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未听过的念佛秘诀(念佛的三种方法)

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上面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个窗口。我们一天到晚都通过这个窗口在接受外界的信息,所以思想里头妄念纷飞呀。现在就是要你把这六个窗口一下关闭。摄,就滑滑慧是收摄,就是关闭,把这六个窗口关闭住。关闭住就是一心,这个就叫"一心"。"净念相继",净念就是念佛。佛念起来了,妄念就控制下去了。这就是"不乱"。
这个做到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一心不乱"。这个六根里头,最困难的是意根和耳根。意根啊,当然我们大家都有体会,你早晨只要一醒来之后,脑子里头没有停过,很不好控制啊。耳根也不好控制。眼根好控制,我闭着眼睛念佛嘛,就不晓得外面的境界了。耳朵不行啊,你闭着眼睛,人家在说话,你的心念就被声音拉去了。
所以,"心念耳闻",把这两根收到了,其他的四根没得问题。要掌握这个方法,就是"心念耳闻"。心头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就是说:念头从心头起,心头清清楚楚的;口头念得清清楚楚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又回到心头,回到八识田里。从心头起,然后又回到心里头、回到八识田作为金刚种子。我们到了临命终时,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念佛,妄念没有起来,就往生了。所以这个非常关键啊。我们就是要这样子念。心头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然后就回到八识田。如果听不清楚,妄念来了!马上你要注意听!听清楚了,妄念就被赶跑了。
关于念佛有没得秘诀,我想引证两位大德的开示。一位就是印光大师。他这样说,如果有人说:我有念佛的秘诀,我单独传授给你。他说这个肯定是外道!印光大师说:佛的悲心,唯恐我们没有搞清楚。所以净土法门,从理论、原则到具体的方法,说得一清二楚。难道他还保留一手吗?那就不是佛。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想什么秘诀。
但是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有没有秘诀?有!秘诀就是四个字:竭诚尽敬!这话怎讲呢?就是:诚恳到了极点、恭敬到了极点。这个就是秘诀。在信答战争年代,头顶上敌人的飞机在投炸弹,我们趴在地上的,我是亲身经历过这一段生活的,那念佛当然就至诚恳切。还有,五逆十恶的人,临终看到拿链子来套他了。平时当然说这都是迷信、假的。
那阵念起佛来当然就至诚恳切到了极点。至诚恳切到了极点,这个就叫一心嘛。妻室儿女呀,在临命终时都让巧带不走的。到了临命终时,国家元首也好、亿万富翁也好,跟一无所有的叫化子,没得区别。可能叫化子还好过一点,因为叫化子他东西少,挂念还少些。所以谛闲法师说:念佛的秘诀就是一个"死"字,生死心要切。我们这些人平时都是把这"死"字忘了嘛。以为还要活好多年。但是,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啊。古书上有两句话:"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
昨天还在街上骑着马游街,今天,已经睡到棺材里头了。常有的事啊,这并不稀奇啊。这个就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念佛的方法。方法没有什么别的,不要去乱听。什么什么秘诀啊,那些都是外道,欺骗人的。我们相信大德的开示,至诚恭敬的念佛。
三种念佛的方法
一、共修念佛
当我们要来寺院念佛的那一天,应该从早上就开始作好身心的准备。这一天最好能不吃荤腥,至少也只吃肉边菜,并且不抽烟、不喝酒。万一无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到要来共修念佛,而当天未茹素,没有关系,不要因此就不来,来了总比不来更好。
来参加共修念佛时,一入寺院就要轻声细语,若无要事,最好不说话。已备海青者,先在玄关或客厅里把海青穿好,然后进入佛殿,找好位置拜佛,一边拜一边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听到集众的鼓声,便停止礼佛,排班站好。未穿着海青者,站于后排。
念佛开始时,先唱《赞佛偈》。如果不会唱,就轻声地跟着别人唱,唱过几次以后,自然就会了。《赞佛偈》后,接着念佛、绕佛,念佛时先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时要注意脚步是否与佛号的节拍相符,步伐要跟着木鱼的节奏而友型裤移动,不可错乱。要能做到天如惟则禅师所说的「心与口声声相应,念与租扒佛步步不离」。
念佛时,听着大众的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心专注在大众规律的念佛声中,不起任何杂念和妄想。假使还有些微杂念,也不用在意它,若能大声念,精进勇猛地念,那些念头就会越来越少了。《乐邦文类》卷四所录慈云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
绕佛时,不得东张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无地看着前面一人,顺着节拍,沉稳地向前走。别理会已走到什么地方,也不要注意别人怎么走,此刻的身、口、意,应该是专注而一致的。等到转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时,脚步仍然配合著木鱼的声音走,敲二下木鱼移动一步。此时心里依然保持平静,同时要一面听大众的念佛声,一面随著称念佛号,不可只听别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师的《示念佛方法》有云:「当摄心切念……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绕佛后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问讯。接着以打坐的姿势坐下,尽量使腿脚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为原则。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小腹放松,不要仰头或低头,如果小腹放松后,无法念佛,则不管小腹,而以能念佛为先决条件。
