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佛教和小城佛教(小城佛教的介绍)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1、性质不同:大乘佛教是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小乘佛教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2、修行实践上不同: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修阿罗汉果,以求得自我解脱的空寂之悟。大乘佛教则主张修求佛果,若一时不能达到佛的境地,至少可以先做菩萨。
3、主张不同: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否认灵魂的永恒不变,但承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在某些方面表现了唯物主义倾向。大乘佛教则主张我法皆空,既否认灵魂永恒不灭,也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形成了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体系。
扩展资料:
佛教的饮食禁忌:
1、素荤禁忌。佛教反对任何故意伤害任何生命的行为,主张不杀生,吃素食。
2、酒水禁忌。酒戒被列为出家、在家佛弟子的五大戒之一,可见其重视程度。
3、时间禁忌。佛教有持午、过午不食、非时食等戒律。作者认为,佛教饮食文化的闪光之处在于反对个人贪欲、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利他不利己、倡导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乘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区别是:小乘佛法是自渡,大乘佛法是渡人。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 。原因有二: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另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和度他。因为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就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
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什么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径上:
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则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佛)。
3、在哲学理论上:
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4、要超脱生死轮回:
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便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
扩展资料:
“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
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
大乘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一、初期,约一世纪至五世纪,以宣扬“假有性空”的理论为主,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
二、中期,约五世纪至六世纪,以阐发“万法唯识”的佛经为主,从而形成由无著、世亲开创的瑜伽行派。
三、后期,约七世纪至是十三世纪,义学日益衰微,密教起而代之,以至在印度本土绝迹。从印度传出的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属于北传佛教。
“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
大乘佛教兴起后,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后学术界沿用这一名词,不再含褒贬之义。
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国流行过,到了隋唐逐渐衰落。现在小乘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属于南传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从本质上讲,没有区别,都是佛祖讲的修行方法。《法华经》上,把大、中、小乘归为一乘,就说明佛法本质没有大小之分。
普通的修行人,心有分别,就把南传佛教所修行的法门称为小乘,这是因为南传佛教认为阿罗汉就是佛,而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认为,阿罗汉还不是佛,阿罗汉只是有余涅盘,还需要继续修行,证无余涅槃才是佛。
什么是小乘佛教,什么是大乘佛教
佛祖涅槃后不到一年,佛弟子担心佛说的言语会被以讹传讹,于是发起了第一次结集活动,佛的大弟子迦叶召集500罗汉在七叶窟集中,由阿难负责背诵佛陀所说,其余罗汉予以鉴别认可(“如是我闻”一词就从此产生了)。与此同时,数万名比丘赶过来也要求参与,被迦叶拒绝了,于是比丘们也效仿罗汉们也另外结集,为了区分,罗汉们的结集就称之为“上座部佛法”;比丘们的结集就称之为“大众部佛法”。由于罗汉们和比丘们的知见不一样,于是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随后500年后,大众部出了一名高人:龙树菩萨,其创立的中观学派独领风骚400年,由于上座部佛教认为人不能修到“佛”的境界,只能修到“阿罗汉”境界,而大众部则贯彻佛开悟时所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旨,认为上座部最终只能成就自己像一艘小船,而大众部则可以度己度人,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可以成就他人,把自己定义为“大乘佛教”,把上座部佛教定义为“小乘佛教”,自此成为佛教中的两大最主要的流派。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2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