞,有的岩洞中可以看见蓄著纠结长发、仅以一块白色薄棉布遮身的瑜伽士,他们有的坐在鹿皮垫上打坐、有的正在练习各种瑜伽术——像是广为人知的在营火中央禅坐之类,也有正在念诵咒语或虔诚的祝祷词……。这里四处弥漫着和平、安静、与世隔绝的气氛,但也令人油然生起敬畏之感,看来像是世界还不存在之前这里就未曾改变过似地——完全的静止与无声,连一声鸟叫都听不到。附近有一条大河,但看不见渔夫;河流非常壮阔,看来至少有数里的宽度,河岸边有苦行者正在进行神圣的净化仪式,你可以看见他们在河中禅坐、沐浴。这是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比哈尔(Bihar)省,一处叫做尼连禅(Nairanjana)〔编按:尼连禅,意译作不乐著河,为恒河的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的东方,由南向北流〕地方的景象

一位名叫悉达多(Siddhartha)的王子来到这里,他有一付贵族的仪表,不久前他才摘掉皇冠、耳环以及各种佩饰,因此看起来颇有赤裸裸的感觉。他刚刚遣走了他的马与最后一位侍从,如今他将一块干净的白棉布围在身上。他环顾周遭,试图模仿其他的苦行者们,他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因此走向其中一位向他请教修行之法。首先,他解释自己是一位王子,但他感觉宫中的生活毫无意义;他曾目睹人的生、老、病、死,也曾见过走在街上的一位圣者,使他得到启示,要追随圣者的榜样与生活方式。这一切对他而言是全然崭新的,刚开始他简直无法接受它竟然真的发生了,他仍然无法忘怀宫中的奢华与声色之娱,往日生活的种种依然萦绕心头。这就是悉达多王子——将来的佛陀。

之后,他或许并非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眼前上师的指导。上师教授他成仙的苦行修法、教他盘腿而坐、使用瑜伽七式并做瑜伽呼吸练习。刚开始他觉得很新奇,好象游戏一样,同时也因为自己终能舍弃世俗的财富来过这种美妙的生活而感到沾沾自喜。可是,他心中对妻儿及父母的想念仍然挥之不去,因此难免干扰瑜伽的修习,但却苦于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而那些瑜伽士除了告诉他继续修苦行之外,其他则一概不谈。

这是佛陀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历。即使是今日,如果我们决定离开家里,放弃冷、热水澡,忘记家里的可口饭食,以及乘坐轿车的奢侈,或搭乘也被视为是奢侈的公共交通工具时,我们仍然可以尘厅败找到非常类似的景象和拥有非常类似的经验。我们之中有些人可能会搭乘飞机,只不过数小时的工夫,在还没有搞清楚身在何处前,就已抵达印度;有些更富冒险精神的人可能决定搭乘便车,不过,那仍然不象是真实的,因为旅程中高潮迭起,令人一刻都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我们终于达到印度了。

或许就某些方面而言,印度是令人失望的:我们会看到部分的现代化,某部分教育程度较高的印度人的势利——他们仍在模仿英国大爷。我们一开始可能很不以为然,但也只好接受了,并尽可能赶快离开城市到林里去(这里指的可能是一座西藏佛寺或印度教的精舍〔ashram,译者按:供印度教徒沈思冥想的幽静处所〕)。

我们可能跟随悉达多王子的先例,也可能获得与他相似的经验,但最先令我们耿耿于怀的,将是那种毫无奢侈的苦行生活。不过,我们能否从这最初几天甚至几个月中学到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因而对这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但也可能因为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国家,所以难免感到兴奋。我们想要去解释所有的事情,而在我们努力想打破语言与文字隔阂的同时,正有一场对话在我们心中进行

其实我们仍然生活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正如佛陀所经历的情况一样,身处在一个陌生国度中的兴奋与新奇之感,恐怕几个月都不能完全褪除;我们好象对这个国家著了魔似地写家信,被兴奋与它的特异迷醉了。因此,如果你在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就离去,你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不可能学到很多——如果当年佛陀离开尼连禅重返他在迦毗罗(Rajgir)的王国的话,也会发生相同的情况。

