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味过患出(欲闻已过的过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有没有能使相互喜欢的人更近一步的佛经?
没有,不过能使相互喜欢的人更近一步的道理讲了,详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没有般若,人生就会产生两种困扰
般若对于我们生命的改善有着至关的重要性,没有般若,人就会产生两种困扰:
一、认识上的迷惑:
人活在世上,总是在充满着迷惑的状态下生活着: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试问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你以为「我」是我,请问你究竟以身体为「我」,抑是以思维为「我」呢?倘以身体为「我」,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处;如以思维为「我」,思维乃建立在经验及概念上得以延续,并无独立可言。足见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所以在西方哲学中的最高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对人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生有如过一座桥,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充满著云雾,人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是啊!以佛家的智慧来观看人生,我们从娘胎中生下来,仅仅是一期生命的开端,当一期生命完了,也并不是意味着生命的彻底结束,生命还会生生不已的延续下去,现世的人生只不过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因此,一个稍有思想的人,他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现在的生存,还应该关心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命运是什么?人生是否存在命运?假如有命运这么一回事,那命运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有人不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生命的发展没有既定的规律;有人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有人以为支配命运的力量是来自于生命自身。有人相信命运不可改变;有人相信命运可以改变。然而,命运究属怎么回事呢?
因果报应也是世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你说没有嘛?似乎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说有因果吗?可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比如有人作恶多端,生活却过得逍遥自在;有人行善积德,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因而唯物论者倡导一生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而各种宗教都谈因果报应。因果果有报应乎?
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在我讲座中,这也是经常有人提出的问题。生存在世界上,有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只知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去生活:上学、找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呜呼。人类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方式。说到人为什么活着,其实多数人都对此很茫然,谈不上为什么。不过,我们假如要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当然还是应当关心:人为什么活着。
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
佛经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上,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欲是什么?欲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有从生理上发出的,也有心理上发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欲望非常复杂,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佛经中简单的归纳为五种,称曰五欲。即 *** ,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动听悦耳的音声。香欲,鼻子希望闻到香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美味。触欲,身体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五欲在佛经中有时另有所指,(1)财欲,是对财富的希求。(2) *** ,是对男女 *** 的希求。(3)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5)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续,通常人生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那不过是欲望的满足,当人们欲望满足时,感到快乐,感到幸福。
欲望又是没有一定的东西,人类欲望虽然与物质条件有关系,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满足并无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古人生活条件简单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满足;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今天的人,并不因为丰富的物质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总是处在不断向外的追求中。
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大特征:
一、是占有:人生活在欲望中,总想占有社会的一切。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穷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满足,于是就希望过上方便舒适的日子:洗衣服太麻烦,最好有个洗衣机,代替手洗;走路觉得累,乘公共汽车又不方便,还是买个轿车,或者摩托车;工作之余,闲了无聊,搞个电视消遣多好;出外游玩名胜风景,走过就算了,真不过瘾,买架录像机,要不照相机也行。要添置这些就得拥有大量的财富,为了赚钱就得拚命的工作。
