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佛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4-2278

佛教的定义?

顾名思义,佛教,就是“佛的教导”。那么,就应当推究一下:佛教导了些什么内容呢?这就是“佛法”。佛法,也可以顾名思义:成佛的方法。

因此,佛教可以定义为:“佛所教授的成佛之法”。

接下来讲一讲对佛教的一些误会:

其一: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可以实际验证的方法。

有一位善知识说:“佛教是一种行为科学”。末学很赞同。为什么呢?

先说“行为”:佛法的修行,本身就是指身口意行。这就是“行为”:比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都与身口的行为有关,而做这些事的时候,又一定要有意行参与:意识心的心行。以此为引导。否则,行为都不可能成就。

再说“科学”;科学是可以验证的事实,如果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一种假说。就不能算是科学:因为尚未经过实证。而佛所教导的“成佛之法”,却是已经被验证了的。

佛教宗教化,其实是一种衰落:因为“成佛之法”不仅内容广泛,艰深难懂,而且不能明说,只能隐说;不仅是“理论学习”就可以,而且需要实践:自己修行,去验证;不稿顷仅需要具备理论与实践,还需要多生多劫积累足够的福德作为“资粮”;福慧双修再加上定力成就,也只能入门(开悟明心,入大乘门),入门后还键行陆需要无量数劫的修行才能圆成佛道。

如上所说,很少有人能真正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菩提心),佛教就逐渐转变为:为了众生的需求而存在于世间:求升官发财,求健康平安,求保佑,求灵验,求这一世不行,就求下一世。烧香拜佛,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这就是宗教化之后随之而来的世俗化。

其二:佛教不是哲学

主流的学术观点,将佛教定义为一种哲学。其中最流行的说法:古印度唯心主义哲学。

我们知道,哲学一种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佛教当然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一:解脱生死的修行方法(小乘);其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方法(大乘)。可是,哲学恰恰是一种体系化的理论,没有一种哲学理论可以无一例外地被事实所验证(只有科学才能做到)。如果说“思想”,最多是未成体系的理论,更是无法验证。

可是,包括佛门内的出家“大师”,也有很多人提出“禅宗思想”“净土思想”。由此可见佛教被误会得有多严重。

结合上述定义:“佛教是佛所教授的成佛之法”。

为什么人人都可能成佛呢?这是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句,是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的第一句话)。这个“成佛的可能性”,简称“佛性”:这就是一切众生各各本具的,与诸佛一模一样的,本来圆满的“真心”。这个“真心”又叫做如来、法身、涅槃。之所以叫做“带祥真”,是因为他不是无常法,而是永恒常住之法。正因为这个常住不坏,性如金刚的真心。所以才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只不过,如果要圆成佛道,却不是百千万劫就可能的,而是“不可思议尘沙数劫”的努力修行。

有句话叫“佛不度无缘之人”。佛不是很慈悲吗?为什么不度众生呢?这是因为度这样的众生犹如“揠苗助长”:必定使其对佛法心生怀疑,乃至轻视、诽谤。遭致万劫不复的三恶道沉沦。

犹如婴儿,一开始只能吃母乳,接下来可以吃牛奶、稀饭,再后可以吃蔬菜水果,直到十几岁可以吃种种食物。众生也一样:佛只能永他们可以接受的方法,一点一点给他们利益:这就是“六念”的闻思修次第:念施,念戒,念天,念佛,念法,念僧。

最初说布施:财富、名望、福德等等,是因为布施而得,如果你这一世施舍财物,安慰苦困,服务他人......未来世得到千百倍回报。能信的人,就可以跟他讲“念戒”“念天”:如果你遵守“五戒十善”,再加修一些禅定。下一世就能获得天身:福报之深,寿命之长,绝非人间权贵、巨富与长寿者可以相提并论。如果听得进去,就可以为他说:“念佛,念法,念僧”:虽然获得天身,福德深厚,寿命长久,可是总有福报享尽之时,那时往往会落入三恶道,长劫极重苦果。因此,需要追求“了生死”或者“成佛道”,这才是永远不会漏失的佛法啊!因此,您应当尽未来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走上成佛之道。

