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密宗金刚乘为啥依止上师(密宗金刚界)

学佛百科2023-04-22621

金刚乘是什么意思啊!

金刚乘就是果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若以二分法,可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区别,在于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大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目标: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的心。一般而言,大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见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简单地说,金刚乘就是果乘,大乘为因乘或体性乘。大乘被称为因乘,是因为大乘主要是在教导成佛的因,正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大乘认为要成佛就必须具足种种正思惟,必须净化某些染污等等。虽然大乘基本是因乘,但它有时也会暗示结果,特别是在讨论佛性的时候,相对地,金刚乘几乎完全把重点放在果位上。金刚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需要能了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金刚乘除了发无上菩提心外,还有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观想。透过观想觉了空性实相。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来趋向果,而金刚乘的方法则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实际上就是因。金刚乘与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并没有差别,但是两者处理相对真理的方法则有出入,特别是金刚乘透过观想本尊、念诵真言等等转化相对真理的方法和大乘不同。此外,金刚乘和其它乘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小乘、大乘强调心的训练,而金刚乘则强调认识心性。再者,金刚乘一般又分为四部密续,这四部并非不同理论的派别,而是针对四种不同心态的弟子所设计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续分成事部密续、行部密续、瑜伽部密续,以及无上瑜伽部密续。

金刚乘佛教的密宗戒律

早在部派佛教时代,佛教戒律就对刚刚被纳入佛法的密咒作出了回应。在《四分律》和《十诵律》中,已经有了与密咒相关的内容。这些小乘戒律开许治疗齿痛、腹痛、护身的咒语,而对其他的咒语实行控制。其后当早期的杂密开始流行时,梵网等大乘戒也都能适应事相,资用于密教的仪轨。当时来到中国传扬密典的僧人,多有戒行显著而精通律学者,究其原因,是因为密教修行主要靠咒语法术借他力而为之,因此用严明的戒律约束自己,可以补自修之功,并且还有未雨绸缪,防止咒言密法滥用的果效。密教很强调皈依上师,皈依上师可离我慢,并以嫡传之方式一代一代传授密法。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在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三昧耶戒之含义(见《大日经·具缘品》、《大日经疏》卷九、胎藏入理钞)平等 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本誓 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除障 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 惊觉 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举的四种重戒。 四种三昧耶重戒列表名称 解释 相当于何种三聚净戒 相配于何种菩提心 不应舍正法戒 如来一切正教,皆当修行受持读诵,应如海纳百川,而无厌足之心。 摄律仪戒 三摩地菩提心 不应舍离菩提心戒 菩提心为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存;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学密行人虽然具有菩提心,但由于他们处于因位,没有圆满,不免有远离之虞。因此三昧耶戒在此告诫学人不应远离此心。 摄善法戒 胜义菩提心 不应悭吝法戒 诸胜法皆是如来在因位时,勤苦修行,捐弃身命,甚至为他人僮仆、床座而得,因此一切佛法,乃一切众生父母的遗产,不能为一人独有。因此,即便一个人能不舍正法,不离菩提心,但于正法悭吝,见机不惠施,则也犯下了盗三宝物相同的罪。 摄众生戒 行愿菩提心 饶益行戒 这是菩提心根本所决定。修学佛法者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因缘。 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密教十重戒的两种说法《大日经疏》第十七卷的说法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的说法 不舍佛宝 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不舍法宝 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不舍僧宝 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不舍菩提心 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不悭吝一切法 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不起邪见 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 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 不差机说法 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 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 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总摄上说,汉传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归纳为如下十戒条文: (一)不退菩提心。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 (二)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三)不毁谤三宝,及三乘佛法。 (四)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五)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六)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摄众生戒 (七)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八)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九)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十)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在《大日经疏》 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三昧耶戒的重罪: 真言宗三大重罪罪名 行为 退三昧耶 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 破三昧耶 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 越三昧耶 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 藏传密教三昧耶戒藏密修学,也首依持三昧耶戒,一般在接受灌顶时受持此戒,但其所出经典与汉传密教不同。格鲁派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宗喀巴认为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灌顶都需要遵守十四根本戒,而在他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事部、行部道次第则以苏悉地经和大日经所宣讲的三味耶为主。宁玛派则认为下三部密法的灌顶各有其戒律,十四根本戒仅为无上密三部共同遵守。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如《大幻化网》的戒律,包括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大圆满则有二十七根本戒。无论那一派,也以尊师为根本戒。 《金刚顶续》所说此等三昧耶非专属瑜伽部,亦为无上瑜伽部宣律仪时所说故。

虽《金刚顶》说瑜伽续中有十四根本堕之建立,然无其它解释十四条细目之标准梵典。《金刚界摄义释》中言及此十四条,如前已述。

《事师五十颂》云:

“次施予咒等,令成正法器,念诵复受持,十四根本堕。”