有财富的人又想到了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有些富翁会花钱去买官当,跻身于政界;有些会办慈善事业,博得社会上的名誉。总之,别人拥有的我也得有;别人没有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们在不停的追求,不断的占有中度过。处在欲望中的人总是忘记已有的东西,而去追逐未有的东西。俗话说:欲壑难填。一个想发财的人,当他拥有万元了,接着就要百万、千万、亿万,由于目标永远在前面,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既使拥有很多财富,也总感觉到自己不富有。
二、是比较:人生活在现实中必然要与社会 *** 。当我们拥有财富时,别人也拥有,于是出现比较,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桑塔纳,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华;你穿一般的衣服,我得穿时装,比你时髦;你用黑白电视,我得用彩电,比你好看;你的电脑是三八六,我得买四八六,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省长,比你大。
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用比较心生活,总想出人头地,超过别人,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二十年前谁家如果有一架自行车,就够他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一普及,拥有自行车就不再有幸福感了;于是要有摩托车才感到幸福,买摩托车的人多了,拥有摩托车的幸福感又随之消失;要有轿车才觉得幸福。社会总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生活在比较中的人,为了幸福他是不会满足的。
三、是竞争:比较心态生活的结果,必然导致竞争。在一个班级里,同学间会因为成绩而竞争;在商业场中,同行会因为产品的占领市场而竞争;在学术界,学者会因为作品在学术界的影响而竞争;在 *** 领导阶层中,同事会因为争当总统、总理而竞争;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会因为博得父母的宠爱而竞争;在公路上,司机会因为抢先一步而竞争;在婚恋场中,众多男子会因为取得姑娘的好感而竞争;国与国之间,会因为国土的占有而竞争。达尔文大概因为人类社会及大自然的竞争性,乃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竞争的本身是残酷的,它意味着相互残杀,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竞争使人类活得疲惫不堪。
欲望使人向外攀求,人类在追逐欲望中,迷失了自已。佛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佛陀静坐已,在林中漫步,这时有一群年青人匆匆向前走来,向佛陀问曰:刚才你有没有看见几个女孩子从这边走过?佛陀问:找她们干什么?这群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可是清早起来时发现她们都跑光了,并卷走了钱财。佛陀于是又反问道:寻找女子、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自己重要?是啊!世人在一味追求外物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去注意自己,并意识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年青人和现代社会的人很相似。全社会几乎都在疯狂的赚钱,有人说: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国大地:学术界与经济挂钩的学术著作特别吃香,学校中和经济相关的科系生源暴满,文化界尚且如此。至于社会上的生财之道更是五花八门,人们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给人们创造了广泛的消费机会,以此来不断 *** 消费意识。比较突出便是这些年来娱乐场所的出现:如舞厅、酒吧、夜总会,还有什么一陪、二陪、三陪的小姐专门为你服务。人们白天忙于赚钱,晚上就整夜的泡在声色场中,于是迷失了自己。现代社会经济是繁荣了,但社会道德也沦丧了。
欲望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给人类带来痛苦。《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说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停的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的象被箭射中一样。佛经所说的八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
《中阿含经·苦阴经》卷二十五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中说:「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彼便爱惜,守护密藏……倘为王夺、贼劫、火烧、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这是说追求财富和财富亡失导致的痛苦。 经中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常常会因为财产的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占有欲造成的结果。
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梵志梵志共争,居士居士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说世间因为欲望的关系,商人与商人争,政客与政客争,国家与国家争。希特勒的席卷欧洲,日本的侵略亚洲,人类在一战、二战中,遭受的种种痛苦还不都是因为欲望的关系。古代的社会科技不发达,军事武器落后,争争打打关系还不大;今天的大国倘若出现无限的扩张欲,人类地球可就有被毁灭的危险了。这是因为欲望产生战争,由此带来了痛苦。
人类倘要解决由认识上的困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经》曰:「般若波罗密」。「波罗密」汉译度,或到彼岸的意思。度是度过烦恼,度过痛苦的生死瀑流。到彼岸,这里的彼岸不是指东方的琉璃世界,也非西方极乐世界,而恰恰是在我们现实的人世。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缺乏般若,我们就会有烦恼、痛苦、彷徨、苦闷、空虚、不安等,这是此岸。我们如果有了般若,能够正见宇宙人生,如理而行,我们就会拥有安乐、祥和、幸福、宁静的人生,这是彼岸。般若能把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
你是如何看待年轻人看破红尘的心态?