而佛陀当年却在印度苦行长老的指导下修习禅定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修苦行并奉行单一宗教法对自己并没有很大的助益。他仍未获得解答,或许只得到部分答案而已;但就某方面来说,他心中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解答,只是他仍未出脱出〔见自己所欲见〕的局限,进而看出事物的真实本然。因此,要走上修行之道,首先必须要克服最初的兴奋,这是第一要件——除非克服这种兴奋,否则我们什么也无法学,因为任何情绪上的兴奋都将蒙蔽我们的视线。

由于太汲汲于建构自己对生命的看法,以致于无法看出生命原本的样貌。因此,在我们尚未找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精要之前,绝不能对任何一种宗教或政治组织做出承诺或信守奉行——给自己贴上一标签、过苦行式的生活或改变我们的穿著等诸如此类的事,没有任何一件会让我们产生真正的变化。

数年之后,佛陀决定离开。就某方面而言,他已经学到很多,觉得该是向他的印度仙人上师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在走了很远一段路之后,他来到一处地方,那仍然是在尼连禅河河畔,他选择在一棵菩提树下坐下来。他在那里停留长远达数年之久,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只吃、喝很少的食物;然而,并不是因为他认为必须修严格的苦行才这样做,而是他觉得确实必须一个人独处,自己将事情弄明白,而不只是盲从别人的做法。他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得到同样的结论,但那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不论一个要学什么,他必须有第一手的经验,不能只从书本或老师那里或单单靠遵照一套既定的模式而学得。

佛陀的这项发现是他在想法上的一大革命,他甚至否定婆罗玛(Brah-ma)〔编按:婆罗玛,即梵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的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神〕或上帝——宇宙创造者——的存在,他决定所有不是自己亲自发现的东西一概不予接受。这并非意谓他罔顾印度伟大、古老的传统,他主张的并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所持的负面态度,或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方式;相反地,他的革命是真实而正面的,发扬了革命创造性的一面,是不寻求外援、独力去体验发掘的。

佛教可能是所有宗教中唯一不以上帝的启示或对上帝或诸神的信仰为依据的宗教,但这并不表示佛陀是个无神论者或主张异端邪说。他从未争论过宗教或哲学教条的问题,而是直接切入事件的核心——如何直见真理。他绝不浪费时间做空泛的推想。

培养自己这种革命性的态度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举例来说,譬如有一天我们没吃午饭,但我们可能并不觉得饿——或许是因为我们早餐吃很多——然而没吃午饭的念头却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的架构中有许多既定的模式,使我们很容易毫不质疑地照单全收。是我们真的饿了,还是只想填满中午那段空档?这是个很简单明了的例子,然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自我的问题。

说没有〔是〕、〔我是〕这种东西。他发现所有这些概念、想法、希望、恐惧、结论,都来自一个人猜测性的思惟,以及得自父母心理上的遗传与成长中的经验等等。我们很容易会将这些全部加在一起,当然,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做,一部分是肇因于教育系统的欠缺技巧——我们是依照别人告诉的去想,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做真正的研究。

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让身体受苦的苦行修法绝非佛教的重要部分,重要的是超越自己已定型的概念模式;但这并不是意谓着你必须创造一套新的模式,或刻意违反习俗,再也不吃午餐之类。我们毋须将自己惯常的行为以及在别人面前显现的样子完全予以颠覆,因为即使如此,依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对问题作周密的检验。

由此看来,我们常有一种欲望——或许不像欲望那般强烈,而更像是一种感觉,想要去遵从某件事;有时甚至想也没想,就被带到那里了。因此,介绍〔正定(mindfulness)〕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我们遇事可以自我省察,得以超越泛泛之见以及所谓常识的判断。我们要学著做一位高明的科学家,对任何事都不贸然接受、对每件事都必须用自己的显微镜观测,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个人的结论——除非我们先做到这一点,否则没有救主、上师、加持或导引会对我们有任何帮助。