诸由无垢灌顶成金刚乘道器之学人,欲由金刚乘道行进者,首当致力于二种悉地之本三昧耶与律仪清净。

……

《红降阎摩》第十八品、《黑降阎摩》第十七品、《金刚心庄严》第十二品说十四根本堕全部,《金刚幕》第十五品说有十,别有多续说各别者。《时轮》中所说全部,当于下释。——宗喀巴《密咒戒释悉地穗》 宁玛派三昧耶戒一览事部十四根本戒 净信佛宝 净信法宝 净信僧宝 净信密宗 胜解大乘 恭敬师友 不嗔怒世间出世间及他宗天神 晦望四时供养不衰 不祭祀外道及其经典 饮食供养来访之陌生人 慈悯众生 精进培植福德资粮 勤行念颂 严密护持其他的密宗誓言 行部十四根本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两舌 不绮语 不粗恶语 不贪心 不嗔恨 不邪见 不舍正法 不舍菩提心 不因悭贪而不布施 不害有情 瑜伽部十四根本戒 如来部 金刚部 宝生部 莲花部 事业部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不离金刚杵 不离金刚铃 不舍上师 法布施 财布施 无畏布施 慈心摄持而布施 外不舍事部与行部 内不舍瑜伽部 不舍三乘佛法 精勤供养 五方佛戒 毗卢遮那佛六戒 不动佛四戒 宝生佛四戒 阿弥陀佛三戒 不空成就佛二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学律仪、学摄善法戒 学饶益有情戒 持铃 持杵 自观为佛、恭敬上师 法施 财施 无畏施 慈施 作密、行密为一法 瑜伽密、无上瑜伽密为一法 三乘为一法护持不诤 受持前四部戒,尽力供养 金刚萨埵二十五禁行戒 五根本罪 五近罪 五杀罪 五怨恨 五根境罪 不杀细微生灵,乃至禁止刹那的害心、损恼 通过打牌、下棋等方式赌博 欲求善趣,为了供施而杀牦牛 对于正法与世间法的同行善友生嗔怀恨 眼、耳、鼻、舌、身五根识不应贪执色、声、香、味、触五境 以自私自利欺骗他人的心态说妄语 依靠别人为了饮食、钱财而杀的肉等非法食品维生 为了供神而杀孩童 对依照二轨应当恭敬的尊者长者等生嗔怀恨 盗取旁生以上执为我所的他者财物 以烦恼心引发而谈论战争、经商的话题等 为了供施而杀男人 对人天上师佛陀生嗔怀恨 依止他人的女人等行邪淫 将吠陀中所说的祭祀祖先所信奉的神祇等视为解脱的善法、唯一依止以牲畜供施等魔法 为了女人而杀女人 对比丘僧众生嗔怀恨 饮用产生罪过根源的迷醉之酒 除了自己杀的肉以外以业力而死的肉不吃、穿着白衣、饮用鸡蛋清等,随学边地非法陋轨 杀人天上师、即指毁坏佛菩萨像、经典以及佛塔 对理当依止的堪布阿阇黎等上师生嗔怀恨 五部共同誓言 如来部誓言 金刚部誓言 珍宝部誓言 莲花部誓言 事业部誓言 修习愿行二菩提心与三律仪 受持手印铃杵、依止上师 财施、法施、无畏施与慈施 受持内外密乘义 尽可能地供养内外密的供品 五部不共誓言 如来部誓言 金刚部誓言 珍宝部誓言 莲花部誓言 事业部誓言 痴心清净,而享用五肉、饮酒、享用五甘露 嗔心清净而杀生 我慢清净而取他物 贪心清净而邪淫 嫉妒清净、而说妄语 无上密十四根本戒 不诋毁上师 不违如来教 不嗔恨道友 不舍弃慈心 不舍菩提心 不诋毁宗派 不泄露秘密 不诋毁五蕴 不于法生疑 不拒度恶者 不揣度正法 不令信士厌 不拒受圣物 不诋毁女性 无上密八支分粗堕 亲近不具备修密行条件的女性 在密聚餐集会中进行争吵 从非摄取对象摄取甘露 因贪财吝法,对成熟的弟子不传密法 对虔诚弟子的问法,不答或答非所问 在不信密法的小乘弟子家中留宿一周以上 冒充密法师,信口谈密说空 对未经灌顶者谈密行密法 大幻化网十五条戒 五条根本戒 十条支分戒 恭敬上师 不舍无上 不间断密咒及手印 慈愍已入正道者 对非法器保守秘密 不舍贪、瞋、痴、慢、嫉五毒 不舍五甘露 大圆满二十七根本誓言 身之三种外誓言 身之三种内誓言 身之三种密誓言 语之三种外誓言 语之三种内誓言 语之三种密誓言 意之三种外誓言 意之三种内誓言 意之三种密誓言 外外誓言:断不予取 内外誓言:不诋毁父母、道友与自之身体 密外誓言:不殴打或准备殴打金刚道友的身体、不诋毁其装饰 断除妄语 诽谤说法者 不轻侮违越金刚道友之语 断除害心 断除放逸草率的邪行 断除每日每座不作意见修行 外内誓言:断非梵行 内内誓言:不诋毁法与补特伽罗 密内誓言:不侮辱上师的空行母 断离间语 不诽谤思维法义者 不轻侮违越上师手印及侍者之语 断除嗔心 断除沉掉歧障的邪修 断除不观修本尊 外密誓言:断除杀生 内密誓言:不殴打苦行轻侮、折磨自己的身体 密密誓言:不践踏上师的身影,在其前言行谨慎 断粗语 不诽谤修持实相者 不轻侮违越上师的一切言教 断除邪见 断除常断边执的邪见 断除不观修上师瑜伽及对道友不修慈心 大圆满二十五支分誓言 五应行 五不舍誓言 五应取誓言 五应知之誓言 五应修之誓言 为利他而行降伏、双运、取不予取、妄语,绮语 不断贪、嗔、痴、慢、嫉五毒 享用大香、小香、人血、人肉、精液五甘露 认识五蕴为五如来佛父,五大为五佛母,五境为五勇母,五根与五根识为五勇士,五色为五部五智慧 修持如来部、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与事业部五部法门 大圆满特殊誓言二十条 不损害金刚上师的身体、不违背其教言 不享用上师的空行母 不损耗信士的资粮 不享用三宝信财与智者的财产,不饮用醉人的酒 不享用金刚道友的明妃 不依止劣相明妃 不依靠不具法相的圣物 不诽谤智者的功德 对非法器不传密法 不能舍弃具相明妃与堪为法器的弟子 不离空乐之义及其因——佛父佛母 对于金刚道友甚至连开玩笑也不能发生内战 不食用他人享用剩下的饮食 不要贪执上师的地位 不要脱离自他的界限 等持不要跟随沉掉所转 念经诵咒仪轨不要被人的闲言碎语所中断 不离灌顶因之手印,不说表示法 不扰乱瑜伽士之坛城,不退士夫之咒力 不应当失去顶戴上师