人弗为“佛”:佛教的修行,是人所难行者,与人的天性相违背者。最开始的“布施”,众生就已经难以割舍自己的财物,导致未来世的贫贱;第二位的戒律,就更难、更是违背天性了:酒肉不能吃,女色不能近,“这样活着,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是,不这样的话,往往是“披毛戴角还”:落入畜生道,几万劫被人宰杀。今生的贪欲,犹如“饮鸩止渴”。第三位的“修行”,更是难上加难:尽未来际,不断受生死,不断舍己为人,不断修学种种法门........修行菩萨道,最终成佛,实在是太难了。还不如像小乘人那样,不要去管别人,自己修成阿罗汉,取无余涅槃,自己了生死就可以了。由此可见: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之难信,信之难解,解之难行,行之难证。一难胜似一难。如是之法,弥足珍贵。

所谓:“道之所珍,世之所弃;世之所珍,道之所弃”。因此,有缘人应当:“众弃我取,众取我弃”。常思六念,努力趋向于六念。逐渐接近于究竟义的佛法。

可是,佛法的胜妙,实在是难以思议:为什么就有人对佛教感兴趣?为什么就有人会来网上提问?其实,这是往昔不知多少世前,曾经听到一声佛号,或者看到一个佛字。这样的人,未来际必定成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fr=indexie=utf-8

[cp]佛教 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动机 目标 量化 实现 发展观[/

试解一下;佛教的世界斗猜观;佛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动机,目标;欲使众生入佛知见。离忘见真。量化侍高;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认识论;心外无法,是心是佛,是心作空谈型佛。方法论;大乘佛法无非有二,一者中观,一者,瑜伽。人生观,价值观;不在今生求得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什么是佛教哲学?

佛教是哲学,又超越哲学,佛教是解决生死轮回根本问题,也就是解决究竟离苦得乐的问题,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渗伍,非常实在,实用。佛教是有理论,有实证,缺一不可。所谓晌歼:闻思修,信解行证。这滋味,你亲自去实践才真正知道。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常念佛,佛即知之。光明遍照宴喊冲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无病无忧,身心安乐只是方便小利,佛是要给我们真实大利——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究竟离苦得乐!学佛网站.佛要救你,微信关注.学佛有问必答,弘愿视听。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法事赞》:

如来出现于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 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 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佛学根本是什么?

佛学根本是让众生解除痛苦,一切事相因缘而生,因我执而苦,比如一切好的东西 健康 ,财,色,名,食,地位我们得到了,很高兴得不到,别人却拥有,我们会觉得很苦,也会有人会为了这些东西不择手段,也就是会去杀,会去盗,会去淫,也就是看见别人的老婆漂亮的女人,就去勾搭想占有,会去妄语,执着的你可能会说,我想拥有这些难到不对吗?,没错众生都想拥有好的,那么不好的又让谁去受呢!这就是我执众生的同病,一切事相因缘而生,不是你想要的就能得到,不想要的就不会光顾,种善因结善缘,这一点是需要佛法的指引才能做到的,去除我执,众生平等,不要因为我想吃美味佳肴就伤害其它众生,不要我想得到,财空粗升,色就去伤害其它人

佛学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更不是哲学。

佛学的本质就是觉悟,度人于苦海。没觉悟前,有苦有乐有痛有欢,觉悟后,方知多少因缘一念起。佛学就像一条船,把我们从六道轮回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仅此而已。

佛教的本质是哲学

而且最初的佛教是一门无神论非唯心主义哲学

从其教义上,类似于一种“精神胜利法”(非贬义,详见下文说明)

十多年前台湾圣严法师(著有《印度佛教史》)有一个网站,里面有很多关于佛教核心教义的通俗解释,说的很通透又很容易理解。这个网站现在已经打不开了,这里谈下我阅读后的一些理解(不一定正确,只是个人理解)

要理清佛教(或者说佛学)的本质,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佛教”是不是“神话”

2. “佛”是不是“神”

3. 为什么说佛教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

4. 为什么说佛教的核心是哲学

5. 佛教的宗教特征

下面逐条阐述。

1,佛教是神话吗?

