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禅师语录(江西仰山禅寺)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六篇
五百罗汉之喜无著尊者~ 唐 末 禅 门 巨 匠
自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先到江南,由宝志禅师引荐于梁武帝。梁武帝就问达摩祖师:“我建寺度僧,并大兴供养,有何功德?”达摩祖师曰:“无功无德。”梁武帝听后很是不高兴,让人把达摩祖师驱逐出去,遂即达摩祖师就站在芦苇上渡过长江,然后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祖师到了少林寺后面壁九年,始传法给二祖慧可,接着一脉相传,直至六祖慧能大师,把禅宗传给青源行思禅师。六祖传法后,从此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流传至今。
初祖达摩传法之始,在预言中提到一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六组涅槃以后,禅宗分为五家七派,为此禅宗就没有了七祖。五家七派发扬光大,最兴盛的就是临济宗,临济宗又分为黄龙派和杨岐派。所以唐朝时代又是中国佛教九大宗派建立和完善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达到第一个顶峰期。当时在六祖以下,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参悟理念。其实禅宗不立文字,并不是不需要文字,而是不执著于文字。直至宋代禅宗祖师却改变了这一理念,加上宋代是一个文化兴盛期,禅宗就出现了偈颂释公案,法语语录等文字。
到了唐末时期,禅宗更加兴盛,已经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而且有北禅、南禅、如来禅、祖师禅等。这一时期禅宗祖师大量涌现,其中无著文喜禅师就是最著名的祖师之一。
无著文喜禅师(820——899),唐末禅门巨匠,著名高僧。俗姓朱,嘉禾(今嘉兴)语溪人。参仰山契悟禅师,得其法嗣。禅师生而有异志,七岁时依本邑常乐寺国清禅师披剃出家,跟随国清禅师习律闻教,参禅诵经,日日不辍。成年后,禅师博学诸典,多处参学访道,朝礼五台山时蒙文殊菩萨亲临接引,示以无上妙法,禅师遂豁然开朗。
大中初年(859),无著文喜禅师初参问道于盐官齐峰寺。后往大慈山拜谒性空禅师,性空禅师告诉文喜禅师说:“你为何不广参善知识呢!”禅师于是就前往五台山华严寺。因禅师总是参禅问道而不得悟,发愿朝礼五台山三步一拜。
当禅师行至五台山金刚窟礼佛时,遇到一个老翁牵着一头牛从他身边走过去,老翁还邀请文喜禅师到寺内参禅问道。进入寺院时,老翁呼唤侍者均提招待客人,有一童子答应着出来迎接文喜禅师。老翁赶着牛,并引领着文喜禅师进入寺内。文喜禅师看到寺内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非常惊奇。老翁坐在床上指着一个绣墩,示意文喜禅师坐。过了一会儿,老翁问禅师道:“你从自哪里来?”文喜禅师回答说:“从南方来。”老翁又问文喜禅师:“南方的佛法是怎样的呢?”文喜禅师回答说:“末法时代的比丘,很少奉持戒律。”老翁又问:“有多少人呢?”文喜禅师回答说:“或三百,或五百。”文喜禅师又问道:“这里的佛法又是怎样的呢?”老翁回答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禅师又问:“有多少众?”老翁说:“前三三,后三三。”老翁说吧,便命童子上茶并端上酥酪。文喜禅师一边品尝着茶,一边吃着酥酪,心地豁然开朗。禅师顿时觉得轻松愉悦,心旷神怡,所有疑问都一切自明。
这时候,老翁拿起玻璃杯问道:“南方还有这样的东西吗?”文喜禅师回答:“没有。”老翁又问说:“平常都用什么吃茶呢?”禅师无法回答。禅师看到天色已晚,就问老翁:“在您这儿借宿一晚可以吗?”老翁说:“你有执着心在,不能借宿。”禅师回答说:“我无执著心。”老翁又问:“你曾受戒了没有?”禅师回答说:“我受戒很长时间了。”老翁又问说:“你如果没有执著心,为什么还要受戒呢?”文喜禅师无言以对,只得从寺里退了出来。
