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星云大师管理情绪脾气全文(星云大师谈管理)

学佛百科2023-04-2267

星云大师的管理学

我的出身,家父是单传,据说他出生二十八天,我的祖父就去世了。在他十余岁的时候,我的寡祖母也去世,只剩他孤苦零丁一个人。我出家的生活就和他的单传一样,出家人都有同门、同宗,济济多士,但我的师父和我的师兄都早逝,尤其我人又来到台湾,更加的孤单一人。

感谢因缘际会,开创佛光山之后,出家的弟子就有一千三百人,还有入道的教士、师姑百人。台湾的寺庙都很小,一时之间,有了这么一个像丛林的大寺,就经常有人来追问我怎样管理?贫僧没有学过管理,也不懂得管理,只觉得大家志同道合,为佛教、为社会大众奉献服务,重视因果,在公开、公正、公平、公有之下,就会相安无事了。

有一位出家的徒众是香港大学管理学系毕业,在四、五十年前,管理学科就已经有人注意。所谓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校管理、图书管理、医院管理、工厂管理等等,贫僧看到这位徒众自恃高学历毕业,心有所傲,就告诉他,管钱,钱不讲话,随你用法;管物,物也不开口,随你搬动;管人,就难了;但管人也还不太难,最难的,是要管自己的「心」啊!你会管「心」吗?

贫僧童年失学,不但没有进过学校念书,连学校都没有看过,曾经有一次台湾大学邀我去讲「管理学」,当然我不敢应允。虽然佛教也有管理学,像丛林两序大众、四十八单职事、清规戒律等,这些我都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哪敢对人讲管理呢?

后来,曾经担任过教育部长的张其昀先生,他在阳明山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并且在民国六十九年(1980)找我去担任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长。他致词时说:「整个华岗就是一个大丛林,在此欢迎我们的住持星云大和尚回来。」我听了以后心有所愧,虽然在佛光山开山,但也不敢自认是住持。因为一个住持,要对丛林四十八单职事、清规戒律相当熟稔,所谓住持三宝,我想贫僧还不够条件。

前几年,台湾大学副校长汤明哲教授要来对我做一次访问,我和他并无交往,但贫僧对别人的要求一向不愿意拒绝。他来了就问:我对你们感到很奇怪,我们在家人有周休二日,有年节放假,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增加休假的时日;我们在家人每个月有数万元的收入,但仍然感到不够,希望再增加一些薪水。听说你们有一千多名出家人,没有假日,没有薪水,晚上还要加班,挑灯夜战,有这种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像这样的问题,过去不曾有人问过我。听他这么一问,忽然感觉它确实是一个问题。我回答说,你们在家人是过「有」的生活,有假期、有待遇、有财物、有家庭,有妻子儿女,有,是有穷有尽、有限有量,当然会嫌不够;我们出家人过的是「空无」的生活,无假日、无薪水,心甘情愿为社会大众服务,没有指望报酬,因为没有这个欲望。因为「无」,所以无限无量、无穷无尽。他是台湾大学的名教授,对我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他内心的反应是如何了。

说起佛光山的管理学,贫僧觉得,只要肯得上下大众同甘共苦,只要心平,又何处不能自在呢?当然,我也经常告诉僧信弟子「不比较、不计较」,不把人我是非得失放在心上,日子就会很平安的度过。我写过一首〈十修歌〉,就是希望对修道者有所勉励,后来渐渐的也为大家所传唱。

「一修人我不计较;二修彼此不比较;

三修处事有礼貌;四修见人要微笑;

五修吃亏不要紧;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内无烦恼;八修口中多说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国净土乐逍遥。」

我也主张要有「老二哲学」的思想,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我们观看历史,历朝的第一代皇太子被害的为数居多,如隋朝的太子杨勇,如唐朝的李建成等,多为了出头遭忌而牺牲。如果每个人安于「老二」,懂得「无我」,对做人处事,也就会心安理得了。

我也觉得佛门里教我们的发心、忍耐,是非常有用的。发心就有力量,发心就会心甘情愿,发心为佛教服务、发心要广度众生、发心为常住工作、发心肯吃亏耐劳……能发心,还有什么得失计较的呢?