如何修密宗

藏传佛教金刚乘教法主要是修本尊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是有关空性方面的修持。没有上师就没有佛果,所以依止上师才能证得佛果。因而必须找到具德圆满的上师。所以金刚乘才会对传承如此的重视。——色拉阳智法王。最近在使用佛曰APP做配合持咒做功课,可以设置功课时间提醒。

什么是密宗呢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

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扩展资料:

密宗分为各种教派,如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等。在修法上各有其特点。无论何种教派,无论哪一种修行方法,在修法上无有高下之分,在知见上也没有根本区别,都是诸佛菩萨应众生不同的因缘而创立的,因而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佛陀的心印传承为理论根据。即以流传了近三千年的佛教的真知灼见为依据。

第二、以佛法的中观见为究竟正见。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真空”,即非“空”亦非“有”;既非“非空”,亦非“非有”,由此认识宇宙的万物都是从“真空”显现出来的“妙有”。“妙有”是显现,“真空”是本性。

第三、以诸祖上师的口诀为修行法则。即以三密相应:手结印契,口持真言,意作妙观贯穿整个修行过程,使身、口、意构成的自性与咒、印、观所构成的佛性相应,产生法性,扫荡有始以来的浮躁垢习,得大安乐自在。

第四、以胜义菩提心为究竟发心。即众生皆有佛性,在他们未成佛以前,都显现出凡夫相,为自己的私利造业,故而处于轮回之中受无量苦。因此在觉悟自己的同时,还必须以大悲、大愿、大行的菩提心来救度他人,觉我觉他,觉行圆满。

第五、以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上师是佛与菩萨的化身,他们担负着代法之责,为佛的代言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佛陀的思想代代相传。

第六、以密乘十四戒律为根本戒律。一切修密之人,都需要用戒律来规范和修改自己的行为,持戒,守戒。而密乘教戒更因它的传承特点规定了不得叛离、诽谤依止上师作为根本戒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密宗 (佛教宗派)

密宗为什么叫金刚乘,你必须要知道的

“金刚”一词,在佛教中经常出现,譬如金刚杵、金刚手、金刚经、金刚持、金刚乘等。“金刚”是世间最为坚固、可毁坏一切而不为他物摧毁之物,因此,佛教以金刚象征坚固、不可分等意义。

从总体来说,佛教分为小乘和大乘,在大乘中,又分为显教波罗蜜多乘和密教金刚乘。金刚乘教法是对小乘及显教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及深化,在小乘及显教理论中没有说透的观点,在金刚乘中得到了弥补性的完善。对于真正了解显密佛法者来说,都会承认这个事实。如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师宗喀巴更认为金刚乘教法甚至比佛陀都来得珍贵。

金刚乘由于具备众多快速成佛方法,因此被称为“方便乘”;直接以佛陀果位要素进行修持,因此又被称为“果乘”;在密续中说,由于智慧超胜、方便众多等众多原因,金刚乘是佛法中最殊胜的教法。

密宗怎么修?

持名,持咒,持戒,礼拜,供养,发愿,忏悔,回向,止观,都属于洗练身心,密宗没有必要去修,如果前面所说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什么都水到渠成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2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