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贫穷(佛说贫穷的原因)

佛说业报差别经 ----正确的因果观(4)富有与贫穷
我们先提前和大家讲这个问题,财富的因缘。因为论坛上对于这个问题讨论的不少。所以提前说。财富是一个人福德的果报,佛教并不反对人拥有财富,相反佛教中对于福德是支持大家去拥有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智度论》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无尽的财富,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大庄严论》: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佛教。但是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的成功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盗、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这四条并不难懂。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所谓偷盗,经典上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认为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这就是偷盗。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自己做是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都一样。另外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是贫穷的因。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越来越富有的。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这是贫穷的果报。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社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对父母不好,却很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能保持的住。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见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这一点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心理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因为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贫穷的因,不脱离这个思维定式,想要富有有点困难。为什么别人得利,我们不高兴呢?就是妒忌、嫉妒嘛。这个情绪很隐蔽的。不容易发现。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式的面目出现。比如学佛了嘛,看到他人赚钱,说这个财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呢,将来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讲的不错,不过我们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这笔钱摆在自己面前那态度还是如此吗、心理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骗不得因果的。如果有这个情绪习惯,是很难摆脱,每天随时随地,都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中。对我们的福德有极大的影响。别人有了利益,我们要知道,一定是从前其有相应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报。这个是我们该替人高兴的。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对于他人获利的事情,进行阻碍。这个情况也是不少的,别人做某件事情会有利益,那么用各种方式取阻止、阻碍他。给他设置困难。可以是一句话:赚这么多钱,贪呢,没良心。也可以是具体行动,就是不让他那么顺。都属于这个范围。有这样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种子是贫穷的种子,不会长出富有的果实的。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见到他人布施,没有随喜心。或者说,见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兴、不赞叹。见到他人布施,无论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没有随喜的心,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高兴。可能是不顺自己的心,可能是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这是非常不好的。本来随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做,不仅丧失了大利,还种下了贫穷的果报。只要法布施,讲的是正见,财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药枪炮之类,那么我们都该随喜赞叹。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见到世间有饥馑灾祸,心中不怜悯,甚至欢喜。这是贫穷的因。幸灾乐祸的心态是要不得的。这个有损福德。不厚道啊。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因为这十件事情,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一者自离偷盗。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那么想要财富该怎么做呢?把上面的几点,反过来就可以。同样十件事情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首先就是不偷盗、不劝人偷盗、不赞叹偷盗,见到他人不偷盗,而生欢喜心。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 对于父母尽力供养、不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不仅这部经典,还有很多经典都说过,供养父母等同供佛,放着现成的在世之佛不供养,却远道去烧香磕头,实在不算明智。对于圣贤僧众,同样要恭敬供养,解决其生活的困难。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这个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助人之利,成人之美,喜人得益。不过实行起来需要自己去认真观察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么,这会得到什么果报。佛教其实就是让我们自觉觉他。那么自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首先要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改变。《华严经菩贤行愿品》中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就是这样的精神,我们虽然不能令得伏藏,但是帮助他人获得财富却是可以做的。这也是自己更加富有的因。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见到他人布施,心中喜悦,随喜赞叹。无论法财布施,心中一喜、口中一赞,就是获得了富有的种子,这样的事情因何不做。不做亏大了。当然前提是法布施是正见,财布施是善物。这才可以。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见到世间的饥馑灾祸,心生怜悯,不要幸灾乐祸。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没有种子是出不来果实的。
佛说众生平等 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穷
个人认为:
众生平等是从本质上来说。富贵与贫穷只是一种现象,是众生自己“身口意”行的造作所感召的果报。
譬如有一群演员,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演员的本质一样。(只是比喻,不要说演员有高低。)
又譬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作了不同的梦。梦中有时富贵,有时贫穷。而此人并不因梦境不同而实有贫富的变化。
南无阿弥陀佛!