很多人对佛经的理解与圣经、古兰经没什么差别,其实不然。

首先要说明一个概念,释迦摩尼(佛陀)在世时,据说为了广大不识字的贫苦人民也能接受教义,所以并未立下一书一字,均靠口头传教。佛陀死后,诸多僧人聚集起来追忆佛陀生前所言(史称佛教第一次集结),将其编撰为最初的经、律、论三藏。这也是为什么很凳羡多佛经里会看到开头有“如是我闻”四字,代表“我是这么听佛陀说的”。而与大多数宗教不同,佛陀创立的教义是个开放系统,佛陀死后,佛经还在不断的扩充。所以不能简单的说佛教是哪种哲学,因为不同宗派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佛教徒也不用像基督徒或者伊斯兰教徒一样,只能认准一部“经书”。

那么又如何解释佛经提到的“鬼神”“灵魂”“轮回”“转世”等诸多观念呢,其实这并不是佛陀发明的。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想法去评价古人的逻辑,就和现代小孩子也知道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一样,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鬼神”“轮回”等概念也是全 社会 普遍认可的“常识”,也都是佛陀所认为的客观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概括来说,最初佛陀所传教义的核心是“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八正道”等理论,每一个都是关乎“道理”,而不是像其他宗教的经典一样主要是“讲故事”。就以佛教核心因果论为例,与普通的因果论不同,佛教引入了“缘”的概念。及“因”需要斗老在“缘”的推动下,才能产生“果”。“缘”就像催化剂一样,有些化学反应必须有催化剂的参与。简单的说就是“有果必有因,但有因未必有果,缘可以重塑因果关系”,从这里其实已经可以看出佛教辩证法的特征了。

既然讲的是道理,必须是开放的。因为不同时代,环境不同,道理会有变化和扩展。而且单靠佛陀一人,有生之年也不能穷尽。佛陀也没有忘记这个道理,所以死前留下了三法印。所谓法印,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套开源规则。“凡符合三法印者,就是佛说,不然就是魔说”。

三法印分别是:

a.诸行无常: “行”(或称“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或者意识的刹那生灭。 “无常”指任何“行”都会有“生,持,坏,灭”四个阶段。

b.诸法无我:“法”指事件万事万物(不是专指“佛法”哦)。“我”是指“主宰”,独立存在之意。诸法无我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而独立存在。例如一个杯子,除了构成它的分子原子外,还有很多外界环境赋予它的属性,如“喝水的工具”“好看”“值钱”等,而如果把这个杯子丢到硅基生物面前,它可能只是个形状比较奇怪的石头。(例子举的不太好,大致是这么个意思)

c.涅槃寂静:想通了你就解脱了。

我的理解就是:a.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b.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c.品牌口号slogan。

天!这理论放到2600年后的现代也可以算是真知灼见吧?

而且更可怕的是,佛陀直接把佛学提升到开源系统的高度,只要你遵守开源规则(三法印),你的道理同样可以纳入佛法教义中,并且继续保持开源的特性。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可以在 历史 长河里留下“佛经十万卷”这么夸张记录,即使因为教义的分歧导致分成各宗各部,但每部派都通过辩证的方法不断在吸纳和增加新的观点,编撰新的佛经。这与其他宗教经典的封闭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结一下,最初的佛教,核心就是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进而在这个规律基础上提出“解脱之法”。与其他各大宗教以创世神话为核心有本质不同。