老翁让均提童子送文喜禅师出门,文喜禅师便问均提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呢?”童子忽然大喊一声“大德!”文喜禅师马上答应。童子问:“是多少呢?”文喜禅师没有回答。接下来文喜禅师又问童子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啊?”均提童子说:“这里是金刚窟般若寺。”禅师满脸凄然,开始领悟到那位老翁就是文殊菩萨化身,专为前来点化文喜禅师的。因为无法再见到老翁,便向均提童子稽首顶礼,希望得到一句话作为送别之语,均提童子遂即说偈颂道:“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均提童子说吧此偈颂后,与寺院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刻只能看见无色彩云之中,文殊菩萨乘坐金毛狮子往来于上,忽然又有一朵白云从东方飘来,遂即遮住了文殊菩萨,过了一会儿,便再也看不见了。当时在那里陪同文喜禅师的,还有河北沧州菩提寺僧人修政等人,并且还听到了山石震吼的响声。文喜禅师从此后就在五台山住了下来。文喜禅师从江南三步一拜不辞辛劳,千里迢迢来到五台山得见文殊菩萨接引,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追悔莫及,痛哭流涕。再问均提童子后,得悟禅观。此后在五台山厨房做饭,服务丛林诸大德僧众。
咸通三年(860),文喜禅师到洪州观音院参访礼拜仰山禅师,仰山禅师命令他任典座一职。典座是佛教寺院八大执事之一,专事寺院厨房的管理。文殊菩萨当时曾示现站在粥锅之上,文喜禅师遂即操起搅粥的勺子便打,口中还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菩萨闻听后也说偈颂:“苦瓠连根苦,甜瓜切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可想此时的文喜禅师是何等功夫!与菩萨无二了。
有一天,有异域僧人来寺院求乞饭菜,文喜禅师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一半给了他。仰山禅师事先却知道有异域僧人来寺里,便问文喜禅师:“刚才有一位征得果位的僧人来了,你有没有给他饭菜呢?”禅师回答说:“我已经把我的饭菜一半给了他。”仰山禅师赞叹文喜禅师说:“你真是个利益众生的人!”
到后来,文喜禅师到了浙江主持龙泉寺。有僧人问文喜禅师:“什么是涅槃形相呢?”文喜禅师回答说:“香烟所到的地方就可以验证了。”僧人又问:“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呢?”文喜禅师说:“叫院主过来,这位僧人患疯巅病了。”僧人又问:“什么是自己?”文喜禅师默然不再理他。那僧人不知所措,于是又问了一遍。文喜禅师回答说:“晴天蒙昧,不向月边飞。”唐乾宁四年(8977),文喜禅师住持灵隐山无著院。钱王缪上书奏请皇上,皇上遂下旨赏赐紫衣袈裟,并赐“无著禅师”之名号。
唐光化三年(900)文喜禅师即将入灭前,一日子夜告诉大众说:“三思心尽,即是涅槃。”说罢,文喜禅师结跏趺坐而示寂。当时屋内白光照室,竹树同色,瑞相环生,久久不息。文喜禅师终年八十春秋,僧腊六十余载。建塔于本山东坞,供奉文喜禅师真身舍利。
天复二年(901),宣城守将田颓响应杭州守将许思叛乱,纵兵大肆掠夺民众财物。到杭州挖掘文喜禅师宝塔,亲眼目睹文喜禅师肉身不坏,指牙具长。武萧和钱王也十分惊奇,命令部将邵致重加封存。到了南宋嘉定庚辰年(1208),将文喜禅师真身舍利迁葬于净慈寺智觉延寿禅师舍利塔左边。
文喜禅师童年入道,聪敏才智过人。出家后致力参修,广参博学,德高道远。文喜禅师朝礼五台山三步一拜,以至诚之心求法问道,承蒙文殊菩萨示现,亲授说法。同时,文喜禅师也以自己的禅修体悟,启示后学徒众。文喜禅师道业精勤深厚,临命终时自知时至,示众说法,结跏示寂,圆寂后肉身不坏,人天同叹,恩泽后世。后学禅者,当以文喜禅师为典范,学修并重,以继承祖师愿望,不为安养,于娑婆世界普济群生,共证菩提。
