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常寂光土还能度众生吗(常寂光土法身佛都在做什么)

学佛百科2023-04-22232

诸佛如来在常寂光中平时是怎样度过的

阿弥陀佛!

问:诸佛如来在「常寂光」中是怎麼度过的?

答:根据经典,诸孝拍佛如来即是常寂光,不生不灭,如如不动,平等普照,宇宙万事万物;常寂常照,常照而常寂。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当以何身应现,佛就以何身化现在众生面前。众生有缘欲要修学佛法,欲求「觉悟真理」而「成佛」,佛就应求而示现种种助缘,一路帮助众生修习「觉悟真理」,直至「成佛」。

问:为何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答:佛是众生心中的佛,众生是佛心中的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问:众生在诸佛如来的「常寂光」中是怎麼度肆激过的?

答:众生由迷而不觉,故不能知一切的见闻觉知,无不是佛的「常寂光」所化现的「幻化境界」,故众生於一切「幻化境界」中,起「颠倒妄想」,执「假我」为「实我」、执「幻境」为「实境」,即生「我执、法执」,於是起「妄心」不断「攀缘种种巧雹羡境界」,生种种「贪嗔痴烦恼」,进而造作种种「善恶的身语意三业行」,招受种种「业因果报」。这是「宇宙万法」的「事实真相」。

感恩。阿弥陀佛!

常寂光净土和实报庄严土

常寂光是真正的真常、是真正的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是相似的一真法界,不是真的,它还有个生灭,常寂光没有生灭了。“法身”是体;“报身”、“应身”是用。

“又《合赞》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来?’”

为什么叫“如来”?

“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

佛表演的、佛所说的,跟以前诸佛是一样,没有改变。

“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然,故名如来。”

过去诸佛应化在这个世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三乘、五乘、十二分教;今佛出世,所演的、所说的,跟古佛相同,真正是如古佛再来,所以称为枣族“如来”。

“又《会疏》曰:‘如来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化身”包括在“应身”里头,所以“应身”有时候叫“应化身”。

“《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

“法身”是孝如体;“报身”、“应身”是用。“报身”是对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现的,这些人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只是无始无明烦恼的习气没断。“无明烦恼”断了,也就是说他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但是习气,这个习气非常微弱,我们凡夫不知道,这个习气的厚薄我们完全不晓得,他们自己知道。四十一个阶级,越在下面,这个习气越浓厚;越上去,越淡薄;到等觉菩萨,断尽了。断尽,他就离开实报土,实报土不见了,他入常寂光了。常寂光是真正的真常、是真正的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是相似的一真法界,不是真的,它还有个生灭,常寂光没有生灭了。等觉菩萨“无明烦恼”习气断尽,自然融入常寂光。融入常寂光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法身,这个法身非常灵明,跟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一切众生的信息、起心动念,凳慎弊他全收到;所有一切物质环境,物质环境通通是波动产生的,那么这个波动产生,他也完全知道。换句话说,我们的念头佛知道,我们身体状况佛知道。我们真正有心求佛加持,必定得到,对我们心的加持。

入了涅盘就是证常寂光净土,不照样可以度众生吗?为什么菩萨们(如地藏菩萨)都发愿不入涅盘呢?

究竟成佛,就是证得大涅槃,不生不灭。

菩萨们要“留惑润生”,是要度化众生。把惑除尽了确实可以更好地度众生,但是:

从初发心到成佛供需三大阿僧祇劫

初信到初地需要一个阿僧祇劫

初地到八地需要一闹行迹个阿僧祇劫

八地到妙觉需要一个阿僧祇劫

。。。。。。

时间太长了。。。。。。菩萨都是发大心的,他看到众生受苦,不忍自己去修行证佛位。

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佛学道还早,但他就是这种菩萨,以致于佛祖成道了,他还是菩萨。

“把最后一品生带竖相无明破了,就不能为众生服务了”,这话绝对液并不对。破了就成佛了,怎么就不能为众生服务了呢?