当然,我们总是会有以下的疑惑:如果得不到帮助,我们算什么?我们什么都不是吗?难道我们不要试着达到更高吗?更高的又是什么?譬如成佛是什么?证悟是什么?它们是某种东西或不是……?不过,我恐怕自己并非真正的权威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与在座每一位一样,只不过是个旅客罢了,但从我个人的经验——我的知识是像经文中的所描述的:“如恒河中的一沙粒”——我觉得当我们谈到“更高”是什么时,常是以个人的观点设想一个较大的自己;当我们谈到上帝(God)时,我们是依照自己的形象将他想像成更伟大、崇高——我们本身的自我膨胀,而那好像是我从放大镜中看自己一样。我们仍是以二元的观点在思考:我在这里,他在那里,唯一的沟通方式是向他祈求。我们或许觉得有些时候可以联络得上,不过终究无法以这种方式真正沟通。

我们永远无法达到与上帝合一的境界,因为我们已经接受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一个预先设定的结论,如今只是要将那大东西硬往小容器里塞而已,然而,要赶骆驼穿过针孔是绝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另谋他途,唯一的可行之道即是回归到简单的自我省察。这并非指你要试着做一位虔诚的教徒、或是必须对邻居友善、或尽可能地多捐款给慈善机构,当然,做这些事也很不错,但重点在于:我们不应只是盲目地接受一切,然后试着将它塞入正确的框框里,而是应根据自身的经验对事物作直接的观察。

这就将我们带进了非常重要的禅定修习。这方面的困难在于:通常我们所能找到的书籍、法教、演讲等,多篇重于证明他们是对的,至于重点课题——教导如何禅修,反而较少涉及。我们对于传扬法教并不特别有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去身体力行,将佛法付诸实践。当今的世界动得太快,不论我们学到什么,都没有时间让我们去证明,必须拿到手立即煮了吃。因此,整个重点在于: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对于任何既定的传统别把它们当成具有任何魔力而贸然予以接受。由于我们的机械化头脑,使我们总想我找个只要一按电钮即可大功告成的办法。捷径是非常吸引人的,如果有某种高深法门可以提供速成之道的话,我们一定会趋之若惊,而不愿选择艰辛的旅程与困难的修习。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苦行的真正重要性:惩罚自己大可不必,但动手出力却少不得。如果我们走路去某处,我们可以对路途认识得一清二楚;但如果我搭汽车或飞机去,则像是一场梦,与没去相差无几。同样地,为了看清连续的发展状况,我们必须采取人工操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而在此处,纪律成为必要的因素——我们必须严格地训练自己。

在静坐修习或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缺少耐性,开始做一件事时,我们易于浅尝辄止,不肯花时间将它吃完,等经过适当的消化后再看它的后效。当然,我们必须亲自品尝它,看它是不是正牌货或对我们是否真正有益,但在舍弃之前,我们应该更深入一点,至少要取得初步阶段的第一手经验——这是绝对必要的。

这也正是佛陀发现的道理,亦即他在尼连禅河畔边静坐达数年之久,且几乎没有移动的原因——他以自己的方式禅坐,终于发现,回到世间是唯一的答案。当他达到心的觉境时,他了悟到过苦修的生活、惩罚自己并没有用处,于是他站起身来去讨些食物来充饥。

他在菩提伽耶(Buddha-gaya)附近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位拥有众多牛支的富有妇人,她给佛陀喝加了蜂蜜煮成的浓牛奶,佛陀一饮而尽,不但觉得美味无比,同时还感到自己的健康与体力大为改善——这帮助他日后在禅修方面得以突飞猛进。伟大的西藏瑜伽行者密勒日巴(Milarepa),也有类似的遭遇:他第一次从崖洞出来吃了一顿好饭食之后,发觉那不但使他产生出新的力量,同时禅修的工夫也增长了。

佛陀于是环顾四周,想找一处较舒适的地方坐下,但他觉得石头太硬,恐怕耐不住久坐。有位农夫给了他一捆干草,佛陀将它铺在菩提伽耶的一棵树下,然后在那里坐了下来——他已发现:想用蛮力达成一件事是办不到的,而他也是首次接受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须要达成的事。他喝下蜜奶,铺好座位,尽可能使自己舒适,就在当夜,他终于成就菩提,达到圆满证悟的境界。不过,那仍有所不足,因为他尚未克服所有的障碍——他所有深藏的恐惧、诱惑、欲望,全都化做魔王马拉(Mala)向他袭来,这是我执的最后一击。