看破红尘其实是每一个佛教“深度”信仰者非常容易达到的境界,在二十多岁就看破世间名利、情感和性爱本质的人非常多;但是从“看破”到“放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佛家故事 出处
【经录部类】〔论集部类〕〔论集部〕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三十二册 No. 1690《宾头卢突罗闍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T32n1690_p0787a19(00)║尊者言。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
T32n1690_p0787a20(00)║著味过患。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
T32n1690_p0787a21(01)║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
T32n1690_p0787a22(06)║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
T32n1690_p0787a23(03)║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
T32n1690_p0787a24(03)║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
T32n1690_p0787a25(03)║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渧。堕其口中。
T32n1690_p0787a26(00)║于时动树撑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
T32n1690_p0787a27(01)║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
T32n1690_p0787a28(02)║不可称计。王愁忧厌恶而言。彼人得味甚少。
T32n1690_p0787a29(02)║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迹水。
T32n1690_p0787b01(07)║其所苦患犹如大海。味如芥子。苦如须弥。味如萤火。
T32n1690_p0787b02(03)║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於太虚。
T32n1690_p0787b03(07)║亦如蚊子比金翅鸟。其味苦恼多少如是。尊者言。大王。
T32n1690_p0787b04(02)║旷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
T32n1690_p0787b05(03)║象喻无常。丘井喻於人身。树根喻人命。白黑鼠者。
T32n1690_p0787b06(00)║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喻四大。
T32n1690_p0787b07(00)║蜜者喻五欲。众蜂喻恶觉观。
T32n1690_p0787b08(05)║野火烧者喻老。下毒龙者喻死。是故当知。欲味甚少。
T32n1690_p0787b09(01)║苦患甚多。生老病死。於一切人。皆得自在。
T32n1690_p0787b10(01)║世间之人。身心劳苦。无归依处。众苦所逼。
T32n1690_p0787b11(01)║轻疾如电。是可忧愁。不应爱著。大王。
T32n1690_p0787b12(03)║今我语王。言虽麤恶。实是利益。王闻是语。
T32n1690_p0787b13(03)║衣毛皆竖。悲喜交集。涕泣流泪。即起合掌。
T32n1690_p0787b14(03)║五体投地。白尊者言。我之婴愚。无有智慧。
T32n1690_p0787b15(03)║我之下贱。作斯狂言。如是狂言。听我忏悔。尊者言。
T32n1690_p0787b16(00)║我於今者。以忍出家。无不忍受。我心清净。
T32n1690_p0787b17(00)║犹如秋月净无云翳。王今忏悔。
T32n1690_p0787b18(05)║愿使大王犹如天帝得见道迹。王大欢喜。与诸眷属。
T32n1690_p0787b19(02)║作礼还宫。
佛遗教经中既然有:“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为什么又会有出“佛身血”这一大罪?求解。
经文说得很清楚,是“智者”的心,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假名为身的东西,是应舍之身。
一切唯心造,所有善业恶业,还有净业,都由心造。但佛菩萨的心不能代替众生的心,佛菩萨会什么都会舍的,而且舍得心生欢喜,那儿会因出佛身血生嗔恨之心而怪罪呢?但众生以嗔心或愚痴之心出佛身血,这个为心所造恶业,自然招来罪报,自心生因而招果报,与佛菩萨的欢喜舍身心不矛盾的。成佛下地狱,皆发心之因所感之果。