2,“佛”是不是“神”。

梵语中,“佛”是“觉悟者”的意思。

释迦摩尼(后简称佛陀)首先承认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遵循客观的规律在运行。而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规律”的洞察者,而非操纵者更不是创造者。因此,“佛”是通过教会你正确的世界观,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神通法力,让你得以脱离苦海。

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古印度有个传说,将佛教定为国教的阿育王,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护法明王,但他死后还是下了地狱。因为在他的前半生,他杀了自己99个兄弟,并且屠杀了羯陵伽15万平民(信佛之前)。在地狱里他问佛陀,我这么尊崇佛法做了那么多好事,还不够赎罪的吗? 佛陀回答(大意):你表问我,世界规律就是这样的。有果一定是因为有因,A的因不能抵消B的果。而且你拜我是没用的,我只是世界规律的发现者,这和你拜牛顿也不能脱离万有引力飞起来是一个道理。后来阿育王在地狱受尽折磨承担了恶行所造成的果之后,终于往生极乐。

释迦摩尼是一个很让我尊敬的人是因为,他并未神话自己。他的所有理论是建立在他对世界观察和思考上的,而不是和很多宗教创始者一样,是建立在欺骗上的(很多宗教创立者其实就是在讲故事)。

这点从最早期的佛经中可以看到,佛陀承认自己存在还未想通的事。“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印度佛教史》第六章第一节)。

一个人性化有缺陷,并且自己也坦然承认的佛陀反而让我更加尊敬他,也树立了在我眼中“哲学家”的形象。

但人民不接受。自古以来,人民都需要一个神格化的偶像,来坚定自己的信仰。所以在随后的岁月里,“佛”逐渐被神格化。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在佛陀死后的约三百年里,印度是没有“佛像”的,一方面因为佛陀本人和“上座部”高僧极力反对偶像崇拜;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根据佛教最初的教义,你拜佛一点屁用都没有啊。但“大众部”更希望佛陀可以神格化,以至于到大乘佛教兴起后,佛陀就变成了一个万能的存在,“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实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

佛陀死后约一百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而两部的主要分歧之一,就是佛到底是“师”还是“神”。

总结一下,“佛”其实就是“哲学家”,但后来因为人民的精神需要,被“神格化”了。

3. 佛教的世界观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可以说佛教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因为佛教既承认物质,也承认精神。

这里先强调一下,因为佛教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变化扩展,分成诸多宗派,(毕竟是个开源系统),其中不乏唯心的观点,很难一概而论。因此我这里都是说的是指“佛教最初的教义”,或者可以理解为“佛陀的本意”。

佛陀最初理论中提到,世间一切生命,皆由“五蕴”构成,即“色,受,想,行,识”。其中,色就是物质,其余四者为精神或意识。后来大乘唯识论兴起,把“受,想,行”都归为“识”的衍生物,附属品。

不否定物质,不否定意识,所以我说佛教既非唯心,也非唯物。

如果非要说“唯”什么,佛教可以说是“唯识”的。

我记得看过一个例子。假如一个婴儿,自出生起就给他按上一个电子眼,这个电子眼的作用是颠倒红绿,即他看到的花是绿的,叶是红的。那么这个婴儿将来长大会受到什么影响? 答案是他可以完美的融入人类 社会 ,其他人根本发现不了他有什么不同。 因为他从小就被教育花是“红”色的,叶子是“绿”色的,虽然他实际看到的颜色与别人不同,但他在公共认知上却不会有任何障碍。 那大家再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现在每个人眼中的颜色其实就是不一样的呢?是不是这就是不同人会喜欢不同颜色的原因呢?也许我们喜欢的就是同一种颜色,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颜色不同呢。

这只是举例,也许可以通过生物学或者光谱学来否定之。但你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同一件事物,世人却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呢?

