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大乘佛教三大体系包括(大乘佛教分为)

学佛百科2023-04-21120

大乘佛教的三大思想体系经纶具体有哪些?

中观,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野橘明,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等

唯识,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玄奘大颂告师的《成唯识论》等

如来藏,《如来藏经》,弥勒菩萨伍羡的《宝性论》等。

大乘佛教包含哪两部分内容

密宗是大乘。

分三大类就是:汉传佛教(大乘) 、南传佛教(小乘)、藏传佛教(大乘)。

如果细分宗派就有:净土宗、禅宗(大乘)、密宗、唯识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等

佛教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分化,分成大乘教和小乘教。小乘佛教主要在弘扬与南印度与锡兰一带,该派尊崇 释尊 为伟大的教师,而非神明,其经典为比较古老的巴利文经典。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大乘佛教则不然,认为按照原始教义,只有少数人才能修道成佛,所以应该拓宽渠道,主张不但比丘众可以圆寂,一般四众也可以达到圆寂的境界,主要盛行于北部印度、外蒙古、中国西藏和日本等地。该派宣扬 释尊 的 佛性,并且用梵文颁布了一套新的法典。公元6世纪左右,大乘悉穗佛教在前印度地区衰落,印度教兴起,但大乘佛教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在世界扎下了根,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

现代很多佛教学者用大小乘做分类,已并无褒贬之意。一般认为现在的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芹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但他们自称“上嫌陆猛座部佛教”或“声闻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也属于这个宗派.

什么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在于发菩提心殊胜,念念修行不离菩提心,谓之上求佛果早渗,下化众生;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雀孙行圆顷睁链满,即是成佛。

佛教中的小乘和大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的。始祖分别是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在印度几经演变,大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佛逝世后约100年之间)。(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二部,称之为根本二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后称为18部或20部,称为部派佛教(原始佛教时期后约400年之间)。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被称之为小乘佛教。(3)佛示寂500年后,产生了大乘佛教,即龙树菩萨创立的中观学派(此后约400年),被称为空宗。后来大乘佛教有瑜伽行学派(此后又约400年)的产生,被称为有宗。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4)到7世纪至9世纪,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别与原婆罗门教结合而发展为密教(此后又约300年)。自11世纪到13世纪,印度受到外来侵略,佛教在印度趋于衰落。

小乘佛教。佛教创立时,印度已进入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垄断和神权统治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并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佛陀所处时代的印度,和我国春秋战国一样,也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过许多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的不同见解。其中,学术界和佛教界所公认对佛陀有影响的,有六个学派即所谓的“六师外道”。

通常把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续传中猜承时期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也称根本佛教。佛陀从不作形上立说,一切诉之于理性经验,教人实践解脱道。佛陀极善于删繁从简,就地取材运用譬喻,每对弟子说法,总是要言不繁,绝少见长篇大论。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为便于记忆,采用偈颂形式,后编辑为经、律、论组成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说教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包括一些戒律条文。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他在世时的设施和惯例。由于佛陀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说法,弟子们便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称为根本二部。此后100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18部或20部,称为枝末部派。故称之为部派佛教。关于分裂原因 ,南、北传佛教有不同说法。据南传佛教的说法,主要是戒律的意见不同;据北传佛教的说法,主要是对教理的看法不同。

在佛灭后约100多年,以毗舍离城为中心的东方跋耆族的比丘,对戒律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行动,而归结为“十事”:(1)角盐净:即是听贮食盐于角器之搭盯中。(2)二指净:即日影偏过正午二指后,如未吃饱,仍可进食。(3)他聚落净:即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4)住处净:即是同一教区(界内)的比丘,可不必同一处布萨。(5)随意净:即是众议处决时,虽不全部出席,但仍有效,只要求得到他们于事后承诺即可。(6)所习净:随顺先例。(7)生和合(不搅拌)净:即是可饮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8)饮渎 楼疑净:可喝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棕榈汁。(9)无缘坐具净:即缝制坐具,可不用贴边,并随意大小。(10)金银净:即听受金银财物。

但以耶舍为首的西方比丘(以摩偷罗城为中心),则以此不合乎律制,判为非法,因而引起争论。对于这“十事非法”的结果,就是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认为“十事非法”的耶舍长老成为上座部,意思是以佛教长老为中心的正统派。坚持实行这十事的跋耆一派成为大众部,被认为是佛教的非正统派。“部”的原意是“说”的意思。上座部属于长老的主张,大众都是多数僧侣的主张,是比较强调发展的流派。其实若以佛陀思想去衡量,此十事正是佛陀告知阿难的细微戒可舍的范围。上座部长老格于佛制的尊严,在律文中增补了十事为成文法。但跋耆比丘们的内心还是不平,更值得注意的是毗舍离国王,亦不满客来的少数上座,并加以驱逐,造成了部派分化。最初,大众部分化为8部,后来上座部分化为10部,共18部,连同上座部、大众部合称20部。南传佛教史载18部,即去掉北传佛教史所说的西山派卖枝型和北山派。