观音菩萨我做鬼都不放过你我恨死你、你有吃有住的为什么非要跟我不是大
做玉皇大帝就好吗?看看历代玉皇大帝的轮回史
2016-04-22 昌瑞 法华家园

佛教之佛法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讲真,讲实,讲宇宙万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先科普一下,天界细分为三界二十八层天,分别为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天界总共有二十八层天。从下向上比较起来,其中一层天比一层天一系列方面如什么福报、威神力、寿命、禅定力量、修为级别…等等,更为优胜,更出色的。三界其中修行得最高境界、行政最高级别、神权、地位、福报与寿命、禅定力量与心灵清净度、威神力与慈悲力、智慧度与断除烦恼度则最为诸天中排名第一,无神能比,胜过其它任何天人与凡夫,他就是三界中第二十八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中真正的老大至尊,寿命可达八万大劫,寿终一样依业还入轮回甚至是转生三恶趣受苦,并未了生死出轮回与超脱三界,且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其中天界的第二层天,叫做忉利刀,忉利天又细分为三十三个小天,三十三个小天乃是欲界的第二层天,此忉利天(三十三个小天)的天主即是帝释天,忉利天的天人寿命一千岁,一日(此天的一年也有365天)当即人间百年,佛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登入此天。三十三天之天主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玉皇大帝、也叫释提恒因。
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一个四天下,这为一个小世界;聚集一千个日月、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四天下,这是成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这是中千世界;而一个大千世界是由一千个中千世界所集聚成。因为三遍言“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下面是一小世界的示意图,忉利三十三天是在须弥山之上:

注:此为佛智睹见所说,非凡人测量而知。
那么三十三天的天主是以什么因缘做的天主,做完天主之后又轮回去哪儿了呢?这个内容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正法念处经》上有所说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经文:
初帝释者。名庵舒摩。既作三十三天王已。自福尽故。生大海中作摩伽罗大身之鱼。本在人中。作猎鱼师。常多杀鱼。亦礼观音满七次。以七次礼菩萨业。是故得生三十三天。为帝释王。杀生因缘。海中作鱼。以余业故。生畜生中。
(白话翻译)
最初的帝释天叫做庵舒摩,做完天主之后,因为福享尽了,就生在大海做了一条大鱼。原来他在做天帝之前是渔夫,常杀鱼,但礼观音菩萨满了七次了,因为受礼菩萨七次的极大善业所牵引,所以升了三十三天做了帝释天。因为杀生的因缘,所以去了海里作鱼,主要因为有余业未了的关系,所以生到了畜生道。
第二帝释。名三浮提。本在人中。曾作善业。与病者食。或清净心。与比丘食。彼业因缘。是故得生三十三天。为帝释王。后时福尽。余业因缘不善业故。作蜥蝪虫。彼前世时。邪见心故。外道斋中。杀蜥蝪虫。以彼因缘。生各大地狱中。出地狱已。余业因缘。作蜥蝪虫。
(白话翻译)
第二位帝释天叫做三浮提,以前做人的时候做过善业,常给病人食物,或者以清净心供养给比丘食物,因为这个善业的关系,死后升天做了帝释天。后来做天主福享尽以后,余业是不善业的关系,所以做了蜥蜴虫。因为前世曾经邪心行外道斋,杀了蜥蜴虫,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先是生在了各个大地狱中受苦,后来地狱罪刑已满,又作了蜥蜴虫。
第三帝释。波罗迦奢。是其名字。受天境界。五欲乐已。于彼欲退。本人中时。供养父母。病时看望。彼业因缘。是故得生三十三天。为帝释王。本业尽故。彼天处退。生饿鬼中四次。彼过去时。于异处生。时世饥俭。多储谷等。贵粜与他。诳惑他已。心更悕望后时大俭。以彼因缘。是故生于黑绳地狱、及各种小地狱受苦。彼余业故。生在针咽饿鬼之中四次。
(白话翻译)
第三位帝释天叫波罗迦奢,因为孝顺供养父母,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看望守护,因为这个因缘做了帝释天王。后来善业尽了,从天上退下来就生到了饿鬼道里四次,原因是前世在饥荒的时候,自己多储存粮食,然后贵卖给老百姓,而且心里想,要是以后饥荒更厉害我就能发更多的财该多好,由于这个恶业,从天宫报尽先是到了黑绳地狱(注:此狱狱卒,以热铁绳纵横捆缚罪人之身,或斫或锯。)中,地狱罪尽之后又生在饿鬼道四次。