由后人著《喜无著禅师传》,说文喜禅师是五百罗汉中第三百五十三尊的喜无著尊者。并且清楚的写到:“尊者法名文喜,帝赐号无著,唐末高僧,嘉禾人,俗姓朱,七岁出家,初学四分律,后拜访大慈山性空禅师,禅师劝他遍访名山大寺,就教于法师名僧。唐懿宗咸通三年(682),文喜禅师游访洪州(南昌)观音院仰山大师,仰山为他讲法,文喜受益匪浅。文喜被指派掌管全寺僧众伙食的典座执事。一日有游访僧人来寺求斋饭,而斋饭分发已毕,文喜分己饭馈之。仰山大师闻知此事,对他大加赞扬。唐末,黄巢军攻打江南,文喜避乱湖州仁皇山创仁王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吴越王钱缪请他驻锡龙泉寺。后住持灵隐山无著院。大顺元年(890),经钱缪上奏,唐昭宗赐予文喜禅师紫衣袈裟。乾宁四年(897),因文喜禅师住持无著院,昭宗特赐号‘无著。’”此段资料,原著作者不详。但就此文字,为五百罗汉中第三百五十三尊准确无误,更无不实之谈。文喜禅师修行功德殊胜,悲智双运,世人修学之楷模。
文喜禅师自洪州观音院参访仰山禅师,听仰山禅师为其说法而深谙佛法,得悟真谛。以此安心主厨房事合寺僧众饮食工作,虽为八大执事之典座,但文喜禅师亲自煮饭烧火等为日常功课。
当得文殊菩萨再次示现接引文喜禅师时,文喜禅师却已悟道的平常心念。因自己在五台山时,不明自己本性真如,终日想着向心外求得佛法,故此患得患失,不得半偈真法实语。就连文殊菩萨亲自点化示现,文喜禅师都不觉察,实是悔恨。今因文殊菩萨又来示现试察禅师真悟而否。文喜禅师的安心内参自悟,以能自悟本愿自性之本。所以偈言:“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看似不同,实则无异,今己自悟何自悔而烦恼呢?
而文殊菩萨在偈语中所言,不是真的说文喜禅师嫌弃他,那是赞叹说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成道,又是曾经给释迦摩尼佛当过老师,今天真正的有文喜禅师与他成为知音,认识他是为了接引文喜禅师,二人得缘相契。原来,菩萨与禅师自是而己,不二之真法本性。
诸法实相,万物本源,心外无法,参禅不即是坐,功夫随处可用。真如法相的得证圆满,是文喜禅师一生先从心外求寻,尔后参入自心而领悟,在自娱灵明之际,实得真如性海。文喜禅师了悟真性以后,定心如一在大寮中为僧众煮饭烧汤,在日常劳作中守持本心。是心是道,是心是佛,文殊与文喜不二一体的智德高远的佛教规范,当然文喜禅师的思想言行一如既存,长久楷模的后人之幸也。
仰山慧寂禅师的典故
一日,耽源和尚告诉慧寂禅师:“国师(南阳慧忠)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我今付汝,汝当奉持。”说完便将记有九十七个圆相的本子交给慧寂禅师。
慧寂禅师接过后,看了一遍,便将本子烧掉了。
后来,耽源和尚有一天问慧寂禅师:“前来诸相,甚宜秘惜。”
慧寂禅师道:“当时看了便烧却也。”
耽源和尚道:“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子何得焚之?”
慧寂禅师道:“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
耽源和尚道:“然虽如此,于子即得,后人信之不及。”
慧寂禅师道:“和尚若要重录不难,即重集一本呈上,更无遗失。”
耽源和尚道:“然。”
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禅师走出大众,作此○相,接着以双手托给耽源和尚上看,然后退步叉手而立。耽源和尚以两手相交,作拳示之。慧寂禅师便进前三步,作女人拜。耽源和尚见此,遂点头称可,慧寂禅师于是礼拜而退。
一日,慧寂禅师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问道:“正恁么时作么生?”
慧寂禅师道:“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
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禅师已经悟旨,不再勘验,便走开了。
慧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耽源,往参沩山灵祐和尚。 沩山和尚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慧寂禅师道:“有主。”
沩山和尚又问:“主在甚么处?”