众生都度尽成佛入常寂光土了诸佛还会无所住而生心吗

首先随喜善士修学佛法,阿弥陀佛,这里有几个名词我们要一切学习一下;

要成就佛陀的果位,在因地的时候就必须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才能成就佛果;成就佛果以后一切度化众生的事业就任运自成了。

发菩提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缘众生的大悲,二缘佛果的大智,用弥勒菩萨的话来说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利益一切有情(缘众生的大悲),愿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缘佛果的智慧),就是菩提心的两个条件。

您所提到的众生度尽其实就是将成佛的因地是愿度一切有情成佛,每一尊佛都曾经发过这样的愿,所以他们很快成佛了。

那么我们可能会问,既然每一尊佛在没成佛之前都发过这样的愿,那么那么多佛都从因地的凡夫到最后成佛了,为什么我还没有得度呢?我们最后附录中引用索达吉堪布所讲的《入行论广释》讲记中的开示来说明问题。

那么我们最后来看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意思大概是圣者在对一切均无执着(应无所住)的时候,佛性或者说真心就显现了(生心),这里的心,不是我们普通的所说的凡夫之心,而是与佛性相应的真心。看完后面的附录您或许就能理解这句话了。

附录: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

    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如果必须消除一切众生的贫穷,才能圆满布施度;那么现在仍然可以见到许多饥饿贫穷的众生,则往昔诸佛又怎么圆满了布施波罗蜜而成佛呢?内心乐意将身体、一切财物及果位功德,毫无保留地施予众生,依这样清净的舍心,布施度就能圆满,因此,布施波罗蜜完全依心清净而圆满。

有些人认为,要圆满布施度,必须要消除所有众生的贫困,也就是说布施波罗蜜要依靠外境上以财物满足众生需求才能圆满。如果按此观点,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见到很多众生在遭受饥饿贫穷,那就是说过去诸佛没有圆满布施波罗蜜,没有圆满布施度,那他们怎么能成就佛果呢?所以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相违。我们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已圆满布施度,乎橘而且根据《十地经》,一地菩萨就圆满了布施度。如果布施度依施舍外境财物而圆满,则这个世间上早就不应该有贫穷饥饿的现象了。我们在《百业经》中,可以看到佛在世时,也有很多的穷人,虽然有六度万行皆已圆满的佛陀出世,穷人依然存在,此现实很容易说明布施度并非依施舍财物满足众生而圆满。

大家也许有些疑惑:宴轮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持六度时,发愿要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现在他已经成佛了,没有得度的众生还是非常多,那么这晌顷信种愿心是不是不真实、不能对每个众生都有利益呢?这个问题在《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有专门论述: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清净"是佛陀度化那些最后清净微细无明种子的菩萨,使他们得到佛果;"圆满"是度化那些修大乘佛法的行人,圆满他们善根而得菩萨果;"成熟"是度化那些一般的众生,使他们在佛的教法下成熟,将来在弥勒佛或以后的佛陀出世时,得到解脱。所以佛陀发愿让众生未得度者得度、未得安慰者得到安慰、未成熟者得成熟,并非无有意义,而是适合不同根基之众生,以愿力加持他们趋入解脱道,证悟暂时、究竟的解脱果。这个愿力的加持一直要延续到所有众生得到佛果,其时间是无限的,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业惑外境而去推测佛的愿力与事业。

众生都成佛,法界皆是常寂光净土吗? 常寂光净土无一物吗?

众生都成佛,法界皆是常寂光净土吗?常寂光净土是佛方便说法.常代表法身,法身是遍一切处,无处不在.寂:解脱义.光:般若意. 常寂光净土无纤基一物吗?有众生迷惑所以相对有核蔽法身,般若,解脱;常寂光功德的存在.若有众生一天常寂光即有其作用性.譬如食物若无改竖州众生还须要食物存在? 所以不有无问题.是一真法界境界矣.

常寂光土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指诸佛如来法身所居之净土。为天台宗所说四土之一。又作寂光净土、寂光国、寂光土、寂光。佛所住之世界为真如本性,无生灭变化(常)与烦恼之扰乱(寂陪拦),而有智慧之光(光),故称常寂光土。此土乃佛自证最极秘藏之土,以法芦笑胡身、解脱、般若为其体,具足圆满「常、乐、我、净」等四德。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九‧三九二下):「释迦牟尼佛名毘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升圆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0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