忍耐,更是重要。不但做一个出家人,世间上每一个人要想生存、生活,都要能忍。能忍,就知道人我的关系,就知道情绪安定的重要。人家一句话、一件事,跟我来往,都要我去认识、接受、负责、担当、处理和化解,都要有忍的智慧、忍的力量。

因此,贫僧很早就写了一首〈剃度法语〉,告诉要求入门的弟子,假如你要问我怎样做一个出家人?对出家人的看法是什么?这首〈剃度法语〉就不光只是唱一下而已,你必须好好思量。这是身为佛光弟子必须实践、奉为圭臬的座右铭:

佛光山上喜气洋,开山以来应万方。

好因好缘多好事,青年入佛教争光。

发心出家最吉祥,割爱辞亲离故乡。

天龙八部齐夸赞,求证慧命万古长。

落发僧装貌堂堂,忍辱持戒不可忘。

时时记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榜徨。

为僧之道要正常,不闹情绪不颓唐。

勤劳作务为常住,恭敬谦和出妙香。

清茶淡饭要自强,粗布衣单有何妨。

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见真章。

善恶因果记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

深研义理明罪福,慈悲喜舍道自昌。

朝暮课诵莫废荒,念经拜佛礼法王。

无钱无缘由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十年之内莫游方,安住身心细思量。

任他天下丛林好,我居一处乐无疆。

在些法语里,贫僧没有更改过去传统出家精神的意涵,一个出家人本来就要依止一个常住,好好安心办道。

在佛光山,因应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到最近十年,才改为五点半早觉。在此之前,全山大众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礼佛做早课,六点钟过堂,七点钟在教室听讲学。三个小时后,听板声十一点半过堂用斋,饭后跑香,稍微休息一个小时,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继续上课。然后出坡服务一小时,四点半盥洗、用药石(晚餐)。晚上七点自修复习,九点钟晚课拜愿,晚上十点,在钟鼓声之下养静睡眠。星期六、星期天,人来客去,除了上课以外,还要分班去接待客人参观、服务三餐,为大家典座行堂分食。

有时候,外请的老师只有在礼拜六、礼拜天才有时间前来授课。经常在教室里,老师一来就是一整天的课程,甚至把晚上自修的时间,都用来讲学。解门之外,行门修持有:抄经、打坐、朝山,二六时中,佛声不断。

虽然外面也有人批评我们,但贫僧常有一个感觉,想问批评我们的人:你们能每天在教室里面坐六到八个小时上课吗?你们能每天三餐过堂,陈年累月的一饭一菜吗?饭前饭后念〈供养咒〉、〈结斋偈〉,至少要花一小时吃一顿饭,你们能做到吗?你们能可以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晚上十点钟休息吗?你们能每日早晚功课、随着钟鼓板声作息吗?你们能为常住出坡辛劳,不会埋怨吗?但佛光山所有的贫僧们,每天为佛教、为大众服务,尽管如此忙碌,忙得很开心,忙得很有意义,每个人几乎都笑逐颜开,天天好似过年。

如果我做贫僧的话,佛光山所有的徒众一千余人,他们也应该都叫贫僧。其实,你问他们有钱没有钱,可能他说没有,但你问他生活得欢喜不欢喜,他必然会告诉你生活得非常欢喜安然,不然,为什么要出家做「贫僧」呢?

不仅如此,为了树立佛光山的宗风思想,维护山门纲常纪律,贫僧也为徒众立下「佛光山十二条门规」,作为四众弟子依此修道的准则。这十二条门规是:

一、不违期剃染; 二、不私建道场;

三、不夜宿俗家; 四、不私交信者;

五、不共财往来; 六、不私自募缘;

七、不染污僧伦; 八、不私自请托;

九、不私收徒众; 十、不私置产业;

十一、不私蓄金钱;十二、不私造饮食。

在佛教里,这些规矩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佛光山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教团,佛光人的作为,不能只为个人求安乐。凡有所作,都要想到团体、大众,都要顾及团队精神,要有「大我」的观念。大众依共同法则、共同制度,共同所信、共同所依,共同的自由,做为行事的准则,这就是所谓「集体创作、制度领导」。

后来,跟随贫僧的徒众、信徒渐渐增多,想到台湾大学的师生都自称「台大人」、文化大学的华冈师生也称「华冈人」,因此,凡与佛光山有缘的人,都应可以称为「佛光人」。为了建立大家的共识,于是贫僧又陆续立了〈怎样做个佛光人〉十八讲,让僧信大众对于佛光山的宗旨、目标、道风、守则,有一个深切的认识。十八讲的内容,可以参阅《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