首先,马拉派他美貌的女儿前来诱惑佛陀,但没有成功;之后,又来了马拉勇猛的战士——我执的最后招数。然而,佛陀已臻慈爱(loving kind-ness,梵文maitri)之境,意即他并非因为垂怜马拉的愚蠢而对他大发慈悲——因为马拉即是他本身的投射——而是他已到达不抗拒、不排斥的境界,他完全认同马拉。根据佛经的记载,马拉射来的箭全化做花雨纷纷落在佛陀身上。最后,自我终于完全被降服,而佛陀也证达心的究竟开悟。

可能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经验,那或许只是对清明与安宁——心的开放状态——的短暂一瞥。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使它发生效力,我们应该以它为中心,将自己扩展出去;我们必须在自己周遭创造一种情境,让我们用不著说:〔我是个开悟的人。〕假使一个人必须做这种口头上的宣告,就表示他没有开悟。

之后,佛陀步行了约七周之久,就某方面而言,他是孤伶伶一个人,我们可以说他是个很寂寞的人,因为他是唯一见到并达成某件事的人,他知道在娑婆世界中如何处理生命以及寻找真实意义——真如——的一些答案,但是他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于是他几乎决定干脆绝口不提。

在某部经书的一首短偈中,佛陀如是说:深沈无边际的宁静,是我寻找到的法教。然而,无人能够了解此中奥妙,我将在业林中保持沉默。

然而,不久之后,真实不移的慈悲在佛陀的心中建立起来,他看到自己具有创造适当情况的能力;一直到这时,他仍然怀有想教导别人的欲望(因为自己有所成就,他觉得应该进一步拯救世界——如果我们可以用这种说法的话)。然而,他却必须放弃拯救所有众生的念头。正当他决定离开世间重返业林的时候,他心中生起真正无我的慈悲,他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位老师、不再有要拯救众生的想法,只是想就事件发生的当时情况自然地加以处理。

佛陀说教弘法约五十年,穷其毕生从印度一端走到另一端,他不骑象、不骑马、不乘马车,而是赤足踏徧印度。我猜想如果我们之中有任何人在当时见到他或听到他讲话,一定不会像我们现在以为的演讲那样——那会只是简单的谈话而已。重要的并不在于他说些什么,而在于他所创造的整个情境,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具有无比精神力量使他可以控制整个现场,而是因为他的真实与自然——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做到的一样。因此,不待他开口,他的法教已经传授给大家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佛经地读到天人、阿罗汉以及印度各处的各色人等,都前来会见佛陀、聆听他的法教,并且都能够领悟的原因。人们不须要问即可自动获得解答,这是一种绝妙的沟通方式。佛陀从未宣称自己是上帝或任何天禅的化身,他只是个经由某种历程而达到证悟的普通人而已;同样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至少有部分的可能性,可能达到证悟

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言辞并非唯一的沟通方式。在我们尚未说出什么、甚至只说〔哈啰〕或〔你好吗〕的时候,沟通已经开始;有时在我们讲完话之后,沟通仍然在继续。整件事必须以一种非常技巧的方式来处理,要很真诚,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如此才能不落入二元对立的观念,同时,正确的沟通方式也才得以建立。

我们唯有经由个人的追求经验才能达成此一目标,单就别人的先例有样学样是无法成事的;我们必须自己踏出第一步,而不能只坐待它来自现象世界或其他的人。如果我们在家中打坐,不巧地又在闹区,虽然我们无法因为自己需要安静而让车子都停下来,但是至少可以让自己停下来——我们可以接受噪音,噪音当中也包含著安静。我们必须自己进入安静而对外无所期盼,如同佛陀所做的一样;我们也必须接受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只要我们对任何情况都不退缩,情况就永远能够成为可供我们利用的方便工具。正如经中所说:〔法有益在始,法有益在中,法有益在未。〕换句话说,法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基本上,情况是永远相同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9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