佛教对此的解释是,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你的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你看到的东西,只是“客观事物在你意识上的投影”。一个人的意识由他的生理构造,后期教育,性格,经历等诸多因素形成,所以每个人的意识都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眼中”,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解释完这个概念,就可以理解佛教很多被世人误解的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比如慧能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往往被人理解为唯心主义的代表,认为风和幡都是人幻想出来的。错!从“唯识”的角度看,慧能并没有否定这个现象的客观存在,而是解释为什么有人看是“风”在动,有人看是“幡”在动,这是因为同一件客观事物,在不同人的意识上的投影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看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我们再来看佛教总被唯物主义者诟病的“空”的概念。

很多人从字面理解,认为“空”就是“不存在”。但实际上佛教说的“空”也许更应该理解为“不真实”。

“风”是存在的,“幡”是存在的,“心”也是存在的,但不同人看到不同的“动”,是真实世界经过各人意识扭曲之后呈现的景象,这也是存在的,但也许并不是真实的。

再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同样的世界,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是因为精神病人眼睛的生理构造和常人不同吗?不是。而是因为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世界经过自己意识扭曲后的产物,只是不同的人扭曲的程度,或者扭曲的姿势不同而已。

理解了这些之后,你还会认为佛教是唯心的了吗?

这里顺便说一句,佛教有一个不太好的,就是在举例子的时候总喜欢“下猛药”。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往往举一些对普通人极端晦涩或不可理解的例子。比如前面说的风和幡,或比如高僧“割肉喂鹫”,其实只是想说明“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诸法无我),秃鹫也是我赖以存在的环境的一部分”这样一个抽象的道理,而不是真鼓励佛教徒天天割肉去喂小动物(也没见几个高僧真割肉的)。但所举的例子过于惊悚,让没接触过佛教教义的人产生误解。

4. 为什么说佛教的核心是哲学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但为了避免会把所有宗教都纳入“哲学”范畴(因为一般宗教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认为,哲学的世界观必须是有“严密逻辑系统”,并且通过实践去验证的。这使得哲学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而宗教的世界观往往是通过“讲故事”凭空创造出来的,再通过这个空中楼阁的世界观, 探索 方法论。

那么为什么说佛学是哲学呢?

前面其实已经可以看到了,佛学的核心,如前面提到过的“因果缘”“五蕴”“唯识”等佛教的核心观点,其实都是基于佛陀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有很强的逻辑性。

并且,佛陀的理论可以得到实践的验证。

这就要说一说为什么我认为原始佛教的哲学本质实际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原始佛教的核心教义简单的说就是,1.发现世界的规律,2.分析“苦”的原因,3.找出“解脱”的方法。前两点可谓世界观,第三点即为方法论。

那么关于佛教认为的解脱的方法是什么呢? 既不需要你去打怪兽,也不用天天拜佛念经,不用等世界末日最终审判,更不用等轮回来世,甚至不用天天做好事积阴德(成佛的关键并不是你做了多少好事),只要你“悟”清了世界的规律,明白了佛说的道理,换一个思维换一种心情,你就“解脱”了。这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啊!

由于近代以来唯物主义哲学带来的世界大发展,使得人们往往认为“精神胜利法”含有贬义,代表不愿面对现实的一种消极想法。但每个人,抛开世俗旁人的眼光,扪心自问一下,是否经历过,“有些事,换个想法就没那么难受了”,或者“时间长也就看淡了,心也就平和了”? 难道已经发生的事变化了吗?难道你做了什么事去补救了吗? 没有,你只是想法变了,但你真的就没那么“苦”了。

为什么同样的事,展现的“乐观”就是积极阳光的,而“精神胜利法”就是消极的,是“阿Q”?