佛说贫穷老公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精舍中坐。与二千比丘俱。时有一贫穷老公。年二百岁。眉生秀毛。耳出于头。齿如齐贝。手过于膝。貌而视之。似如有相。而贫穷辛苦。衣不盖形。五体 *** 。腹恒饥虚。行步时动。小有气息。扶杖而来。求欲见佛。释梵侍门。敕不通之。老公因大唤曰。吾虽贫贱民之厮下。千载有幸。今得值佛。欲问罪福。求离众苦。我闻世尊仁慈普逮。万物蒙赖。莫不受恩。是以远来。乞一示见。而卿断我。既违我愿。有误圣意。岂宜可尔乎。佛以知之。顾语阿难。汝宁见长寿耆年有相老公。而罪未毕者乎。阿难叉手白佛言。安有相福耆寿。而有罹罪。罹罪之人。岂复有相。今在何许生所未见。佛言。近在门外。释梵断之。可唤使前。于是老公。匍匐寸进。为佛作礼。悲喜交流。而白佛言。我生世不幸贫穷辛苦饥饿寒冻。求死不得。活无所赖。人命至重。不能自弃。
闻佛在世。心独欢喜。昼夜发心。愿一奉颜。由来十年。今始得果。向在门外。久不得前。计欲还去。气力不堪。进退无路。但恐命绝。秽污圣门。重增其罪。不悟天尊。已哀矜之。得蒙前进。不夺本愿。如此而死无复恨矣。惟欲速终。毕罪后世。愿得垂恩施其上慧。佛言。人之受生。生死因缘。以多因缘。致有罪根。今我为汝。说其本源。卿前世时。生豪强大国明慧王家。时为太子。憍贵非凡。上为父母所爱。下为臣民所敬。用此恣意。轻凌于人。高目大视。矜抗邈然。财宝亿万。皆是民物。百姓贫弊。皆坐课敛。惟知聚积财物。不肯布施。时有贫寒沙门。名曰静志。从远国来。故往诣卿。所求不多。惟法衣耳。而卿了不当。接遇之甚恶。既不乞衣。又不与食。空坐着前。去复不听。昼夜七日。水浆永绝。亦有气息。命在转烛。而卿见此。方大欢喜聚人看之。以为快乐。边有侍臣。而谏卿曰。太子莫尔。沙门慈恭。道德内合。冻之不寒。饿之不饥。所以来乞。欲为福耳。既不施与。安可穷逼。幸发遣之。勿招其罪。
太子答曰。此是何人。诈称道德。试小困之。才令不死。正尔放去。无所忧也。即便遣去驱逐出国。未出国界。十余里中。逢遭饥贼。欲杀啖之。沙门言曰。我贫冻沙门。羸瘦骨立。肉既腥臊。不中啖也。空当见杀。而无所任。饿贼又曰。我饿困累日。但食土耳。卿虽小瘦。故是肉也。终不相放。但当就死。如此前却。纷纭良久。太子得知。便往救曰。我以不能乞其衣食。宁当复令贼杀之耶。贼见太子。皆叩头首过谢罪。放沙门去。时沙门者。今弥勒菩萨是。憍贵太子者。今卿是也。故卿今日。受此贫穷之罪。坐悭贪也。所以得长寿者。救活沙门之命也。罪福报应。亦如影响。老公白佛。去事已尔。愿毕于今。乞得以垂残之命。得作沙门后生世世。常侍佛边。佛言善哉。应时老公。须发堕地。法衣在身。体气强健。耳目聪明。即得上慧。入三昧门。以偈赞佛。
我昔为太子不识仁义方
憍贵自放恣恃为大国王
自谓无罪福此以可保常
岂悟生死对于今受其殃
从罪复蒙福得睹天中天
能脱既往罪垂命入法门
永离悭贪心长受智慧根
世世侍佛边保持万劫存
于是老公比丘。说是偈已。礼佛而去。
佛说贫穷人应该如何修行
应该断一切恶 修一切善。精进念佛 搬运柴水。行菩萨道 发行善书 补修庙宇 设立讲堂 代天行化。常常帮助布施 有困难的人。慈悲不杀 珍惜物命 守五戒十善。给人讲法 所谓身贫道不贫。
佛云: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的解释
贫穷布施难:如果你自己都贫穷的连饭都刚刚是温饱,那么你会让自己饿肚子而把财物施舍给其他贫穷的人吗?
