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集善法戒为什么宣讲六度?(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佛学六度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佛学六度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指的是觉悟的众生。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在这六度中,佛学以其佛理来让我们认识到菩萨对我们生活的积极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 佛学入门 中了解佛学六度。
觉悟的众生有三种:
一者、罗汉--自己觉悟;
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
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佛学六度具体内容:
1、布施
a、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b、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种无畏施。
c、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2、 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a、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戒称为律仪戒。
b、摄善法戒: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c、饶益有情戒: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3、 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a、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b、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c、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佛教六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六度分别是: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
1、施度。
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
2、戒度。
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度。
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瞋恚烦恼。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4、精进度。
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佛海无边,道海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
5、禅度。
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
6、慧度。
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无知(无明)。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辩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
扩展资料:
六度加行:
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
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的去完成六波罗蜜。
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
1、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
2、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资粮。古时的人出远门,有些地方是没有东西吃的,所以身边要带一些钱、食物与饮品等必需品,称为资粮,而修行也要有资粮,菩萨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
3、修行六度在现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从摄受众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4、修六度将来可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所谓异熟果是,现在做业,将来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才得到果报。修六度将来可得到种种好的果报,所以六度能令菩萨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学六度
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三聚净戒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即: 1.摄律仪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摄护之,使断绝一切诸恶。 2.摄善法戒:总摄一切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此三戒称“三聚净戒”,在《唯识论》中对此亦有所说明:“戒学有三:一、摄律仪戒,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正利乐于一切之有情。”三戒当中,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能善摄律仪,即能总摄善法,才能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十重四十八轻戒
所谓菩萨律仪,根据《梵网经》记载的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1.十重戒:杀、盗、淫、妄语、售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不受悔、诽谤三宝等。此十重戒为大乘戒的最重过患,若大乘菩萨犯此法,则构成波罗夷罪。 2.四十八轻戒:相对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乃属轻垢罪,内容包括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条。 菩萨戒虽有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的根本精神。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
圣一法师 引经据典 讲的很详细 赞叹大德啊!
戒律学专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2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