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是学佛的最根本(佛学持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持戒是什么意思
戒亦称为解脱,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我们日常行持以 五戒 为主,戒杀盗淫妄酒。如不能全持,可先持一戒二戒,徐徐持之。
持戒是什么----
持戒
是六波罗密之一,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告诫弟子:以戒为师。就是要佛家弟子用神圣的戒律来规范行者的行、坐、住、卧。来达到走向彼岸的目的。“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提到:“持戒是菩萨净土。”清净的持戒,当下进入灵性的清净,能够当下抓住灵性的清净,不影响灵性的清净,这就是持戒。不同修持层次的行者有不同的戒律需要遵守。如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戒”最初也是舍利弗(十大弟子之一)向佛陀所提议,起初佛陀仍不愿过度约束,但在舍利弗与其他弟子的坚持下
[来源请求]
,才开始设立戒规,且初期仅有少数几项,之后才逐渐扩展成更多的戒规。
“戒”也是三无漏学之一,三无漏学简单而言即是“持戒”、“禅定”、“般若”。
“持戒”为前述的六波罗密之一,此也称为六度万行,除了持戒外的另外五项为: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中的六项即有含括到三无漏学中的三项。
持戒是什么意思
持戒是指遵行戒律,强调的是止恶行善,即做应该做的,止不应该做的。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止持,即让自己不做恶事,甚至不起恶的念相,二是作持,即行善,如学习佛法,行十善等。戒在佛教之中强调的是一切的完善品德的信条,即断恶。
在大乘的佛教之中,戒律大致分有三类,即:
一是让人行善的戒,即摄善法戒,即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
二是让人止恶的戒,即摄律仪戒,这一类主要是止恶的习气,习性,不犯威仪,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也是在家和出家共同受持的戒,这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戒。
三是饶益有情戒,主要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戒,即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也就是说,一切有利于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众生,即不断的利益众生,哪怕是再累再苦,也要不断的护持正法。
持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持戒?
《心经》中提到了观自在菩萨修行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是六波罗密的一种,六波罗密就是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种方法。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那什么是持戒?持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持戒是六度的一种,也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一种,简单的说就是规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的规矩。持戒才能得定,修定才能得慧,戒定慧圆满才能究竟解脱渡己渡人。
持戒历来被认为是学佛修行的根本,也是改善普通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生而为人,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难免会熏染各种恶习,恶习导致不良的行为和意识,使我们造下种种恶业,恶业又进一步随业力牵引我们,让我们逐渐迷失本我,随业力沉沦苦海而不自知。而持戒就是帮助我们断除恶习培养善根最基本的方法。当年佛陀在印度推行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戒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持戒分为两种,一种是提醒自己不要做什么,另一种是提醒自己应该做什么。我们普通人,不管是否信仰佛教,都可以从持戒上得到莫大的好处。普通人可以持五戒,就是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偷盗、不饮酒。其中不饮酒也包括毒品等一切让人迷失自我的东西。可以看出来,这些戒律都是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思想的,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积极如法的。这些不是我们的束缚,真正健康生活的话自然不会感到束缚,戒律只是给了我们帮助。
另外,持戒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比如不杀生、吃素等等,这些都是自己的修行,而不是用来跟人炫耀的。还有就是我们持戒是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来挑剔别人的,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机缘,做好自己才能影响到别人,千万不要总是看到别人的问题。总是看到别人的问题,这本身就是自己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4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