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全事即理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4-22102

佛教六信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藕益大师这么解释说;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什么意思?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意思应该是佛法、禅理、心性与万物诸事影像本为一体,而非截然分离,若执着于一端,生硬切割,则属妄念。

从宋儒理学的观念上看,”事即是理,理即是事“,则是所谓的格物致知,理事无二,尽其事即尽其理。

而从王阳明的心学观念上看,应该是: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呵呵,现学现卖,贻笑大方。

为政第二(22)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章旨】: 本章是夫子教导我们要有有信。

【 注释】:  而:如果。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

【语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释义】:

朱子的《集注》当中解释说,“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孔子讲为人必须要有信用。人如果没有信用,可以吗?不可以。这里举出大车小车的比喻。大车就是载重的、运载货物的这种车。輗,大车,过去的车是牛马驾的,不像现在的是机动车。輗是在辕的两端,辕端接着横木,这个横木对大车而言叫鬲,小车叫衡。辕端跟横木相接的地方,要凿一个圆孔,就想螺丝孔一样,用金属物贯穿着,能够是辕端跟横木交接的地方活动自如,驾车就比较方便。所以这个金属贯穿物,对大车而言就叫輗,对于小车而言就叫軏。这些都是驾在牛马上的,所用到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比喻信,人如果没有信用的话,就好像这车没有輗、没有軏,就不能够行驶。

这是讲到信的重要性。这个信,是人字边一个言字,所谓人言。如果不守信,那真的叫做不可以为人。讲话没有信用,这就不是人的话,那是畜生的话,或者叫鬼话,不是人道理的话。成人不可,就是一事无成,在世间不会有什么成就,当然更谈不上学道。

藕益大师讲,“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

这个信又讲到更深层次了,不仅是说话要守信,不能打妄语,说到要做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信自己,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是学道的关键。我们能不能成就圣贤,信心是根本。有了信的力量,我们才能有动力,才会锲而不舍,进德修业。所以先要自己,这是自尊自爱,待人才能诚信。如果不相信自己,也不会相信别人,待人就不可能诚信。不相信别人,就是活在怀疑的世界里,这是一个烦恼的世界。所以,信先讲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华传统文化讲自信,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天主教宗教文化上,先信自己是罪人,然后信上帝来救他,这在信心上就不同,天地悬隔。

藕益大师强调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个信是关键。在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里,他讲了六个信,我们用这六个角度的信来诠释孔子讲的“人而无信”的信,那就讲得非常圆满了。这六信是什么?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们学习圣学,该如何来落实这六信?

在成圣贤的道路上,第一个是 信自 ,信自己本来是圣贤。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得先信“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相对的善,是“本善”,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是纯善,无丝毫的恶。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圣贤,现在要学生、学贤,当然可以成圣贤。有了这个信心,才能够进德修业。

圣贤之心跟我的心无二无别,这叫真心。所谓真心,不是我们身体的心脏,不是这个肉团心,也不是我们能思维、想象、推理、研究的意识心,真心是真如自体,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所谓“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初和后,是过去和未来,这是时间观念,真心没有时间观念,它超越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的真心当中同时存在;在空间上没有边际,十方法界,宇宙万物全是真心所变现,这是我们的本心。这个本心本来觉悟,本来纯净纯善。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讲,“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圆满的,这是性德,真心当中具足了这些性德,每一个众生都有。虽然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有妄想、分别、执著,不断在造业,可是并没有障碍本性本善。如果我们能够一念回心,所谓“背尘合觉”、“返妄归真”,尘是指外面的这些境界,叫妄尘,这些妄想、分别、执著都属于尘,好像什么?一颗宝珠上面盖满了灰尘,现在把灰尘扫干净,宝珠就光芒四射了。没扫干净,其实宝珠还是光芒四射,只是我们没觉察到,没得到它的受用。我们“背尘合觉”,就是扫除心地上的尘垢,“返妄归真”,从妄境当中回头,归向真如自性,我们就成圣贤了。 我们对本善要生绝对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疑惑,这是我们成道的关键 ,这叫信自,信自己。有了信自的基础。然后才能谈得上信他。

第二个是信他,就是信圣贤教诲。 他是指圣贤人,已经成就的圣贤,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佛家的释迦牟尼佛、佛陀的诸大弟子、历代的祖师;道家的老子、庄子,这些都是已经成就的圣贤,他们留下的教诲,圣贤教诲,我们一定要相信,走他们走过的路,效法他们,通过学习圣道来去除自心的妄尘,也一样能成圣成贤。这是讲信,信他就一定要立志,志在圣贤,学贵立志。

