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别慧(分别慧是什么意思)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既然无分别,怎么会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是悖论?
无分别智,又称为无分别心,是指舍离主观和客观的相对之相,而达到真正平等的真实智慧。
简单说,无分别智就是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无分别智属于出世间智、无漏智,是佛智的相应心品。
无分别智有三种,分别是:
一、加行无分别智
是寻思的智慧,又称为加行智,是道之因,是地前加行位的菩萨所修的智慧。
简单的说,就是把凡夫的分别心识修成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从凡入圣的知见跨越。
想要把凡夫的分别识念,转为圣者特有的无分别智,需要的是正见的抉择。
其过程是通过反反复复地听闻思惟佛法,进而起修,把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生的种种我执妄见统统舍弃,解除凡夫心的颠倒妄想,种种疑惑。心中无疑,烦恼已尽,那就可以远离分别了。
玄奘法师把这种无分别翻译为“喜足”无分别。
什么叫喜足无分别:
那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之惑都渐渐消除,心中欢喜无量,正见具足,不再为疑惑所烦恼,不需要再去分别妄念。所以称为喜足无分别。
这个修行的过程,古人曾经很形象地譬喻为以楔出楔,也就是把一个木楔打进木头的缝隙中把另一个木楔起出来,最后恢复木头原本的样子。借正见之楔出妄念之楔,恢复本来面目。
二、根本无分别智
这是正证之慧,又称为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体。
《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
《三藏法数》中说:“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根本智,乃是各种智慧的根本,因为它能够契证真如妙理,平等如实,没有差别。
在《摄大乘论释》中运用了譬喻来比较加行智和根本智:
如果一个哑人,知道了境界的义趣,却无法表达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人,正在领受境界,而无所言说,这就是根本智。
再简单一点说,就像一个哑子没有吃过蜂蜜,但是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甜美,他无法表述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子正在吃蜂蜜,但是安享于静静吃蜜的的状态,却无法把蜜的美味告诉其他人,这就是根本智。
一个是在理上了解,一个是亲证,这是修行阶次的不同。
三、后得无分别智
又称为后得智,是出观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
据《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智和后得智属于同一种智,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后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其作用。
《三藏法数》中说:“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这种状态,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把根本智比喻为哑子吃蜜,却无法告知别人其中的美味一样,那么后得智就像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吃了蜂蜜之后,把蜂蜜的美味告诉每一个遇到的有缘人。
凡夫众生有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心,有了是非人我,善恶美丑。
佛无分别心:因为无分别,所以无烦脑贪爱。无名利缠缚,所以解脱;
佛和众生的分别与无分别根源于迷悟差别;众生迷,所以以假像为真。区分各种幻像;
佛悟道。看各种像皆是幻,皆是无中生有。故为不二法,故为一。
所以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不是悖论。
扩展资料:
无分别心,是佛学术语。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
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
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性也。注明:无分别心不是不明善恶,而是对善恶之人平等对待,付以真心,无有差别。
无分别智释义
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
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无分别智,又称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後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分别心
百度百科-无分别智
佛教中“无分别”到底指什么?
文|大生
很多学佛的朋友,喜欢说“无分别”、“无分别”,但凡有思考和分别,立刻会有人上来说“无分别”。但如果真是这样,佛陀有必要说法几十年、禅宗祖师有必要拜师收徒之类“分别”的事么?
显然,无分别一定不说浑浑噩噩稀里糊涂。那什么才是真的“无分别”呢?
在佛教来看,智慧分为两种。
一种为法住智(思别的智慧),指观察诸法之因果缘起之智。从《阿含经》开始,包括禅宗早期一直至今,都会强调思维、思辩的过程,这是修行必经之路;
二为涅槃智(无分别智),指悟入诸法生灭无常、法性空寂之智(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这是修行的状态和结果。
按佛经来说,初地菩萨亲见空性——亲见诸法平等的本质,才真正有无分别智。而一直要到成佛时,消灭主客二元对立的差别,这才真正的无分别。
初地菩萨之前不可能现见空性,此阶段只能踏踏实实弄清楚法住智,将逻辑思维阶段先过关。光依靠世俗、逻辑不能获得解脱,但若没有世俗智、逻辑,则更不可能解脱。所以《阿含经》上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理性是阶段性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但是若想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无分别状态,则很容易堕入反智,进而自欺欺人。
般若波罗蜜 和 般若波罗蜜多 有什么区别?分别是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 和 “般若波罗蜜多” 都是佛教用语,意思一样没有区别。
“般若”指的是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份了。
“波罗”指的是“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有时“多”也可省略)。
译成汉文合起来是“智慧到彼岸了“。
扩展资料:
般若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空,而不起人我见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法空,而不起法我见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法俱空,而不起人、法二种我见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很苦,这一生变人道,不信佛的人来生保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都具足;或在佛道里要守五戒,若不达到这个水平,人身保不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般若波罗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般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波罗
波若波罗蜜多 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含义如下:。
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指“彼岸”,“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有时“多”也可省略),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所以原词指的是“到彼岸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至彼岸。
般若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空,而不起人我见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法空,而不起法我见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法俱空,而不起人、法二种我见的智慧。见《成唯识论》卷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4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