慧寂禅师于便从西边过到东边站立。沩山和尚一见,便知道他不同凡响。
慧寂禅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山和尚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慧寂禅师一听,言下彻悟,从此以后,他便留在沩山和尚座下,执侍前后,盘桓十五年之久。后住仰山开法化众,道誉天下。其接机利物,被后人视为宗门标准。 “圆相”即字相,类似符号哲学,主要在表征心佛众生的微妙关系,这正是一种解脱知见,完全通于义路,寻思即得。此种示教,流弊甚大,不可以之持论宗乘,仰山亦不经常提此,亦未以此为极则,后遂断绝。后来虽间有一二拈圆相以表见者,也不过适应时机方便,非仗圆相以为究竟要道。耽源传圆相,仰山便将火烧却,已卓卓然有出躔之见;但真正宗门寻思功行,还须看仰山参沩山的悟道因缘。
后参沩山。沩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曰:“主在什么处?”师从西过东立,沩异之。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原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前后盘桓十五载。(《僧传》云:“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跛,时号跛脚驱乌”云云。)
“从西过东立”虽有主亦推迁,虽推迁亦不变,此即知有主的自在处。仰山在耽源处的寻思功行,齐此为限。但他却于寻思极处的空慧,尚有一间地,故发问沩山“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即很郑重的将从上以来禅宗传统的寻思功行,和盘托出当场直指。仰山此际意乐清净,一历耳根当即打彻。此即随于“寻思”的言说,创入顿悟极境。沩山说的“以思无思之妙,反思露焰之无穷”,此正开示寻思当极空慧之境,这与临济说的“是你目前历历的勿一个形段孤明”,实无二致。寻思得力即在一念返照,顿悟,即于此际跃如也。“思尽还原”,极指不遗一法原来如是尔,即“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之极则语。悟到原来如是的极则,自然动即合辙,故沩仰禅学其于执劳作务日用生活,总是安乐行道。优游华瞻,无矜持蹐局之态;洒脱自在,具廓落爽朗之姿。 仰山将顺寂时,在东平,数僧侍立,仰示偈曰:“一二二三子,平目复仰视,两口一无舌,此是吾宗旨。”至日午,升坐辞众,复说偈曰:“年满七十七,无常在今日,日轮正当午,两手攀屈膝。”言讫,以两手抱膝而终。南塔光涌禅师(仰山弟子)迁灵骨归仰山,塔于集云峰下。谥智通禅师,塔号妙光。
以上据《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卷及宋·赞《僧宁》传诸书,编写成此沩仰行状,并略加评述。其他关于史实考订之处,只一提及,无暇具论。
禅语静心的句子 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一、能将山河大地太虚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二、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
三、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四、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五、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六祖坛经定慧品》
六、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马血天子品
七、忍苦扞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八、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九、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十、禅定,则耽受禅味为凡外,住着寂静为小乘;而大乘禅定,则在增加日常各种办佛法事的能力,使之坚忍与有镇定的功夫。(民国)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十一、寂然无声:寂静没有声音。
十二、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
十三、以应萨婆若心,以自方便入诸禅,不随禅生,亦教他令人诸禅,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禅那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十四、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十五、息口不言,冥合于理,口为禅门。摄眼分别,混合无异,眼为禅门。耳所闻声,了知虚妄,毕竟寂灭,犹如聋人,耳为禅门。乃至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摄诸尘劳,入不二门,旷彻清虚,湛然凝定。(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五
十六、诵咒心不向外驰,应依是理善修作,若心散乱而外驰,虽持一劫不得果。《六面续》
十七、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佛性禅心静心的语句
十八、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十九、勇於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二十、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二十一、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来。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明)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
二十二、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二十三、欲人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人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文殊说般若经》
二十四、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瞋痴)不知倒。
二十五、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二十六、悟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地教导众生,从不控制众生。
二十七、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二十八、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启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二十九、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三十、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三十一、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三十二、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三十三、如是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生死,反于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
三十四、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三十五、心地若能时时现光明,与人坦诚相待,则不必怖畏人生道路有障碍,也无需担忧别人是否不利自己。
三十六、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隋)智颇《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
三十七、有一位皇帝,登上城墙说:这么多人,国必强胜,高僧说:我只见到两个人,一个贪名,一个图利。
三十八、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唐)慧寂《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三十九、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四十、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百丈禅师的史书记载
据《仰山慧寂禅师语录》载,沩山曾问仰山云:“马祖出入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答曰:“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导之师。”
据《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及《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有关资料记载,怀海俗姓王氏,福州长乐人。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天下向风,怀海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开悟后,因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
禅宗沩仰之九十六圆相是什么?谁能给详细讲讲?越细越好!