豪贵学道难:家有万贯,想要什么几乎都可以用钱买到,这时候少有人能见到痛苦体会痛苦,一个生活在蜜罐里的人看到清苦的学道生涯,你觉得他会放弃蜜罐吗?
弃命必死难:如果有人落水了,你也许会去救,但是如果你去救的话人虽然能就上来,但是你一定会死,那么你还会去救吗?
得睹佛经难:无向道之心就不会去看佛经,比如你不是警察, 那么你有看过擒拿格斗的书吗?你问下周围的人有哪些人知道楞严经是什么。估计他们对佛经的理解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阿弥陀佛的地步。
生值佛世难:圣人是孔子,孟子,释迦摩尼等...他们很伟大,可是除了他们距今上千年间又出现了哪些圣人吗?没有...所以说想要正好投生在佛世难啊。
忍心忍欲难: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忍经。忍之一字想要做到难啊!有人撩拨你,骂你说你骗你,你忍,可是却骗骗忍不住会去回骂回说愤愤不平,忍不住。又或者明明知道偷盗骗人挑拨不好,可有时候就是不自觉的忍不住会去做。
见好不求难:这个意思就是见好就收,但是难啊!你工作每月工资是三千,那么你会不求每月工资四千五千吗?如果你孩子成绩很好能考上清华北大,那么你会不会再奢求能考上哈佛?
被辱不真(恼)难:有人侮辱你,你能凭他清风拂山冈吗?大多数人都会跟他回顶,纵使因为身份等问题不敢回顶,但也会恼怒。能心静如水他骂任他骂的难啊!
有势不临难:你爸是教育局局长,你考试成绩就差一点就能考上大学了,你只要去和你爸谈一谈说下就能解决烦恼了,你会怎么做?
触事无心难:碰到事情总要先在心里打几个弯再思考要不要做,能做到心纯净水,难!
广学博究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谁都知道,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往往是学了点知识,见周围人比不少自己就以为天下无敌,已经学习到尽头了。
除灭我欲难:欲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毁灭的源泉。人生来就有欲望,几乎是本能。而且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支配欲望还是被欲望支配,如果连意识都没意识到除灭欲望那不是难嘛...偶尔意识到了但是过两天又忘记了,这不是难嘛?
不轻未学难:这个世界上总有高下之分,你造飞机我造自行车,你觉得自己技术含量高看不起自行车,可其实就算是扫地擦洗都有一番学问啊!往往人们学到高端的东西就去鄙视低端的东西,这就是欲在作祟!这个世界本没有贵族高人一等之分,都是人自己分出来的!
心行平等难:佛说众生平等,人说众生有贵贱。白领看不起民工,市长看不起村长,面对不同的阶级人想要心生平等难啊!
不说是非难:似乎人就喜欢八卦,看到什么:“我的初恋成了嫂子”“断背山上的真爱”就喜欢去凑热闹八卦一番。也许是想要炫耀自己的博学也许只是恶作剧心理唯恐天下不乱,于是搬弄是非搅和一番才开心。往往没意思到这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麻烦。
会善知识难:善知识就是能给他人带来帮助的知识。但是现在的人啊,都自私的很呢!学的都是钻营拍马之术,如何在公司的竞争里出人头地,如何让别人帮助自己,如何领导下属,如何使得自己工资上涨职位上升。哎。。。
见性学道难:见性难,学道难,人人见欲以为性,以为人道是天道,如何不难。
随化度人难:渡人。叹,罗汉度了自己,菩萨才度了自己又度他人。我连罗汉都不是自己都没度,说要去度他人,我们连度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难嘛!
善解方便难:这就和我现在做的一样,随口打字解答别人的问题就行了,但是又没分没好处,打那么多字给别人方便干嘛?于是纷纷抄点东西乱写几个字看RP能不能混点分数,或者干脆就关闭窗口去找别的问题解答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