第三个是信因 ,因跟果是相对的,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我们现在想求得成圣成贤的果,因是什么?大学之道告诉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够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就成圣,因就是修身。修身具体而言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初的因,就是格物,格物是一个根本的因,有格物才有致知,诚意正心。最初的因,就是格物,格物是一个根本的因,有格物才有致知,有致知才有诚意,进而一层层因果推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最初的因是格物。

格物是什么意思?物是物欲,格是格斗,跟物欲格斗,把物欲控制住,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物欲格除掉。先控制,然后格除。格除是什么?永远断干净。物欲包括很广,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贪嗔痴慢的烦恼,这些都是物。再广泛地讲,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是物。因为宇宙万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因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产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宇宙没有物。

永嘉大师开悟之后说了一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那是迷惑颠倒,就像在梦里一样,有六道,有十法界,有宇宙万有。那些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现在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就觉悟了,觉悟之后一看,“空空无大千”。这个悟到此地步真的格尽,一丝毫尘染都没有了,干干净净,空空如也。能够到此境界,就是成大圣。

我们先从最粗重的物欲烦恼下手,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放下,这是最初下手处。因是格物、放下,放下一分,我们才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帮助我们放下一分。放下是格物,看破是致知,格物致知是相辅相成的,然后才有诚意,才有正心。

何谓诚意?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才叫诚意。最起码,意识上没有自私自利。说得更圆满,没有念头才叫诚意。曾国藩先生讲,“一念不生是谓诚”。到了一念不生但又了了分明的境界,才叫真正诚意。什么是心正?没有烦恼叫心正。有烦恼,心怎么能正?《大学》讲,“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定是心里没有好乐、忿懥、恐惧、忧患,才能叫正。好乐是贪,忿懥是瞋,忧患恐惧是痴,贪嗔痴在心里,这是三毒烦恼,心怎么能得其正?

先断三毒烦恼,进而将见思烦恼断掉,见是知见,知见错误,这是烦恼;思是思想,思想的烦恼,见解的错误,都要断除干净。然后将尘沙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著。分别执著断尽了,再把无明烦恼也破掉,无明是妄想。所以,圆满的正心是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成圣之因,因是我们的烦恼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就逐步逐步放下,有次第地放下,必然能得成圣的果。

第四个是信果 。果是圣贤果位,一切圣贤都是从格物、放下的功夫中得来。因果是绝对没有差错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好像影必随形,响必应声,我们的身子走到哪,影子就跟到哪;我们在山谷里叫一声,必定有回响,有其因必有其果,绝没有虚弃的。所以,懂得了因果,我们要努力地修因证果。

第五个信事。 信事,就是相信圣贤给我们讲的事情都是真实不虚的。比如儒家告诉我们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成圣路径。这样按照这个路径去修,一定可以成就。当然包括其他所有圣贤留下的经典上所著述的事情。

第六个信理。 信理是信家、国、天下没有出我这现前介尔一念心外。这一念心性本来无外,广大周遍。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我的念头,都是我的念头变现的。离开念头,没有事物了。这个念是依真心而起,离不开真心,真心没有动摇过。念头依真心而起,真心是念的体,跟真心合和在一起。念头叫什么?叫妄。为什么叫妄?因为它不长久,它是瞬间、瞬间在生灭,所以叫妄。真是不生不灭的。可是不生不灭和刹那生灭的合在一起,分不开。一起念头,立刻就现出物了。

现在我们要格物,格是格斗的意思,也是正的意思,格其不正归于正。把不正的归回到正。怎么正,从心上正。发现不正的这一念心,就立即转过来。当心一正,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太平了。这是大学之道,这是成圣之道。我们果然能够明白,原来心外无物,一切物皆由我心所造,我们的信才真正踏实,绝对不会往外攀求,我们只会求自己。

虚云老和尚说:“十法界不离一心,一切修法都是修心”。若离心修法,皆是妄为。所以,我们《论语》到今天已经是第38章了,若章章都能悟到修心修身这个根本上去,方为真修,否则只是做个文字功夫而已。譬如孔子讲“为政以德”,就是告诉我们,自己修德便是从政;“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我们把德修好了,我们治国平天下的事也能够完满了。而修德就是修心,就是要格物致知,见真心。见了真心,不但信有了,仁义礼智都有了。而真心不见,上面都是贪嗔痴,信也很难做到。

附: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德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回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方亿土外,最极清静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方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从不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学修思考: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失去信用的人,将无可成事,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同样也将无事可成。请任选一个角度,谈您对信的重要性的理解。

(2)试阐述您对“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信的理解。

妙行:2020.11.2

信事 信理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怎么理解?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前面四句“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是《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这是“事事无碍”。这是真的,哪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从什么地方生的?不晓得事实真相,从妄想执着里面生出无量无边的障碍。明白事实真相,哪有障碍?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1)- 五重玄义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 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体。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释讲视频:“优酷”搜索用户“莲池海会菩提缘”】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0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