止静时,坐的姿势不变。但要把身体和头脑放轻松,气沈丹田,舌尖轻舐上颚,眼睛微睁,亦可闭上。继续不断地默念四字佛号,不断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此如《文殊说般若经》所云:「好简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又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专注念佛而断一切杂念,故如《般舟三昧经》云:「心有想是痴心,无想是涅槃。」
默念的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会紧张,太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时也可采用十念记数念佛法,如印光大师《示念佛方法》所说:「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此本可作出声、默念的两种用法,甚至行住坐卧,无时不宜,唯静坐默念时效果更佳。此法乃系参考五停心的数息法而来,所以对于初心念佛者,最能摄心。
二、平时念佛
共修念佛固然重要,平时念佛也很重要。平时念佛可分三种:
1、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务繁剧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门。即是每日朝起后,修十念念佛。此含有多种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师教令尽一口气念十句佛号,又元朝天如惟则大师则云:「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或以数口气念十句佛号等。
2、是昼夜不离佛号,不论在何时何处或做任何事,心中经常以「阿弥陀佛」的圣号为主要念头。此如永明延寿大师,日课佛号十万句。
3、是以上两者的折衷,得闲即念佛,事忙则做事,以免心分两头,如此则仍有很多机会念佛。
专心念佛时,不计环境净秽,不论工作贵贱,在清除垃圾、打扫厕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时,也无不可念佛。唯有在须用思考、分析、听讲时,不便念佛,因为一念佛就无法专心了。但若能达到永明延寿禅师的程度,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只是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否则是办不到的。
晚上就寝时,最好的姿势是右卧,心中观想光明相,全身放松,心里默念佛号,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即便在睡梦中,也照样能念佛。万一忘了念佛,那么,醒来之后,即刻把身体的卧姿调整好,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继续观想光明相,并持念佛号。一旦观想光明成功,那将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况下睡着,而是睡在清凉自在的光明世界中。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劳,并使精神饱满,身心愉悦。像这样,醒时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如此念佛,还有不生净土的道理吗?
三、念佛三种人
念佛的人有三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灾祈福,解怨释结。
第二种人,是为了人间苦多乐少,生命危脆,所以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待至位阶不退,再入娑婆,广度众生,成就无上佛果。
第三种人,相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此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所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
五祖弘忍门下诸师,则多用「齐速念佛名,令净心」。他们念佛,都没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宁静,烦恼减少,而且自己的心力越来越能与佛的慈悲愿力相应。此正是《观无量寿经》所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体现。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关的人亦能因他而获得利益。这就是因为念佛恒常不断,最后必得念佛三昧,必发悲智愿行。这一等人,虽不求生净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三昧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一不二,那时,时时处处都能见佛在说法,时时处处无非极乐国土了。
依佛法来说,第一种人,仍属于人天善法,所谓民间信仰的层次;第二种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种人则是上乘的利根。由于众生的业深障重,在修行净业时,一开始即以第三种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仅以第一种人的立场来念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层次来修念佛法门,是最落实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于上乘,又能兼得消灾植福的现世利益。
有哪些念佛方法?