去搜《宗门玄鉴图》,明代收在《万续藏》。曹洞宗的五位君臣图和仰山九十六种圆相图,都收在那里。
仰山栖隐禅寺简介
仰山栖隐寺位于江西宜春城南20多公里的明月山集云峰下,由慧寂禅师亲手建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兴起于宣宗元年,由当时的宰相裴休和江西观察使韦宙大力支持营建,原寺额“栖隐寺”三字为唐宣宗亲笔题赐。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栖隐寺奉敕改名为“太平兴国寺”。元朝,元仁宗亲题“大仰山太平兴国寺”匾额一块,给禅寺主持希陵禅师加赐“慧照”之号,并且命大臣程钜夫撰写《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寺记》,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勒石立碑于寺前。明清时代,太平兴国寺逐渐衰落。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太平兴国寺在又一度毁于火灾后,最后一次重建,并改额为“兴国古寺”。上世纪50年代,兴国古寺的最后几名僧人被驱逐还俗,寺中设施皆被焚毁。改革开放以后,政通人和,国家昌盛,社会稳定,修复仰山栖隐禅寺的因缘也逐渐成熟。2005年,在沩仰宗第十一代传人养航法师的主持下,禅寺开始重建。2011年9月,全寺顺利完成了重建工作。
全寺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珈蓝殿、聚贤阁、观音阁、藏经阁、钟楼等设施,寺后立有祖师塔墓。寺院的整体风格为明清建筑样式,室外全是花岗岩石板,室内地面全是金砖铺地,加上青瓦黄墙,与四周幽静竹林环抱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精心的布局使得寺院空间开阔宏大,高低自由错落,建筑有横有竖,屋檐有高有低,廊墙有进有退,院落有分有合,界面有实有虚,空间体量大小合宜,通过廊庑的联结,组成了宁静、亲切的闭合空间,加上钟鼓安置得体,香炉点缀有致。意向构成极为丰富,节奏感大然而生。建筑组群的内部和庭院空间钟叠山灵,莳木栽花引进自然景色,而整个寺院都融化在大自然的山泉丘壑之间,成为特定风光的重要组成,加上风声雨声、钟声鼓声、日影月影还有朗喨的诵经声和袅袅的香火,使得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融为一体,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的意趣。
唐代会昌年间(841年),沩仰宗创始人慧寂禅师辞别沩山,来到仰山。其时逢“会昌法难”佛门离落。栖隐于仰山中慧寂禅师,诛茅伐木,构棚结庵,韬光晦影。法难之后,佛教复兴,朝廷敕所居之所“栖隐禅寺”,其后大弘佛法。因其师承,教导方式鲜明于往,自成一家,此家始于沩山,兴于仰山赵炅简介,后世称之为“沩仰宗”。仰山栖隐寺便为沩仰宗第一祖庭。栖隐寺虽属沩仰宗,但历史上临济宗的楚圆禅师、曹洞宗的仰山禅师、云门宗的佛印禅师、黄龙宗的行伟禅师等等著名高僧,都曾住持过栖隐寺。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等赵炅简介,也都慕名造访过该寺。
“佛教开五叶,一叶在仰山”,沩仰宗是禅宗五家中最先兴起的一家,于随后的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并称为“一花五叶”。沩仰宗禅风谨严,其禅法重在全体显现大用,臻于理事如如,动则合辙。参悟讲究单刀直入。接引人的作风,平实中深邃奥秘。后人谓之“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重在施教,令师徒之间默契合辙。慧寂禅师居山二十年,以其“仰山门风”令四海僧众抠衣而至。马祖道一、洞山良价、黄檗希运、百丈怀海、仰山慧寂等法门龙象在崇山之中开堂说法、渡济苍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禅思佛语,在禅宗、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4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