我也告诉徒众,凡事要抱持着「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的精神行事。

所谓「光荣归于佛陀」,指的是虽然佛光山大众人多共事,但是个人不可争功、不可执著,要随喜随众,一切的光荣都是集体创作、仗佛光明而有。

「成就归于大众」指的是,佛光山创办的佛教事业,都不是我们个人能力所及,一切都是全体大众共成的。

所谓「利益归于常住」,在佛光山,一切都依佛陀建立「六和僧团」的理念而行事。「六和」是指戒和同遵(法制的平等)、利和同均(经济的均衡)、见和同解(信仰的一致)、身和同住(和乐的相处)、口和无诤(语言的亲切)、意和同悦(心意的开展)。在佛光山常住里,虽然个人不富有,但也没有人为生活忧心,无论衣、食、住、行、生病、旅行参学等,一切都有常住照顾,因为不私蓄、不占有,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佛国净土了。

而「功德归于信徒」,则是说信徒在这发心、修行、奉献、护持,一切的缘分、功德都应该有他们一份。

以上种种说来,其实说我是「贫僧」,除了金钱,这许多的思想、理念、制度,甚至三好、四给、五和、六度……都是我的财富法宝。若要问贫僧的管理学是什么?实在说,贫僧的管理学就是在大雄宝殿的规矩里,在禅净法堂的法制里,在典座斋堂的发心里,在劳动出坡的作务里,在人我关系的和谐里,在佛法正信的悟道里。我希望佛光山适当的贫穷,过清贫的生活,这就是中道的管理学。除此之外,贫僧还有什么管理学呢?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了佛法,又怎会去怨天尤人、慨叹自己呢?

原来世间上不是以有钱、无钱来论贫穷富有,贫、富,还是在心里上的感受。行文至此,对于自古以来在大陆丛林流行的「贫僧」两个字,贫而不贫,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了。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有名的语录吧,语录是言论的实录或摘录。语录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语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星云大师经典语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1

1、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一个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谓精神,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见解,一个人的内心认识。

3、为了得到幸福,非得从亲自去找幸福开始不可。凡事顺遂并非就等于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时刻。

4、世间,希有难得的珍宝,不是黄金,不是钻石,而是好因好缘也!

5、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仪;思想如流,必须清澄。

6、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7、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8、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持戒可以三业清净,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进可以无事不成,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9、让步不一定吃亏,从礼让中,才能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10、所谓学问,在于治事,事不治,纵学无益;所谓佛法,在于治心,心不治,纵修无成。

11、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1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3、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14、忍耐之人,必能严以律己,甚至消灾解厄;厚道之人,必能宽以待人,进而增福进德。

15、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16、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

17、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18、不择细流终成海洋,不辞土壤终成高山,不耻下问终致渊博,不饰过失终达善美。

19、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细心,做难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无相。

20、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21、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

22、作家在稿纸上耕耘,农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师在黑板上耕耘,禅者在心地上耕耘。

23、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24、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25、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26、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27、培养自学的能力,才不会在苟安中退步;培养教人的胸怀,才能将经验传承下来。

28、有为法虽假,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法虽真,执之则慧光不朗。

29、能勤,时间自然比他人多;肯动,空间自然比他人广;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

30、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2

■ 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 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 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 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 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 会读书不如会读人,会读人不如会识人,会识人不如会用人,会用人不如会做人。

■ 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 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 能勤,时间自然比他人多;肯动,空间自然比他人广;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

■ 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

■ 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 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 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 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 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 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 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 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 优秀的演技,来自演员认真领会角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活,必须自己努力体证生命的意义。

■ 一个有用的人,即使是小事,也能做得轰轰烈烈;一个无用的人,大事交给他,最终必然偃旗息鼓。

■ 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 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生命。

■ 一个良将,残兵败卒也能训练成勇士;一个明医,枯木朽石也能炮制成仙丹;一个名匠,破铜烂铁也能锻炼成精钢;一个巧妇,剩菜残羹也能烹煮成佳肴。

■ 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 飞鸽千里传书,才有人豢养;骏马万里奔驰,才有人喜爱;海豚尽力演出,才有人喝采;做人力争上游,才有人欣赏。

■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 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 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不必以拥有很多物质为满足。试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数无量,可以供我们自由欣赏;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争妍斗丽,可以供我们随意观看;东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驰;士农工商各类阶层,随你交往。摘自《洛阳晚报》