有四种,我们常用的一般是“持名念佛”,因为最容易,是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的根基,同时妙用不可思议。
四种念佛:
1、实相念佛:圣凡别,悟前悟后别,参究观心念佛别,见解差别观心别;
2、观想念佛(系念法门);
3、观像念佛;
4、持名念佛。持名差别:①都摄六根,②晨朝十念,③十念计数,④随息念佛,⑤至诚念佛。
己一、实相念佛
第一种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许多道友以为实相念佛就是开悟的人,专门念实相叫实相念佛,其实并非这么简单。实相念佛,首先有凡圣差别,比如说大乘登地圣者,他实相念佛,与一般凡夫有差别;其次凡夫当中如果以悟的实相来说,悟前与悟后有差别;禅宗开悟的可以说是实相念,但是没有开悟的,也有可能修实相念佛,也可以说是参究念佛,比如说念一句“阿弥陀佛”,一边念的时候,一边问:“念佛是谁”?这就是参究念佛。
实相念佛里面还有一个是观心念佛。依天台华严这些圆教叫一心三观,天台的观心念佛,或者以中观唯识观心,所以观心念佛当中又分种种宗派而不同。比如说,依空性的法门,以自续派单空,也可以结合念佛法门观心,边念佛边观原来学的单空的见解;应成派离四边的见解,将这些见解与一句佛号结合起来;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这是按藏传的讲法;如果按汉传以天台华严圆教,或者别教通教,这三种大乘法,这些宗派的修法都不一样,观心的方法也不一样。
经过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实相念佛的范围极为广泛。实相念佛也不一定就是念一句佛号,参禅也可以叫实相念佛。
己二、观想念佛
第二种是观想念佛。就像《观经》里的杂想观,或者以前我们介绍过的天如惟则禅师的系念法门,这是天如禅师给他母亲传的一个法门。他母亲修持名念佛,因为年纪大了,念佛容易伤气,所以给她介绍系念。所谓系念,就是只要心里不忘记,随时挂念着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忘了就提起来,忘了就提起来。就像一个孩子想他母亲一样,无论吃饭睡觉都流着眼泪想妈妈。系念极乐世界,就可以用孩子想妈妈的方式想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有时候不方便出声念,不方便持名的地方,不妨用系念法。
己三、观像念佛
观像念佛,就是佛像放在面前,我们看清楚了,接着内心中现出佛像来,安住上在佛像上,不要忘记。观像念佛,如果能修得好,与持名念佛结合起来,这样念佛时,佛容易现前,容易感应。当然也要因人而异。
己四、持名念佛
第四种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最为稳妥,适合各种根基的绝大多数人修,不容易出现偏差。前面的这些观想乃至观像,像善导大师讲“境细心粗”,境是非常微细的,我们众生心很粗,神识非常粗乱,很难相应。所以,持名念佛最适合大多数人的根基。
下面就介绍持名差别。持名念佛也有种种方法,有修的差别。
第一种,都摄六根法。这是印祖经常介绍的“口念耳听心记”。
第二种,晨朝十念法。这是慈云遵式禅师根据第十八愿设计的。本来第十八愿讲十念,就是念十句佛号。但是晨朝十念法里是讲十口气,一口气能念多少句就念多少句,这样以气来摄心就不容易生妄想。晨朝十念法适合极忙的人,过去有些王公大臣为了百姓的事情,忙得没时间弯御桐,就用这种方法念佛。只要有真信切愿,按照晨朝十念,也能往生。
第三种,十念计数法。这是印祖推崇赞叹的方法。就是念一句心里记一下,念两句就记两句。从一数到十,或者从一到五,六到十;或者三三四加在一起,开始念三句再三句再四句,这就是十念计数。与其他方法,比如数珠念佛相比,拨念珠,神容易疲劳,然而十念计数,不但不会疲劳,而且是养神的,越念精神越好,越念身体越好。因为心归一处,不打妄想,自然而然精气就能充足,所以就能养神。
第四种,随息念佛法。随息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随着呼吸念。首先,要会运用数息观,熟练了之后,再配上佛号,这叫随息念佛。特别喜欢打坐的人用随息念佛,就非常容易配上,把念佛拿来修禅定的人,用随息比较合适。平时走路做事情的时候,不容易随息。关于随息这种方法,按印光大师与谛闲大师的书信里讲,要想得念佛三昧,不用随息念佛是很困难的。得念佛三昧,本来就是一种定,所以,要想入定、入三昧,按随息法最容易心归一处。佛在世的时候,修行人主要就修不净观和数息观这两大甘露法门,证得阿罗汉果的非常多。
随息念佛法有窍诀,埋坦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随息通常的原则是数出不数入,就是出气的时候数,吸气的时候不数,当然你要数也可以,但是如果出入息都数,就容易成病,这是一个大的原则。这拆核里也归纳一下印光大师文钞里的讲法:入息的时候不念不数,出息的时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的一种随息。还有一种情况是念四字(四字六字随息的方法是一致的),譬如说,你吸气的时候念“阿弥”,出气的时候念“陀佛”,一吸一呼正好四个字,这样也可以。但是出入息不要同时数。这是随息念佛的简单方法。
第五种,至诚念佛法。当使用前面的摄心念佛不能相应的时候,自己觉得妄想纷飞时,可以发起至诚恳切心、痛哭流涕心来念佛。至诚心生起来的时候,妄想就很少,心念也就归一了,接着就可以用都摄六根的方法念,念着念着又不相应了,再至诚恳切念。所以,几种方法可以不停地调节。
——摘自 仁禅法师《一函遍复》探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96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