为什么前面我说,我尊敬释迦牟尼是因为他创立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欺骗之上? 因为我并不相信耶稣真的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我也不相信默罕默德真的见到了安拉(尽管这些可能只是“善意的谎言”),但我真的相信佛陀解脱了,他不苦了。我可以想象到他脱离苦海时的欣喜,感受到他急于传授给世人的情怀。

佛教的本质是教会世人一种从心理上解脱的办法,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为了满足人基本的报复欲,空虚感或对未来的恐惧感,去杜撰出一套末日审判的理论。所以在最初的佛教里(一定要强调是最初的原始佛教教义),世间没有“不公”,没有“不平”,没有“愤恨”,既没有“善有善报”的幻想,也没有“恶有恶报”的诅咒,一切都是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在运转,唯一可以变的,就是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以上一段纯粹我自己的理解,可能会和很多佛教徒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差异)

但由于佛教是一个开源系统,在佛陀死后的两千多年里,随着佛教的宗教化,信众们在玩这个 游戏 的时候更愿意加入一些“善恶有报”“法力神通”之类的mod,导致了佛教现在在世人眼中形象已经和最原始的样子相去甚远了。

5. 佛教的宗教特征

哲学必定曲高和寡,一两千年前的底层大众,所具备的知识和对道理的理解要比现代人差的多。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佛陀的本意,于是在佛陀死后,佛教分裂了,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一开始佛教分裂成两大派别,即“上座部”和“大众部”。其中,上座部更坚持佛陀本意,并一直尊佛陀为“师”。而大众部则更倾向于佛教世俗化,尊佛陀为“神”。后来在大众部思想基础上诞生了“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在诞生之后,就将部派佛教,无论上座部还是大众部,均贬为小乘。

关于大小乘佛教演变的问题,我在另外一个问答里面有过叙述,这里就只简单说下大致的过程。

我认为,大乘佛教诞生的根本原因是佛教需要吸引更多的教众。高深的教义使得佛教在吸收教众时门槛过高,而随着婆罗门教,耆那教的纷纷改革,通过浅显易懂的教义吸收越来越多的信徒时,佛教被逼到了“是生存发展,还是逐渐消亡”的生死路口。于是改革发生了。

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的名义,把佛学教育进行了学历划分。

你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独具慧根?好,那你自己参佛悟道,最终可以证菩萨果,甚至可以成佛;你大字不识没有文化缺乏逻辑?没关系,来瞧瞧,这里有个阿罗汉果,一样可以脱离苦海,只需要学一些基本的佛理,再遵循相关戒律。比如我国传播最广的“净土宗”,宣传你只要天天念佛,口上挂着“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证得罗汉果。经过改革的大乘佛教,打着“不用肝,一刀99级”的口号,瞬间壮大,吸引了大量的底层教众。但也确实让佛教在印度得以续命千余年。

就像电影里陈近南和韦小宝说的“小宝,你是个聪明人,我可以用聪明的方式给你说话,但外面的人,就不行,对于他们,就得用宗教形式来催眠他们,使他们认为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跟阿弥陀佛其实是一样的”

玩笑归玩笑,其实很难讲佛教的宗教化是对或是错。对于真正虔诚的信徒而言,其也是在践行一种“精神胜利法”,和佛陀的本意其实并无本质差别。但若看到现在很多人打着佛教的旗号,利用宗教的煽动性去为自己谋利,估计佛陀的棺材板也快压不住了。

总结一下,佛教本质是哲学,但为了生存和教义的延续,不得不宗教化。所以我说,佛教其实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哲学,只是在现代,这层外衣也忒厚了点…………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什么?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做宴方法论。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详细解说: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扒胡派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圆满的,说到底,它是苦。

苦集圣谛:这是对苦生起之因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苦的生起呢?佛陀发现是渴爱。由于有这它,这苦则是一再的生起。人死则一了百了,这是错误的见解,佛教发现轮回的存在,轮回中充满了种种苦难,而推动轮回的力量来自渴爱,由于人们有各种贪爱春贺、执着,轮回则一直进行下去。

苦灭圣谛:佛教发现苦是能够止息的,渴爱是可以断尽的,涅槃的寂静是存在的,解脱是有希望的。这是苦灭圣谛的基本含义。

苦灭之道圣谛:这是讲消灭一切苦的方法需要具备这八种要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戒定慧三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0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