■ 为了得到幸福,非得从亲自去找幸福开始不可。凡事顺遂并非就等于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时刻。

■ 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 “幸福配方”——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 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 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 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 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3

1.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2. 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 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4. 『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5. 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6. 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7. 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8. 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9.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10. 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11. 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本份,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12.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13. 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14. 不想改过的人,无法调教;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15. 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16. 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17. 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18. 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19. 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20. 牙齿以坚硬易毁,故圣贤贵柔;刀刃以尖锐快摧,故圣贤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圣贤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圣贤贵深。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4

1、 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2、 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3、 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4、 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5、 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6、 会读书不如会读人,会读人不如会识人,会识人不如会用人,会用人不如会做人。

7、 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8、 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9、 能勤,时间自然比他人多;肯动,空间自然比他人广;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

10、 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11、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着,是除恼第一秘诀。

12、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

13、 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14、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15、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16、 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17、 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18、 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19、 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20、 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21、 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22、 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23、 优秀的演技,来自演员认真领会角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活,必须自己努力体证生命的意义。

24、 一个有用的人,即使是小事,也能做得轰轰烈烈;一个无用的人,大事交给他,最终必然偃旗息鼓。

25、 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26、 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生命。

27、 一个良将,残兵败卒也能训练成勇士;一个明医,枯木朽石也能炮制成仙丹;一个名匠,破铜烂铁也能锻炼成精钢;一个巧妇,剩菜残羹也能烹煮成佳肴。

28、 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29、 飞鸽千里传书,才有人豢养;骏马万里奔驰,才有人喜爱;海豚尽力演出,才有人喝采;做人力争上游,才有人欣赏。

30、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31、 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32、 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33、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不必以拥有很多物质为满足。试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数无量,可以供我们自由欣赏;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争妍斗丽,可以供我们随意观看;东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驰;士农工商各类阶层,随你交往。

34、 为了得到幸福,非得从亲自去找幸福开始不可。凡事顺遂并非就等于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时刻。

35、 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36、 “幸福配方”——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37、 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38、 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39、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40、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41、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星云大师: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

我们的身体常常有头痛、肚子痛、胃痛等毛病,我们的心理也有毛病,心理上的毛病就是贪、瞋、痴、慢、疑。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呢?我有四句偈提供参考:

一、要求不著急:贪念之心,人人皆有,但是我们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贪心,不能贪求无厌,心中有所要求也不著急马上实现。比方过去我有个心愿,希望成立一个图书馆,于是我就慢慢地买书,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我持续的买下去,必定能够成立一个图书馆。现在我已经建立好多个图书馆了。我想要成立一个佛教博物馆,我就慢慢地搜集佛教文物,我相信只要我不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总有一天会完成愿望,现在佛光山已经有一个佛教文物陈列馆了,所以「要求不著急」。时下的年轻人就是贪心,太着急,希望立刻拥有一切,于是自己制造心理上的毛病。

二、脾气慢半拍: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只要肯对自己说:等一会儿,慢五分钟,我想一想。如此脾气就发不起来了,憎恨心就消除了。

三、痴迷转灵巧:我们愚痴、迷惑、不明理都是由于固执己见,假如我们能够多为对方着想,凡事合于公道,如此就能够转愚痴为灵巧了。

四、疑嫉化祥和:人和人相处,经常会有疑心、嫉妒心。常常别人在讲话,本来与我无关,可是以为他们一定是在批评我,看到一点风,就联想到一阵雨,所以在心中产生狐疑,有了狐疑,就无法信赖别人,对国家社会、对亲朋好友、对宗教信仰也就不能生起信心。

星云大师:遇事如何不生烦恼

一、“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如何能对境界不动心?

一般学佛修行的人,平时听经闻法,对于佛法的道理好像有所认识,有所谓体悟。但是,境界一来,就迷惑了,这就是“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因此,佛教主张“解行并重”,不仅要“说时似悟”,尤其境界来的时候,要能不动心。

八风吹不动 安坐紫金台

1、八风吹不动

过去有一个总经理,老是发脾气,自己也知道脾气不好,后来为了改脾气,制作了一块木牌子挂在身上,上面写着“戒瞋怒”。

有一天,无意中听到部属私下在谈论他:“我们总经理甚么都好,可惜就是脾气不好。”

他一听,忍耐不住,随手拿起了身上的牌子,就往那个干部头上砸去,边砸边说:“你胡说!我脾气已经在改了,怎么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呢?”