第四帝释。名曰作爱。天处退已。生于猪中。如是见已。观彼善业。何业因缘。为帝释王。彼前世时。于他邪见婆罗门人。病因欲死。与药令服。怜愍心言。当服此药。以是业缘。生于善道三十三天。作帝释王。善业尽故。堕地狱中五次。彼处既出。以余业故生在猪中五千次。彼天复观如是业果。以何因缘。复生猪中。彼前世时。恒常喜猎。多杀众生。或多杀鹿。或多杀猪。彼业因缘命终。生于活地狱中。彼业既尽。以余业故。生在猪中。
(白话翻译)
第四位帝释天,从天主退下来以后先是生在活地狱中五次,后又生在猪中五千次了,原因是他前世以怜悯心给婆罗门药,因为这个善业做了天主,但是他前世常常打猎,或者杀鹿或者杀猪,所以天福享尽以后,福尽苦来,就堕了大地狱五次,后来又生在畜生道五千次了。
第五帝释。名为善意。以何业故。生于彼处为帝释王。彼前世时。曾见他人狮子欲杀。救令得脱。以怜愍心。将来归家。供养种种饮食。彼业因缘。是故生于三十三天。为帝释王。名为善意。彼处退已。生于焦热大地狱中二次。以何因缘生彼地狱。本前生时于王众中。妄语言说是业因缘。堕彼地狱。
(白话翻译)
第五位帝释天叫善意,他以前见到他人要杀狮子,就给救了下来,以这个怜悯心,领回家里供养饮食,因为这个因缘而作了天主。但是后来因为在王众中造了妄语的业,所以在从天主退下来之后堕落了在焦热大地狱中二次了。
善意帝释彼处退已,复有帝释次第而生。名憍尸迦。彼夜摩中山树具足地处天众。彼佛塔内异处壁中而得见之。彼何善业。谓前世时。是多财宝富婆罗门一居奢内置婆罗门。设大斋会。集尊重人饮食供养施其财物。彼业因缘。是故当来作帝释王。名憍尸迦。又本复作无量福德。当作帝释。名憍尸迦又夜摩中山树具足地处天众。彼佛塔内异处壁中。见彼天处。帝释王处。有万亿紫金身观音菩萨讲法势力。令彼帝释闭塞恶道。天中退已。生于人中。如是七返。如是道行。诸夜摩天。如是见已。生希有心。
……(中间省略部分内容)
无限慈悲观音菩萨。为说欲味过患出离。广说如是胜修多罗。彼憍尸迦如是闻已。即时获得须陀洹果。时憍尸迦。既得果已。次第退生。闭塞恶道。以此因缘。夜摩天众。此佛塔内壁中不见彼憍尸迦第八生处。彼帝释王。得涅槃故。过第七返第八返生则不可得。如是因缘。
(白话翻译)
憍尸迦是因为前生曾设大斋会,所以升做了天主。这部经讲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是一些夜摩天人在佛塔内观看这个各种因缘的景象,他们看到憍尸迦从天上退了之后,生于人间,又生在天上,像这样七返,没有见到第八生处,所以他们觉得很稀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将要退堕的时候,到观音菩萨那里处诚心礼拜,叩首顶礼求法,观音菩萨为他讲法,令他证了须陀洹果(又叫”初果罗汉“),尽管还没入圣人流,但初果罗汉的功德可以保证不落三恶道,只在三善道里修行,七返人天可以证四果罗汉,入圣人流,出离三界生死苦海,而初果罗汉仅仅可以通过听经闻法当下证得,无修无证。
学佛人如果只修行善断恶法门的话,也只是三世怨而已(今生行善,来生享福——又富贵学佛难,第三世下落),贵为玉皇大帝的显赫身份,远非那些国家总统、省长书记、超级富豪等等世间人羡慕的、光环耀眼的身份所能比的,这样的天人尚且有如此悲惨的轮回,至少有2点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一是因果面前众生绝对平等,丝毫不爽;二是赶紧清醒过来,不能贪图眼前这点可怜的利益,甚至还挖空心思去巧取豪夺!
其实佛祖在经常提醒众生,珍惜这个人身,为了说明”人身一失万劫难复“的道理,佛祖拿了一点点泥土,告诉弟子说来生再得人身的几率如同手里的这点泥土和整个大地相比一样微乎其微!而佛祖在《法华经,譬喻品》中说”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三界火宅中玉皇大帝尚且如此,何况人道中的我们呢!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佛祖的大慈大悲心怀呢?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而已,而且什么时候走谁都不敢打包票,佛祖在《楞严经.卷第三》中说”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我们能不引起警觉吗?在无尽浩瀚的宇宙中,这个若存若亡的人身转瞬即逝,以至于法眼清静的师父也反复提醒我们”就算放下100个地球的工作都要来听《法华经》“,佛祖唠唠叨叨的在经中多处反反复复的提醒我们,好像是在拽着我们的耳朵吼:你们赶紧来学习《法华经》《楞严经》啊!
(智慧小语)
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如是因,必结如是果,这也是定有的因果规律所决定的。无论是凡人还是天神、无论是愚人还是天才、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身份贵为皇帝还是身份低贱的乞丐、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小婴儿还是大人,都要承受自己造业所感召的果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2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