关于这些部派的名称,有的据部主名字命名,如犊子部、法上部、法藏部等。有的据学说性质或名字命名,如一说部、多闻部、经量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等。有的据部派流传地点命名,如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等。这些部派中,主要是大众部和上座部的分裂,故称为“根本分裂”。变化最多、最快是说一切有部。在佛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流派是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当时佛教传播范围很广,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它与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主要差别:(1)佛陀观,大众部系统认为释迦牟尼生来非凡,威力无边,无生灭变化,他讲的每字每句都是佛法;而上座部虽承认历史上作为教主的释迦,却认为他生前也有常人的烦恼,他讲的话不一定都是佛法。

(2)对世界的看法。大众部系统认为一切皆虚假不实,都不过是些由人们方便施设的“假名”,只有出世间的“道及道果”是真实的,较强调“空”的方面;上座部系统中,特别是最有势力的说一切有部,认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肯定五蕴及由它们组成的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西,把它们分成色法、心法、心所法等,又把心所法分成:大地、大善地、大烦恼地、大不善、小烦恼、不定这六类法。以上都是有生灭变化的“有为法”,此外还有“择灭无为”(涅 )等永恒不变的“无为法”。

(3)轮回问题。大众部因强调摆脱生死的出世的真实性,对此没有展开讨论,而上座部系统对此有激烈争论。有没有轮回主体,有没有灵魂?在原始佛教理论中没有明确论证,但实际上是承认的,因为否认这点,它的三世轮回说就不能成立。上座部系统的犊子部认为有轮回主体,称之为“补特伽罗”,说它承受着前生的“业因”(行)投入母胎,形成今世的生命。此外,经量部主张有“一味蕴”,说一切有部主张“世俗补特伽罗”(或“假我”),都可以看作是灵魂。

(4)关于解脱修行。大众部系统认为众生有内在的解脱根据,即“心性”,说它本来清净,只是由于后天的情欲才使它受到染污,此即“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在修行理论中已包含顿悟成份;上座部系统基本因袭原始佛教主张,把觉悟解脱过程看作是克制和灭除情欲的过程,没有提出内在的心性问题,将观悟四谛的禅修程序更加繁杂化、细致化,并把不同观悟阶段与解脱的果位(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结合在一起。

可见,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系统的主张较开化、简单易行,而上座部系统较保守、教义繁琐,主张累世修行。部派佛教从原始佛教偏重人生哲学而扩展到宇宙领域。大众部偏重于讲“空”,从宗教实践和宗教理论的角度来看,大众部对后来的大乘佛教影响较深刻,大众部的理论与大乘中观学派(空宗)有较多的渊源关系。而上座部则向说经部演变,后来又在深受大乘空宗的影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大乘瑜伽行学派(有宗),而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产生的社会原因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形成,教义理论日益复杂烦琐,过着严格的出家持戒生活的佛教教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带有自由色彩、较多神话要素的大众部教义受到欢迎。大乘佛教就是在大众部教义基础上创立的。大众部原在南方盛行,大乘佛教盛行后,它便随之消失了。大乘佛教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民间宗教信仰及希腊、伊朗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在家信徒是僧团的外围势力,他们在经济上资助僧团的宗教活动,并负责维修佛教遗迹和佛塔等宗教场所。这些在家居士是促使大乘佛教产生的重要社会力量。

在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菩萨众——大乘最初的教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为小乘,发生了大乘与小乘的历史分裂。

大乘佛教分空(中观学派)、有(瑜伽行学派)二宗。中观学派主张观察问题要不落一边(如空与有、常与无,各一边),即要综合两边,符合中道,因而名中观学派。由龙树菩萨(150一250年)及其弟子提婆(圣天,170一270年)所创立,奉《大品般若经》为主要经典,龙树所著《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提婆所著的《百论》为基本理论著作。提婆的后继者罗 罗传系至

佛教三大体系有哪些?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或称藏差没语系佛教,是指传入我国西藏的佛教分支,流行于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手山、南传虚薯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什么叫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颤册乘教法。历史上的北传佛教均以大乘为主。而现代一些学者狭义的大乘佛教则专指汉传佛教,并与南传、藏传(密乘)组成现代佛教的三大语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愿、行、证四个阶次的修学。大乘菩萨道修学,从十信茄迟宏位圆满后,入初住位的旦唯布施,然后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六度,由于善知识摄受而入不退转住(第七住),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心。自此后便有第十住见性、十行十回向后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后在最后身菩萨时,坐菩提树下,成就四智圆明的佛果。

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则以信愿念佛为主,净业三福为辅,仰承佛力往生得不退转后,再回娑婆修菩萨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大乘佛法以亲证真心阿赖耶识为根本标的,在亲证真心后,便踏上内门修六度万行的菩萨道。菩萨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为方便摄受众生,修学三乘菩提,普度众生。

小乘教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大乘教则以菩萨道的圆满--成佛为目标。所以,菩萨之道,深广无尽,其主要内容为:菩萨,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多,历十地而成佛。根据《大智度论》的三句话可以总括大乘:1.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一切智智即是无上菩提;2.大悲为上首--发大悲心以普济众生之苦;3.无所得为方便行--体证缘生空无我之义,忘我而为众生服役,严净国土。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

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开显了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从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到唯识学如来藏,三乘佛法一以惯之却在博大精深程度上节节增上,构成了完整的佛教体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90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