虽然口说改,但是修行的功力不够,境界一来,又被迷惑了。所以,禅宗所谓“八风吹不动”,就是说,我们遭遇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种境界时,都能不为所动,都能如如不动。

有一僧人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

洞山禅师答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僧再问:“如何是无寒暑处?”

洞山禅师回答得很妙,他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意思是说,寒冷时用寒冷来锻炼自己,热恼时用热恼来锻炼自己,那就是不冷不热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寒冷的时候,心冷;在暑热的时候,心热。那里真有一个不冷不热的地方?要紧的是,寒冷的时候,不以为冷;暑热的时候,不以为热,这就叫做不动心。

有时候,在生活里面,我们常为痛苦动心,为快乐动心,为人我是非,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动心,这都是修行不够。所以,我们能够苦乐不动心,贫富也不动心,荣辱也不动心,不动心就是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

偈云:“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参禅修道的人,永远活在当下,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过去了,心里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迹。

2、空响不留痕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有一些人,三个月前被人骂过,三个月后,他还是耿耿于怀;十年前受过人家的欺负、侮辱、伤害,十年后他还是铭记在心。这样的人生,负担也实在太重了。因此,“耳根是空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舍”。参禅悟道首先要学不动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的哲学家方东美博士,平生喜爱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时,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拼命的挣扎。但是愈挣扎,愈是往下沉,眼看着即将遭到灭顶。这时他平静一想:“我是个哲学家,对于生死应该看开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样子太难看了,一个哲学家,死也要死得洒脱一点啊!”

如此一想,心情轻松许多,四肢也自然放轻松,结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还。所以,不动心是一种力量,不动心是一种至高的修行境界。

修行不但要能不为外境动心,同时更要不时的返观自照。有一则故事说:有一只乌鸦,从一个地方飞往另一个地方。途中遇到喜鹊,喜鹊问它:“乌鸦!你为甚么要飞到另外的地方去呢?”

乌鸦回答说:“那个地方的人很讨厌,他们都常常批评我、诽谤我,嫌我的声音不好听。我不要在这里了,我要换一个地方。”

喜鹊听了就说:“乌鸦!你不必飞到另外的地方去,你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吧!如果你的声音不改,即使你飞到天涯海角,天下的人都不会喜欢你的。”

所以,我们不要怨恨别人待我们不好,也不要怨恨环境如何恶劣,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要能够处理环境,改变环境,不要自己在环境里迷失了自己。

二、如何才能做到对境不动心呢?

1、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

今天遇到任何烦恼生气的事,到了睡觉的时候,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

2、不要把仇恨带到明天。

今天有人对不起你,对你不好,明天就把它忘记,修行人不要有“隔宿之恨”。

3、不要把忧郁传染给别人。

在生活里,自己的心头纵有一些伤心事,不要再把自己的忧郁传染给别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写在脸上,表现在行为上。

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过去的禅师们在参禅修行的时候,总是先观照自己的心,观照自己能不动心吗?能无心吗?印光大师在他的房间到处张贴“死”字,观“死”就是警惕自己,生死当前,还有甚么好计较的呢?所以,一个死字,我们记在心上,就会离欲。

有一位昙照禅师,平日向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啊!快乐啊!人生好快乐啊!”有一天,他生病了,辗转病塌时,却不停地喊:“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就问:“当初你天天快乐、快乐,现在有病了,怎么就痛苦啊!痛苦啊!怎么自己遇到境界来的时候,就禁不住了呢?”

昙照禅师回答:“住持和尚!请问你,我喊快乐对呢?还是喊痛苦对呢?”

一般人把痛苦和快乐分开来讲,生是一回事,死是一回事,所以生可喜,死可悲。昙照禅师不是真的嗟病叹死,不是真痛苦,他只是提供自己人生的观照,直下承担,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一般样,面临生老病死,禅师们永远有洒脱的声音。

过去,有一个出家人问曹山本寂禅师:“有一个人通身害病,医生要替他治疗,要不要给他医治呢?”

本寂禅师说:“不要,不给他看病。”“唉哟!禅师!你怎么这么不慈悲呢?怎么不让他去看病呢?”

曹山本寂禅师说:“我要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所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就是能够不生不死,生死不动心。所以,我们能够不为荣辱动心,不为得失动心,不为好坏动心,不为是非动心。不动心就能做到“说时似悟,对境也不迷”了。(文:星云大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0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